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乡音不改(胶东乡言村语笔记)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兰玲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像很多地方一样,位于黄渤海之滨的胶东半岛也有自己独特的乡言村语,它们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为当地民众口耳相传并津津乐道,这些乡言村语温暖、智慧或幽默,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生命的感召力。
本书遴选了100条典型的胶东地区乡言村语,如“二月清明花在前”“海里海蜇熊”“十月里还有个小阳春”“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等,对每条俗语的起源、含义和流传进行阐释,每一条俗语都显现出胶东地域风情,每一条俗语里蕴含的都是满满的乡愁。
书中配有精美的胶东剪纸,读者在了解胶东地区风土人情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胶东剪纸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作者简介
兰玲,1966年生,山东威海乳山人,山东大学文学硕士,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烟台市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版著作《山东居家饮食民俗》《福山风物传说》,参编《锦绣风情》(烟台历史文化丛书)、《胶东文化通论》等,发表论文《从汉语俗语透视胶东民俗现象》等十余篇。
目录
按下葫芦起来瓢
把门将军
鲅鱼跳,丈人笑
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
扁担不是草长的
别等着人家来送月饼了
不撞南墙不回头
馋犟
吃出剩虫来了
出门出到初八九,没有饽饽也没有酒
春寒冻死拗
辞了灶,年来到
打懒老婆
灯官
灯影里看媳妇儿
丁香海棠不同插一个花瓶
冬至大如年
豆腐掉到灰里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清明花在前
父子不同席
轧五丝
赶了流水客
隔席不插言
过了腊八就是年
海里海蜇熊
海猫子山猫子
和地瓜油一样
荷花生人与连年有余
红事叫,白事到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葫芦生人
会打扮,打扮十七八
九九耕牛满地走
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
可是看见地头了
拉梗子
老牛巴谷雨
老嫂比母
姥姥不亲,舅舅不爱
临时抱佛脚
六艺与各习一经
六月六,吃兔肉
驴子是个怪
萝卜不济,辈(背)儿大
萝卜不济,窝儿好
买猪看圈
梅香是谁
男人发愁拔麦子,女人发愁坐月子
男人是搂钱的耙子,女人是攒钱的匣子
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
你家有黄金,邻居家有戥子
念喜歌
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
女婿是高客
盼家
婆婆眼
七人八谷,九籽十成
七月七日天河配
墙倒了现出耗子
巧木匠不如个拙东家
亲妈絮间,后妈絮边
秋凉儿叫一声
圈折子
肉在里边
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
三月八,吃椿芽
三月三,大燕小燕做一千
上马饺子下马面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十月里还有个小阳春
是蚕就得眠个茧
耍猫赖
睡到果木园里了
桃木人柳木人
拖倒公,拉倒婆
脱了孩子皮
碗底下有肉
无鱼不成席
五月端午的猴儿
媳妇踩婆脚
“瞎先生”与“灰八爷”
下柬肉鸳鸯肉
小嫂儿脚挖挲着
新媳妇乍贤
压箱底
眼睛长到哪儿去了
燕子不进愁家门
也就是圆了圆梦
一潮去了
一亩地得有个场
有苗不愁长
又是秧歌又是戏
长得和面码儿一样
正月十五闹花灯
只和邻居比种田,不和邻居比过年
抓个疥疤子赶生日
自己背着二升半,还嫌人家不够斗
做烧火棍的料
后记
序言
俗语的力量
“俗语”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有云:“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
漂没,溺其人民’云。”其中的“俗语”一词,泛指民间
流传的说法。刘向《说苑.贵德》中的用法有所不同:“
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偷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
