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世纪青岛日常生活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马树华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所探讨的日常生活史,不同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史内容,试图借用空间叙事的方式,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与阶级想象、殖民主义与民族意识、市民生活与政治认同、日常行为与区域特色等多层次问题。在城市空间结构中,之所以选取中山路及其周边街市、日侨街区、啤酒厂、汇泉湾一带以及崂山这五个典型空间作为考察对象,一是因为它们在塑造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强大,代表了青岛的文化特质,城市的发展定位、风格与声望、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与流行风尚等,都与其密切相关;二是因为从区域文化认同和城市空间拓展的轨迹来看,这五处空间提供了一种多元共融的城市特质,展现了城市个性与空间拓展的“青岛经验”。
作者简介
马树华,山东东明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史、海洋史、文化史。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都市的形成
一、诞生
二、气候
三、地貌
四、人口
五、港口
六、铁路
第二章 中山路的商业活动与日常生活
一、空间结构
二、商业中心地位的确立
三、时尚生活与日常世界
四、栈桥:中山路的延伸
第三章 日侨街区的空间殖民与去殖民
一、日侨街区的形成
二、日侨街区与日本人社会
三、日侨街区改造与空间去殖民化
第四章 登州路的殖民遗产与啤酒日常
一、青岛早期的啤酒生活
二、国货风行与青岛啤酒
三、从殖民遗产到民族品牌
四、融入日常:嗜啤成瘾的城市
第五章 汇泉的公共生活与摩登游乐
一、海水浴场与亲海生活
二、中山公园与现代游乐
三、跑马场与体育场里的赛事生活
四、汇泉的文化功能与空间意义
第六章 崂山的渔樵生活与“餐霞”想象
一、青岛开埠前崂山的社会文化状况
二、现代休闲游览空间的形成
三、社会经济与日常生活的变迁
四、崂山的空间功能及意义
结论:空间叙事与日常生活的青岛经验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初识青岛是在1997年的早春,这座美如其名的城市给
我的第一印象完美无缺,明亮柔和的色调,整洁有序的街
道,举止得体的人群,触目所及,充满活力,令人心动沉
醉。三年后,因缘和合,我有机会来中国海洋大学任教,
开始定居于此。几年后,在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和香港
中文大学访学期间,萌生了把这座令人心仪的城市作为博
士论文选题的初步想法,又因受当时文化研究领域空间转
向理论的启发,遂确定了通过空间变迁探究青岛历史的研
究方向。
本书即脱胎于我的博士论文《“中心”与“边缘”:
青岛的文化空间与城市生活(1898~1937)》,在保留中
山路及其周边街区、汇泉、崂山这三处空间的基础上,拆
解了绪论部分,重新撰写了第一章都市的形成,增加了日
侨街区和青岛啤酒厂两章内容,探讨的时间由开埠40年延
长至整个20世纪。选择这样的时空范围,一是基于这几处
空间的独特意义,二是方便观察城市生活样态的延续性及
其对城市风格的影响,三是鉴于目前青岛史研究的基础和
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城市史研究渐趋繁荣,青
岛史研究也逐渐兴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编史修志
工作的开展,不仅出版了69卷本的《青岛市志》,工商、
纺织、教育、公安、交通等各行各业也都有行业史料出版
;二是出现了一批青岛史研究的专著和论文,如胡汶本、
寿杨宾(1983、1986)、张玉法(1986)、刘善章(1991
、1992)、吴景平(1993)、任银睦(1997)、宋连威(
1998)等对港口、海关、中德关系、区域经济、移民、城
市形成的研究,这些成果大大推进了青岛史的研究。进入
2l世纪后,尤其是近几年来,受史学理论与城市史研究变
化的影响,青岛史研究更加深入,学者们分别从区域现代
化、城市规划、文化史、社会史等不同角度,对青岛历史
展开了研究,出版了数部专著和数百篇论文,如任银睦
(2007)、李明(2009、2016、2017)、孙顺华(2010)
