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色抗日先遣队殉难纪实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郜建辉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历程中,我们可以追溯到中国工农红军,而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则是其曲折发展历程中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光荣历史。1934年7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危在旦夕,为了调虎离山,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中央决定派出红七军团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从瑞金秘密出发,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并到达皖南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最后陷入绝境,除粟裕等800多人突围外,余部包括方志敏、寻淮洲、刘畴西等主要领导人在内,先后阵亡、被俘、就义。
本书是一部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以史料征集,史话见长的披露和描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历程的作品。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共党史资料征集研究中,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曾围绕“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程进行实地走访收集资料,并以崇高的敬意,冷静沉思地去审视这段历史,独辟蹊径,采用22个篇目,抓住某些鲜活的“特写镜头”,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纪实娓娓道来,通过动人的故事情节与细腻的语言描述,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支独特的军队艰苦卓绝、视死如归、大无畏的英勇品质和精神气概。
作者简介
郜建辉,男,1959年生,安徽省绩溪县人。1977年3月上山下乡到旌德县农村,1979年9月考入安徽大学历史系,1983年7月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安徽省黄山市中共党史研究室工作。1984年,被选派参加闽、浙、皖、赣四省党史协作小组从事党史系列书的资料采集和撰写。后调入中共黄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从事宣传教育和调查研究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国食品报》、《中国食品质量报》安徽记者站站长。
目录

第1章 血战中诞生的新军团
“美国英国不如兴国,南京北京不如瑞金”
临时中央迁往瑞金后的险局
林彪指挥中央军作策应,彭德怀率东方军横扫闽西,
蔡廷锴不愿为蒋介石卖命
塞克特与李德——两个德国人在中国的较量
血战中诞生的红七军团
第2章 先遣队秘密出师
红一军团长林彪、红七军团长寻淮洲是令国民党军胆寒的苏区“两雄”
18岁的寻淮洲以过硬的军事指挥才能,迅速升任红三十五师师长
“图上作业”专家李德使红军再一次失去了打破“围剿”的良机
大军压境,擅长军事的毛泽东这一回作的却是“经济报告”
广昌保卫战:毛泽东谓之“叫化子与龙王比宝”,彭德怀叫骂“崽卖爷田心不疼”
派一支尖刀部队跳出重围,引开敌人,23岁的军团长率师出发
第3章 突击闽中 围魏救赵
先遣队希望能像太平天国的陈玉成打破江北大营一样,解除苏区北面的威胁
“闽道更比蜀道难”
先遣队攻占闽中大田,蒋鼎文惊呼后院起火
蒋介石不上当,红七军团未能引开敌人,红六军团奉命西征
北上第一步,偷渡闽江
第4章 寻罗联手 东线行动
从奴隶到将军,罗炳辉统率的红九军团被周恩来称为“战略骑兵”
红九军团侧翼掩护,红七军团顺利进军
“军团长,这是什么怪船?”——国民党给红军送来了一船军需品
东线行动——历时50天,行程1800多华里
第5章 北上东进 战旗飘扬
赋闲的毛泽东接受《红色中华》采访
军委命令:改北上为东进,袭击福州
邓小平主持的((红星报》上作的最早的记录
1934年8月1日,正式亮出先遣队的旗帜又以方志敏、罗炳辉的名义迷惑敌人
第6章 福州城下的硬仗
陆海空立体防卫,福州城固若金汤
占领水口,逼近福州
两度强攻未得手,红军伤亡八百
红七军团失利,周恩来宣布:“不打任何抗日的部队”;中宣部印发了100条标语
第7章 罗源大捷震中外
重返苏区,犹鱼入海
寻淮洲与粟裕商定:打下罗源城再说
活捉县长,毙敌千人
