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早些归来早些眠(有故事的中国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红娟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红娟,光明日报社记者,光明日报辖下中华读书报社编辑总监。擅写人物专访,曾采写过众多国宝级中华文化名人。 后记 早些归来早些眠 2018年春节大年初五,我到叔叔家拜访,叔叔问我最 近忙些什么,我说在写书,为一个朋友写,写他二十年坚 持做的一件事。爸爸和叔叔小时候是在东城区灯草胡同长 大的,那里有他们儿时的记忆,灯草胡同与协和胡同几街 之隔。我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地描绘着小方,描绘着1999年 后走进方家人故事里的冯雪松,讲啊讲的。正在洗碗的婶 婶也放下了手中的活计认真地听了起来,大家还你一言我 一语地回忆着当年这些似曾相识的人的样貌,比如方朱理 ,比如方澄敏,还有协和胡同左近的那一条条老街……说 着和听着,忽然我的眼睛就有些酸,回忆是多么具有凝聚 力啊!它把几代人渐行渐远的记忆正一点一点地拽回来。 拉近这些凝重而美好回忆的推手正是雪松,我只是被他感 召的一个传播者。家人忆旧的话题一打开,整个屋子里的 亲情氛围更加浓郁温馨,爸爸和叔叔全都叮嘱我:“你一 定要好好给人家写啊!你的这个朋友雪松太了不起了!” 对雪松一共也没有采访过几次,但因为同是媒体人, 我会更加懂得他的付出和艰辛。作为同龄人,也更加感佩 他无私高贵的情怀。有时候闲暇望向窗外时,有时候开车 手握方向盘时,我会构思这本书该怎么写。头脑中忽然会 交错出好几条线,方大曾和我外祖父是同龄人,1937年他 们都是二十五岁。冯雪松和我是同龄人,我们都出生于 1970年的第一个春天。雪松的儿子瑞濠和我的儿子皓玄又 只相差一两岁,也是同龄人。我们都在同一时点上生活在 曾经的北平现在的北京。在一种时空的交错中,我会天马 行空地想象一下: 30年代中期,因为住所都在东四到东单这条大街上相 邻仅两公里,或许我的外公就见过或者与小方擦肩而过呢 !那个时候,我的外公可能在忙着上学也可能在培养着他 的一个新雅好吧!那时他的家世也是蛮殷实的,他同样喜 欢摄影,但他的镜头扫过之处多是一些家人的倩影和山水 的风情。而那个时候,方大曾已经胸前挎着一架相机云游 四方,用快门捕捉着市井中一张张生动的身影和面庞;也 可能,他把镜头对准了黄河边的船夫和晋北荒凉破落村落 里的农民,又或者他已是走在通向绥远和红格尔图层层哨 卡的路上。 90年代中期,当冯雪松一边蹬着他的破自行车一边听 着随身听里崔健的《寂寞就像一团烈火》,想着今天到底 去哪个学长哪个老乡那里再挤上一晚的时候,我可能正安 逸地躲在爸爸妈妈给我的小两居里摆弄一些小姑娘的心水 收藏,可能对着镜子把刚刚买的一件衣服在身上比来比去 !当冯雪松还在央视机房里绞尽脑汁编片子加班时,我可 能正抱着一大篮好吃的零食,一边看着喜欢的电视剧一边 和闺蜜煲着电话粥。又可能,我和冯雪松同时参加过哪一 场新闻发布会,然后擦肩而过呢! 本世纪初,在我带着八岁的皓玄上着某一个课外辅导 班时,十岁的瑞濠正跟在爸爸的身后来到小方的故居或者 母校,用他的小相机对比着光线取景拍摄。 这样的念头会经常不期而至地涌到我的脑海里,栩栩 如生。这想象会让我的心时不时莫名地激动或者伤感一下 ,每个人过什么样的日子都是他的选择,没有好坏之分, 大多数人会忙碌和沉湎在个人和小家庭的凡常日子里,但 我们会在别人的人生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岁月。很多年以后 ,会有一种永恒在曾经芸芸众生的平凡之中脱颖而出。如 我一样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凡人,更多时候我们的人生是获 得,是在别人的剧情里或欢喜或唏嘘。而方大曾和冯雪松 不是这样,他们是英雄,是忘我而无私的英雄。他们是给 予,他们是拿着灯盏为他人照亮心路的高尚存在。 个人认为,家世优渥的青年投身于革命的滚滚洪流之 中,会更加让人感动和钦佩。