、陈雳(2010)、蔡勤禹(20ll、2016)、李东泉(2012
)、石峰(2012)、柳敏(2013)、高玉玲(2013)、蒋
正良(2015)、金山(2016)、贺伟(2017)等,从不同
角度探讨了青岛的早期现代化、中西文化的对撞与交流、
城市规划、慈善救济、工商状况、社会群体、文化生活等
各种问题。此外,本地学者还出版了一批以老照片为题材
,反映社会生活、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书籍,可谓硕果累累
,带动了青岛城市史研究的发展。同时,青岛也越来越受
到国外学术界,尤其是德国和日本学界的关注,Torsten
Warner(1996)、Klaus Muhlhahn(2000)、Wolfgang
Bauer(2000)、Annette S.Biener(2001)、Heiko
Herold(2006)、George Steinmetz(2007)和栾玉玺(
2009)等都对德占日据时期的青岛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
已有不少成果被翻译成中文,极大地丰富了青岛史的研究

总之,目前的青岛史研究己取得丰硕的成果,并逐渐
摆脱了地方史的狭窄框架,体现出立足于区域又超越区域
的学术洞见,可以与其他区域的相关研究形成富有成效的
对话。不过,与青岛的历史价值以及其他城市的研究深度
与广度相比,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本书尝试借鉴社会史
、城市史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视角以及文化研究中的空间转
向理论,考察青岛的城市空间与多元文化融合、社会生活
样式以及城市声望、风格之间的关系,阐释日常生活超越
时间的连贯性是如何形成的。
本书所探讨的日常生活史,不同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
活史内容,试图借用空间叙事的方式,分析日常生活中的
权力关系与阶级想象、殖民主义与民族意识、市民生活与
政治认同、日常行为与区域特色等多层次问题。在城市空
间结构中,之所以选取中山路及其周边街市、日侨街区、
啤酒厂、汇泉湾一带以及崂山这五个典型空间作为考察对
象,一是因为它们在塑造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强大,代表了
青岛的文化特质,城市的发展定位、风格与声望、社会生
活的价值取向与流行风尚等,都与其密切相关;二是因为
从区域文化认同和城市空间拓展的轨迹来看,这五处空间
提供了一种多元共融的城市特质,展现了城市个性与空间
拓展的“青岛经验”。
从选题到成书已历十余个年头,耗时虽久,疏漏却多
,但仍想把这些点滴收获呈现出来,算是对自己二十年前
爱上青岛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是对撰写过程中提供诸多
帮助的众师友的回馈与答谢。
马树华
2019年5月于青岛山
导语
本书尝试借鉴社会史、城市史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视角以及文化研究中的空间转向理论,考察青岛的城市空间与多元文化融合、社会生活样式以及城市声望、风格之间的关系,阐释日常生活超越时间的连贯性是如何形成的。
后记
提笔后记,感慨良多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我可以尽力
描绘青岛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却无法文情并茂地表达写
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与无限谢意。
我于2000年来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工作,
在从海洋的角度观察中国历史的过程中,对于青岛这座近
代新兴港口城市也逐渐产生了浓厚兴趣。但直至2006年进
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才开始有意
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并将其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方向。从
2006年到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今天出版阶段性成
果,离不开我的博士生导师姚伟钧教授的悉心培养和言传
身教。从姚老师这里我所学到的不仅是他勤谨的学术态度
