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男孩的爱--罗尔德·达尔写给母亲的信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罗尔德·达尔//唐纳德·斯特罗克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罗尔德·达尔写给母亲的书信集,采用书信原件和背景介绍相穿插的方式呈现。这些信件时间跨度达40年,由极具影响力的世界奇幻文学大师罗尔德·达尔亲笔书写。除此之外,本书还精选了60多幅记录罗尔德。达尔生活轨迹的照片,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勾勒出罗尔德·达尔丰富而传奇的一生。
这些信件见证着罗尔德·达尔如何长大成人,如何从一个普通男孩成长为驰骋战场、不畏艰险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从坠机事件中幡然醒悟,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而且,这些信件字里行间还流露出罗尔德·达尔对睿智冷静、雍容大度的母亲深深的依恋与浓浓的爱。通过这一封封写给母亲的信,罗尔德·达尔不断练笔,逐渐培养出了自己的黑色幽默感和丰富多彩的想象力。正因为如此,他日后才创作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女巫》《好心眼儿巨人》和《玛蒂尔达》等深受广大小读者喜爱的经典作品。
目录
第一章 1925-1929请给我寄些七叶树果
第二章 1930-1934祝贺你们下蛋了
第三章 1935-1939再来一杯冰镇淡啤酒
第四章 1939-1940对心灵大有裨益.
第五章 1940-1942别担心
第六章 1942-1943琴键般整齐的牙齿
第七章 1943-1945共度好时光
后记 1946-1965我不能经常写信了
致谢
序言
罗尔德·达尔被公认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
然而奇怪的是,他当初并非沿着这条道路欣然前行。四十
多岁时,他才尝试为儿童写了一本书。在此之前的很多年
,他似乎无意成为作家。对于这一突然的改弦易辙,他将
其归因于1940年战争期间自己担任战斗机飞行员时“头部
遭受了一次重击”。他驾驶的飞机曾坠落在利比亚的沙漠
中,他坚信这次意外为他提供了写作素材,而且随后其头
部遭受的创伤也改变了他的性情,释放了他的创作欲望。
这种说法也许有些言不由衷,因为尽管罗尔德在1942年以
前的确对以写作谋生表现得兴味索然,但自孩提时代起,
他便一直通过另一种方式练笔:给自己的母亲苏菲·玛格
达莱尼写信。
这些信件非常精彩,共有一百多封,从1925年到1965
年,时间跨度达四十年之久。刚开始动笔时,他还是个九
岁的孩子,被送去寄宿学校,他一直写到母亲去世的前两
年才停笔。苏菲·玛格达莱尼精心收藏着每一封信和大多
数信封,即便经历了战时轰炸和随后的多次搬家也一直带
在身边。在他的童年回忆录《男孩》中,罗尔德动情地描
述了他发现这些信件时的情形:
我母亲……保留着每一封信,她用绿色的丝带将它们
精心捆扎成一摞一摞的,摆放得整整齐齐,不过这是她一
个人的秘密。她从没告诉我她在这样做。1967年,她得知
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而当时我正在牛津住院,我的脊柱动
了一个大手术,无法给她写信,于是她特意在我床头安了
一部电话.为的是可以与我聊聊天。她没告诉我她已去目
无多,其他人也没告诉我这回事,因为当时我自己的病情
也比较严重。她只是简单问候了我一下,希望我早日康复
,说她爱我。我压根不知道她第二天就会离开人世,但她
心里一清二楚,所以最后一次是她主动给我打电话。我痊
愈出院回到家时,拿到的是这一摞摞的家信……