方大曾本不需要通过革命去 改善自身的境遇,他只是不肯苟安于飘零动荡的世道中, 于是他选择向进步靠拢,他冒险掩护进步同学,他冒着被 抓的风险跟拍李大钊的葬礼,他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行走 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刀锋上,他与被战火轰炸后四散逃逸的 人流相悖而行,几乎可以说是时刻准备从容赴死以身许国 。他是那样一个前途无量可以大有作为的如阳光一样绚烂 的青年,他只是希望他的国家可以更加强大。他本可以出 洋以避战祸,他也可以按部就班地大学毕业,然后择一家 门当户对的亲事,生儿育女体尝常人该有的人生况味。然 而他都没有,他的结局当然令人潸然泪下,但他的非凡人 生和他镜头里的黑白往事却胜似干言万语在世间亘古流传 。 …… 从2017年至今,由冯雪松撰写和主编的方大曾系列图 书已经出现了英文版、韩文版,阿拉伯文版、印地文版、 土耳其文版的出版也在酝酿之中,国际出版商对方大曾和 冯雪松这两个有故事的中国人表现出浓厚兴趣。月前,雪 松送了我一套“寻找方大曾二十周年”中文纪念版,非常 漂亮的装帧,函套里,是《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 曾:遗落与重拾》两本书;函套上,映着小方的毕业照, 青年英气深邃的目光和嘴角浮起的浅浅笑意。当这个夏天 忙过,我的新家终于装修好了,我整理居室的时候, 目录 序 杨牧之 引言 遗落与重拾 世纪之交前一份命里注定收到的传真 自卑的“独行少侠”金榜题名逆袭成功 “男人可以被消灭,就是不能被打败!” 打开几百张老底片里那些尘封往事 曾经离散又失而复得的837张旧底片 风尘百载叹无声:方澄敏曾经的努力 炮声响了,他与逃难的人群相悖而行 35mm徕卡,父亲留在世间的“眼睛” 协和胡同10号院,绵绵等待无绝期 只因那一霎回眸,濠江江畔情定终身 千里走单骑:一本书带来的诸多改变 句号再度被打开静待来者解迷雾 一人一生值守一事,谨听从心的呼唤 重情重义:雪松心里难相忘的几个人 在小方精神中“刻舟求剑”追念初心 尺山尺水永留痕,一花一木想英姿 问天下谁是英雄——挚友眼里的雪松 展国家纪录平台聚天下追梦英雄 “想道声谢,又总觉得这句谢谢太轻” 后记:早些归来早些眠 精彩页 1999年,冯雪松率团队完成了大型纪录片《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史》。为着这部片子,他和同伴们足足煎熬了两年多。好在历经风雨终见彩虹,赢得的一片好口碑让第一次独立担任总编导的雪松终于松了口气,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有了更多的自信,也对人间冷暖有了深刻的体悟。卸任总编导后,他由央视社教中心专题部《半边天》栏目转阵《美术星空》栏目,可能因为之前的工作压力和强度太大了,雪松到新栏目组后顿感轻松,但也一直在踌躇满志地寻找一些有意思的选题。 9月的一天,雪松照常骑着他那辆吱嘎作响的永久牌二八车,晃晃悠悠地一路从西单的家骑到复兴路,把车停好,迈上台阶,三步并作两步地跨级而上,走进了办公室。像往常一样,先倒了一杯水,然后往办公桌那儿走,身后的传真机嘟嘟响了,在电视台这样一个快节奏运转的办公室里,传真机几乎是24小时收发着,各位的办公桌上也是无比热闹,公共区域报纸、杂志、书、录播带,往往是被杂乱无序地堆在一起,勤快的雪松得闲的时候往往会收拾一下,斜倚在办公桌边的雪松一把将正在一点一点从传真机上“吐”出来的热敏纸撕了下来,他顺手把桌上的报纸杂志和别的传真归了归类,翻翻拣拣中他无意间瞥到这样的一页纸—— 作为抗战初期活跃在国内的一位战地摄影记者,欧美许多报刊的供稿人,方大曾在民族抗战如火如荼、个人事业刚刚展开的时候神秘地失踪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位摄影家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和大师水准的作品几乎完全沉入了历史的忘川,只有他的胞妹珍藏着哥哥留下的一千多张底片,在孤寂中默默地守候。她相信哥哥没有死,相信他总有一天会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出版社拟将方大曾的作品及世人对他的回忆,合编成《方大曾的故事》一书,以示纪念。 