与灵活的治学方法,还受益于他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爱和
雍容的包容品格。这份关爱和包容教会了我对待学问的基
本态度与敬业精神,并衍化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使我在学
术道路与品格修行中永不懈怠。同样感谢我的硕士导师田
海林教授,二十年过去了,恩师不厌其烦敦促我读书写作
的话语以及不眠不休帮我修改论文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此书还得益于华师求学时熊铁基、王玉德、周国林、
刘固盛、刘玉堂、涂文学、彭南生、张全明等诸位老师给
予的如沐春风般的帮助与鼓励。他们不仅使我了解到很多
学术前沿问题,得到了方法论上的启示,还提供了研究青
岛不容忽视的珍贵建议,并使我有机会赴香港中文大学进
行为期五个月的访问学习。还有已经仙逝的张正明先生,
虽然仅仅上过先生四节课,但先生带病授课、疾走三尺讲
台的风采,以及“夜深人静,一灯如豆,读书写作,到会
心处”的学术境界一直使我深受鼓舞。
承蒙梁元生、苏基朗、科大卫、卜永坚等诸位教授关
于城市文化史、文化空间理论以及区域史研究的指导与提
点,让我在2008年访问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期间大大丰富
了学术视野,拓展了研究领域。熊月之、何一民、张利民
、任吉东、范瑛等教授提供的中国城市史研究会诸次交流
机会和宝贵建议,使我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入。台湾“中央
研究院”的张玉法先生、刘石吉先生、巫仁恕教授和孙慧
敏教授,不仅在研究思路上给予了诸多启发和鼓励,还提
供了资料上的帮助以及学术交流机会,使我获益良多,黄
克武、朱德兰和刘序枫等教授提供的赴台交流机会,增长
了我的学识。
本书的成稿尤其离不开提供资料的诸位朋友,他们的
帮助是本书最坚强的保障。对青岛历史如数家珍的周兆利
先生,深悉史料的张晔女士,还有柳宾、柳敏、徐炳三、
刘群艺、杨蕾等好友,都贡献了很好的建议,对本书助益
良多。感谢景菲菲博士和史子峰、樊晶晶同学,帮我收集
了大量细节资料。还要感谢青啤集团的郑敏女士,不仅提
供了关于青岛啤酒的很多资料,还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的
访谈,她是关于青岛啤酒这一章的最早阅读者,提供了非
常专业的宝贵意见,青岛大学的赵东耀先生提供了非常重
要的青岛啤酒的饮用体验,并就啤酒在青岛市民日常生活
中的角色与作用问题给了很多启发。
我在中国海洋大学的诸位同事既是亲密的工作伙伴,
也是良师益友,他们在工作、生活、精神上给予了数不尽
的帮助与照拂,使我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可以安心
问学,唯愿以后的岁月仍能一路同行。曲金良教授自我入
职以来的提点与培养,修斌教授的肯定与鼓励,杨秀英的
默默陪伴,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感谢赵成国教授,他不
仅费心提供了几乎所有日文资料的翻译,还在日常工作中
给予了非常多的提醒。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同时承担
了数项青岛市崂山区委托的区域文化研究课题,一起做课
题的过程中,孟华教授的人格魅力与治学品格给了我莫大
的启迪与鼓舞,他的文化理论与符号学理论,对于崂山部
分的写作裨益良多,与韦志芳女士、孙守信先生的反复讨
论与争辩,加深了我对崂山在构建青岛文化中作用的认识

华中师范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结识的同窗好友们,使
我收获了弥足珍贵的友谊和快乐时光,种种关爱与帮助,
每日的切磋与讨论,携手共进的明媚心情,清晰如昨,永
难忘怀。肖海燕、葛立斌、蔡志荣、谢羽、笪浩波、余浩
、姚峰、汤红兵、刘国旭,再聚我们仍去南阳与武当;周
琳、周惊涛、孙杨、张生、马金生、承红磊,除了中文大
学的图书馆和山上山下的餐厅,可还记得南丫岛和大屿山
?还有为我的琐事忙前忙后的盛鹏和晓飞师弟,让我在华
师的学业有了开心圆满的结果。他们筑起我内心最温暖的
一角,也是我无限怀恋武汉与香港的根由。
感谢我可爱的历届硕士研究生们,他们不仅帮我查阅
收集了很多资料,也带给我许许多多身为教师的乐趣。感
谢为本书提供了口述资料的受访人,他们是日常生活史生
动鲜活的载体,访谈他们的过程也是我重新认识世界的过
程。还有很多为本书成稿提供过无私帮助的朋友,虽不在
此一一列出姓名,却一直铭记在心。
特别荣幸能得到熊月之教授的认可,并拨冗赐序为本
书增色,这是鼓励也是鞭策,铭刻在心,继续前行!
