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情感美食博主“叔叔的饭”与他的咖啡馆的故事。 他多次千里迢迢跑到偏远的贫困山区,就为给那里的孩子做一餐他们渴望已久的美食。他说,自己无法拒绝孩子们眼中跳动的“火花”…… 他不远万里跑到法国,为女友准备毕业餐,做了一桌子法国甜品,没成想却用一道炒饭意外俘获了法国人的胃; 初到北京,朋友给他准备了“生日大餐”——一碗白米饭,这普通的一碗白米饭,竟成了他以后的日子里,魂牵梦绕的人间美味; 北漂多年,他却选择在老家的县城,开了一家文艺范儿十足的咖啡馆。 …… 这些与美食结伴而行的时刻,让我们感悟到了生活的本真。 作者简介 叔叔的饭,原名张伟,1983年生。影视导演、制作人。情感博主,业余厨子,甜点师,“檍咖啡”店主。 目录 辑一 叔叔的饭 魏磊的比萨 小银娟的苹果炸鸡 聂萌萌的野草莓沙拉 丽丽的鸡块面 罗杰的酸汤水饺 小萍子的花环泡芙 闫书豪的烤鸭 江辰希的海鲜泡面 辑二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老屋的菜豆腐 爸爸的生日礼物 两个弟弟 异地恋的那两年 一万公里外的求婚 新的一天,从早餐开始 辑三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个生日,一碗白饭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位忘年交 飞往太空的玉子小姐 一位母亲的招待 辑四 开错位置的咖啡馆 一次甜蜜的充电 似水年华是对青春的纪念 最快乐的开店时光 一杯没有送出去的咖啡 “大哥”送的外卖 开错位置的咖啡馆 序言 30岁以后,我时常会思索: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但直到现在,我依旧回答不上来。 我们身处的时代,如同飞速旋转的齿轮,将每个人切 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原子;我们习惯了处在浮华之中的忙碌 奔波,却总是忘记生活的悲悯和慈爱。那些从平淡日子里 升腾起来的梦想和期许,被封印在了加班的电脑、应酬的 酒桌,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里,逐渐变得黯淡 无光。 北漂的十几年,我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 工作。然而,辛勤劳作并没有让我变得富有,即便是物质 生活较之前有了改善,也没能增加我的快乐。 我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追逐了这么久,自己所拥有的 ,到底是什么?我该不该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一 点点。 十几年前,我曾负责央视一个大型公益节目的视频录 制,主要是和艺人、媒体等一起探访山区留守的孩子。在 活动环节里,我们也会安排艺人给孩子们做营养餐等项目 。 随着与孩子们的接触不断深入,我逐渐感受到了这些 留守儿童对爱与陪伴的渴求。 2017年初夏,我的创业公司因经营困难,面临倒闭的 风险。想到这几年带着团队披星戴月地工作,但成果却寥 寥无几,我突然觉得自己的奋斗没有了价值。想起那些山 里的孩子们端着饭碗时的笑脸,我突然意识到,与其在浑 浑噩噩地拼尽全力,不如换个方向,试着在有限的人生里 多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于是,我萌生了给孩子们做饭 的想法。 “叔叔的饭”就这样诞生了。 很多人认为我放弃工作,自掏腰包去给孩子们做饭是 在做慈善,也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博眼球”的伪善。但 在我看来,这只是我人生中特别普通却极其重要的一件事 而已。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四十多名不同家庭的孩子, 他们大部分都内向沉默,却总会因为我这个陌生叔叔的到 来而变的活泼开朗。我从他们眼睛里看到了跳动的“火花 ”,而我每次都会被这种“火花”所触动。 