中央局发出《为拥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给白区党的信》
美、法军舰驶入罗源湾“保护侨民”
第8章 寻叶合作闹闽东
中央严令:闽东一带莫停留
扶摇村军民联欢会,动人的故事原来是红军有意编排的
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叶飞来了
闽东独立团是先遣队的好向导
中央代表曾洪易行使监督权,红七军团只得开拔
先遣队内部争吵,乐少华行使“政委最后决定权”
第9章 驰骋浙西 威胁南京
蒋介石以为红军不敢斗胆问鼎其老家,浙西防务一片空虚
兵不血刃,占领庆元
庆元县长谎报军情,保安三团吃了大亏
竹口战斗,缴获颇丰;此刻的瑞金已是十万火急
驰骋浙西,威胁南京,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
第10章 滞留闽北 再上浙西
曾洪易力主回闽北苏区休整,蒋介石试图在浙西聚歼红军
红七军团滞留闽北,红六军团进军广西
朱德来电:七军团在闽北的行动是盲目的儿戏
遭到军委严责,曾洪易像泄了气的皮球
借一把木锯做截肢手术,救了军团保卫局局长周群的性命
第11章 激战江山
蒋志英设了个不怎么高明的口袋,等红军来钻
佯攻江山,江常一带大破袭
大陈激战,飞来的枪弹打碎了王永瑞师长胸前的望远镜
偷袭常山,红军的冒名电话急坏了浙江保安纵队
先遣队常山港过河拆桥,俞济时、王耀武望江兴叹
蒋介石闻讯老家被袭异常震怒,鲁涤平为求保境良策食不甘味
第12章 浙皖边界巧周旋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电令:在浙皖边境建立新苏区;红七军团决定:打下遂安城再过中秋节
铜山对峙——寻淮洲想利用地形击破敌较弱一路,俞济时要把红军轰出铜山再作较量
计中计——红七军团“诱敌深入”,国民党军“引蛇入洞”
巧中巧——红军侦察班趁夜撤离三角阵,让国民党军自相残杀到天明
第13章 最终目的地一皖南
初入皖南,屯溪榆村首战告捷;军委指示:绝对禁止继续北上
皖南共产党组织有一定的基础,却没有一人前来迎接红七军团
红军找不到一个向导,留下的重伤员被当地村民砍杀抛尸荒野
向中央报告实情:部队减员严重,每次能投入战斗的不过1000余人
先遣队的新依托地皖赣苏区又传来令人不愉快的消息
查湾休整,总部遭敌机轰炸,先遣队向皖赣边境转移
第1 4章 迂回赣皖边移师赣东北
红军首次在皖南打出了令人振奋的局面
寻淮洲虽难摆脱曾洪易、乐少华的干扰掣肘,仍尽力执行朱德的命令
浮梁遭遇战,国民党军竟在白刃战中将红军的阵地夺去,这种情形是极为罕见的
长征出发前一天,朱德指示先遣队秘密移师赣东北;安徽省主席刘镇华调来两名高参守徽州
吸引敌人,以减轻中央苏区压力的任务基本完成;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正安全行进在陈济棠的防区里
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红七军团向方志敏靠拢
第15章 十军团英雄聚首 赣东北冤家碰头
曾洪易、方志敏都曾是闽浙赣省委书记,但他们政见不合,积怨已久,本是一对冤家
红七军团政治委员扩大会议上,特邀出席的
序言
中央党史研究室 许祖范
在中共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园地里默默耕耘十余年的青
年学者郜建辉,近年来在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
历史资料征集、出版中崭露头角。最近,他的《红色抗日
先遣队殉难纪实》与读者见面了。
这是一部以史话见长,反映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斗争史的作品。它的问世,为中共党史、军史长卷增添了
有价值的一页。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共中央、中革军
委在主力红军长征前三个月从中央苏区派出的,向敌后进
军以“吸引和调动一部分‘围剿’中央苏区的敌军,配合
中央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的一支拥有数千人、枪的队伍
。它在方志敏、寻淮洲、刘畴西、粟裕等率领下,转战闽
、浙、赣、皖四省数十个县(市)的广大地区,行程5000余
里,历时六个多月。其间,不断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
截,大小战斗不下数十次,一度逼近国民党统治区福州、
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和区域,为牵制国民党军队,配合中
央红军战略转移,付出了极大牺牲;他们沿途揭露日军侵
略罪行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亡主张
,为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促进闽东、闽北、浙西、浙南
、皖赣、皖南苏区和游击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但是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组织上
