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这是一本关于世界名画、作家和博物馆的有趣的书,翻译的过程历时一 年多,乐趣多于辛苦。 这其实是一本120年前的老书了。
原书1899年出版于纽约,英文标题 为Great Pictures as Seen and Described by Famous Writers(直译为“名作家 眼中和笔下的伟大画作” ) ,编译者埃丝特?辛格尔顿(1865—1930)是一位 多产的美国作家,她编写过 “名家名作”系列丛书,并写有关于家具、歌剧 和世界历史的专著及欧洲城市系列丛书。原书中,辛格尔顿翻译、选编了33 位作者的52篇文章,主要谈论了49件绘画作品。这些作者身份不一,有小 说家、诗人、散文家、剧作家,有艺术史学家和评论家,也有旅行家和画家。 他们都活跃于19世纪欧洲文坛或者艺术评论界,比如,歌德、雪莱、萨克雷、 罗斯金、兰姆、大仲马和龚古尔兄弟等,他们的中文版译作流传至今,对文 学艺术领域产生着持续的影响。
仔细阅读这些文字便可以感受到,不论作者如今的名声高低,他们都对 绘画艺术富有热情,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在欧洲各地旅行时会漫步于博 物馆、美术馆、教堂、修道院或其他历史建筑,用犀利的目光欣赏保存和展 示在那里的画作。他们的观察细致入微,画作的诸多细节都逃不过他们的眼 睛。由于这些作者中很多人本身就是文学家,因此,他们在描述画作、表达 自身观感时所用的语言,同略显枯燥生硬的教科书式的专业著作比起来,要 优美生动、 文采洋溢、 激情饱满得多。尽管大部分人都不是专业的艺术评论家, 但他们对画作的评论也绝非一时间主观情感的随意抒发,或是身为外行趾高 气扬的品头论足。他们是在自身对艺术有着深刻理解和领悟的基础上做出的 评论,所以,这些评论饱含着思想和智慧,永远不会过时,如辛格尔顿所言, 它们反映了对伟大思想产生的有力影响。书中许多篇章在今天已成为经典论述。最重要的是,书中的选文体裁各异,语言风格丰富多样,有的仍偏向于 艺术史研究和艺术评论,但也有大量的散文、随笔和游记,带有作者本人的语言风格,或通俗而朴实,或幽默而暗藏讽刺,或思维严密,或富于哲学思辨, 或感染了作者本人的诗性语言风格。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法国作家大仲马关于 米开朗基罗的巨型壁画《最后的审判》一文,读起来就像他的小说一样富有 情节,对话式的语言生动有趣,处处流露着大仲马的个性。书中还经常出现 对文学名著和诗歌的引用,以此来诠释艺术作品的内涵,体现出文学与绘画 艺术的共通性。
就这本书的中译本而言,原书中有两篇文章被删去,一篇是蒙克豪斯(Cosmo Monkhouse)的《戈佐利〈劫持海伦〉》,另一篇是雷德格雷夫兄弟(Richard and Samuel Redgrave)的《庚斯博罗〈集市马车〉》。前者被删 是因为《劫持海伦》 (The Rape of Helen)一画的作者现在仍然存疑,许多研 究者认为并非戈佐利 (Gozzoli)的手笔。后者则是由于对 《集市马车》(The Market-Cart)的介绍过于简略,不符合全书的选篇要求,尽管庚斯博罗是18 世纪英国绘画名家,中译本也只能遗憾放弃。除此之外,其余50篇文章全部 收入了中译本。译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内容并贴近原文的语言风格, 仅对泰纳《丁托列托〈酒神与阿里阿德涅〉 》和多布森《贺加斯〈时髦婚姻〉》 两篇长文做了必要删减,删去了少量与作者所论画作主题无关的冗余内容, 使得选文从整体上读起来更紧凑。在文章的编排上,经与编辑商量,我们决 定打破原书的文章排序,按照画作主题将全书分为“神话传说”“宗教故事” 和“历史风情”三部分,每部分再依据画作的创作年代排序,并邀请我的同事、 艺术史学者张伟明为其撰写导读,以便于读者对每部分主题有一个整体的把 握。这样的编排优于原书略显凌乱的排序,使得全书结构清晰了许多。
原书附有少量原作者注和原编译者注,中译本中基本予以了保留,仅删 去了一两处重复介绍作品保存地信息的注释。所有这些注释都以“作者注” “修 订者注”或“埃丝特?辛格尔顿注”标记。此外, 我还查阅了大量资料,对作者、 艺术家和画作信息进行了补充。由于时代的变迁,从作者写作当时到现在的 一两百年时间里,许多画作的保存地有可能发生了改变,因此,出于在博物 馆工作的直觉,我核实了每件画作现今的保存地信息,并对一些重要的保存 地变更予以说明。我还对正文中大量提及的人名、地名、作品名和历史事件等添加了必要的说明,以便中文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减少与译文的隔阂感。这些说明全部以译者注的形式出现,大部分出现于脚 注中,有时也为了行文方便,插入在正文中,以括号标记。相较于原作者注 和原编译者注,全书译者注的数量较多,所以并没有逐一标记为“译者注”。
原书还有一大特点,即许多文章是由编译者辛格尔顿自己从法语译成英 语的,对于中译本而言,将其从英语再译成中文,便涉及转译的问题了。从 翻译评判的标准来看,辛格尔顿的英译文是严谨而准确的,但是鉴于转译过 程中,法、英、中三种语言的交错往往会造成个别语义的误读,因此,为了 更好地理解原文意思,确保中译文的准确度,我尽力查找了所有相对应的法 语原文,仔细对照着英译文,再译成中文。这样一个法、英、中三种文本的 对照过程,可以说是本书翻译中最大的困难。
本书中所谈及的画作,始于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止于19世纪 上半叶的英国浪漫派风景画。这些绘画如今早已位于世界名画之列,许多都成为其所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与今天不一样的是,19世纪的读者只能通过书中印得模糊不清的黑白图片和文字去想象原作的面貌,而在这个国际交往日益便利的时代,中国读者在出国时亲临博物馆或教堂,一睹书中原作的真 容,不再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甚至其中的某件作品有朝一日也有机会通过 借展,来到中国展出。即便不能亲眼所见,我们也能通过印刷精美的图片或 网上的高清电子图片来一睹原作的精彩。不论通过何种方式欣赏画作,不要忘了在19世纪,一些作家也亲眼见到过同样的绘画原作。我们不妨去读一 读这些大多写于19世纪中后期的文字,它们诞生于一个艺术类公共博物馆在欧洲已发展成熟、日趋专业化的时代,正是由于这些博物馆的存在,作家们才能有机会亲眼见到这些优秀的绘画作品。尽管他们的文字偶尔会带着时 代的局限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字中凝结的思想和智慧非但没有褪色, 反而更加光芒闪耀,启发着对博物馆和绘画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现代人。
夏美芳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