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袁莉,博士,副教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法语系主任,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012年当选复旦大学光华人文基金青年学者,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的翻译与研究”子项目负责人,2017年5月至6月任法国巴黎高师Labex TransferS研究中心讲座教授。1999年以来发表译著百余万字,学术论文数十篇。著译作品曾荣获第五届(2001)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中国文联第七届(2010)文艺批评奖、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2013)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代表译作有加缪《第一个人》、杜拉斯《爱》罗曼·罗兰《名人传》、托多罗夫《我们与他人》等。 目录 绪论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第一章 诠释学视域下的翻译主体与主体间性 第一节 翻译学的文化转向与翻译主体诠释学 第二节 作为理解者和诠释者的译者主体 第三节 翻译的“空间理论”:流动的源文本与“再造”的译本 第四节 译本的接受及其再诠释 第五节 主体间性与翻译批评 第二章 从文化到文字:文学翻译主体的伦理性研究 第一节 西方翻译研究的伦理回归 第二节 当代中国呼唤怎样的“翻译伦理”? 第三节 自我与他者:动态伦理中的翻译主体性 第三章 “文化走出去”:合乎“全球伦理”的翻译主体性探索 第一节 “全球伦理”构想的提出与传播 第二节 “全球伦理”视域下的主体间对话 第三节 “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全球伦理”新导向 第二部分 翻译主体个素研究 第四章 文学翻译主体个案研究之一:《包法利夫人》 第五章 文学翻译主体个案研究之二:《若望克利司多夫》 第一节 Jean—Christophe的诞生与其在法国和中国的命运 第二节 敬隐渔首译的《若望克利司多夫》 第三节 译者与作者之间 第六章 文学翻译主体个案研究之三:傅雷的翻译艺术 第一节 关于主体批评 第二节 主体论视域下的傅译批评 第三节 译者是一种诗意的存在 第七章 文学翻译主体个案研究之四:《追忆似水年华》 第一节 卷名之争与译者的介入 第二节 译者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 译者的身份 第八章 文学翻译主体个案研究之五:《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一节 翻译主体意识中的二律背反 第二节 译者的主体性参与 第三节 翻译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内在独立与交互性 第九章 文学翻译主体个案研究之六:程抱一的唐诗翻译 第十章 文学翻译主体个案研究之七:莫言与林纾 第一节 莫言作品在法国的译介 第二节 1899年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启示 第三节 从莫言看中国文学的西方式生存 第十一章 文学翻译主体个案研究之八:《中国文学》法文版(1964-2000) 第一节 杂志的诞生及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杂志的选编特点和发行渠道 第三节 译者的主体性和《中国文学》法文版的翻译策略 第三部分 译者问答 话题一 翻译家倾谈“文化走出去” 话题二 “海上翻译家群体”问与答 结语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本书试图超越以往翻译研究中以文本为重的“结构主义”思想局限,颠覆传统翻译理论“忠实与背叛”、“对等与创造”、“直译与意译”等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我国自五四以来逐渐演化和习承的仰视西方式的“翻译伦理”进行反思和重新定位,理顺影响翻译活动的文化、社会、历史等层面的种种“权力关系”,分析在各方权力关系的历史张力中翻译主体的作用和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