有一次,在彭俊琪的小朋友家,临别时,少言寡语的 她突然抬头问我:“叔叔,您以后还会回来看我吗?” “会的!” 我无法拒绝那“火花”…… 因为能力有限,我无法彻底改变他们贫困的现状,只 能尽力送去我能给的温暖,以及有限的物资支持。 这令我十分痛苦。有时我多么期盼人生可以一直美好 ,但我们都知道,不尽人意才是人生的常态。 与其无能为力,不如再做点什么吧!于是,我倾尽所 有,在老家的县城开了一家名叫“瘾”的咖啡馆。除了实 现自己的梦想,我还想,如果咖啡馆的收入能支撑我继续 进山给孩子们做饭,那将是一件很完美的事情。 然而,这世上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现在的我,为了生计,仍忙于奔波,时不时也会抽空 回去看看他们。 如今,我选择将这些记录下来,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也是对那段与他们相处的美好时光的回忆。在这个过程 中,我无比感谢我的老友—老闫,在给孩子们做饭的几年 里,他同我一起辛苦奔波,对他,我无以为报。 在完成书稿的过程中,我的公司经历了破产;咖啡馆 经营困难;期间我还遭遇了车祸;在斯里兰卡工作时,我 经历了让全世界哗然的大爆炸……那段时间我身心俱疲。 为了支撑店里的开支,我回到北京,每个周末驱车往返一 百多公里到郊外的民宿给客人做饭,真的切切实实成了一 个厨子。 在我的人生里,做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只要吃 过我做的饭的人,都是我特别珍视的人,我都会精心为他 们准备。无论是给山里孩子们做的愿望餐,还是咖啡馆里 给顾客们做的甜点,我所做的每一餐里,并不是只包含了 美味,还有我那份全情投入到食物料理中的热爱和坚持。 但当这份热爱和坚持,在挑剔的买卖中被冰冷对待时 ,我竟觉得做饭如此痛苦。我感觉人生跌到了谷底… 可是,人生在世,哪能事事尽如人意,如果不挣扎, 怎么能知道自己站不起来呢?生活给了我们一千个跌倒的机 会,我们就应该有一千零一次站起来的勇气。 现在,每个周末我依旧会去郊外的民宿做饭,然后在 忙碌的间隙,或者客人休息后的深夜,写上一段故事。 渐渐地,我理解到“坦然”的力量,也愿意打开自己 ,开始真诚、如实地分享这些美好或者遗憾的往事。 虽然眼前的生活总是无法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可它 就是生活本身。世界看似冷漠刻薄,可细节处总有温柔良 善,坦然面对,才不枉来世间一趟,咬咬牙站起来,生活 会推着你往前走。 时隔半年,我总算写完了这部书稿。 因为写这本书,让我有了时间可以安静地回头,来面 对真实的自己,看一看人生里的每一条小路和每一个选择 。 这世上有那么多选择,有人不会选择,有人不停选择 ,我则不后悔选择。 此时,我再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感觉人间很值得。 感谢生活,感谢读到这些文字的你们。 导语 这本书借以美食的力量,为我们展现了人之初的善良与生活中的美好。从2017年起,作者开始帮助贫困地区的一些留守儿童,用做饭的形式,传递了他对孩子们最真诚的关怀与爱意;用每一个镜头,记录下了孩子们最真实、最满足的笑容;为了再尝一口儿时的味道,他从北京跑回山西老家的破屋,重起炉灶,做出了奶奶最拿手的美味——菜豆腐;为给女友准备毕业餐,他不远千里跑到法国,做了一桌子法国甜品,最后却用一道蛋炒饭意外俘获了法国人的胃;那些因工作上的不如意,空闲在家天天做饭的日子,反而使他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本真;北漂时,朋友给他准备了生日大餐——一碗白米饭,这普通的一碗白米饭,竟然成了他往后日子里,最魂牵梦绕的人间美食……作者将这些故事用温暖的文字记录了下来,集结出版。一次味觉的记忆,一次普通的关怀,一件随手的小礼物……这些日常又琐碎的时刻与美食结伴而行,让我们更加感悟到了生活的本质。美食在治愈我们之余,更让我们记住了爱的珍贵。 精彩页 魏磊的比萨 给魏磊做比萨,是我决定开始给山里孩子们做饭后,完成的第一餐。 去魏磊家,要先从北京坐火车到汉中,行程将近十六个小时。路上我太无聊,便随手翻着放在包里的美食杂志,感觉北京的纷繁琐事就如同一片片消失在窗外的楼群一样,不再和我有关。偶尔会想这样的决定是否正确?