感谢商务印书馆的李智初先生和薛亚娟
精彩页
第—章 都市的形成
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
——老舍
香港没有她的复杂,广州不及她的洁净,上海比她欠清静,烟台比她更渺小,刘公岛我虽则还没有到过,但推想起来,总也不能够和青岛的整齐华美相比并的。以女人来比青岛,她像是一个大家的闺秀;以人种来说青岛,她像是一个在情热之中隐藏着身份的南欧美妇人。
——郁达夫
一、诞生
大多数从外地造访青岛的旅行者会发现,这是一座视觉上名副其实的城市,在北方枯燥的天空下,波涌海岸,满目青青。在青岛成为现代都市之前,这个名称与一连串带有“青岛”定语的地名密切相关。从字面上看,“青岛”即“绿色的岛”,它首先是一个位于胶州湾入口北侧的岛屿(即今天的小青岛),当春天来临,周围的山坡仍荒凉枯黄时,它已披上一身很显眼的绿色长袍,犹如少妇般炫耀着鲜绿的色彩。此岛向海岸延伸,其北侧的海湾,明清时期形成了贸易港青岛口,青岛口有青岛河注入,岸边山谷低洼处形成了青岛村。青岛口被称为下村,即下青岛;青岛村被称为上村,即上青岛。1891年之前,这里已是胶澳地区一个较为繁荣的贸易聚落。
自1891年,“青岛”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便不断丰富它的所指。此年,清政府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兵四营移驻青岛口,“建衙门于青岛村天后宫侧”,青岛始有建置。1898年3月,通过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划定了胶澳租借区域,包括即墨县仁化乡白沙河以南地区和里仁乡的阴岛(即今红岛)及胶州的45个村庄。翌年lO月,德国殖民当局将胶澳租界内的新建市区命名为“青岛”。1914年8月日本取德而代之,所辖区域相同。1922年12月lO日,通过华盛顿会议,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主权,收回后的青岛辖区,即原德国租借地范围,根据《胶澳商埠章程》和《青岛市施行市自治令》,规定该地区为胶澳商埠行政区,定名为青岛市,以青岛市街、台东镇及台西镇之界址为市区,其他各地均称为乡区。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改胶澳商埠为青岛特别市政府,原境域不变,直隶中央行政院管辖。1930年9月,在全国统一规范城市名称的背景下,青岛特别市政府改称青岛市政府,特别市性质不变。1935年7月,又将原属即墨县的崂山东部山脉全部划归青岛市管辖,全市陆地面积增至746.75平方千米。至此,青岛己从开埠初期的传统滨海聚落蜕变为声名鹊起的现代化都市。
《胶澳志》是这样描述德国租借胶澳之前这一区域的基本状况的:
湾阔而水深,方向位置举得其宜,外当黄海之门户,内通中原之奥区,固天然之商业地也。且黄海舟楫之利,秦汉已然。秦始入海求仙,汉武渡海征韩;下逮孙吴,取道黄海以通辽东;六朝之际,山东商舶遂得往来南洋;东晋高僧法显求经印度,由狮子国(即今锡兰岛)浮海至南洋耶婆提,易舟以达长广郡牢山(即崂山)。其后日僧来华求学,亦恒取此道,盖彼时商舶已由胶澳与东洋、南洋相交通矣。自宋代置密州市舶司于板桥镇(即今胶县治所),通淮、浙、福建、广东、南洋之货,以供京东、河南北之需。
此地汉唐以前涉险在陆,宋元以后置重在海,以山为里,以海为表,成为沟通南北海上贸易的捷径,一时百货辐辏,商业颇为兴盛。明清时期,胶州、即墨的各个港口虽在区域自由贸易竞争中此消彼长,但金家口、女姑口、青岛口、沧口、沙子口等均得以继续发展。在德国人到来之前,这些口岸定居着一些商人,他们与沿海其他口岸进行商品买卖。出口商品主要是山东的煤、花生、核桃、豆饼、豆油、瓜子、粉丝、咸猪肉、可药用的山楂果、苹果、梨和其他水果;进口商品主要来自上海和宁波,居首位的是原棉和几种棉制品,宁波的纸、竹器,另外还有南方的糖,建筑用木材多来自朝鲜。
在这些港口当中,青岛口逐渐脱颖而出。尤其是嘉庆之后,乾隆年间美洲作物在胶东的普及所导致的港口淤塞,对于胶州、即墨几乎所有港口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但由于青岛口河岸人口稀少,河流短促,自然环境保持良好,免受了此种劫难,得到新的契机。1891年总兵衙门的迁入更加速了它的发展。至青岛开埠前夕,青岛口的商店已有61家,其中以胡家的瑞茂酒馆、万家的祥泰号、张家的元昌协号较为著名。1896年上述三家合资1.3万吊钱开设的瑞泰协号,除经营土产和广洋杂货外,还兼营航运载货等。至1897年春,这里的商店发展到了64家,另外还有一些摊贩。在这些商号中,“除新近由即墨、平度、金口、海阳来此赁屋暂营者六家外,计车马、旅店七,洪炉一,成衣、估衣、雉发三,油坊、磨坊、染坊六,杂货、竹席、瓷器店铺五,药铺二,当铺一,织网、麻、草、油篓、木材八,肉鱼盐铺行六,鞋帽、皮货各一,纱布绸店、广洋杂货店三,酒馆、饭铺九,酱园、豆腐坊各一,糕点茶食三”。其贸易范围,“北为牛庄,西为安东卫、石臼所、胶州、海州,南则江淮闽浙广粤,再北为高丽各处,贸易悉通”。出口商品以“披猪、花生、生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