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马红丽,资深媒体人,致力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河南商报》原首席记者,享受“社委会特殊津贴”,师从国医大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张磊先生。 代表作品:大型系列文化报道《味道河南》《杏林史话》等。《中国烹饪通史》第一卷编审,《国医大师张磊医学文库》第一卷主编,担任《烩面的故事》《本草中国之脐针》等纪录片总撰稿,河南省图书馆”豫图讲坛”特邀专家,河南卫视《老家味道》栏目顾问。 饮食文化专著《食林广记》(商务印书馆出版,著名作家二月河、《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中国中餐领袖大董联袂推荐),入围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央电视台联袂推出的”2017年度中国好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后记 遵师门之命,为恩师张 磊先生作传,历时一年余 ,终付梓。 我与恩师张磊先生结缘 ,始于数年前的一次采访 。 我原是一名记者,在近 二十年的新闻记者生涯中 ,曾遇到过无数次重大突 发事件,也曾面临过多次 生与死的考验,回想起来 ,惊心动魄,但却是我生 命中最值得骄傲的一段光 辉岁月。这段光辉岁月一 度令我以为:只有奋战在 新闻事件的最前线,为维 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发声 、呼吁,才是一个记者的 最大担当和价值体现,正 如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先 生所说:“记者笔下有财产 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 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 人命关天。” 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 繁荣、时代的更迭,中国 人前进的脚步越来越快, 快得让我们渐渐忘却了很 多中华民族曾引以为傲的 传统文化,现代商业利益 的侵入更使得现代人在传 统文化的宣传中张冠李戴 、鱼目混珠。比如,最令 传统医学备受诟病的“中医 乱象”:以“继承中国医学传 统,发扬民间医术特色”为 标榜的“世家”出身的“大师” 们经常做客电视台,向大 家推介“传世验方”;一夜之 间,街头巷尾的美容馆摇 身一变,成为推拿按摩、 针灸减肥的“中医养生”体验 馆;而移动互联网在传播 速度和方式上的巨大优势 ,使得中国在迅速进入“人 人手握移动麦克风”自媒体 时代的同时,假学问、伪 中医也多得惊人,于是, 朋友圈中“养生偏方满天飞” ,不仅让原本要寻求中医 养生帮助的老百姓看花了 眼、无所适从,更对中医 学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在经历了西学东渐、国 学式微的劫难后,受“中医 乱象”的负面影响,中医学 再次遭遇到了严重的信任 危机。 但有一个事实却是不容 置疑的:在泱泱华夏五千 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 族经历过多次威胁种族生 存的瘟疫流行,在没有现 代化的仪器可以帮助分析 病菌类别,在没有化学药 物进行有效应对的情况下 ,正是靠着“悯生民之疾苦” 的大医,靠着上千味中草 药的独特运用,靠着独具 特色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体系,才成功阻断各类传 染病的侵袭,并形成了迥 异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医学 文化,取得当时世界上其 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 医学成就,既保证了中华 民族五千年的生生不息、 绵延不绝,也成就了我华 夏五千年的壮丽文明。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 的瑰宝,几千年来为保障 人民生命健康起了巨大作 用。” 我想探究:中医到底为 什么被称为“瑰宝”?几味中 草药凭什么可以冠绝天下 、独步江湖?什么才是正 确的中医养生方式?