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情笔记(精)/阿兰·德波顿作品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阿兰·德波顿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无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写给无神论者》(201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书评(媒体评论) 一对青年男女邂逅在从 巴黎飞往伦敦的飞机上,一 段浪漫恋情由此展开。从第 一次亲吻到第一次争吵,从 亲密无间到移情别恋,从甜 蜜欢喜到心痛欲裂,其间种 种交往细节,都在本书中得 到细腻生动的记录。阿兰· 德波顿在哲学的层面上,探 索爱情的每个阶段,以他冷 静睿智的头脑,实现理性清 晰的解剖,帮助恋爱中的人 们走出迷雾,重新认识爱情 。 犹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儿 为女性杂志《时尚COSM0 》所写的作品。 ——《时代周刊》 后记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一对情人、在一家中国餐馆 里庆祝生日、西方社会的一 个夜晚、二十世纪即将结束 的时候。”(第十章) 人类爱情的历史是那样 悠远丰富,当现代人想要作 爱的表白时,如本书中处于 上述文化背景之中的主人公 那样,“Love”或“爱”这些因 为过度使用而沉闷无味的词 还能精确地表达我们的情感 状态吗?继续使用这些词语 就好比睡在别人肮脏的被褥 里,难道我们不应该找到与 所爱之人的独一无二相称的 表白? 这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 顿发出的疑问。也许一千个 人会有一千个答案,因为你 我都有自己独特的爱情故事 与心理体验,这是人生成长 必然经历的岁月,真正爱过 ,谁没有刻骨铭心的感受呢 ? 对于德波顿来说,爱情 也许还有另外一些内容,于 是就有了《爱情笔记》,就 有了关于爱情的诸多思想片 段整合而成的一个好读的故 事;思想的小说式图解也得 以在这关于爱情的文本中熠 熠生辉。 小说当然得有小说的情 节。《爱情笔记》的情节也 许很简单,讲述的不过是一 个现代爱情故事:一对英国 青年结识于巴黎至伦敦的客 机上,随后交往,同居,分 手。结构很完整,开头是邂 逅,至十六章到达爱的顶峰 ,十七章到最后一章讲述了 爱情的迅速逝去,结尾拉开 了另一次爱情的幕布。读者 对于这类情节也许并不陌生 ,毕竟在琳琅满目的文学作 品的海洋里,已经有太多诸 如此类的故事。但是《爱情 笔记》的精彩之处就在于, 故事本身并不是作者浓墨重 彩想要描绘的,情节已经让 位于灵巧的哲思,作品充满 了思考性段落,而在这关于 爱情的诸多思考中,有一种 智慧而清晰的辩证联结。作 者自始至终是从主观的、内 省的角度来表达、来探索爱 情的意义和本质,从整个爱 情故事中凝结出比生命更为 持久的爱情哲理,充满了西 方审美智慧与哲学情怀。 翻开这部自传体式的小 说,我们首先领略到的就是 一种精妙的手法,一种全新 的阅读体验,作者以数字来 标示每一个段落,而每一章 节又是一个哲思单元,有对 邂逅的神奇遐思,有吸引对 方的惶惑失态,有爱和自由 的平衡,有情爱创造的私密 空间,有熟悉后的倦意与重 新发现,有对幸福的恐惧, 有奇妙的爱情恐怖主义,有 心理宿命论,有自设的基督 情结……凡此种种都是爱情 可能经历的段落,在作家的 笔下都成了有趣的话题。德 波顿以戏而不谑的方式生发 出充满机锋的笑话与漂亮有 趣的细节。 作者知识丰富,以西方 悠久的文化、历史为底蕴,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霍 布斯到尼采,从司汤达到普 鲁斯特,从乔瓦尼到科比西 埃,广泛涉猎西方哲学、心 理学、伦理学、文学、宗教 、美术、建筑,旁征博引, 生发新意。