这些信件的大部分——也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写
于1946年以前。那时候,罗尔德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篇
小说集,此后他从美国返回家乡,与苏菲·玛格达莱尼一
同生活在白金汉郡的乡下。这些信件对于他的传记创作颇
为重要,因为它们对以下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有趣的记载:
罗尔德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生生涯,战争爆发前夕
在坦噶尼喀度过的时光,在伊拉克和埃及所接受的战斗机
飞行员培训,以及他如何看待希腊和巴勒斯坦的战事,等
等。它们也记录了他在华盛顿担任外交官,在纽约涉足情
报工作的情况,也首次详细披露了他是如何开始自己的写
作生涯的。
这些信件有一个共同点:全部采取了一个男孩对母亲
的亲密视角。尽管罗尔德的个性体现得十分鲜明,相较之
下,苏菲·玛格达莱尼的个性却显得神秘莫测,因为她写
给罗尔德的所有信件踪影皆无。
1884年,苏菲·玛格达莱尼出生于奥斯陆一个殷实的
中产阶级家庭。父亲卡尔·劳里茨·赫塞尔伯格原被打算
培养成一名科学家,后来他转学法律,最终成为挪威公共
养老基金会的一名管理者,并晋升为财务主管。母亲埃伦
·华莱士是中世纪苏格兰义军领袖威廉·华莱士的后裔,
他的家人在起义时遭到英国人镇压之后,逃到了挪威。
卡尔·劳里茨和埃伦——罗尔德有时满怀深情地称他
们是“最好的人”——是一对控制欲很强的父母。苏菲·
玛格达莱尼二十四五岁时,她、阿尔夫,还有两个妹妹都
没有结婚。后来到了1911年,她去丹麦拜访朋友时,遇到
了一名富有的挪威男子,此人妻子已去世,比她年长二十
多岁。他叫哈拉尔德·达尔,从加的夫来度假,与他人在
丹麦合开了一家成功的船舶经纪公司。大约只过了几周时
间,苏菲·玛格达莱尼就和哈拉尔德订婚了。
她当时二十六岁,身材结实,意志坚定,一心渴望挣
脱父母的束缚。她父母不赞成女儿嫁给一个足以做她父亲
的男人并离开奥斯陆去加的夫生活,但是勉强同意了这门
婚事。也许苏菲·玛格达莱尼已经预知自己的两个妹妹—
—罗尔德的埃伦姨妈和阿斯特里德姨妈未来的命运。她们
未能逃脱父母的束缚,如同易卜生戏剧中孤独无助的人物
一般,在位于约瑟菲恩盖特的父母家中度过了一生。在罗
尔德家族其他成员的记忆中,她们又好玩又有好奇心,不
是喝酒就是嗑药,还会很得要领地用一个大头针将树莓中
的蛆虫挑出来。
在巴黎度过短暂的蜜月之后,苏菲·玛格达莱尼来到
加的夫,并马上成为新家的女主人。哈拉尔德的第一任妻
子玛丽是巴黎人,他们有两个孩子——埃伦和路易。玛丽
去世后,孩子们一直由外祖母加诺照顾。苏菲·玛格达莱
尼当机立断,马上将加诺赶出家门,另雇了一名挪威保姆
伯吉特照看孩子。从此,家中禁止讲法语,只允许讲挪威
语和英语。
……拼命想认同自己儿子的焦虑的母亲,还是《女巫
》中睿智冷静的祖母。她也是一道催化剂——也许是通过
她并未完全意识到的方式而发挥作用。罗尔德小时候,她
就给他讲述挪威的神秘奇幻故事,还喜欢谈论人性的脆弱
,这都令罗尔德兴奋不已。长大成人后,他试图回报这种
馈赠,便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和见闻来逗她
导语
本书是世界儿童文学大师罗尔德·达尔写给母亲的书信集,采用真实信件和背景介绍相穿插的方式呈现。主体部分是罗尔德·达尔在1925年—1965年间写给母亲的100多封信,其他部分是唐纳德·斯特罗克对这些书信的简要评述。除此之外,本书还配有60多幅照片,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出罗尔德·达尔传奇而鲜为人知的一生。这些信件见证着罗尔德·达尔如何长大成人,如何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通过这一封封写给母亲的信,达尔不断练笔,逐渐培养出了自己的黑色幽默感和精彩绝伦的想象力。正因为如此,他日后才创作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女巫》《好心眼儿巨人》和《玛蒂尔达》等不朽的作品。
