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熙禄,1948年1月生,山东省济南市
钢城区人,大专学历。1965年参军,1969年
退伍,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
在报刊发表文章五十余篇,出版诗集《汶
水流情》、散文集《玉壶冰心》、长篇纪
实《荣河纪行》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槐幽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熙禄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吴熙禄,1948年1月生,山东省济南市 钢城区人,大专学历。1965年参军,1969年 退伍,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 在报刊发表文章五十余篇,出版诗集《汶 水流情》、散文集《玉壶冰心》、长篇纪 实《荣河纪行》等。 书评(媒体评论) 《古槐幽梦》记述的是一段婚姻传奇的佳话,围 绕有着天渊之别悬殊的两个家庭的结亲,爱情、亲情 、乡情相互交织,盘根错节,一个“情”字贯穿始终 ,占据了小说的大部分篇幅,因此作品的情趣自然上 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在情趣上面别具匠心,不 惜笔墨,下足了功夫。 ——作家 段熙曾 《古槐幽梦》记述了富家女段青莲义嫁业已穷困 的吴来朝的传奇爱情故事。段父要面子而不让亲生女 儿进家门,段叔代办嫁侄女,吴来朝考中贡生后,很 多人祝贺,段父挂不住面子而锯掉门槛,颇带有民俗 喜剧文化色彩,可以改编成莱芜梆子,亦可编成有趣 的影视剧。 ——作家、文史专家 尹祚鹏 后记 此书源于史志、族谱记载和当地民间传说。原莱芜市 史志办公室赠予的《莱芜历代志书集成》,为本书的创作 提供了史实依据、人物定位和故事年代背景;在莱芜吴氏 六修族谱中接触到的《古赢吴氏族谱》文卷部分的人物传 记、墓志铭以及与先人有关的文献,为本书的大部人物角 色给出了轮廓;出自民间传说的鄂庄熙云兄写的《古赢吴 氏——祖上逸事与传说》、吴家楼村族人修竹写的《吴来 朝的逸事与传说》中的一些情节,为本人进一步发掘先人 事迹提供了线索。 在采访过程中,南港村的族人吴宪坤、吴宪富、吴继 修和王家港的一位姑奶奶(娘家澜头村),侯盘龙村的乡 亲段伦景、段明常和段明杭等人给与了热情帮助和有价值 的提示。加之早年我的一位堂叔姥爷向我讲过的本族先人 的逸闻,构成了创作此书的基本素材。 初稿完成后,初名《门槛记》,由原莱芜市史志办公 室主任刘霞同志审阅并作序,作为“莱芜市地方志研究丛 书”内部印刷传阅。后来在:中国企业档案》总编辑李乐 平、原莱芜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段熙曾、济南市第二方志 馆编辑尹祚鹏、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燕相强等友人的鼓励 下,我对原书进行了整理润色,由山东知名学者、作家柳 明瑞先生联系,投递到中国文史出版社。此后,尹祚鹏、 段熙曾二位分别撰文对书稿进行了推荐。经包括梁玉梅编 辑在内的多方努力,此书得以顺利出版。 借此,对上述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吴熙禄 2019年10月于莱钢金鼎花园 目录 前言 第一回 躲是非吴拯飘席择地 续香火来朝应运降生 第二回 遭遇冷落小千金遇险 寻求押扶大恩人受托 第三回 吴夫子演卦泄露天机 侯媒人提亲透示真情 第四回 留遗嘱夫子安然仙逝 应先言寒门不幸遭灾 第五回 知灾情段存义犯难为 借机会少员外悔女婚 第六回 小才子来朝窗外听课 老塾师陶仁念旧收生 第七回 来朝卖豆腐段家门前 青莲解刚局槐荫树下 第八回 段存义再三求情无果 秦秀才巧思圆梦示姻 第九回 搬纲常逼女大舅发成 争女权犯尊小姐陈词 第十回 有家难回小姐住叔家 无计可施秀才嫁祸槐 第十一回 吴家淡然当年贫富缘 二叔求续旧日娃娃亲 第十二回 二次提媒侯文瑞感叹 几番劝导吴善继动心 第十三回 重续早年亲媒人凯旋 再劝痴情女老娘灰心 第十四回 选定婚期二叔费心思 遮人耳目塾师授机宜 第十五回 筹备迎新人族间共济 将别诉衷肠母女依泣 第十六回 义女嫁临轰动东南乡 嘉宾酒兴盛赞风水地 第十七回 新郎劝酒婚宴认恩公 先人入梦洞房示吉言 第十八回 吴来朝西庄插班读书 县教谕途中塾馆试才 第十九回 误写休书表哥停护送 挽回过错灯笼复照明 第二十回 展露头角初考连登第 才逆八股乡试难中举 第二十一回 羡慕今日寒门竖旗杆 后悔当初豪富遇尴尬 第二十二回 墨埠洒肆顾客说新闻 盘龙大院宾主解难题 第二十三回 魏卜保墨埠面授机宜 程半仙盘龙瞒哄世人 第二十四回 劝甥媳姨父苦口婆心 盼女儿双亲提心吊胆 第二十五回 义女归宁盘龙连东港 娘家团聚旗杆顶红灯 附录 后记 精彩页 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某日,莱芜县东乡颜庄保汶河南岸,东港村河西的农家院中一个男孩降生了。