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前言
致谢
关于作者
顾问
符号表
第三部分 交通信息
17 运输统计
17.1 交通量
17.2 车辆管理
17.3 社会影响
18 车辆功能
18.1 系统设计
18.2 客观要求
18.3 主观要求
18.4 耐老化性
19 操作规程
19.1 车辆系统
19.2 车轮
19.3 转向系统
19.4 制动系统
19.5 结构
19.6 变速器
第四部分 车辆系统之底盘
20 通用特性
20.1 对称性考量
20.2 参考坐标系
20.3 质心的定位
20.4 不同部件的质量分布
20.5 惯性力矩
21 汽车空气动力学概述
21.1 空气动力和力矩
21.2 车辆周围的空气动力场
21.3 空气动力阻力
21.4 升力和俯仰力矩
21.5 侧偏力、滚动力矩及横摆力矩
21.6 空气动力的实验研究
21.7 数值空气动力学
22 机动车辆的原动力
22.1 车辆发动机
22.2 内燃机
22.3 电动汽车
22.4 混合动力汽车
23 驱动动态性能
23.1 地面载荷分布
23.2 运动总阻力
23.3 运动所需功率
23.4 车轮可用功率
23.5 可以传递到道路的最大功率
23.6 最大速度
23.7 爬坡能力和传动比的初步选择
23.8 恒速行驶下的燃油消耗量
23.9 车辆从静止起动
23.10 加速
23.11 实际驾驶条件下的燃油消耗
24 制动动态性能
24.1 在理想条件下制动
24.2 在实际条件下制动
24.3 制动功率
25 操纵稳定性
25.1 低速或运动转向
25.2 理想转向
25.3 高速转向:简化方法
25.4 不足转向和过多转向的定义
25.5 高速转向
25.6 稳态横向特性
25.7 中性点和静稳定裕度
25.8 外力和力矩的响应
25.9 滑移转向
25.10 纵向力对操控的影响
25.11 横向载荷转移
25.12 前束
25.13 悬架弹性运动学特性和底盘柔性的影响
25.14 车辆的稳定性
25.15 不稳定运动
25.16 双转向轴车辆(四轮转向)
25.17 4自由度的铰接车辆模型
25.18 多体铰接车辆
25.19 线性化模型的局限性
26 舒适性能
26.1 初始激励
26.2 道路激励
26.3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26.4 四分之一汽车模型
26.5 起伏和俯仰运动
26.6 侧倾运动
26.7 非线性的影响
26.8 结论一乘坐舒适性
27 底盘控制与“线控”系统
27.1 机动车控制
27.2 车辆一驾驶人系统模型
27.3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和驱动防滑系统(ASR)
27.4 操纵性控制
27.5 悬架控制系统
27.6 线控系统
第五部分 数学模型
28 车辆数学模型
28.1 数学模型设计
28.2 连续和离散模型
28.3 分析和数值模型
29 多体建模
29.1 隔离车辆
29.2 隔离车辆线性化模型
29.3 具有10自由度的锁定控制模型
29.4 可变形车辆模型
29.5 铰接式车辆
29.6 回转力矩等二阶效应
30 传动模型
30.1 舒适性和传动系统振动的耦合
30.2 发动机的动态模型
30.3 动力传动系
30.4 车辆的惯性
30.5 线性驱动模型
30.6 非时不变模型
30.7 多体动力学传动系模型
31 倾斜车体车辆模型
31.1 高侧倾角悬架
31.2 线性刚体模型
31.3 动态倾斜控制
31.4 操纵性一舒适性耦合
附录
附录A 运动方程和构形空间
A.1 离散线性系统的运动方程
A.2 线性动态系统的稳定性
A.3 强制响应的闭合解
A.4 非线性动态系统
A.5 拉格朗日方程在位形和状态空间中的应用
A.6 哈密顿方程与相空间
A.7 拉格朗日方程应用于伪坐标法
A.8 刚体运动
附录B 摩托车动力学
B.1 基本定义
B.2 锁相控制模型
B.3 锁相控制系统稳定性
B.4 稳态运动
B.5 无操纵自由模型
B.6 大侧倾角的稳定性
附录C 地外环境轮式车辆
C.1 阿波罗登月任务中的月面车(LRV)
C.2 任务类型
C.3 环境条件
C.4 机动性
C.5 低重力情况下的车辆性能
C.6 电源系统一
C.7 结论
附录D 交通事故相关问题
D.1 车辆碰撞:碰撞模型
D.2 车辆碰撞:第二近似模型
D.3 碰撞后车轮抱死
D.4 侧翻
D.5 碰撞过程中运输对象的运动
附录E 不同车辆的数据信息
E.1 小型车(a)
E.2 小型车(b)
E.3 小型车(c)
E.4 中型轿车(a)
E.5 中型轿车(b)
E.6 跑车(a)
E.7 跑车(b)
E.8 厢式货车
E.9 重型货车
E.10 比赛专用摩托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