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新编中国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鹤泉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亮点展示

1.jpg

编辑推荐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轻,也不需要急于摆脱他者眼光的自负,而是可以带着建基于悠远历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认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
于是,我们更需要中国史学家探求历史的真实,亲切自然地呈现史学成果,来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中国史领域新一代领军学者怀着敬意与温情,重建中国历史进程,呈现了这套中国通史读本。我们这些21世纪的中国人,正需要这样一套扎实亲切、兼收并蓄的通史,来全面了解自己身上承载的家国历史。
【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的诚意力作】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融会吸收国内外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为止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向社会大众提供关于中国史的全面和正确的知识是“新编中国史”首先追求的目标。
【传统中国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
“新编中国史”各卷著者均为中国史领域的领军学者。这一批中国历史学人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封闭与开放,他们的学术训练扎根于中国传统史学,又吸收了欧美史学的问题意识。传统史学的史料工夫,使他们的研究细密扎实,文字沉静内敛,句句以史为据;欧洲史学的学风、方法和论点,则让他们不拘泥于特定史观,具备世界眼光。二者结合,为我们呈现出一套严谨扎实而有新思创见的中国通史。
【用学界共识构建框架,融入学人观点以启发新知】
作为面向大众的通史著作,“新编中国史”建基于学界通识,凸显学术整体走向,尝试为读者提供认识中国的基本框架。同时,各卷著者亦在书中融入相对独立的学术观点和前沿视角,以期与读者一同读史知新。
《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梳理动荡纷乱时代的历史,不仅将“乱世”中的角逐一一阐明,还注意到征兵制的变化、依附人口对社会的明显影响。
【展现中国历史的宏大与精微,呈现中华文明的全景画卷】
朝代更迭,政治兴衰,这是历史的大走向;日用常行、思想情感,这是历史的动人细节。“新编中国史”各卷作者既留意中国传统王朝社会的周流演变,通过各个朝代的政治发展把握宏大的历史脉络,又不忘关注衣食住行、民间礼俗、精神气象等历史的细微之处,展现出一幅中国历史鲜活的全景图。
【一套面向社会大众、雅俗共赏、人人爱读的通史著述】
“新编中国史”意在为大众提供全面、有据的历史知识,因而行文严谨却不刻板,文字晓畅,娓娓道来。丛书还特别设计了“人物小传”“历史术语解说”等栏目,对于一般读者也有辅助之功。无论是希望建立历史认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历史的年壮者,还是愿意温故知新的年长者,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两岸合作,历时10年,精心打造21世纪中国史新典范】
“新编中国史”由台湾三民书局组稿,从成稿刊行,到修订编校,直至中信出版社大陆版问世,历时10年有余,凝结两岸学人、出版人心血,代表两岸文化交流成果。两岸面向未来,共同书写历史,竭力打造属于21世纪中国人的国史新典范。
【设计精美,制作考究,典藏之选】
“新编中国史”全套以精装呈现,装帧设计精美考究,各卷封面中融入了不同时代的精神气象,体现传统中国的美学底蕴,相当适合个人和家庭典藏。

作者简介

张鹤泉,1950年出生于山东淄博,祖籍河北省安新县。1985年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9年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1年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2010年卸任。兼任中国秦汉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吉林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及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献研究。著有《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汉明帝研究》等,译著有《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为“新编中国史”中的一卷。魏晋南北朝上承大一统的秦汉,下启开明开放的隋唐,而这却是分崩动乱的近四百年。皇权衰弱,门阀世家在朝野扩张;南北政权分裂,中国的地理疆域被重新划分;战祸频仍,无数北方人口南渡,塞外之胡族文化和尚武精神,注入华夏衰颓腐朽之躯。
那是一个名城被毁、人口锐减“乱世”,也是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陶渊明的诗文,王羲之的书法,云冈、龙门石窟的造像……在粗犷与纤细、入世与隐遁、分裂与融合的影响之下,诞生了独一无二的魏晋风度,其中也孕育着即将到来的隋唐盛世。
《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全书四篇,讲述了从三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的方方面面。前三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梳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兴衰,西晋、东晋与十六国的发展与征战,南北朝政权的兴亡与融合。第四篇则将目光从大局延伸进市井风情、文化风俗,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社会生活。《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中旁征博引,推敲史料,让这段动荡而丰富的历史历历在目。