之大贼也,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
,期不可对。”显然,此时“俗语”一词是用来专指民间
流行的定型语句,具有术语的性质。这说明,“俗语”自
诞生伊始,即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并一直延续至今。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倾向于对“俗语”做狭义的理解—
—“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
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无论对“俗语”做广义还是狭义的理解,它都与地方生
活密切相关,是属于民众的文化表达,看来是没有异议的

不过,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传统俗语研究,却
并不是一开始就关注俗语的生活根性或民间属性,而是从
语言学角度展开的居多,如俗语的起源、性质、构成、分
类、音韵、修辞特征、功能、结构分析、应用等,大致从
属于语言学家的方言研究,自有其价值。稍后,从民俗学
角度的研究得以展开,但依然与地方日常生活有隔,或注
重对江湖切口、行帮行话等特殊语言现象的研究,或聚焦
文艺作品中的俗语运用。依我看,上述研究是聚焦语言现
象本身,还不能算是对俗语的整体研究,也就难以从民众
日用的角度理解地方生活特性与民众文化心性。
俗语为一方民众在长期生活中约定俗成,并在日常使
用中不断生发出新的意义,因而是认知地方社会的窗口。
这一点,早就为明代顾起元所意识到:“间巷中常谚,往
往有粗俚而可味者……此言虽俚,然于人情世事有至理存
焉,迩言所以当察也。”俗语以民众的口头交流为存在基
础,在地方社会中代表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生活叙事,也是
江湖切口、行帮行话等特殊语言现象与文艺作品中俗语运
用的“母语”。以此论之,俗语是绝不可以小视的,如果
我们的研究足够充分,不仅能支撑起民俗学研究之一翼,
或许还可以窥知国家大一统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与民众生
活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实践形态。诚如钟敬文先生所反复强
调的,“民间语言不仅自身就是一种民俗,而且它还记载
和传承着其他民俗事象”,“语言既是民俗的一种载体,
它本身也是一种民俗现象,不能将语言与民俗分开来或并
列起来讲,要用一般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去考察语言现象
”。
21世纪以来,民俗学者多有涉足俗语研究,老一辈学
者大致以山曼、曲彦斌等为代表,后起之秀则有黄涛等,
都响应钟敬文先生的吁请而各有成就。我比较喜欢的是山
曼先生的《齐鲁乡语谭》一书,认为它在对诸多俗语的实
证研究中,以整体生活的视角予以语境还原,因而超越了
以往俗语研究的单一性,使得俗语的独特魅力得以敞显。
我不愿独享,就推荐给了多位朋友,没想到连一向挑剔的
赵旭东教授竟也激赏为“一部奇书”。兰玲女士与山曼先
生同乡,是山曼先生的学生,一直恪守敬师之礼。十多年
前山曼先生去世后,我们一般就是开会时会见到,见面次
数不算多,记得曾几次劝她做点儿具体的俗语研究,继承
先生衣钵。近年来,我从微信公众号中见她不断地推送“
胶东乡言俗语”系列短文,据说很受读者欢迎。去年年底
,我听她说要将这些短文结集出版,不禁以手拊额——山
曼先生开创的俗语研究小径,总算后继有人!静心读罢她
的书稿,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
其三,俗语表达高度依赖语境,应注意俗语与民俗的
相互建构。“言语的习俗构成了集体记忆最基本同时又是
最稳定的框架”,为村民所频繁使用的俗语,最贴近村民
的历史与当下生活,最贴近村民的心灵世界,堪称是理解
民间生活与文化的一条捷径。然而,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经
过长期磋商而形成的俗语,虽然为村落群体成员所共享,
并无形中在乡土社区内具有了“天经地义”的权威,但这
种权威却不为所有乡土社区成员均质性地共享。在一般村
民看来,他们对于当地的俗语虽然已耳熟能详、心领神会
,但远不能像村里一些能说会道的人物运用得那么巧妙,
尤其是面对外来客人的时候。学者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
经常有这样的苦恼——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访谈对象,不仅
听到的俗语有限,俗语的弦外之音也很难领会。不过,俗
语与其他文化形式是一种“互释”的关系,影响较大的地
方社会观念.必然会在俗语中有所表达.也必然会在其他
民俗事象中有相应表现。换句话说,民间社会中的文字资
料、族谱、墓碑、标志物和仪式活动等,可以用来补充和