在这 个灵魂跟不上脚步狂飙突 进的年代,钩沉、记录、 整理并留存中国传统文化 中最不容忘却的那部分历 史记忆,以专业的名义去 伪存真、追本溯源,是一 名记者的使命,亦是和平 年代、处于盛世年华的记 者们所应该肩负的“手握如 椽大笔”,“铁肩担道义、妙 手著文章”的另一种方式和 途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 启了《杏林史话》的大型 系列报道工作,有幸与恩 师张磊先生结识。后更蒙 先生抬爱,准我拜其门下 ,认真研习中医药文化, 并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 附属医院时任全体领导班 子及业内前辈的主持、见 证下,举行了庄重的拜师 仪式。 我是先生门下唯一的一 名医学零起点弟子,先生 惜才,也怜我一个文科生 却中年改道学医的辛苦, 不仅倾心传授我医理、医 技,生活上亦对我千般照 拂,令我时常产生母亲在 世时的错觉与温暖。 一年多来,我虔心写作 。在努力还原先生跌宕起 伏的生平时,感佩于先生 经历的磨难和不忘初心的 坚韧,曾数度泣下;亦更 令吾辈明白:没有人能随 随便便成功,一代国医大 师的成长更是如此。先生 在基层、在贫困地区跟贫 苦老百姓长期生活并为他 们长期看病的经历,为他 以“方精、药少、量小、效 奇”蜚声中原杏林打下了深 厚的技术基础,也熔铸了 先生济厄扶困、治病救人 的高尚医德。术成而下, 德成而上,德术双馨,臻 于大师。能为先生作传, 于我而言,既是一种荣耀 ,更是一段修行。我常自 愧于学识不精,难以述及 先生之全貌,挂一漏万之 处,还请指正。 本传记写作期间,承河 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 院关照,蒙各位师兄、师 姐照拂,对我提供各种帮 助,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 马红丽 2019年炎夏 目录 第一章 黉宫幼人读寒窗 第二章 医道初试名村乡 第三章 复学岐黄磨医技 第四章 广阔天地精法方 第五章 执教临床偿夙愿 第六章 耄耋之年国医扬 第七章 个中妙处耐思量 后记 精彩页 三 张连芳有这么好的记忆力,跟父亲张会明的教导也不无关系。 张会明自己只念过半年私塾,因此,他期望孩子们将来长大能有个好前程,不再像自己这么辛苦卖苦力。所以,在连芳六七岁时,张会明便在家开始教弟兄俩识字、背书。他把《三字经》《百家姓》全文按顺序誊写在一张张纸片上,一张纸片一个字,固始人叫“字丁子”,然后再把所有的“字丁子”打乱顺序放在一个盒子里,每一盒子放一百多张,每天教连芳兄弟俩认一盒子字,第二天温习。等所有的“字丁子”认熟了,张会明再开始教孩子们背书。如此,日积月累,还未上私塾,连芳就已经把《三字经》《百家姓》熟背如流。 这就是童子功,这种扎实的童子功不仅夯实了连芳的国学根基,也为日后连芳学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岁时,张连芳被父亲送到了本地的私塾上学。 私塾是私家学塾的简称,是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古时,一般称私塾为学塾、教馆、书房、书屋等,很少把“私”和“塾”两个字直接连起来使用。“私塾”成为一个社会常用词汇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以示与官立或公立新式学堂的区别。 私塾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自家子弟同时也对外招生的,称坐馆或家塾;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 明、清两代不少学者名人,都是学塾先生出身,如明末归有光、清代郑板桥等人。郑板桥《道情》十首中就有咏塾师之作:“老书生,白屋中,说唐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张连芳上的即是家塾,启蒙先生是丁寿臣。 当时私塾的教育方法,基本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十几个学生,不但可以分别按不同程度读不同种类的书,比如三个读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这类书的,两个读《论语》的,两个读《孟子》的,三个读《诗经》的,两个读《左传》的……还可以在一个老师的教导下,在一个房间中共同高声朗读。同时同读一种书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按他们不同的智慧、记忆力、理解力,分别教读不同数量、不同进度的内容。 