目录

自序
第一篇三国时期
第一章董卓之乱与东汉末年割据势力的混战
第二章曹操统一北方
第三章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四章曹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治
第五章蜀汉政权的建立及其统治
第六章吴国的建立及其统治
第二篇西晋、东晋与十六国
第七章西晋的统一及其统治
第八章户调式的实施与世家大族经济势力的发展
第九章西晋的衰亡
第十章东晋建国与偏安江南
第十一章东晋北伐与淝水之战
第十二章北方人民的南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十三章东晋的衰亡
第十四章五胡十六国在北方的统治
第三篇南北朝时期
第十五章南朝政权的更替
第十六章南朝的政治统治
第十七章社会等级结构、寺院经济与社会经济
第十八章南朝的户籍检括与赋役制度
第十九章北魏建国与统一北方
第二十章孝文帝迁都洛阳与改制
第二十一章均田制度与赋役制度
第二十二章北魏社会经济与寺院经济的发展
第二十三章北魏职官的设置与社会等级结构
第二十四章北魏的分裂与衰亡
第二十五章北齐、北周的对峙与北周统一北方
第四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二十六章玄学的发展与佛教、道教的传播
第二十七章史学、文学与艺术的发展
第二十八章服饰、饮食、居室与交通工具
第二十九章节日与娱乐
附录
大事年表
帝系表
注释
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自序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从整体局面来看,这个历史时期无疑是一个分裂的时代。在东汉末年的动乱之后,开始出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又出现了南方东晋政权与北方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在北方,于代北崛起的北魏王朝,至北魏太武帝时,统一了北方的广大地区。这样,又出现了北魏政权与南朝政权的对立。在北魏统治一百多年后,北方发生了分裂。东部建立东魏、北齐政权,西部则建立了西魏、北周政权。在北方的军事对峙中,北周最后战胜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后来外戚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接着又灭掉南方陈朝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统一。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点,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是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这个时期实行了诸多不同于前代的制度。曹魏建国时,中央政府开始有了尚书台、中书机构和门下机构的设置,并在国家的政治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西晋以后,这些机构仍继续完善。东晋、南朝基本上沿袭西晋的制度。北魏政权建立后也模仿晋制和南朝官制,建立了胡汉杂糅的官制。孝文帝改革后,则改行与南朝大体相同的官制。实际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中枢机构,正处于从两汉“三公九卿”制过渡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阶段。另外,曹魏时期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以确保政府官员的来源。可是,在九品中正制实行时,世家大族的势力也在不断地发展。这些世家大族不仅在任官上具有优先权,还控制了各地方中正官的任职,进而操纵人才的品级和选举,经过西晋至南北朝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不过,随着门阀制度的腐朽,九品中正制暴露的弊病也越来越多,隋朝建立后,终于废止了这种选举制度。
由于东汉末年以来的战乱破坏,魏晋以后,各政府都实行了相应的田制,来保证农业的发展。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面对大量人口流散、死亡,大片土地荒芜的局面,通过推行屯田制,让劳动力和土地能够妥善结合。屯田制的实行,不但解决了军粮的供给问题,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曹魏的屯田制在其统治后期开始废除,东吴的屯田制则在西晋灭吴后才完全消失。西晋时期,国家在原来屯田制的基础上推行占田制,让劳动力与土地能够更有效地结合,对农业生产起到推动的作用。西晋灭亡后,占田制并未立即废止,东晋、南朝以及北方十六国都有实行这种田制的踪迹。北魏时期,国家开始推行均田制。均田制规定了授田的数量和土地的还授方式,保证了自耕农生产的稳定。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依然在实行均田制,只是授田的数量与具体的做法略有改变。北魏以来实行的均田制影响了隋唐田制,实际上,隋唐时期推行的均田制,正是发端于北魏的均田制。
汉代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到破坏,开始朝兵农分离的方向发展。曹魏时期,国家开始实行世兵制,为服兵役者单立户籍,形成所谓的兵户。这些兵户称为世兵,社会地位很低,只能世世代代为兵。西晋、东晋、南朝,虽然还有其他的士兵来源,但是世兵制一直存在,还是保证士兵来源的主要方式。北魏建国初期由于实行部落兵制,因此军队主要由拓跋鲜卑人组成。不过,在北魏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兵员的大量需求,依然实行兵户制,并成为士兵的重要来源。在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后,原来的世兵制开始被打破。当时充当府兵者很多是来自均田上的农民,因此府兵制开始与均田制结合,逐渐形成兵民合一。从曹魏时期开始出现的兵民分离制度,至此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阶层是复杂的。在复杂的社会阶层中,有两个阶层对社会有明显的影响:一为世家大族,二为不同类别的依附人口。从世家大族的情况来看,这个社会阶层当是在东汉后期开始出现,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所具有的特征更为明显化。这些世家大族植根于乡里社会,但是由于他们在仕宦和文化上的优越、特殊地位而成为具有很强影响力的家族。在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势力是东晋政权的支持力量。实际上,东晋政权的建立,正是南迁的北方世家大族与江南世家大族联合支持的结果。因此,东晋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就达到了顶峰。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门第已经固定化,世、庶之间存在天渊之别,难以逾越。在北方,北魏孝文帝定族姓后,北方的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也日益强大。不过,这些世家大族长期养尊处优,因而也日益走向腐朽和没落。