矫正我们对俗语的理解,这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张士闪
2019年4月6日于山东大学
(张士闪,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儒学高
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
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
导语
本书选取了胶东地区所喜闻乐见的俗语,着眼于每一条俗语形成的时代和运用语境,重点介绍了与之相关的传统节日或人生仪礼等民俗事象。作者在真实反映和记录当地人的生活习俗的同时,对这些俗语做了合理的解释。通过解读俗语,还原生活,呈现了当地人的生活形态。如通过俗语“三月三,大燕小燕做一千”的解读,反映了当地清明节的习俗,通过俗语“豆腐掉到灰里”的解读,表现出当地人民的处事方式。另外,书中配有与内容有关的烟台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图片,为全书增加了艺术性和地域性色彩。俗语来自于生活,反映生活,是人们生活经验、自然规律、生存智慧等的积淀,有一定的地域性、时代性,许多俗语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当代年轻人,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这些乡言村语,作者试图通过本书,让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这些充满智慧和生活情趣的乡言村语,了解各地的传统文化,并代代相传。
后记
俗语的涵盖范围非常宽泛,就汉语俗语事实而言,俗
语是指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
俚语等品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
短语。也就是民间百姓日常生活中挂在嘴边上的“常言”
“俗话”“老话”。
民间俗语数不胜数,同义的俗语就有许多,写一条俗
语常能牵出一串相关联的俗语,但不是每一条俗语都能找
到它产生的语源与背景,所以,一篇文章里主要写一条俗
语,但跟这条俗语有关联的民间语言都会出现。因此,这
里收的虽是100条俗语,但其中包含的条目远不止这些,活
在人们嘴上的乡言村语如同民间语言的大海,拙作仅撷取
其中的100朵浪花以飨读者。
做这本书的缘起,与三个人有关。
首先,起于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生于1931年,她虽然
只念过几年书,却堪称语言方面的专家,她的俗语使用频
率极高,张口就来,几乎是不用俗语不说话,所以,我从
小就是听着母亲的俗语长大的,有些俗语很早就印在了心
里,虽然那时候不明白有些话的意思,却觉得母亲很了不
起。2005年1月4日,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可是在任何生活
场景中,母亲说过的那些俗语仍旧会自然地涌现出来。随
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能咂摸出那些话是什么意思,也
常常恍悟原来如此。母亲嘴里的那些“老话儿”“老古规
儿”是我俗语最原始的储藏,我写的俗语里有三分之一都
是母亲说过的。2006年6月,我写过一篇《从汉语俗语透视
胶东民俗事象》,发表在当时的《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二期上,这是我做民俗的第一篇论文,也算是我
做俗语的一个开端。那篇论文只是对体现各种民俗事象的
俗语做了一个分类和简单的解释,并没有展开去细写。
第二,起于山曼先生。山曼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
走上民俗研究的领路人,我写这本书,依旧是先生引的路
。山曼先生的《齐鲁乡语谭》(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一书出版后,我捧读再三,爱不释手,读着一篇篇娓娓
道来的俗语解说,似乎又听到了先生在风趣幽默地谈笑,
而母亲说过的那些俗语此时也更加鲜活起来,我发现还有
好多俗语在先生书里没有写到,有的俗语在我的家乡还有
另外的解释,如“灯官”“豆腐掉在灰里”“又是秧歌又
是戏”这三句俗语,山曼先生在书里写过,但我又从另外
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先生的这本书我不知读了多少遍,在
上面做了许多批注,我毫不避讳先生这本书对我的影响,
我一直欣赏先生行云流水的语言艺术和“四两拨千斤”式
的点题技巧,我也学着先生去对每一条俗语相关的生活现
象和民俗事象做评价,去表达我自己的见解,甚至在写作
体例、行文表达包括剪纸配图上,都有刻意模仿《齐鲁乡
语谭》的主观想法,我知道我学不到恩师的万分之一,但
我确实是在跟老师学,因而,这本书也算是我跟先生学习
后交的作业。
第三,起于我的女儿。我真正写的第一篇俗语小文应