张连芳初人塾,按说应该先读《三字经》《百家姓》,而后才是《论语》《大学》《中庸》,最后读《孟子》,再读“五经”的。但因为张连芳幼承庭训,一不仅识字,《三字经》《百家姓》也全部在家读完了,所以,考核完张连芳的入学水准后,丁先生直接让张连芳读了《论语》。 此时,经邻里介绍,丧妻多年的张会明终于续弦,娶得一朱姓女子为妻。这位朱姓女子善良贤德,后一直未曾生养,视连芳兄弟如己出。因此,连芳兄弟跟这位继母感情很深,有什么不敢跟父亲说的事却愿意跟继母商量,让继母帮着出主意。 旧时人塾读书,大多七八岁左右,张连芳因为家贫,入学稍晚了些,不过也正是由于在家无拘无束惯了,所以才刚入学几天就受不了了:私塾的规矩实在太多了,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读书不好要被罚,坐相不好也要被罚,有时还会被打手心……在家野了十年的连芳哪受过这种约束?于是,就跑回家跟继母诉苦,并请她转告父亲:“让弟弟上学去吧,我再也不想去了。” 继母虽然转告得相当委婉,但还是惹怒了急脾气的父亲。为了能送连芳进私塾上学,张会明同时做好几份工,终于凑够了交学费的粮食(那时候粮食比纸币、大洋稳定),结果孩子却跑来说不愿意上学了。张会明气急,把儿子痛打了一顿。痛打的结果是:第二天,张连芳老老实实、端端正正地坐在学堂读《论语》了。 张连芳终于老老实实地读书了,可丁先生教了一阵子书却在私塾坐不住了。为啥?因为将近四十岁的丁先生此时喜添一子。这可是丁先生盼了多少年的儿子啊,丁先生心里甭提多乐呵了,哪还能坐得住啊?自然是得空就往家里跑,让一些学生在私塾上“自习课”。原本,老师回家探亲是常理,关键是丁先生家不在本乡,离私塾有二三十里路呢,所以,丁先生每次回家至少也要待上两天才重回教馆,有一次还在家待了足足一个月。这下,张会明不乐意了:这不耽误孩子读书吗? 第二年,张会明毫不犹豫地将儿子转到另一家私塾上学,就学方式由“跑学”转为“包冬”。 “跑学”“包冬”都是旧时的一种就学方式,差别就在于寄宿与否。如整个学期吃住都在私塾,叫“包冬”;不在学校吃住的,就叫作“跑学”,跑着上学,倒也形象、贴切。当然,寄宿制的“包冬”,学费、生活费要比“跑学”高很多。 P11-13 导语 本书为“医学人生丛书”之一,是国医大师张磊的个人传记,是一名记者对国医大师人生的深度解读,也是对中医人的解读。探究中医到底为什么被称为“瑰宝”?几味中草药凭什么可以冠绝天下、独步江湖?什么才是正确的中医养生方式?本书可满足普通读者、中医爱好者的阅读需要,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序言 我的传记“医学人生丛书 ”之《走近国医大师张磊》 即将出版,其由《河南商 报》原首席记者马红丽女 士执笔。她是我的高徒, 也是一位很有学识修养、 造诣很深的人。为写好这 本书,她下了很大功夫, 耗费了不少心血,特致以 衷心地感谢!同时也深深 感谢我的另一位高徒孙玉 信教授的倾心帮助和河南 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领导的大力支持。 本书以写实为主,没有 虚构之处。虽记述的是我 的人生历程,但不可能事 无巨细,面面俱到,只能 分阶段,择其要而已。 本书作为对我成长过程 的回顾与总结,是一个由 远及近、由低到高的过程 。总的来说,由于个人出 身贫农、历史清白、审慎 从事、严格要求自己,工 作还算一帆风顺。 书中内容主要是从医从 教方面。我在这条道路上 走了几十年,目前已经是 桃李成蹊、杏林满野。 本书所载所述虽告一段 落,但岁月未终,前进道 路未终。我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继续努力,奋 勇前进! 我的高徒马红丽女士虽 学识渊博、文采奕奕,且 费了不少心思,着了不少 笔墨,若有不妥还诚望读 者海涵! 我个人以为,读者可藉 此了解我的人生轨迹和成 长过程,不知以为然否。 最后赋小诗一首,作为结 语。 弹指光阴已九旬,前行 路上历艰辛。 从医从教复从政,育体 育心方育人。 歌赋诗词皆浅薄,琴棋 书画欠精纯。 东风浩荡神州暖,老树 逢春又一新。 张磊 2020年3月于郑州 内容推荐 本书以记实的笔墨、记史的风格、翔实的故事、大量真实的辨证论治案例,展现了国医大师张磊先生“菩提树下久成仙”如珪如瑶的杏林生涯。 张磊先生70载杏林春暖,书写简朴但神奇的处方;90载磊落人生,修成至纯至善的操守。术成而下,德成而上,德术双罄,臻于大师。 不惟医术高明更具济世仁心,坚守诊台不求浮世名利只重薪火相传,此之谓大医精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