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中国古代诗学意义生成模式探微修订本) |
分类 | |
作者 | 李春青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李春青,北京市人,文学博士。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古代文论和文学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兼任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等。独立著述有十三种,另有合著、合译、主编著作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著作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项。 目录 绪论 古代文论研究的文化意义——对一种恰当的阐释态度的探寻 一 在对待古代文论的态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意义何在? 三 走向文化诗学 上编 观念分析 第一章 子学时代的诗学观念 一 文化话语权力的转移 二 处于主体与功能之间的士人阶层 三 子学时代文化意义的生成模式 四 诸子之学的几种基本价值取向 五 子学时代的诗学观念(上) 六 子学时代的诗学观念(下) 第二章 经学与汉代诗学 一 汉代士人社会境遇的改变 二 汉代统治者对士人阶层的态度 三 汉代士人两面性的文化策略 四 汉代经学旨趣 五 经学语境中的诗学观念 第三章 玄学话语向诗学话语的转换 一 魏晋六朝土族文人心态 二 魏晋玄学之基本旨趣 三 玄学语境中的诗学观念 第四章 道学与诗学 一 “体用”论的阐释模式 二 “体用”论模式在诗学上的运用 三 诗文审美特性的把握 四 两种意义生成模式之关系 中编 范畴分析 第五章 “文”与“道 一 “文”之内涵的历史演变及其所表征的文化意义 二 关于“文”与“道”之关系的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六章 “自然”与“丽 一 “自然”作为一种诗的风格与境界 二 “自然”作为一种人生理想 三 “自然”范畴的认识论内涵 四 “丽”范畴的含义及其演变 第七章 “情性”与“意 一 “情性”内涵辨析 二 “吟咏情性”所负载的诗学本体论观点 三 “以意为主”与宋代诗学本体论的基本倾向 四 “吟咏情性”与“以意为主”的比较 五 两大诗学本体论观点产生的原因 下编 文本分析 第八章 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中的政治意涵 一 文学形式与社会变革 二 文学形式与身份政治 三 文学修辞中的政治意涵 四 分品论人与以品论诗 五 复古观念与文学退化论 第九章 诗人言愁,所愁何事——魏晋之际若干诗歌的文本意义与文化意蕴 一 引言:如何进入诗歌文本 二 对建安时期几首诗歌文本意义与文化意蕴的分析 三 对几首正始诗歌的文本分析 四 余论 第十章 心中之景与眼中之景——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之比较 一 对若干陶诗的文本分析 二 对几首谢诗的文本分析 三 陶诗、谢诗主要差异及其文化原因 第十一章 宋诗与唐诗究竟何异——尝试一种文本分析 一 小引 二 从李白与苏轼的诗歌文本看唐诗与宋诗之异 三 杜甫与黄庭坚诗歌文本的比较分析 四 唐诗宋诗相异之文化原因 五 结语 第十二章 宋词的兴起与宋代士人人格结构之关系 一 词之兴起与士人新型文化人格 二 对北宋中期几位重要政治人物词作的文本分析 三 词对于宋代士人之独特意义 四 豪放词出现的文化意义 五 元曲的解构功能 第十三章 《水浒传》的文本结构与文化意蕴 一 《水浒传》的意义生成模式 二 重建文化语境的意义生成模式 三 回到文本世界 第十四章 在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之间 一 《三国演义》文本意义的生成机制 二 重建文化历史语境的意义生成模式 三 在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之间 第十五章 《西游记》的文本分析 一 文本的意义结构剖析 二 换一个角度看 三 重建文化语境 四 回到文本世界 第十六章 《红楼梦》文本意义及其生成模式 一 《红楼梦》的文本因素及其关系维度 二 《红楼梦》的文化语境分析 三 在文本与文化语境之间 四 第二个文本意义的生成模式 后记 修订版后记 导语 士人阶层毫无疑问乃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之主体,他们的社会境遇与特定心态必然会表现在文化学术之中。但他们也绝不是“绝对的”主体,因为他们的文化建构行为是受到一种社会关系网络的制约的,就是说,主体同时又表现为一种功能,一种结构的功能。特定社会关系网络决定着某种文化意义的生成模式,后者又决定着具体文本的意义结构。主体在这里也是受动的。他们的主体性表现在其作为社会关系网络的一极所能发挥的作用,而不是作为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圣人、真人、至人们所具有的超现实力量。换言之,士人阶层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结构性功能而不是纯粹的主观意愿的实现。在这里结构主义的思考方式绝对是具有启发性的。本书梳理了中国古代几种主要学术思想对诗学观念的影响。 内容推荐 本书试图探讨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生成的深层文化逻辑。古代士人阶层的乌托邦理想与社会政治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制约中国古代诗学,特别是儒家诗学基本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中国古代士人那里,凡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精神追求都可以在诗学或审美的世界中得以实现。为了梳理这种诗学观念对社会政治理想的置换过程,本书在学理层面上扼要地探讨了诗学与子学、经学、玄学、道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文”与“道”、“情性”与“意”、“自然”与“丽”等重要诗学范畴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进行了辨析,并通过重建文化历史语境,来分析经典文本的文化意蕴,力求从诗学观念、诗学范畴、文学实践三个层面对中国古代那种一以贯之的诗学的意义生成模式予以揭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