一家人高兴不说,知情的村民亦奔走相告:这一支人断不了香火了。族间人和街坊邻居纷纷登门道贺。 一个普通男孩的降生,何以拨动了大家的心弦?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时光回到一百七十多年前的洪武二年。 在举国大迁徙中,来自河北枣强的一位吴姓移民,被安排到莱芜城东乡颜庄保东港村落户,住在龙王庙以两、龙潭河以东地带。传至二三代,在孙子辈中出了一个吴拯。由于他忠厚正直、乐善好施,人缘极好,可为此遭到胞兄吴强的妒忌,屡屡寻衅找碴儿。吴拯忠厚老实,一再忍让;然而这个吴强觉得吴拯好欺,步步紧逼。 两家同住一院,吴拯住西屋,吴强住东屋。此院走东南大门,路自然靠吴强住的这一边。这本是正常现象,可吴强竟然提出:吴拯一家进出大门应交买路钱,说是踩了他的地皮。吴拯明白,这位胞兄是想逼他搬出去,以便独霸这个院子。这种无理要求当然得不到族间的支持,众人都说吴强的不是,并支持吴拯,叫他不要让步。然而吴拯生不了这个气。“惹不起还躲得起”,吴拯便放弃老宅子,到龙潭河西边的小岭子后另辟居住。 原本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就清心了,可为选墓地的事又遭到这个同胞兄弟的无理干涉。 近年,吴拯寻思着趁着自己身子骨还结实,为他老两口子打寿坟。这年春化冻后,经人指点,决定在村后祖茔旁边的一块荒地修建。可刚一动工,闻讯赶来的吴强硬是说这个地点他早已选好了。在这位兄长的蛮横阻拦下,吴拯只好停工。 吴拯心里清楚,这位大哥是怕他占了好风水而无理阻拦。为了避免麻烦躲气生,更怕招来外人议论,他还是心平气和地对大哥说道:“你说你选的就依你。都是一家人,别让外人笑话。哪里的黄土不埋人?我另选一地就是了。” 然而吴强并不领情,吆天喝地地吼道:“谅你也争不过我。” 吴拯一拱手道:“好,好,您是‘好汉吴’,俺是‘赖汉吴’,行了吧?” 在场的人看不过,几欲和他理论,都被吴拯制止了。 再选何地呢?如若再请先生勘察,消息一出,那位胞兄肯定还会干扰,因为他怕吴拯选了好地福气压过了他。于是吴拯便决定听从天意,在众目睽睽之下,飘席择地。除了原来选的地处外,只要是荒地,席落到哪里就在哪里打寿坟。 一日,东南风大作。吴拯邀请了十几位村人和本族族长一起来到村北,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了在场的见证人。事先也通知了胞兄吴强,让他来现场看自己飘席择地,并要求他当众声明,不再找麻烦。吴强心想:胡乱扔席,岂能选到好地?欣然表示同意。当然,他更乐意看一看“赖汉吴”一家被逼无奈的可怜状! P2-3 导语 本书记述的是一段婚姻传奇的佳话,围绕有着天渊之别悬殊的两个家庭的结亲,爱情、亲情、乡情相互交织,盘根错节,一个“情”字贯穿始终,占据了小说的大部分篇幅,因此作品的情趣自然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在情趣上面别具匠心,不惜笔墨,下足了功夫。 序言 富甲一方的大户小姐嫁给了一个卖豆腐的穷小子,而 且结局圆满。此事令人难以置信,然而是一个真实的而且 是发生在莱芜一位历史名人身上的故事。这位历史名人就 是被毛主席称为“古代劳模”并被邑人推崇为“莱芜历史 上最为人称道的县官”的吴来朝。 有关吴来朝婚姻传奇的佳话,在故事的发生地——莱 芜城东乡流传至今,数百年来不知引发多少人的感叹。此 中,女主人公娘家“锯门槛子”的情节,更是家喻户晓。 人们不禁要问,贫富如此悬殊的两个家庭如何结的亲 ?豪门大户为什么锯了门槛子?这就是本书所要叙说的故 事。 众所周知,古时的男女婚配十分注重“门当户对”, 子女择亲遵从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当时的封 建铁幕、纲常栅栏的笼罩阻隔下,豪门干金小姐竞能冲破 家庭羁绊,下嫁寒门,不能不引起当时以至于后世的热议 。 祖上这一传奇婚姻深深地感染着我,作为故事主人公 的后代,我很早以前就萌生了把这一佳话整理成书的想法 。然而故事的发生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时间,其情节在茫 茫的历史星空中已是相当地模糊。鄂庄熙云兄和吴家楼族 人修竹先后写过有关吴来朝的逸事与传说故事,然此中涉 及这方面的文字少之又少。虽说我之前从一些长者口中得 知某些线索,但就当时手头的材料而言,想还原这一历史 故事还相当困难。幸运的是,在我寻访先人足迹的过程中 ,市史志办公室为我提供r桐关史料,增加了我的创作信心 和依据。 