后记
1946年初,二十九岁的罗尔德从美国回国。他搬进了
大米森登村附近的一处偏僻的农庄——格兰奇农庄,跟自
己的母亲和最小的妹妹阿斯塔共同生活。英国首相哈罗德
·威尔逊日后成了这座农庄的主人。后来,阿斯塔出嫁后
,苏菲·玛格达莱妮的关节炎恶化,母子俩便一起搬进了
紫藤别墅——位于老阿莫谢姆附近大街上的一座大宅子。
在那里,罗尔德饲养猎犬,在当地的树林里偷猎野鸡
,沉醉于古典音乐。1947年,一篇新闻稿这样描述了他的
主要爱好:“用一台复杂的内置录音机播放他最喜爱的交
响乐,他会一连听上好几个小时。”第二年,他完成了自
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永不到来的时刻》,这是一部充满
奇思妙想的斯威夫特式的讽刺小说,它刻画了一次核灾难
之后人类毁灭的情形,其主人公正是作者本人的写照,只
不过略微改头换面而已——一名飞行员退役后变身为音乐
评论家,其他主要角色都是些捣乱的小精灵。此书反响不
佳。罗尔德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五千张青蛙皮》完成于
1951年,对战后的英国乡村进行了反面乌托邦式的展望,
故事以非法的猎犬比赛为背景,书中充斥着三流骗子和投
机分子。当他的出版商纷纷拒绝出版此书时,罗尔德感到
十分气馁。他逃之天天,飞到了纽约,他的朋友查尔斯·
马什给罗尔德找了份差事,让罗尔德为他的慈善组织——
公益基金会工作。
于是,在中断了五年之后,罗尔德不知不觉地又开始
给母亲定期写信,只不过信的语气变了,变得更加平静而
客观。在纽约,他将自己重新塑造为一名恐怖短篇小说作
家,创作的故事情节离奇曲折。那股曾让他的家信生气勃
勃的惊人能量很自然地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宣泄。阿尔弗
雷德·希区柯克开始将它们改编成电视剧,不久之后,美
国媒体也将罗尔德称为恐怖小说大师。在家信中,除了对
他们共同的朋友说长道短,询问他的那些猎犬是否健康,
提出购买股票的建议,以及抱怨狗粮价格贵得离谱,他还
兴致勃勃地向母亲汇报自己的书现在是如何畅销,他如何
开始借此有了像样的收入。
对于任何过于私人化的话题,他依然不愿多谈。他几
乎没有提及他与那位离婚的匈牙利女人苏珊娜·霍瓦特订
婚的事以及这段关系后来的破裂。对于他与日后的妻子—
—女演员帕特丽夏·尼尔的罗曼史,他也是三言两语一带
而过。朋友莉莲·赫尔曼的旧作《双姝怨》被重新搬上了
舞台,而他与帕特丽夏的这段恋情是在他去看该剧排演时
萌发的。后来,他非常干脆地宣布了白尸.的婚讯。
1953年5月23日
东62街9号亲爱的妈妈:
来信收到,非常感谢。我会给您买长筒袜和制作矿泉
水的装置,不过我也许会让别人捎回去,因为我们要先去
意大利和法国。
这是我曾放在抽屉里的几张帕特丽夏的照片。很快,
我会再拍几张更好看的寄给您。我们认为最好是结完婚再
走,所以我们很可能会结婚。她执意要在教堂举办婚礼,
所以如果能找到一家可以躲开记者和其他人的足够小、足
够远的教堂,我就没什么意见。除了查尔斯和克劳迪娅·
马什(她对此事很是热心),估计最多会有四五个人来。帕
特丽夏的母亲和妹妹也许会从田纳函赶过来,不过可是够
远的。我还不知道举行婚礼的具体日期,但是我们7月3日
就要飞罗马,所以婚礼很可能会在此前一两天举办。
查尔斯非得送给我一枚二十克拉的黄玉大戒指,他出
手可真大方。
如果阿斯特里德姨妈和埃伦姨妈在的话,请替我向她
们问好。
爱你们的罗尔德
罗尔德和帕特丽夏于1953年夏天在纽约结婚。他们度
蜜月的最后一站是英国,与苏菲·玛格达莱尼在紫藤别墅
