![]()
内容推荐 《古刻名抄经眼录》著录江澄波先生经眼之吴中叶氏缘督庐、管氏操?斋、赵氏旧山楼、沈氏师米斋、丁氏淑照堂、王氏栩栩盦、顾氏小石山房、单氏桂阴居、顾氏过云楼诸家藏弆之刻本及抄本,将实物记录、版本源流、批校题跋、鉴藏印记、递藏关系、收卖经历、书林掌故等内容融为一炉,基本呈现苏州一带的旧书往来脉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足为中国目录学史增重。 原书曾于1997年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记录了作者自上世纪50年代至当时所见之珍本,此次再版除改正文字错误外,新介绍了一百一六种古籍,内容增加三分之一,记录了作者二十余年来所见之珍本。 目录 序 前言 经部 清康熙刊本《五经合璧》 明红格抄本《西溪先生易说》 元初刊本《周易象义》 明隆庆刊本《今文周易演义》 明崇祯刊本《周易像象述》 清泰山磁版本《周易说略》 元刊本《附释音尚书注疏》 明正统刊本《书集传》 明万历刊本《申学士校正古本官版书经大全》 明万历刊本《叶太史参补古今大方诗经大全》 元麻沙坊刊本《明经题断诗义矜式》 明万历刊本《六家诗名物疏》 清拜经楼抄本《诗经绎书》 清赵之谦校抄本《韩诗遗说》 清李芝绶手校本《周官禄田考》 清顾广圻手校本《仪礼郑注》 明嘉靖刊本《礼记郑注》 明刊本《春秋集传大全》 明万历刊本《春秋左传详节句解》 明木活字印本《春秋国华》 明泰昌刊本《麟经指月》 明天启刊本《春秋衡库》 清钱谦益手校本《春秋繁露》 明刊《周会魁校正四书大全》 明万历刊本《四书绪言》 明成化刊本《新刊宋学士夹漈先生六经奥论》 明万历刊本《两苏经解》 清张绍仁校宋本《匡谬正俗》 清毛扆手校本《说文解字》 明崇祯刊本《说文长笺》 清钮树玉稿本《说文新附考》 宋刊本《字苑类编》 清三百堂抄本《汗简》 清汲古阁影宋抄本《复古编》 清爱日精庐抄本《班马字类》 明崇祯刊朱印本《金石韵府》 元刊本《汉隶分韵》 明赵均手抄本《六书正讹》 明正德刊本《六书本义》 明万历刊本《韵谱本义》 明万历刊本《翰林重考字义韵律大板海篇》 明姚履旋校增本《摭古遗文》 清宋宾王抄校本《四书字考》 清孙星海稿本《广复古编》 清丁士涵稿本《陆音类要》 清冯世澂稿本《考定文字议疏证》 史部 明嘉靖刊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 明嘉靖柯维熊仿宋刊本《史记集解索引正义》 清沈钦韩手校本《汉书》 明初刊小字本《汉书》 清钱孙保校跋本《三国志》 清袁芳瑛手校本《三国志》 元刊本《晋书》 宋刊本《南齐书》 宋刊元明递修本《北齐书》 宋刊元明递修本《周书》 明嘉靖刊本《资治通鉴》 明隆庆刊本《续资治通鉴》 清思适斋抄校本《续资治通鉴长编》 清孙星衍抄校本《资治通鉴外纪节要》 明万历刊本《鼎锲赵田了凡袁先生编纂历史大方纲鉴补》 清赵允怀跋《纲鉴手抄》 宋刊小字本《通鉴纪事本末》 明万历刊本《通鉴纪事本末》 明隆庆刊本《吾学编》 明崇祯刊本《皇明世法录》 明万历刊本《今献备遗》 明嘉靖刊本《历代史纂左编》 清曝书亭抄校本《锦里耆旧传》 清吴骞评校明刊本《宋四家外纪》 明闵刊套印本《国语》 明闵刊套印本《战国策》 明弘治刊本《宋纪受终考》 清鲍廷博校本《辛巳泣蕲录》 清魏锡曾抄校本《窃愤录》 清陈鳣抄校本《国初事迹》 清乾隆时抄本《江阴城守记》 明隆庆刊本《张太常奏疏》 明万历刊本《纶扉奏草》、《纶扉笥草》 明万历刊本《黄门集》 清康熙刊本《李文襄公奏议》 明正德刊本《皇宋名臣言行录续集》 清徐批校本《姑苏名贤小记》 清黄廷鉴校跋本《史外》 明绣石书堂抄本《天潢玉牒》、《周颠仙传》 明成化刊本《新安汪氏重辑渊源谱》 明弘治刊本《重修萧江氏支谱》 明万历刊本《王弼张氏族谱》 明崇祯刊本《商山吴氏祖墓四至图》 清胡骏声绘《张月霄先生遗像册》 清吴一蜚手书《翼生日记》 高振霄稿本《静远堂高氏日钞》 清彭元瑞校跋本《景定建康志》 