给陌生的孩子们做饭,文化和环境的差异会不会为我这次“冲动”带来误会?但是一想到孩子们渴望而纯净的眼神,我又觉得这一切似乎都值得去期待。 因为,孩子始终是这个世界的未来。 魏磊的家,在陕西省西乡县一个很偏远的村子里。 坐落在山坳里的小村庄,有着典型的陕南农村风格,屋子的外墙都是用白晃晃的石灰浆粉刷的,上面盖着黑漆漆的砖瓦,映衬在翠绿的山峦之间,在阳光的斜照下,像一幅水墨画。 村子里面只有一条水泥路,更多的是布满砖块和石头的小道,蜿蜒的小道又在各家门前分岔出更窄的小土路。各家各户都会有一个院子,种上星星点点的青菜;堆置的干柴火垛旁,偶尔会有小土狗警觉地冲我叫嚷。我微笑地向路过的村民打着招呼,他们也都淳朴地回应着我。这种质朴的原生态问候,让我觉得既温暖又踏实。 路上几个未上学的小孩子,对我这个装扮“另类”的外来者颇有兴趣,嬉闹着在我身后一直跟着,我拿出准备好的糖分给他们。可能是没有见过这种样子的糖,几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犹豫地接过我手里的糖,高兴地各自离去。 魏磊的家就在村子的南边。同样是白墙黑瓦的房子,墙根下整齐地堆放着砍好的干柴和一张方桌,房屋后面是一片有些年头的茶树,再往后便是连绵不断、郁郁葱葱的山林。门没有关,屋子里却没有人,厅里摆放的物件不多但很干净。地面应该是刚扫过的,一点灰尘都没有。侧面的厨房里,盘碗都整齐地摆在柜中,灶台也擦得很亮。 我拿起一个矮凳,走到院子里坐下,刚要卸下身上的双肩包,就听到不远处传来嗡嗡的摩托车声。不一会儿,一个妇女骑着一辆暗红色的大摩托车,带着三个孩子从外面进来了。她看到我并不吃惊,像早有准备一样:“你来得还挺早,我妹妹说你过几天才到。” 这应该就是魏磊的妈妈。长我一岁的她,是我高中同学的远方嫂子,我姑且也叫她嫂子吧。她脸上略微带着些憔悴,穿着暗色的短袖衬衫,烫过的头发披散在肩上,看起来真诚又充满生活的智慧。她把孩子带进屋里,出来对我说:“你稍坐一会儿,我还要去接几个孩子,这个点正好他们放学。魏磊,你照顾好弟弟。”她面带歉意地笑了笑,又骑车走了。 孩子们从屋里拿出凳子,坐在一边的桌上开始写作业,我蹲在一旁跟他们打招呼。两个小孩子倒也不怕生,一边盯着我包里的糖果,一边吸溜着鼻涕围在魏磊哥哥身边写作业,不时地跟哥哥请教不会写的作业题。魏磊倒也很有耐心,一一给予解答。我把糖瓶子放在桌上,示意他们可以吃。两个小家伙立刻放下了铅笔,最小的那个孩子一把抢了过去,另一个也不示弱,紧紧抓住他攥糖瓶子的手,僵持起来。 可能是平时很少吃到糖果的原因,两个小家伙谁也不打算放手,眼看着一场“战争”即将开始。 这时候,默不作声的魏磊丢下手里的笔,一左一右分开了两个紧紧僵持在一起的小家伙,一只手拿走了那个糖瓶子,随着一声训斥,身边的小家伙们才安静下来。我原本以为他会自己打开罐子先吃,结果并没有,他只是轻轻地拧上了已经被打开的盖子,放到我面前的桌子上,随即又俯身写起了作业。两个小家伙一脸悻悻不乐,但面对哥哥的严肃,也只好作罢。 我被他的做法打动了,并为自己冒失的友好感到内疚。也许是因为第一次见面,魏磊的话并不多。虽然他已经上五年级了,可是在另外两个比他小的孩子面前,一点也不颐指气使,更多表现出的是对两个孩子的包容和照顾;而对我这个陌生的外地人,却是一脸警惕。 没多久,嫂子带着其他几个孩子回来了,原本安静写作业的小团体突然热闹了起来。一天没见面的孩子们,顾不得丢下书包,就围在一起兴奋地玩了起来,时不时看看我。不一会儿就有两个孩子因为争抢一本封面都破掉了的课外书,打了起来,红衣服的争抢不过,一屁股坐在地上哇的一声哭了。 原本在厨房烧水的嫂子听到这样的动静,走了出来。看得出,对嫂子来说,这是太习以为常的景象了,可对我来讲,面对这六个闹腾的熊孩子,顺利地做一顿饭可能是个难题。 嫂子并没有急于训斥,而惹事的两个小家伙却放大了嗓门儿,互相指责起对方来。只见嫂子不紧不慢,从其中一个孩子手里把课外书拿过来,并示意他们安静。脸上带泪的那个孩子,擦擦眼睛,闭上了嘴巴,一脸委屈,眼巴巴地望着她。 “回来第一件事,先把作业写完,之后才能玩!”嫂子语调温柔,却不怒自威。 “书我先收起来,作业写完后,让哥哥给检查,没问题了才可以看。到时候‘石头剪刀布’,赢的人先看。” 面对嫂子定下来的规矩,两个小家伙点点头,有点委屈地坐了下来。我顺势拿出糖瓶子,递给其中一个看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