此后,我根据已掌握的线索,数次来到故事主人公的 出生地汶河两岸的南港村(古东港村)和盘龙村进行采访 ,又了解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我于 2008年10月开始创作。 既有的素材只是立起了故事的“坐标”,总的米龙去 脉,呈现的也不过是本书的残缺“骨架”,如何将“坐标 ”连接起来,把不全的骨架补齐并添上“肉”,就需要像 解多元方程那样,以已知推未知,合乎逻辑地“还原”故 事的本来面目。由于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情节 作为历史坐标已印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容不得我随意杜撰 ,只能合情合理地展示人物的定位和故事情节。我就是遵 循这一创作原则完成这本书稿的。 写这本书,不同于其他题材的创作。作为故事主人公 的后代,我创作的冲动是源于怀祖敬宗的神圣使命感,为 的是弘扬先人遗风和当地乡土文化,因此写作的感受与其 他创作有很大不同。如果说我有点创作灵感的话,也是得 益于祖上与我的冥冥互动和心灵感应。我清楚地记得,在 写作过程中,多次出现不可思议的巧合。这种神奇现象的 屡屡出现,使我由诧异到兴奋,自认为是先人在冥冥中助 我一臂之力。 上述所说的先人,应该说包括段、吴两家的先人。书 中我除了崇敬本姓祖上的笔墨外,同时竭力赞扬了七世祖 奶奶段氏和她的二叔。作为真实的乡土历史人物,在他俩 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疏财仗义的高贵品质。这也是世 人津津乐道于这一故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时的社会背 景下,女主人公能挣脱家庭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理想婚姻 ,亲身实践了广大妇女的梦想,这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情,自然受到后人的钦佩。 传说中,女主人公的父亲段员外是一个嫌贫爱富的典 型。由于他竭力反对并阻止女儿嫁给贫寒的吴家,因此饱 受后人诟病。然而当我们振振有词地批判古人的“门第观 念”的时候,不能忽略的是,四五卣年过去了,“门当户 对”仍然是当今世人择亲奉行的信条。遍观世态,可以发 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人们是一个旁观者的时候,无 不肯定下嫁寒门的嘉行义举,比如我们看《天仙配》的心 情,谁不称羡七仙女的善良?可一旦自己的子女悖时逆俗 甘配“下贱”时,有几个家长那么心甘情愿?段员外作为 当时莱芜七大富豪之一的掌门人,自己的千金要跟一个卖 豆腐的穷小子成亲,即便放在同样情况的现代人身上肯定 也难以接受。因此他才对女儿放了“跟了吴家就不能再踏 进段家门槛子”的狠话。念此,我对段员外这个人物给予 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大家主的干金小姐与贫寒人家的穷小子结亲,而且还 能有个相当圆满的结局,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从两家的 家庭状况和日后的发展看,段、吴结亲是典型的富贵联姻 ,珠联擘合。主人公一家,日后祖孙三代八人登科入仕, 功名满门,是与女主人公的贤能分不开的。她入嫁吴门, 不仅带来了一笔钱财帮助自己的丈夫迈上科举仕途,而且 以自己的品行滋育了后人。如果说遗传对于人的素质有着 必然影响的话,那么,段家的血缘对于吴家子孙的成长发 展应该说起了,重要作用。段家后人说,“吴家的‘发势 ’是托了老姑奶奶的福”。话说得有点神秘,但这也是血 缘关系作用的另类表达。所以,当我来到盘龙村采访见到 段家的后人时,一声“我是来走老姥娘家的”,立马引起 几位长者的感叹唏嘘,深情地与我聊起“老姑奶奶”的故 事来。 我不是作家,文学功底浅薄,缺乏谋篇布局的能力, 刻画人物的技能更是谈不上。是怀祖敬宗的驱使、史忠部 门的支持鼓励,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明代贤官吴来朝的传奇爱情。吴段两家早先缔结娃娃亲,但是吴家家道中落,段家依然富甲一方,吴家主动取消亲事。吴来朝为生计奔波,只能上街卖豆腐。一时与段小姐偶遇在古槐树下,段小姐芳心暗许,得知事情原委后执意要嫁,段父愤而将女儿赶出家门。后有段叔挺身而出,代办侄女婚事。段小姐助吴来朝重入学堂,家业兴隆,日后祖孙三代八人登科入仕,成为名震一方的名门望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