宋刊本《吴郡志》 明洪武刊本《苏州府志》 明正德刊本《姑苏志》 明黑格写本《昆山县志》 明嘉靖刊本《常熟县志》 明嘉靖刊本《吴江县志》 清初蓝格稿本《启祯两朝常熟实录补编》 清包世臣稿本《新喻县函稿》 明崇祯刊本《横溪录》 明弘光刊本《州乘资》 清何焯手校本《中吴纪闻》 清王芑孙手校本《中吴纪闻》 清绣谷亭抄本《梦梁录》 清拜经楼抄本《梦梁录》 明居节手抄本《吴中旧事》 清吴翌凤校跋本《北户录》 元刊本《茅山志》 明成化刊本《虎丘山志》 朱梁任校跋本《阳山志》 明弘治刊本《震泽编》 明万历刊本《武夷山志略》 明万历刊本《京口三山志选补》 明崇祯刊本《名山胜概记》 清吴志忠手校本《石湖志略》 清乾隆刊本《华山书》 清嘉庆刊本《涧上草堂记略》 清康熙刊本《百城烟水》 清康熙刊本《采风类记》 清道光刊本《吴趋访古录》 高丽古刊本《衍山海经证注》 清吴骞校跋本《水经注》 明崇祯刊本《吴中水利全书》 清述古堂彩绘抄本《运河图》、《黄河图》 清吴卓信手校本《洛阳伽蓝记》 清千墨庵抄本《三事忠告》 明万历刊本《大明会典》 明嘉靖刊本《漕运通志》 明崇祯刊本《西巡政略》 清萃古斋抄本《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刊本《西汉会要》 宋刊本《东汉会要》 清曝书亭抄本《补汉兵志》 清袁廷梼手校本《金石录》 清叶树廉手校本《石墨镌华》 清魏锡曾手校本《求古录》 清翁方纲手校本《淳化秘阁法帖考正》 清刘喜海校注本《寰宇访碑录》 清陈德大手写本《文海英澜阁金石》 清士礼居抄本《三家宋版书目》 清陆漻稿本《佳趣堂书目》 清吴翌凤稿本《古欢堂经籍举要》 清劳格手校《恬裕斋藏书记》 叶德辉手 序言 序 昔读沈延国先生《苏州文学山房记》,藉悉姑苏江 氏自清季以迄民国,三世相继经营文学山房之业绩,于 旧日吴中书林图籍充溢、人文荟萃景况,心向往者久之 。其时江澄波先生《江苏活字印书》《古刻名抄经眼录 》诸作尚未寓目,而所见文献学著述,多有述及江氏文 学山房流通古籍活动者,《文学山房丛书》所收目录题 跋诸书,亦为浏览所及,钦慕之忱,先已铭诸心版。 天道好还,世变往复,典籍不亡,书业重兴。笔者 有缘,竟得与文学山房主人相识相知。澄波先生身为文 学山房之继承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参加公私合营,九 十年代末自苏州古旧书店荣退,宝刀未老,退而不休, 乃亲率子女,重新创业。初则经营文育山房旧书店,继 而恢复文学山房,不辞辛苦,孜孜耕耘,忽忽二十载, 喜见声誉日隆,家业重光。溯自先生少日随父祖服劳书 业,至今已七十余年,而持身敬慎,立业勤劬,迄无一 日之闲。至今苏城钮家巷文学山房前,一老苍皤,耳聪 目明,朝出暮归,健步犹昔。放眼南北,先生不仅为亲 历私营、公营又复私营之书林耆宿,又为当今年寿最高 之古籍流通从业者,年近期颐,仍精神矍铄,矻矻不休 ,全年出勤,服务读者,如此人瑞,如此风范,书林学 苑,识与不识,能不肃然生敬。 笔者以职司古籍,幸接高明。上世纪九十年代,于 乐桥桥堍之苏州古旧书店拜识先生,初接言谈,即为先 生之和光同尘、恂恂儒雅所折服。结交先生,初为增加 馆藏,搜讨遗佚,访书吴门,得遇高人。继则率徒登门 ,岁时奉访,献疑问难,每以亲近先生为乐。自先生重 理旧业,二十年间,藏家买家,水流云转,店址迁徙, 业务盈缩,书店经营,几度顺逆,而先生之和颜悦色, 敬慎勤劬,一如初见时风貌。猥以后学,承蒙不弃,乃 获与先生常年交往,不时相晤。犹忆苏城拜谒,深巷观 书,书林掌故,娓娓听讲,秘本流传,细闻曲折,别后 则邮筒往返,专函请教,殷殷垂诲,受教良多,从游既 久,敬慕益深。年来四方同道有意求书,随缘介绍至文 学山房访问,先生莫不推诚相待,关怀备至,拾遗补缺 ,各餍所求,令人心悦诚服,公私获益。 近代传统书业之经营,非仅流通书籍一途,如昔日 上海蟫隐庐主人选印珍本秘籍,北平通学斋主人编纂《 贩书偶记》,均嘉惠学林,沾溉后世。