不同类别的依附人口也在这个时期对社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自东汉以来,依附性的客阶层地位日益卑微化,这是依附关系逐渐发展的重要表现。西晋国家规定品官占田荫客制后,国家实际承认私人荫庇依附民已经合法化。当时国家官员、世家大族、地方豪民都占有数量众多的依附民。至南北朝时,由于寺院经济的发展,控制寺院经济的寺院主既是大土地所有者,也是寺院财富的拥有者。这些寺院主将投靠他们的劳动者变为他们的依附民,更使依附人口增多。国家的编户以不同的方式沦为依附民,以及国家与各大势力对依附民的争夺,都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是观察中国中古社会特征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因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与动荡,固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所影响,但当时的社会经济并未因此停滞不前,依然有较大的发展,最明显的就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永嘉之乱以后,众多的北方人口南迁,不仅使江南人口增加,也将北方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南方。当地农民与南渡的北方农民共同耕耘,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三吴一带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有“今之会稽,昔之关中”之说。襄阳地区也是粮食的重要产地。生产的发展促使了东晋、南朝商业的活跃。由于商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建康、京口、山阴、寿春、襄阳、江陵、番禺等一些大型商业都会。隋唐时期,国家经济重心能够南移,正是以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并未阻碍文化的发展,反而使文化领域出现异常活跃的景象。这个时期玄学开始出现,并影响了一大批士人;佛教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在社会上层和下层拥有数量众多的信奉者;道教被改造为适应统治者和世家大族需要的宗教,在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的史学、文学和艺术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段时期乐舞也有明显的发展,中原地区原来盛行的华夏雅乐逐渐衰落,龟兹乐、西凉乐取代了原来雅乐的地位。与此同时,南方的清商乐舞也传播到北方。当时乐舞因此逐渐形成南北融合的局面,出现了一种具有崭新民族风格特点的乐舞。
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内迁的少数民族贵族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实行民族压榨和军事掠夺的措施,对汉人进行残酷的屠杀。不过,中原地区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也势必让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制度面临不相适应的矛盾,迫使他们或迟或早地走上“变夷从夏”的道路。这种“变夷从夏”的措施让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人的联系密切起来。这种趋势的出现,也是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开端。北魏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拓跋鲜卑的势力向中原发展后,人口很少的鲜卑人反受人口众多的汉人包围。汉人的先进文化对鲜卑人产生重大的影响。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和生活习俗上的改革,加速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固然对国家政权的汉化措施起到推动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汉族和少数民族在生产上的结合,则是民族大融合实现的基础。北魏、北周和北齐都实行均田制,更促进了受田的各族人民在生产上的密切联系,推动了各民族的融合。经过十六国、南北朝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些少数民族已经与汉民族完全融合。因此,到了隋唐时期,就再也找不到这些内迁少数民族活动的记载了。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使汉族接受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新鲜成分,所以在经济、文化上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变得更加兴盛,充满活力。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实现,正是强盛的隋唐大帝国出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本书的写作宗旨,既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也要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影响后世的重大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和文化宗教等做扼要的阐述,进而展示这一历史时期丰富多彩的内容。然而,要写作一部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著作是有诸多困难的。一方面是由于这段历史本身的纷乱和复杂;另一方面,也受到我本人对这段历史研究视野的限制。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先学们对这段历史做了诸多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努力参考和吸收诸位先学和同行的研究成果,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本书才得以完成。尽管我力求能够较好地展示出这一历史时期复杂、多变的面貌,可是,由于为学术功力所限,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所以,希望读者提出批评意见,使我能够获得诸多的宝贵启示。
2009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