住了几周后,又于秋天回到了美国。第二年,罗尔德决定
回国,在离母亲不远的地方买了一座小别墅,后来他重新
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吉卜赛别墅。买房子的时候,苏菲·
玛格达莱尼出了一部分钱,她的儿子后半生会以此为家。
……
罗尔德就是在这段时间给母亲写了最后一封信,就在
他带帕特丽夏和孩子们从太平洋帕利塞兹回家之前写的。
一家英国杂志主动提出,趁一家人不在的时候,将吉卜赛
别墅重新装修一番。苏菲·玛格达莱尼一直在监督工程的
进展,她给罗尔德写信,提醒他说她觉得他会不喜欢那些
装修者的做法。他们拆掉了旧地板和仿古瓷砖,用假书来
装饰书橱,还把墙面粉刷成了褐色。罗尔德让母亲放心,
一切都没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当他回到家中时,他发
现——正如母亲曾经提醒过他的那样——自己不得不将改
动过的一切几乎全部返工。他后来向那家杂志抱怨说家里
的墙面被粉刷成了大象大便的颜色。
尽管苏菲·玛格达莱尼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但她
仍然能让自己那位固执、倔强的儿子学到一些东西。他深
知这一点。她也是。罗尔德在与第二任妻子丽思合著的一
本烹饪书中向母亲表达了敬意,读来感人至深:
她是一家之主,是母亲,孩子们围绕着她,如同行星
围绕着太阳。在有些家庭中,儿女非常叛逆,尽可能离父
母远远的,尤其是在成家之后,因为婆婆或岳
书评(媒体评论)
罗尔德·达尔的作品深受青少年读者欢迎。从他
的这些信件中,人们可以一窥其作品中早已流露出的
丰富想象力……这部备受推崇的书信集记录了一位风
趣诙谐、充满黑色幽默感的作家的成长历程,将会受
到达尔迷和希望深入了解二十世纪历史的读者们的喜
爱。
——英国《图书馆杂志》
这是一部妙趣横生、令人眼界大开的书信集……
这里凸显的是达尔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活力四射,
信心十足,个性张扬,在自己花园的棚屋中用那双淘
气的、水汪汪的眼睛观察着外面的世界。透过小时候
的达尔,我们可以看到那位享誉世界文坛的作家的影
子。
——英国《文学评论》
这是一部风格夸张的著作,尽管处处透着狡黠和
荒诞不经,但让人越看越着迷。在读者眼中,作者永
远保持着一颗童心。这部书信集包罗万象,精彩无比
,令人感觉即便达尔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只不过的
确出自他的笔下。
——英国《每日电讯报》
精彩页
对罗尔德而言,学校生活总的来说并非一种愉快的体验。1925年夏天,苏菲·玛格达莱尼让自己八岁的儿子从位于加的夫市兰达夫教区的天主教学校转学,因为该校校长曾经狠狠体罚过他。有悖常理的是,接下来她把儿子送到了布里斯托尔海峡对面萨默塞特郡的一家“斯巴达风格”更强烈的教育机构。她告诉罗尔德,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曾经答应临终的丈夫,在让他们的所有子女接受英式寄宿学校教育之前,她是不会回挪威的。
后来,罗尔德在自己的童年回忆录《男孩》中,生动地重现了他在位于破败的海边度假地滨海威斯顿(或者像他经常称呼的那样,叫作泥海威斯顿)圣彼得学校的生活。他还用更加荒诞不经的口吻将这段经历作为素材,用在了自己的儿童小说《玛蒂尔达》中。尽管罗尔德在《玛蒂尔达》中用夸张笔法虚构出来的克伦彻姆学堂十分气派,贯穿全书的是该校令人生畏的女校长特朗奇布尔小姐,但无论是外观还是在校规方面,它都与圣彼得学校有着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圣彼得学校那位令人生畏的校长奥尔本·J.弗朗西斯定下的规矩其实就是特朗奇布尔所定规矩的现实版:永远不许争辩,永远不许顶嘴,永远照我说的去做。
