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那个年代的声音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效奇 |
出版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俆效奇先生在上海机场行业工作20多年,对上海机床行业有着很深的感情,是上海机床业改革、发展、兴衰的见证人。他为上海机床行业写了百余篇颇有影响的文章发表于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本书即是其上述这些文章的合集,其中关于企业改革、党组织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等的报道,至今仍有启发意义。另外是一些生活感悟。全书共包括七个部分:醒思与改革、智慧与胆识、觅路与反思、战略与梦想、弧线与星辰、哲理与童趣以及春天的诗。 目录 序 第一篇 醒思与改革 管厂长的“婆婆”知多少 弄堂小厂形成国际竞争实力 不花外汇吸收先进技术 全部产品三年更新换代——上海冲剪机床厂走出技术改造新路 在“高”字上做文章——上海冲剪机床厂开发新产品纪实 打破“三固定”实现“三增长 市机床公司内部挖潜制止滑坡 明知利润低 也要保出口 上海机床附件一厂自找活路 上海砂轮厂在改革中前进 上海锻压机床厂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脚踏实地 昂首云天 我们厂的党员像党员 为确立厂长中心地位创造“小气候 上海机床附件三厂“三部曲 廉政协调 团结 发挥核心作用 维护厂长权威 富余人员的挑战——上海机床附件三厂优化劳动组合纪实 上海机床公司实现全面技术改造 上海机床公司一批附件小厂异军突起 大龄青年觅知音 特色旅游架鹊桥 丝锥生产效率提高百倍 知识分子进人“三佳”状态 第二篇 智慧与胆识 成功的路在延伸——记上海浦江轴承厂厂长杨纪孟 加快高能级产品开发 推动行业向高层次发展——访上海机床公司总经理唐振悌 奚厂长的三个新招 创新求精走向世界——访上海机床附件一厂厂长张德煊 通向现代化的“三个里程碑”——访上海机床齿轮厂厂长罗亚耕 唐南海的胆识 创造条件让知识分子进入“三佳”状态——访上海砂轮厂党委书记宋启柱/1() 治厂方略——访上海第二锻压机床厂厂长王经国 千方百计堵住窟窿 发动群众挖潜增收 为祖国富强添砖加瓦——记高级经济师徐承义 重建“上砂速度”——记总工程师高忠 第三篇 觅路与反思 该走出困境了——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上海经济发展必须借助自身内在推动器 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变实党政领导关系由分变合 试论机床行业中小企业如何加快技术进步和发展 设立“光荣册”人人争先进——上海锻压机床厂两个文明建设搞得生动活泼 超过了的“适度”——对书记兼职情况的调查 第四篇 战略与梦想 借鉴国外经验实施国际能源战略 附件一 西方石油巨头实现重大转型 附件二 美兰德公司高管评论我国海外能源战略 废塑料再生燃油机研发成功 让梦想成真,让废物转化成资源——“废塑料再生燃油机”诞生引发的关注 第五篇 弧线与星辰 划出一道闪光的弧线 看到了天上的繁星 四千吨压力机复活记 董君佩技惊摩洛哥 她只有一米六六 在球星升起的背后——记篮球教练刘竞成、李耀祖 爱,在他(她)心中得到平衡 明天的期待——“太平洋论坛2005”暨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成立 竞争,走出了狭谷 白鹭之乡在起飞——厦门特区进一步开放令人耳目一新 第六篇 哲理与童趣 成功源于失败 春的感悟 从诚信做起 从简单说起 辉煌源于不断追求与创新 磨难是一笔财富 宁静与繁华 人生的视角 她从画中来 彩蝶从画中飞出来 大雁南飞 可爱的小花狗 放风筝 夏日的童年 夏日的知了 小狗、小猫为主人犁田 神奇的黄豆粒子 巧斗日本鬼子 把日本鬼子带人死亡山谷 泥鬼 试试他的胆量 针阵 狗皮 鹰击长空 粮仓的影子 牡丹仙子 庭院内的三棵树 第七篇 春天的诗 女神 岁月 雪 赞英格兰红叶 《月光曲》最美的时空 苦涩记忆 中秋月下的母亲 妈妈,我在路上 赞同学聚会 孤独在静态中 孤独是无声的 心路——拥抱我们伟大的时代 我爱雪的从容 生活中的磁场 少年的路 呼唤和平,不要战争 丽水瓯江行 骆马湖在我心中 春潮涌动的宿迁 创造神话与色彩的地方 冷美人 听雨 平衡的自然 枸杞嫩头在德国 在德国的中国餐 潇潇雨落 清清荷塘 石榴花开 饮茶清趣 作者的话 跋 序言 2014年春天,我在上海交通大学见到了徐效奇先生, 看了他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发表的300多篇文章, 我建议他出书,并为此书起名为“那个年代的声音”,他 欣然同意。 徐效奇先生在上海机床行业工作20多年,他为上海机 床行业写了200多篇颇有影响的文章,发表于新华社、《人 民日报》《解放日报》和《文汇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的头 版头条和头版上。