这是一份几天前发来的传真,落款是中国摄影出版社,发件人是出版社副社长陈申,内容是出版社希望合作《方大曾的故事》以及推广该书的策划方案。假如那天冯雪松迟一点儿去办公室,又设若因为手头的事情略有耽搁,或者那一刻没有那么勤快的话,他可能就会和方大曾擦肩而过了!其实那页传真也并未明确写明是传给谁的,它只是那一天办公室收到的很多张传真之一。 幸运的是,雪松发现了它。也可以说,仿佛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 冯雪松凭借一种新闻人的敏锐触感,觉得这是一条极具价值和诱惑力的信息,它的魅力来自于它的陌生和神秘。八年的纪录片执导经验告诉他,“神秘地失踪”“留下的一千多张底片”是这个选题的关键。 兴趣永远是工作的第一动力。方大曾是谁?1999年时的资讯远没有今天这般发达,不像现在随意动动手指,一堆答案马上就在手机屏幕上自动闪现。没过几个小时,雪松就晃晃悠悠地骑着他的永久牌自行车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 他先找到了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摄影史》。 其中,关于方大曾的描述不过只言片语,只是在相关联的事件中偶尔被一笔带过。和留名于后世的同时代摄影师相比,方大曾没有独立的篇章,没有连贯的履历,也没有定论和结语,他只是一个被叫作“小方”的年轻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出版的《美术生活》杂志第41期刊出摄影记者方大曾(署名小方)拍摄的《抗战图存》和《为国捐躯》两组照片。前者是记者在卢沟桥拍的中国第一批战况照片共7幅,占了两版,特加英文说明。后者反映了北平各界慰问抗敌受伤将士的情况。 ——《中国摄影史》第一卷第294页 1935年,吴奇寒、周勉之等人在天津成立“中外新闻学社”,通过对新闻学的研究与写作,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学社除组织社员撰写时评、通讯报道、向平津沪等地报刊投稿外,还向国内外报刊供应时事照片,如绥远抗战、“一二·九”学生运动、“卢沟桥事变”等。上海《申报》《良友画报》《现代画报》《中国呼声》(英文)周刊,北平《北晨画刊》以及美、英、法等国的一些刊物都常采用他的照片。在抗战前夕和抗战初期,方大曾是北方最活跃的新闻摄影记者之一。 “卢沟桥事变”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以天津中外新闻学社为底子,于1937年9月在太原成立了全民通讯社。由于战况变化,这一年年底全民社迁到武汉,之后又从武汉转移到重庆和成都。全民社成立后,正在同蒲路活动的原中外新闻学社社员方大曾,担任了全民社的战地摄影记者。所以全民社在武汉时除发文字稿外,还发照片稿。不久因与方失去联系,战地摄影没有来源,这项任务就停止了。 ——《中国摄影史》第一卷第336页 “七七”抗战的战火燃起后,平津的记者首先赶到卢沟桥采访。中外新闻社有个青年人名叫小方(原名方大曾),拍摄了《日军炮击卢沟桥》《中日对峙中的宛平城》《奋勇杀敌二十九军》等照片。7月29日《申报图画特刊》以《卢沟桥战事景象》为题,用中外社名义做了集中报道。 ——《中国摄影史》第二卷第103页 当时在华北和西北进行摄影报道的还有小方、柏气德、李荫、师石、席与群等人,他们的作品也都在上海画报上刊载。 ——《中国摄影 导语 本书讲述了中央电视著名纪录片导演冯雪松的人生故事。 他从一个成长在北方小城市的对文学和生活充满热爱的青年,通过个人的奋斗和努力成长为一位荣获了多个国家级奖项的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十八年来,他更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将一位在摄影史和新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但却为人所遗忘的战地记者、摄影家,重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序言 冯雪松为方大曾立传,整整寻找了方大曾二十年; 红娟为冯雪松立传,用了十三个月的时间——有时候 繁忙中的一霎那,有时候夜里突然醒来,会陷入对这本书 的构思之中。 