圣彼得学校成立于1900年,有一座带山墙的三层高的楼房,楼体主要用当地的石材砌成,外墙爬满了五叶地锦,学校周围是几个操场和网球场,还有几块菜地。大概有八名男生寄宿,年龄从八岁到十三岁不等。教室在一层,楼上是阴冷的、令人感到不适的宿舍。除了一名女舍监——她管着宿舍的整个楼层,会像只“黑豹”似的在走廊里悄无声息地游荡——学校其他员工都是男性。罗尔德后来说这所学校“颇像一家私立疯人院”。
校长是这所疯人院的头号坏蛋,他有一颗镶金边的门牙,笑起来像鲨鱼一样凶恶,头发因为打了太多发蜡而变得油腻腻的,贴着脑袋,“闪着黄油的光泽”。罗尔德在学校最要好的同学道格拉斯·海顿回忆道,他是一个“穷凶极恶、以揍人为乐的凶残恶魔,动辄体罚小孩,他似乎乐此不疲”。罗尔德的第一封家信就是在圣彼得学校,在虎视眈眈的校长的眼皮底下写的。
罗尔德特别希望他的小读者们注意到,这些书信是在遭受审查的氛围中写成的。“如果我们觉得饭菜难吃,或是讨厌某个老师,或是挨了冤枉打,我们从来不敢在信中提及。”他解释道,“事实上,我们经常说反话。校长整天探过脑袋来看我们写些什么内容。为了讨好这个危险人物,我们都会把学校吹得天花乱坠,把老师夸得可爱至极。”
最初,罗尔德特别想家。在《男孩》中,他说自己郁郁寡欢,便假装得了阑尾炎,由于装得特别像,他被送回了加的夫的家中,但当地的医生很快就识破了他的花招,又把他送回了学校。但在他给母亲的信中,一点儿都看不出这种不开心,他也丝毫没有提及自己挨的那些打,他日后才对其进行了描写。他通常都是报喜不报忧,他的信中令人感到好奇、滑稽的细节俯拾皆是。人们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到,罗尔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读信的人感到开心。
他每周至少给母亲写一封信,起初是寄到加的夫,后来又寄到贝克斯利。他的很多早期信件都深情地提到了他业已远离的家庭生活,但是他往往对家里的几只宠物——迈克、巴兹、巴尼、杰克等等格外关心,似乎超过了对自己的姐姐阿尔菲尔德、妹妹埃尔斯和阿斯塔(“宝宝”)的关心。苏菲·玛格达莱尼鼓励罗尔德培养对发明、自然历史和收藏的热爱。跟他的几位老师一样,她竟然痴迷于男生喜欢的活动——集邮。罗尔德在给她的信中提到交换邮票以及黑便士邮票的事时,简直将她当成了同龄人。他还定期给自己的教父“帕瑞恩”(他已故父亲的生意伙伴路德维格·阿德内森)、外公外婆(最好的外公和最好的外婆)、奥斯陆的两个终生未嫁的姨妈阿斯特里德和埃伦写信。
从这些早期的信件中,已经看出他擅长讲故事,并从中获得乐趣。罗尔德热衷于以自然界为素材创作故事,他喜欢飞行,喜欢让故事主人公得到公正对待,并让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他对处于劣势并被打败的对手感到扬扬自得,所有这些甚至在他九岁时所写的第一封讲述“乌儿传说”的信中就已经初露端倪。这些信件中的好多其他事件——例如制作火气球或配制中医药方等——都在他的小说中以某种方式再现,成为趣闻轶事。令人心酸的是,他的最后一部儿童文学短篇小说《逃家男孩》讲述的便是一个男孩骑在乌背上飞行时所经历的惊心动魄、极富戏剧性的一切。
这些信中意犹未尽的部分也同样有趣。它们很少流露出罗尔德顾影自怜或闷闷不乐的情绪。当然,其中~部分原因是校长整天虎视眈眈地盯着罗尔德,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当时英国寄宿学校盛行的思想风气,这种风气在接下来的五十年中依然盛行。在那种环境下,承认自己的脆弱会遭人蔑视和嘲笑。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持这种态度。家长也认同不加抱怨、坚忍克己的价值观,当师生发生争执时,他们通常站在老师这一边。
罗尔德在《玛蒂尔达》中探讨了这种价值体系,并借一个名叫霍顿霞的人物之口表达出来,她是一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