文学山房昔年曾 辑印《文学山房丛书》四集,又重印蒋凤藻《心矩斋丛 书》、谢家福《望炊楼丛书》,并选辑《文学山房明刻 集锦初编》,文献学人类皆耳熟能详。先生于寻访流通 古书之余,亦勤于记录,已出版《江苏活字印书》及《 古刻名抄经眼录》。今兹读者有幸,又将获睹《古刻名 抄经眼录》增订版之问世。 《古刻名抄经眼录》为先生从事书业、服务学术七 十余载之实录。原编三百篇,录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 十年代,著录先生经眼之吴中叶氏缘督庐、管氏操?斋 、赵氏旧山楼、沈氏师米斋、丁氏淑照堂、王氏栩栩盦 、顾氏小石山房、单氏桂阴居、顾氏过云楼诸家藏弆之 刻本及抄本,并详录书中题识及藏印。增订百余篇,体 例仍遵原编,所录则为先生近三十年所经眼者。循览一 过,吴门书林近七十载典籍流转之精粹,已可得其大概 。 《古刻名抄经眼录》采用书录形式,不仅记录各书 之题名卷数、著者及版本,又辑录各本之批校题跋,以 飨读者,此为吴中学人长期积累之书目传统。自明清以 来,学术与藏书之互动,久已形成风气。读书之家,家 弦户诵,古刻佳椠,视同珍宝,收集保藏,不遗余力。 求之不得,则借抄传写,不厌其烦,故椠本以外,抄本 独多。又藏而能读,开卷有益,批校题跋,或附丽原书 以行,或别经过录传抄,遂令图籍增色,书香益远。先 生所记之古刻名抄本,业经流通,遂难踪迹,有此记录 ,不仅可供阅读,后人征文考献,亦庶几有所依据。 《苏州文学山房记》述先生祖孙相继,“数十年间 ,贩卖善本甚多,若能编成目录,有助研究版本目录学 之参考”。先生于本书前言,亦述及黄裳先生当年访书 姑苏,曾以收集苏州藏书家及地方文献资料为嘱。《古 刻名抄经眼录》之增订续编,非仅为先生继承父祖并传 钵子女、延续苏州文学山房业绩之记录,亦为传统古籍 之当代流通保留一知见目录。以七十载之铢积寸累而始 成此目,其足为中国目录学史增重,自不待言。欣感之 余,又恐从今以往,此调或遂成绝响矣。 戊戌岁末 古乌伤后学吴格谨识于南国鹏城湾 导语 1.吴地为文物之邦,故家藏书,时有流散,可与北京琉璃厂相媲美。 2.苏州文学山房夙为书林翘楚,已有一百二十年历史。 3.江澄波先生经营古籍近八十年,以亲历者身份见证了苏州古旧书林百年沧桑,被称为苏州一宝、书林活字典。 4.作者精于古籍版本鉴定和古籍修复,书中介绍古籍珍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5.江先生曾与郑振铎、谢国桢、李一氓、阿英、黄裳、黄永年等相往还,书中记叙了大量名人轶事。 精彩页 代后记 中国古旧书业历史悠久,买卖双方中的贩书者,与藏书家相互依存,又暗自角力,两者的地位、境遇迥殊。自古以来,私人藏书家多为学识渊博的文人、学者,往往勤于著述,无论刊刻与否,率有著作传世,其生平事迹可稽而考之。与之相反,贩书者在古代地位较低、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一般被称为书商、书估或书贾,江南水乡有以小舟为交通工具从事经营活动者常被呼为飞凫人,至于洪亮吉(1746—1809)口中的“掠贩家”实在已属美称了。他们毕生业书,经眼过手旧籍无数,尽管书目、版本烂熟于胸,优劣高下多可悬判,却志在贩售获利、养家糊口,鲜有将经眼之物笔之于书、传之后世者,故书林人物一旦故去,遂多湮没无闻。吾乡先贤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收录五代至清末数百年间与藏书有关人物七百余家,其中为贩书者立传者不过百之一耳。如乾嘉间在苏州山塘街设萃古斋的钱听默(时霁),被黄丕烈(1763—1825)称为“书贾中之巨擘”,为书林传奇人物,其事迹虽播之众口,求诸文献记载反不足征,这或许是历代贩书者共同的遭遇。 直到民国年间,北方先后有通学斋孙殿起(耀卿)的《贩书偶记》(1936年)、文禄堂王文进(晋卿)的《文禄堂访书记》(1942年)出版,贩书经眼录始渐有作者。