那时上海只有区区几家纸质媒体,文章 一见报,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机床行业经过了百年积淀, 技术水平已堪称中国第一,在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同 志的关怀下迅速成长起来。上海机床行业通过几年的引进 、消化、吸收和创新,产品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迈出国门,出口西方发达国家。那时的上海机床制造业不 仅规模在国内最大,而且技术也是国内最先进的,是机床 制造业在中国的缩影。 重读这些文章,仿佛使我也听到了上海机床行业3万多 名职工在那个年代发出的改革最强音。 在“千帆竞渡”改革的年代中,上海机床制造业逐步 淡化。许多人曾为之惋惜!我有时也想,在发展金融业、 服务业的同时,若能给上海机床制造业留下一片发展空间 ,该多好啊! 美国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发展金融业的同时不能淡化 制造业的发展。现今美国想千方百计地把已经出走的制造 业回归美国本土,但这好像泼出去的水,无法回收,为时 已晚。一 中国在风雨中走过了七十年,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 使中国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现今党中央提出先进制造业 战略发展规划,就是让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路上迅跑。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先进制造业迟 缓发展,要实现中国梦,只能说是句空话。 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 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 根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做大 做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升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呈现加速赶超的态势。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上海的制造业,也一定会 创造新辉煌! 徐效奇先生想法很简单,他出书的目的在于给上海机 床人留下一点纪念和追忆。上海机床人可以随时翻翻此书 的篇章,听听那个年代发出的声音,也许会给自己心灵带 来片刻安慰。 徐根初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 科学院原副院长 导语 这本书的文章很多都是作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发表的作品。此书40%的稿源来自上海机床制造业,60%是作者平时的随笔。作者出书的目的在于给上海机床人留下一点纪念和追忆。上海机床人可以随时翻翻此书的篇章,听听那个年代发出的声音,也许会给自己心灵带来片刻安慰。 后记 一本书的出版,好像新生儿诞生。 这本书的文章很多都是我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发表的 作品,虽时间已经比较久远,但还是备感亲切,因为它们 是我最初的作品。重温这些旧作使我仿佛回到了当年,听 到那个年代的声音。 90年代初,上海在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中,为了发展金 融业和服务业,机床制造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今天, 在我们追忆这些东西的时候,是为了从中获取更多的启迪 和反思,在反思中获得教训。 此书40%的稿源来自上海机床制造业,60%是自己平 时的随笔,这些散乱的文章在家搁置了30多年,美国康州 中央州立大学著名教授、作家居延安先生发现其存在的价 值。于是我精选了一些文章编排出版。 随着时间缓缓前行,似乎自己的生命线也在慢慢缩短 ,抓紧时间,在生命线还在延续的时候,把我要做的事情 做了,把我要说的话说了,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舒一舒 长袖,安然走向远方。 这些文章中有与《解放日报》高级记者张志远、新华 社高级记者杨金志、主任记者张高鹏和李墨龙、陈其福等 人合作撰写的。特别要感谢的是美国著名教授居延安、上 海交通大学胡伟院长,国家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和专家们给 予我真诚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徐效奇 精彩页 管厂长的“婆婆"知多少? 