的宗派主义、战略战术决策上的严重失误,以及孤军深入
、敌我力量悬殊、环境恶劣等原因,最后陷人绝境,除粟
裕等800多人突围外,余部包括方志敏、寻淮洲、刘畴西等
主要领导人在内,先后阵亡、被俘、就义。
这段历史已成为过去。讴歌它也好,批评它也好,唯
其如此,毋宁说最重要的应该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应当
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斗争史,首先是一部惊天动地
的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英雄史;同时也突出地反映了土地
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路线严重危害的一个侧面,给
后人留下了十分深刻而沉痛的历史教训。这笔血的教训有
力地证明:在任何情况下,只要犯了“左”倾错误,革命
事业就必然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这样一部英勇而悲壮、胜利又失败的历史,要全部容
纳进篇幅有限的书稿内,是着实困难的。然而作者独辟蹊
径,仅采用22个篇目,抓住某些“特写镜头”,由小到大
、由点到面,纪实写来,回答了这支队伍及其领导人的成
败、功过、是非的一些具体情节,便于后人评说。据我看
,这是该书稿的一大特色。书稿还有一些值得称道的特点
:所据资料翔实,其中大多是过去未曾发掘的未曾公开的
,研究价值较高;作者在同四省的同志协作过程中,曾经
大体上沿着先遣队军事行动路线进行过实地考察,这对于
作者形成书稿的写作思路是大有帮助的,以至于笔下能做
到史料运用自如,粗写细叙得当,真切感人,可读性较强
。这与作者多年的孜孜以求,虚心好学,潜心研究是分不
开的,全书成功之处,也许就在于此。
当今改革开放形势喜人,史坛百花争艳,人才辈出,
中共党史研究这块园地更非一般。感慨之下,读完了全部
书稿,得益颇多。且不惭浅陋写了几句话,表示乐于将这
朵鲜花奉献给读者。
导语
这是一部以史话见长,反映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斗争史的作品。它的问世,为中共党史、军史长卷增添了有价值的一页。
作者独辟蹊径,仅采用22个篇目,抓住某些“特写镜头”,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纪实写来,回答了这支队伍及其领导人的成败、功过、是非的一些具体情节,便于后人评说。
后记
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进行的世所罕
见的万里长征,展示了中国红军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英
雄气概。数年前,笔者有幸参加了闽浙皖赣4省党史资料征
集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历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开始了被世人称为“功在当代,利
在千秋”的艰辛工作。1981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建
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倡导实事求是地全面
客观地研究历史问题。接着,寻淮洲、方志敏的患难战友
粟裕将军终于将经过多年酝酿并核查了有关历史资料而写
成的《回顾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一文公诸于世,才使世
人第一次概略地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此
后,伴随着全国各地中共党史资料征集研究机构的成立,
这部分历史资料才得到进一步的发掘与整理。笔者在从事
多年的历史资料征集研究中,尽可能地运用翔实珍贵的资
料,客观地叙述红军勇士们的英雄壮举,并以此奉献给诸
位读者。正因为先遣队的研究工作多少年来处于空白状态
,使作者更增强了历史的责任感,只求真实,无须穿凿,
使之成为一部资料性极强的历史纪实。真实性是本书的生
命。对一些历史事实概由的叙述也不是以“胜者王侯,败
者寇”来论之。对历史经验教训也力求客观地去进行总结
,如红七军团、红十军团中军令不能统一,军事指挥技术
薄弱等。当一支军队物质条件比较缺乏时,倘若不加强精
神条件补充,则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军队靠什么来维系
军心,增强战斗力?不外是物质与精神方面。从某种意义
上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的重大原因就在
于缺少行之有效的政治思想工作。中共中央在此前后派出
的几支队伍,人数比红七军团、红十军团要少,条件更差
,遇到国民党的堵截军队更强大,为何都能冲破“围剿”
,取得胜利?就是粟裕根据方志敏命令,率部先行突围的
仅800佘人的红军队伍,在浙江西南不也顶住了国民党军队
数十万强兵的“围剿”,并且还建立起浙西游击根据地?