该是《不撞南墙不回头》,2007年6月的一天,女儿考完中
考地理会考,回家推开门就问我为什么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而不是东墙、西墙和北墙?说他们同学讨论了一路,我
从建筑民俗的角度对女儿阐释了这句话,随后就形成了一
篇小文章,同时我也真正意识到,时移世易,离开了俗语
产生的时代和语境,也怨不得孩子们不明白,因此,确有
必要对俗语做相对合理准确的解释。从这以后,就开始陆
续写了十几篇。
真正集中精力写俗语是10年以后,还是跟女儿有关。
网络时代,让每个人都成了自媒体,谁都可以有自己的平
台展现自我。2017年2月7日,马上要开学离家返校的女儿
突然说:“你不是爱写东西吗?我给你开个微信公众号吧
。”我开始还以为她说着玩的,不想人家立马就申请了一
个。我想,申请了总不能空着,写什么呢?还是得有个主
题有个系列吧,就想到了一直以来想写的俗语,将公众号
取名为“清和兰音”,因为母亲出生在农历四月,四月又
称清和月,为纪念母亲,就取了这个名字。
做公众号一开始觉得新鲜,也比较勤快,把以前的储
存都拿了出来,每天都会更新,但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一直
没有推介,除了几位亲朋好友,没人知道,以至于我的学
生要帮我推介,都被我谢绝了;后来公众号具备了打赏功
能,但在被打赏了几次之后我就很惶恐地关掉了这一功能
,不是我有多清高,只是本性不喜张扬,我也深知这些文
字的读者仅属小众范围,我只想借着写公众号催促自己做
点儿事情而已。
《烟台街》是《烟台晚报》刊发历史文化和地方民俗
风情的版面,之前因为绍磊的约稿,经常在《烟台街》发
些小文,所以绍磊是较早关注公众号的几个人之一,在发
了30多篇文章之后,有一次跟绍磊说起这些俗语文章,绍
磊说她看我的公众号想起了山曼先生曾经写过的那些俗语
,对我说在《烟台街》开个专栏吧。我当时想如果开了专
栏,会影响其他写类似文章的作者发稿,就婉拒了绍磊的
好意,说就用《烟台街》原来的《街语巷话》栏目,每周
推一篇。3月27日推出了第一篇。当时看到这个日期,我心
里是万般
精彩页
按下葫芦起来瓢
在乡间,葫芦常见,瓢更常见。葫芦有浮力,因而有俗语“按下葫芦起来瓢”,用来比喻事情头绪多,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或者指要安抚的对象多,说服了这个说服不了那个。这句俗语中更多体现的是葫芦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葫芦肉可以吃,葫芦去了肉之后就可以做容器,用来盛装东西,只留一个小口,人们称之为“葫芦头”。用来盛酒就是酒葫芦,用来盛药就是药葫芦,因而,葫芦也成为酒铺、药店最喜欢用的招幌,也有了“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样的俗语。
葫芦在农家最大的用途是做瓢。农家的葫芦瓢随处可见,从形状上分,有圆的有长的,有独头的有亚腰的,大大小小,各种规格。瓢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炊事工具,有清水瓢、浑水瓢、面瓢、米瓢等。瓢几乎可以用来盛舀任何东西,舀水用瓢、倒水用瓢、盛水用瓢、淘米用瓢,这是湿瓢;挖米、挖面用瓢,盛瓜子、花生、玉米也用瓢,这是干瓢。二月二炒了料豆,七月七烙了巧果,刚炒熟了的瓜子、花生和玉米,也都用瓢盛了端到街上给街坊们品尝。瓢的用途广泛到几乎无处不在,面缸里有瓢,米缸里有瓢,水缸上有瓢,锅台后面也有瓢。农家妇女还用瓢作为量具,煮面条用几瓢水,煮饺子用几瓢水,或蒸一锅馒头挖几瓢面,做一顿干饭用几瓢米,心中都有数;且半瓢、平瓢、满瓢各有定则,今天借了西邻一平瓢米,明天有了再还人家鼓尖一瓢,不用秤不用戥子,民间的公平与感恩在瓢来瓢去里即见分晓。
等到家门口墙头上的葫芦长成了,家里的主妇就会拿一根大针扎一扎葫芦,针扎不进葫芦里就算成熟,便可以摘下来做瓢了。用葫芦做瓢,就地取材,绿色卫生,一剖两开,各成一扇。但让一只成熟的葫芦变成两扇瓢也是个技术活儿,需精确地分割才能晒成两扇完美耐用的葫芦瓢,最好是赶上谁家正好有木匠在做木工活儿,找木匠锯开,自然是又快又好。当然,能干的农家妇女自己用小锯条也能把它分开。做瓢的葫芦需成熟,否则晒出来的瓢是夹瘪的,不受使或使不住,好瓢应该是饱满的、周正的、光滑的。好瓢是家庭主妇的宝贝,用得也仔细,一扇好瓢可以用好多年,开了口子,用线穿几针照常用。如今的塑料瓢五颜六色,却不如葫芦瓢拿在手里称手实在。
葫芦的实际用途还有很多。可以做成蝈蝈笼等艺术品来赏玩,也可以做成美妙的乐器,亚腰葫芦还可以做孩子的玩具,等等。古人还用葫芦喝交杯酒,即合卺礼,将葫芦一剖为二,以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任何事物,最首要的还是其实用价值,然后才衍生出其他价值,葫芦亦然。从古人用葫芦做播种的农具,做凫水的工具,做武器,直到今天,葫芦就这样一直伴随着人们,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联着。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