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与《论语》并列的儒家经典著作,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孟子》一书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高峰。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孟子》。南宋时期,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相传孟子师从孔子之孙子思,学习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但据考证,孟子出生时子思已过世多年。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离娄下》亦云:“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可见,师从门人的说法较可信。与孔子一样,为了向诸侯国推销自己的学说,孟子也曾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并曾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孟子主张君王应施仁政,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此外,在人的修养和行为的言说上,孟子又在孔子“天”“命”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他强调品德修养,以恢复人的善。所谓“修齐治平”,即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但是由于政治主张与孔子一样,孟子并没有得到重用。于是孟子便回到家乡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全书共七篇,每篇分为上下两部分,共十四卷,约三万五千字。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跟《论语》有着明显的不同。《论语》的语言简约、含蓄:《孟子》却长篇大论,议论尖锐,语言气势磅礴而又机智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孟子》行文雄健优美,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