日前,上海市机床行业的五十个单位百余名厂长、书记结合商品经济理论,分析企业改革现状。他们普遍感到要推进改革,给厂长造就一个宽松的环境,就必须搬走“文山会海”,解决众多“婆婆”和企业社会化的问题,使厂长集中精力实现有效的指挥。 据对六家企业主要领导工作时间去向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其外出开会、外出学习就花去了43%的工作时间。 在改革中,厂长有何难呢?70%的厂长、书记认为:“婆婆多,干涉多”的问题是阻碍当前改革的主要倾向。厂长们扳着手指算了一下,从内部看,对厂长有监督权的部门就有11个,如纪委、计划生育、爱委会、工会、职代会、消防、财务、安全、审计等。从企业外部的横向来看,对企业有监督权的机构就有21个,如财政所、税务所、工商所、三整顿办公室、电管站、自来水节约小组、街道、城建、区武装部、联防队等。从纵向来看,包括市、局、公司等“婆婆”也有30多个,如教育、基建、企业整顿、人事、组织、电管、保卫、生产计划、劳动局、统战、卫生等。如此算来厂长竟有60多个“婆婆”,厂长们忧虑重重地讲:“这么多婆婆,叫我们如何动作呢?” 厂长们说,企业社会化的问题都落到企业头上来了,这个问题近年来越来越突出,造成企业负担过重,力不从心,厂长最感头痛。如企业要负责建造工房,办托儿所、幼儿园,暑期还要帮助双职工解决孩子无人带的困难,举办暑期儿童班,选派人员参加地区值班巡逻等,初步计算一下就有20多项。这也是造成企业“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肿”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都严重分散了厂长的精力,阻碍了当前改革形势向前发展。 (原载《中国机械报》头版,1986年8月26日) 头版头条文章的背后 1986年8月,上海机床公司五十多家企业百余名厂长、书记结合运用商品经济理论,分析企业现状。他们普遍感到要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就必须解决目前“文山会海”和束缚厂长众多的“婆婆”。他们在会上扳指一算就有60多个。 我当时就写了一篇会议简报,按通常惯例,也给新闻单位发去一份,想不到这一发可出乱子了,文汇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机械报等播发和发表了,引起公司主要领导的一阵恐慌,有的领导说,这样的稿子发出也不给我们打个招呼。恐慌之后,紧跟而来的是国家经委打电话给上海经委,要派人来了解上海机床公司的改革情况,并说“机床公司企业怎么到现在还有这么多婆婆”,公司领导对我说,“你以后的稿子发表要给我看过,与我们通个气”。我默认我的‘‘过失”。事后,我对这位领导说,我的每一篇稿子都要给你看,一是你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二是我给你看过的稿子肯定成为过时的新闻,没有必要发表。当时,《中国机械报》上海记者站站长陆波对我说:“你写的情况我已向国家经委解释,这些话是机床公司厂长、书记座谈会上的发言,也是上海企业普遍现象,不必大惊小怪。”以后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时隔三年,又起波澜,有几位作者在《中国机械报》上发表一篇短文,向我挑战,说我这篇报道是不要党的领导,要公开与我辩论,我不屑一顾,我不理,不是理亏,而是我根本不想费这个精力去理个长短。而且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根本理不出。 弄堂小厂形成国际竞争实力 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弄堂小厂,走出了一条通过自我改造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实力的成功之路。在短短数年之间,这家厂奇迹般地缩短了与先进国家在机械加工刀具方面近20年的差距,使自己成为我国国内同行业中的一流企业,不仅目前生产的四种主要产品全部达到国家一等品标准,而且新近开发的几个产品都达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世界水平,其中丝锥、立铣刀、多功能钻铣刀等6种产品还远销到经济发达的美国,成为“抢手货”。这家工厂就是仅有600多名职工的上海刃具厂。 坐落在卢湾区蒙自路上的上海刃具厂,是上海众多“弄堂小厂”中十分普通的一家。它是利用平民百姓存放棺材的“绍兴会馆”旧房子办起来的。多年来,上海刃具厂虽然历经数次改造,但在技术设备、厂房设施等方面仍然相当落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里的生产仅够得上世界60年代的水平。上海刃具厂的干部职工不甘心在落后中沉寂下去。因为从制造冰箱、彩电的轻工行业到制造尖端设备的航天工业,从生产小至眼镜镜架大至万吨巨轮,凡是需要开槽、打眼、铣削等机械加工的工序,刃具都是不可缺少的……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