而这一切都是用 现代人的目光采撷精华,归 于解析,探索一个中心:人 类的爱情。其中蕴藏的诗意 、幽默、哲思、智慧,如行 在山阴道中,令人目不暇接 。道出了爱情生活中人人俱 有的微妙感受,表达出人类 共同的心灵之语。 也许我们该说,德波顿 确实是一位深刻的思考者, 不论是在激情的巅峰还是在 失恋的低谷,他始终能够让 书中的“我”把握对人物心理 的细致观察,捕捉意识流中 一刹那间的情绪波动与思想 转折,将之如实地记录下来 ,从而把恋爱中的人们错综 复杂、变化万端的心理状态 描摹得淋漓尽致。书中的“ 我”不管是被哪种多么感性 的情绪或氛围包围着,都始 终保持一份冷静,用理性和 逻辑,从中寻找规律和秩序 。德波顿将掩身在男女情爱 之中的五彩斑斓的感受化为 流动的文字,营造出一份似 乎能够加以触摸的妩媚多姿 的总体情绪,让爱情澄清洞 明,无处遁形,昭然于众, 同时全文的整体氛围又是睿 智、幽默的。 毕业于剑桥的德波顿除 了英语,还精通法语、德语 、西班牙语(他是西班牙后 裔)。虽然年仅三十余岁, 但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二十 多种语言。《爱情笔记》于 1993年出版,是他的第一 部小说,甫一发表就引起轰 动,德波顿因此也被誉为“ 英国文坛的一朵奇葩”。他 的第二部小说《爱上浪漫》 于隔年出版,曾入围法国费 米那文学奖,而第三部以传 记艺术为题的《亲吻与述说 》在一九九五年出版后同样 大受瞩目。非小说佳作《拥 抱逝水年华》是他的第四部 作品,以作家作品解读的方 式给现代人的生活提供种种 参考,一九九七年出版后立 刻成为畅销名作。德波顿认 为“哲学不应是躲在象牙塔 中的文字游戏,而要成为帮 助人们解决心灵伤痛的良药 ”,于是就有了他的新作《 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 术》更能证明他的多才多艺 和不凡的创作潜力,怪不得 英国评论家菲利普·格雷兹 布鲁克说他是“一位恐怕连 扫帚的传记都可以写得活灵 活现的作家”。 德波顿的一系列作品都 从西方的哲学、心理学和文 学经典中汲取资源,讨论现 代人的生活,为生活中令人 困惑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以思 辨见长,《时代周刊》称他 为“英国的笛卡儿”。正因为 此,他的小说读来给人一种 思想的饕餮,智慧的点 目录 一 爱情宿命论 二 理想化 三 诱惑的潜台词 四 真实 五 灵与肉 六 马克斯主义 七 不和谐的音符 八 爱情与自由 九 美丽 十 爱的表白 十一 她有什么好? 十二 怀疑与信念 十三 亲密 十四 “我”的确认 十五 情感的周期波动 十六 惧怕幸福 十七 挛缩 十八 爱情恐怖主义 十九 超越善与恶 二十 心理宿命论 二十一 自杀 二十二 基督情结 二十三 省略 二十四 爱情的经验 情爱如斯—译后记 精彩页 1.恋爱时,我们最向往缘分天定。然而,多数时候我们不得不与无法理解我们灵魂的人同榻共枕。如果我们相信(与这个理智时代的所有准则相反),终有一天,命运会安排我们与梦中情人相会;或者有些迷信地幻想:冥冥之中有一个正是我们无尽思念的人,难道我们不该得到理解和原宥?也许我们的祈祷永无回应,也许彼此的心灵永难沟通,如果上天对我们还有些许怜悯,难道我们不能期盼在一次邂逅中与心仪的王子或公主不期而遇?难道我们不能暂时摆脱理性的责难,仅仅把这当作是爱情的一次无可避免的缘分天定? 2.十二月初的一个上午,十点左右,我坐在英国航空公司喷气式飞机的经济舱里,从巴黎回伦敦,全无体验爱情或是邂逅故事的心理准备。飞机刚刚飞越诺曼底海岸的上空,冬天的云层散开退去,下面是一览无遗的碧蓝海水。我百无聊赖,心绪不宁,随手拿起一本航空杂志,漫无目的地读着上面假日旅店和机场服务设施的介绍。飞机尾部引擎的微微颤动、机舱里宁静的灰暗色调以及乘务员甜甜的微笑令人心情略觉惬意。