“二卿”记录甚为实用,遂成为近世贩书者、藏书家案上必备的参考书。《贩书偶记》出版那年,南京萃文书局的朱长圻(甸卿)有《珍书享帚录》(1936年)一种也同时问世,所记颇有珍善之本。在此之前,苏州博古斋的柳蓉春(?—1924)父子有《旧书经眼录》一册,较南北“三卿”之作均早成稿,收录《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作者莫友芝旧藏不少,然篇幅不大,迄未印行,知者无多。“文革”以后,孙殿起外甥、北京中国书店雷梦水的《古书经眼录》(1984年),杭州古旧书店严宝善的《贩书经眼录》(1994)踵武前修,陆续出版。1997年,江澄波先生《古刻名抄经眼录》出版,收录其半生贩书经眼之善本300种。尽管2000年以后,各种刻本、旧平装以及专题文献经眼录层出不穷,然总体质量不容乐观。以本人亲身贩书所见、经手之善本为对象,将实物记录、版本源流、批校题跋、鉴藏印记、递藏关系、收卖经历、书林掌故等内容融为一炉者,至《古刻名抄经眼录》似已成绝响。 对于江翁生平与《古刻名抄经眼录》的学术价值,业师吴格先生在序言中已详加揭示,兹不复赘。《古刻名抄经眼录》与《江苏活字印书》初版问世距今已逾二十三年,压库之书早由江澄波先生从江苏人民出版社购回,作为爱书人过访苏州的最佳纪念品,插在文学山房旧书店架上签名出售,十几年下来,久已告罄,旧书网上所售,溢价数倍,再版之事自应提上日程。 2019年初,《吴门贩书丛谈》杀青时,我曾在后记中对江澄波先生《古刻名抄经眼录》《江苏活字印书》的修订再版充满信心。其实,早在《吴门贩书丛谈》看校样期间,就有位上海来的王先生专程到苏州拜访江翁,主动承揽《古刻名抄经眼录》《江苏活字印书》的再版事宜,可惜之后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两书重版一事波折不断。2019年6月,我因病住院二十余天,月末出院后看到《吴门贩书丛谈》新书,效果很好,反响更佳,有点出乎大家的预料。《古刻名抄经眼录》《江苏活字印书》重版事仍迟迟未落实,在征得当事双方一致同意后,我即联系张永奇兄,希望能将两书交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承他们不弃,慨然接受了这一建议。 之所以会选择继续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合作,原因有二:一方面,通过之前《吴门贩书丛谈》一书的合作,对出版社及责编永奇兄均有所认知,相信他们必能将两书做得很出色;另一方面,《吴门贩书丛谈》当初作为单种出品,未将之纳入“江澄波文集”作整体考虑。倘若《古刻名抄经眼录》《江苏活字印书》交同一家出版社来做,它们的开本尺寸、装帧设计、整体风格均可与前者保持一致,即使无法在《吴门贩书丛谈》上添印“江澄波文集”之类的标题,却可在具体操作中实现该项目标,自然再好不过了。这三种书,凝聚了江翁毕生的心力,借此机会,能以相对统一的形制和读者见面,对于九十五岁高龄的江翁而言,无疑是极大慰藉。 《古刻名抄经眼录》初版收录善刻精抄本300种,目前分别庋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苏州图书馆、苏州博物馆、无锡图书馆、苏州古旧书店等单位,这批善本入公藏后,均已重新编目,间有一小部分著录与《经眼录》记载有出入处。如归浙江省图书馆之元刊本《汉隶分韵》,现改定为明刻本。鉴于以上记录均为二十余年前之判断,窃以为毋庸追改,保留旧貌亦未尝不可,至于最新的版本鉴定意见,参考各馆之编目记录即可。兹谨将书中涉及时间变化、字句讹夺者改削一过,唯恐扫叶未能净尔,读者鉴之。与此同时,以全彩书影替换旧版书前的黑白小图,让人更赏心悦目。在此,要感谢北京芷兰斋主人韦力先生提供《佳趣堂书目》稿本书影、上海枫江书屋主人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