其关键就是不断加强了军队的政治思想教育。
与此同时,笔者在叙述中始终坚持无论是纪实史学的
思辨性还是哲理性,都只有通过历史的真实才能反映,力
求以往的一些历史疑云能在本书中得到一些阐释。比如,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王明、秦邦宪等到底是什么关系,
该部的军事行动到底是谁在战役指挥,该部在行动中其军
团领导人是怎样配合的,该部的赏罚升降是怎样进行的。
还有,这支军队的纪律规定与实践如何,他们对科技知识
、社会财产的一般认识与所采取的处理态度是怎样的,等
等。
在近十年的征研工作中,先后得到中央档案馆,中国
历史第二档案馆,军事博物馆,军事科学院,福建、浙江
、安徽、江西四省档案馆;原中共江西省征委余伯流,中
共上饶地委党史办公室杨子跃、郭殿英、蔡水泉、钟永光
,中共上饶地委党校罗时平、封肖平,中共横峰县委宣传
部金星明;中共福建省委征委王念祖、王村民,原中共福
州市委党校薛宗耀,中共罗源县委党史办公室陈智源;中
共浙江省征委毛飞云、杨福茂,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系邱焕
章;中共安徽省征委方明治、陈海楼、王泽华,中共黄山
市委党史办公室吴敬行、胡开明、叶良彪等的积极支持。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许祖范编审在百忙中审阅修改了书稿
并作了《序言》。军史专家王晓剑同志审校了全稿,对书
中的许多人名、地名、史实作了认真的审核,并提出了许
多宝贵的意见。湖南大学人文系中国革命史教研室的吴江
雄先生对全书作了修改润色,使文稿增色不少。在此,一
并致谢。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指
点帮助。
郜建辉
1995年4月
精彩页
第1章 血战中诞生的新军团
“美国英国不如兴国,南京北京不如瑞金”
1933年,赣南,一座小城。
“美国英国不如兴国,南京北京不如瑞金”,高亢自信的歌声在红都瑞金城上空回荡。在县城附近的一片旷地上,一队队红军官兵正在紧张兴奋地操练着,还有一圈圈的红军官兵正围坐在一起联欢。红军官兵在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欢庆打破国民党军队第四次“围剿”的胜利。
这个位于中国江西省南部的瑞金县,东与福建毗邻,西界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风景胜地——武夷山。县城四周群山环抱,中间沃野阡陌,犹如一块红色盆地。即使今天的游客来到这里,仍不难想象,为什么在军阀混战的年代,羽翼未丰的工农红军会屯集到这块交通闭塞的山地里来。
就在这块红壤覆盖的土地上,1931年11月7日,即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个多月后,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它拥有领土5万平方公里,直辖赣南、闽西21个行政县,人口约250万人。由选举产生的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是早年就读于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毛泽东,他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身材魁梧,时年38岁。领导这个临时中央政府的中共临时总书记是秦邦宪,别号博古。他是由中国共产党驻苏联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及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米夫临时指定的。博古与王明是同学,博古1907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市,经常蓄着西式头,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颇有学者风度。远在苏联的王明,1904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后为莫斯科中山大学高才生,本名陈绍禹。身体显得有些发育不良,但头脑很灵活,时时显出他那种特有的振奋的精神状态。1931年夏,他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前往苏联,至1937年他还在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担任东方部副部长。直接掌握这个临时中央政府军事指挥权的则是朱德、周恩来。第四次反“围剿”正是由他们直接指挥的。
临时中央政府的军队即“红军”。在中国的((辞海》里,红军一词被释为“中国工农红军的简称”。反映色彩的“红”字被引进政治军事领域,起源于哪个朝代已很难说准,但在中国农民起义史上,却早已出现过“红巾军”和“红袄军”的称谓。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作为莫斯科共产国际的一部分,将苏联红军的称呼移植到中国的山区军队中来也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甚至连红色政府机关也称“苏维埃”,不也是移植称谓的又一例证吗?红军的称谓来历已经明了,人们想要弄清中国红军的前身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很多资料证明,在与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中,共产党积极扩展了自身组织,但几乎都未将建立自己独立的军队问题写上某个正式文件或提交到某个会议的桌面上。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首先在其发迹的上海滩从背后向共产党猛砍一刀,从而使共产党惊醒并痛感有必要借鉴数千年以来武装夺取天下的经验。在中国历史上,有众多的农民起义者夺取了政权,占领了天下。如今,时代虽不同了,但拥有武装力量的威力是不言而喻的,至少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是这样的。深通中国历史的毛泽东生动通俗地称之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认识到武装力量重要性的共产党人,立即开始了积极壮大武装力量的行动。首先,共产党中央号召地方各级党组织要尽最大能力去组织暴动,建立起自己的军队,共产党中央的号召,得到了许多勇敢并具有卓越组织才能的共产党人的响应。在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内,贺龙、周逸群在湘鄂西,潘忠汝、吴光浩在鄂豫皖,唐澍、刘志丹在陕甘边等地各自先后创建了工农革命军。毛泽东在湘赣边建立了工农革命军;方志敏、邵式平、黄道在赣东北建立了土地革命军。当然还有其他贫困地区建立起的革命军,如彭湃建立的海陆丰革命军,都可算作中国工农红军的前身。自此,建立了一支由饱受剥削与压迫、大部分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的农民为主的反帝反封建的军队。当时斯大林领导的共产国际对此并不是十分满意,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不应从贫困的农民、无产者及社会最底层的人员中去组建,而认为只有城市工人才是唯一理想的因子。他们认为工人具有较好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建设才能。显然,斯大林忽视了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是夺取政权,而夺取政权的关键在于必须有众多的敢死队员之类的因子。至于谈建设,那是掌握政权后再重新调整的问题。由此也可看到,斯大林对于中国革命胜利所抱的急躁态度。当然,人们也可看到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急躁指挥的由来。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4: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