一位乘务员推着饮料和点心从走道上过来了。尽管我不饿也不渴,但在这飞机上,我产生了想吃点东西的感觉。 3.我左边的乘客也许有些不适,她取下耳机,仔细研究起面前椅袋里的安全指示卡。卡片上介绍了理想的坠机状态:乘客平静地软着陆在地面或水面,女士们脱掉高跟鞋,小孩熟练地给防护衣充气,机身尚未破损,汽油也奇迹般的没有燃烧。 4.“如果飞机出事,我们都会死掉,这些可笑的安全指示有什么用?”她自言自语道。 “这样或许能使人们感觉安全一些,”作为惟一的听众,我回答说。 “说真的,这倒是不错的死法,快速,特别是当飞机坠地时正好坐 在前排。我有一个叔叔就死于空难。你认识的人有没有那样死的?” 没有,但我没来得及回答,因为有位乘务员过来(她不知道 她的乘客们这会儿正对航空公司的职业道德产生了怀疑)给我们 送午餐了。我要了一杯橙汁,正准备把一盘三明治挡回去时,我 旁边的这位旅伴小声地说:“拿着,给我吃,我很饿。” 5.她留着栗色短发,后颈露了出来,水灵清澈、如绿潭一般的大眼睛回避着我的目光。她身着蓝色衬衫,膝盖上放着一件灰色羊毛开衫,肩头瘦削,显得弱不禁风,从参差不齐的指甲看得出她经常啃手指头。 “我真的没抢你的午饭?” “一点都没有。” “不好意思,我还没有自我介绍呢,我叫克洛艾,”她一边说,一边从扶手上伸过手来与我握了一下,稍显得有些正式,但令人心动。 接着,我和克洛艾各自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克洛艾说她是到巴黎参加一个交易会回来。她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从去年开始在索霍区的一家时尚杂志社做平面设计。她出生在约克郡,但小时候就搬到威尔特郡去了,现在(二十三岁)独自住在伊斯灵顿的一套公寓里。 6.“但愿他们没有把我的行李弄丢,”当飞机开始降落在希思罗机场时,克洛艾说,“你会有类似的担心吗?” “没有,不过我倒是碰上过这种事,已经两次了,一次在纽约,一次在法兰克福。” “唉,我一点也不愿意出行,”克洛艾叹了口气,咬着食指尖,“更讨厌回来,我真是有归来恐惧症。每次离开一段时间,我就总担心家里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要么水管破了,要么工作丢了,或仙人掌死了。” “你养仙人掌?” “有好几盆呢,已经养了一段时间了。我知道有人说这属于阴茎崇拜,不过我曾在亚利桑那过了一个冬天,是在那儿迷上仙人掌的。你养宠物吗?” “养过金鱼。” “后来呢?” “那还是几年前的事,我和当时的女友住在一起。有一天她关掉了鱼缸里的通气管,鱼都死了,我想她多半是出于妒忌。” 7.我们天马行空地闲聊,微妙地捕捉彼此的性情,犹如漫步在蜿蜒崎岖的山间小径,轻掠淡远山色。直到飞机轮胎落地,引擎反向转动,飞机滑向航站楼,准备将乘客卸在拥挤的入境大厅。当取好行李,通过海关检查时,我已经爱上了克洛艾!P1-4 导语 本书是一部融合理性和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全记录。作者细述一段情缘中的邂逅、迷恋、平凡中的幸福、熟悉后的倦怠、女友移情别恋、挽回无望、自杀、醒悟,以至一段情完全消逝于无形……这不是寻常意义的小说,字里行间的处处机锋,读来饶有趣味,阅毕掩卷难忘。 序言 在人类为彼此创造的艺 术形式和作品中,有一个门 类占据了最大比重,即以某 种形式探讨伤痛。郁郁寡欢 的爱情,捉襟见肘的生活, 与性相关的屈辱,还有歧视 、焦虑、较量、遗憾、羞耻 、孤立以及饥渴,不一而足 ;这些伤痛的情绪自古以来 就是艺术的主要成分。 然而在公开的谈论中, 我们却常常勉为其难地淡化 自身的伤情。聊天时往往故 作轻快,插科打诨;我们头 顶压力强颜欢笑,就怕吓倒 自己,给敌人可乘之机,或 让弱者更为担惊受怕。 结果就是,我们在悲伤 之时,还因为无法表达而愈 加悲伤——忧郁本是正常的 情绪,却得不到公开的名分 。于是,我们在隐忍中自我 伤害,或者干脆听任命运的 摆布。 