他们靠的是什么?是“正义”和“无畏”的感召,是 对“正义”“无畏”的呼唤,是对这世界上为追求自由、 民主、幸福而献出正义和无畏的人,表达他们的敬意。 方大曾用他的笔和相机传递抗日前线的战事,鼓舞人 们抗日的激情; 冯雪松和红娟探寻着英雄的世界,复活英雄的业绩, 他们目的十分单纯,只希望这种探寻、复活,可以让这种 精神流芳百世。 红娟同志供职于《中华读书报》。这份报纸有很多能 干的编辑。能写作,会讲话,没有挖不出的文化新闻,总 是设法冲到这些新闻的第一线。我总想,《中华读书报》 的文化品位,就是像红娟这样一些多才多艺的文化记者闯 出来的吧?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都可以独立地办 一份好看的报纸。 红娟是其中很耀眼的一位。 她为这本书,为大曾和雪松,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投 入那么多的感情,为了什么?只是因为内心燃烧的一团火 ,为正义而歌。 她是一个兴趣广泛的记者,要努力完成她负责的版面 ,要认真参加编辑部和朋友邀约的会议,要培育快速成长 的孩子,要带孩子增广见闻,要做朋友圈中的好伙伴,贡 献自己的快乐和智慧,还要设计、装修祖上留下的房子… … 但她仍然在“百忙中”完成了这部著作。阅读了这份 书稿之后,我明白在红娟的内心,在她笑口常开的乐观神 情中,潜伏着的对英雄的崇敬、对正义的追慕,对无畏、 无私的执着。 于是,我也产生了对作者的敬佩。 她追寻着雪松的足迹,寻找着方大曾的往事,她从中 看到大曾与雪松的精神,也感受到了两位人物相知相通的 地方。 红娟无限感动地介绍着: 在别人躲避无情炮火的时候,方大曾反倒离炮火更近 。这是方大曾的境界,应着罗伯特·卡帕的话:如果你的 照片拍摄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得不够近。 于是他说出了:“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 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红娟无限感动地说: 正是冯雪松用二十年的寻找与发现,不遗余力地展示 出这位已被历史尘烟湮没的摄影家的绝代风华,还原了方 大曾那些鲜为人知的艰难跋涉。 837张照片底片,记录着方大曾的生命历程,在冯雪松 寻找的旅程中,展示给了我们多少人:中国摄影出版社的 编辑和评论家,台湾著名摄影家,台湾《摄影家》杂志, 《焦点》杂志,《人民摄影报》,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等 ,他们对留下的837张底片还原出的照片高度赞赏。有的人 甚至不相信这是一个中国年轻人的作品,他们认为那个时 代只有外国的艺术家才有这种摄影眼光和技巧。 著名新闻传播学专家方汉奇先生评价冯雪松:“冯雪 松同志从发现、寻找,到深入开掘和研究方大曾……使被 埋没了多半个世纪,几乎被遗忘的一位杰出新闻记者的事 迹,得以重现和弘扬于天下,弥补了中国新闻事业和中国 摄影史上的一个重大缺失,真是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而这个发现、寻找、开掘和研究的过程,得以红娟的笔, 被生动、感人地叙述出来,这也是一位敬业的记者给读者 的一份厚礼、一个奉献吧。 早些归来早些眠。我们怀念方大曾,我们感谢冯雪松 ,我们祝愿红娟的大作不断涌现,为了正义和无畏。 杨牧之 2019年6月 内容推荐 冯雪松和方大曾的渊源在837张老照片的黑白影像间开启,那些照片的拍摄者是今人鲜少知悉的战地记者方大曾,这位家境优渥的北平青年曾以一部相机和一支钢笔孤身走向日寇的炮火,用生命向民众传递前方战事,自1937年失踪后如一颗历史遗珠般被历史尘埃湮没。 60年后,出色的电视人冯雪松轻轻拂去遗珠上的尘埃,其后用自己宝贵的20年光阴追踪探寻方大曾,使这位无名英雄重归国人视野,冯雪松与方家人20载执著相守的如歌岁月亦成为一段人间佳话。 本书两位主人公的人生故事,堪称20世纪出色新闻工作者的写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