既然文化是一部人类伤 痛、悲情的历史,那么,所 有的问题都能予以修正,把 绝望的情绪拉回人之常情, 给苦难的回味送去应有的尊 严,而对其中的偶然性或细 枝末节按下不表。卡夫卡曾 提出:“我们需要的书(尽管 也适用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 )必须是一把利斧,可以劈 开心中的冰川。”换言之, 找到一种能帮助我们从麻木 中解脱的工具,让它担当宣 泄的出口,可以让我们放下 长久以来对隐忍的执念。 细数历史上最伟大的悲 观主义者,他们中的每一人 都能抚慰这种被压抑的苦楚 。用塞内加的话说:“何必 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 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或 者就像帕斯卡的叹谓:“人 之伟大源于对自身不幸的认 知。”而叔本华则留下讽刺 的箴言:“人类与生俱来的 错误观念只有一个,即以为 人生在世的目的是为了得到 幸福……智者知道,人间其 实不值得。” 这种悲观主义缓和了无 处不在的愁绪,让我们承认 :人生下来就自带瑕疵,无 法长久地把握幸福,容易陷 入情欲的围困,甩不掉对地 位的痴迷,在意外面前不堪 一击,并且毫无例外地,会 在寸寸折磨中走向死亡。 这也是我们在艺术作品 中反复遭遇的一类场景:他 人也有跟我们同样的悲伤与 烦恼。这些情绪并非无关紧 要,也无须避之不及,或被 认为不值思量。关键在于我 们如何看待。艺术作品带我 们走近那些对痛苦怀有深刻 同情的人,去触摸他们的精 神和声音,而且允许我们穿 越其问,完成对自身痛苦的 体认,继而与人类的共性建 立连接,不再感觉孤立和羞 耻。我们的尊严因而得以保 留,且能渐次揭开最深层的 为人真理。于是,我们不仅 不会因为痛苦而堕入万劫不 复,还会在它的神奇引领下 走向升华。 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组 同心圆。所有一眼望穿的事 物都在外圈:谋生手段,年 龄,教育程度,饮食口味和 大致的社会背景。不难发现 ,太多人对我们的认知停留 在这些圈层。而事实上,更 内里的圈层才包裹着更隐秘 的自身,包括对父母的情感 、说不出口的恐惧、脱离现 实的梦想、无法达成的抱负 、隐秘幽暗的情欲,乃至眼 前所有美丽又动人的事物。 虽说我们也渴望分享内 里的圈层,却又总是止步于 外面的圈层。每当酒终人散 ,回到家中,总能听见心中 最隐秘的部分在细雨中呼喊 。传统上,宗教为这种难耐 的寂寞提供了理想的解释和 出路。宗教人士总说,人的 灵魂由神创造,唯有神才能 知晓其间最深层的秘密。人 也永远不会真正地孤独,因 为神总是与我们同在。宗教 以其动人的方式关照到一个 重要命题,意识到人对被深 刻了解和赞赏的愿望何其猛 烈,并且大方地指出,这种 愿望永远也无法在其他凡人 身上得到满足。 而在我们的想象空间里 ,取代宗教地位的是人和人 之间的爱情膜拜,俗称浪漫 主义。它朝我们抛来一个漂 亮而轻率的想法,认为只要 我们足够幸运和坚定,从而 遇到那个被称为灵魂伴侣的 高维存在,就有可能打败寂 寞,因为他们能读懂我们的 所有秘密和怪癖,看清我们 的全貌,并且依然为这样的 我们陶醉沉迷。然而,浪漫 主义过后,满地狼藉,因为 现实一再将我们吊打,证明 他人永远无法看透我们的全 部真相。 好在,除了爱情和宗教 的诺言之外,尚有另一种可 用来关照寂寞的资源,并且 还更为靠谱,那就是:文学 。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细述一段情缘中的邂逅、迷恋、平凡中的幸福、熟悉后的倦怠、女友移情别恋、挽回无望、自杀、醒悟,以至一段情完全消逝于无形。他忠实记录下与女友交往中的各处细节,细细咀嚼,反刍时已上升至哲学层面的思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