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罗马史(精装5卷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德)特奥多尔·蒙森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亮点展示 编辑推荐 1、德国历史学家蒙森毕生心力倾注、三十余年写就历史巨著,也是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02年)的一部历史著作。 2、铁血宰相俾斯麦所尊敬的政敌。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其百科全书般的内容和其绝妙的文笔,使此书名声远扬,至今仍是罗马史研究者必读的作品。 3、千余条注释全新添加,原著经典注释+著名译者强强联手,完美结合,更加全面地展示蒙森原著的风采,让今天的读者领略历史巨著的魅力。 4、每一章用小标题将其分为若干小章节,解决了原著线索庞杂、过于宏大的体量带来的晦涩感,方便普通读者阅读理解。 5、精装精译典藏,内文与封面、环衬等均采用日本进口特种纸印刷,环保不伤眼,值得一生收藏。 作者简介 特奥多尔.蒙森(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德国古典学者、法学家、历史学家、记者、政治家、考古学家、作家,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蒙森的主要成就是对古代罗马历史的研究。《罗马史》这部巨著,是蒙森于1854年至1886年在德国三所大学任教期间历30余年的艰辛写作而成,为这个影响深远的古代文明大国注入了新的生命。诺贝尔文学奖对他的“历史写作艺术”有着极高的赞誉,在颁奖词中评价蒙森是“今世*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内容简介 《罗马史》1-5卷自罗马起源写起,详尽描述了描述了古代罗马共和国近1000年的全部历史发展进程:从政制改革、法律宗教、文学艺术,再到党伐战争、分裂统一。它研究了罗马在意大利半岛如何一步步扩展自己的版图、成为横跨亚欧非大陆的大型帝国其过程及原因,并对罗马衰亡的必然性做了深度的分析。《罗马史》准确系统的叙述使这部巨著在涉及这一古代时期的各个领域都达到了百科全书式的广度,体现了在罗马史研究中运用的新史学方法,可谓全面严谨、通俗易懂。 《罗马史》也是作者特奥多尔.蒙森本人*重要的一部历史作品,兼具学术性与文字性,他也因此在190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迄今为止第*位获得该殊荣的历史学家。 精彩书摘 第一卷第一章引论 古代史 地中海分支众多,深入欧洲大陆,构成了大西洋最大的海湾。海面有时因星罗棋布的岛屿或延伸的陆地而变窄,有时又向四面扩展而一望无垠。它将旧世界一分为三,同时又将它们连成一体。在古代,这个内海的沿岸栖息着不同民族。从民族志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他们属于不同的种族。但从历史的角度而言,他们却构成一个整体。这个历史整体通常被称为古代世界史。这一名称其实并不十分恰当。事实上,它是地中海诸民族的文明史,相继展现了四大发展阶段:居于南岸的科普特人或埃及人的历史;占据着东岸并延伸至亚洲内陆,远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阿拉米人或叙利亚人的历史,以及孪生民族希腊人与意大利人的历史,后两者传承了欧洲沿岸地区的文明。不同民族的文明在其早期都与其他地区和历史发展周期息息相关,但很快便进入了各自的发展轨道。其周遭各民族有些与他们是异族,有些与他们是同宗。如非洲的柏柏尔人和尼格罗人,亚洲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印度人,欧洲的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他们都曾与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民族有着复杂的联系,但在各自的发展上,互相之间均未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旧世界是指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欧洲人认识的世界,包括欧洲、亚洲和非洲三部分。——译者注 民族志学: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田野工作基础上第一手观察和参与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译者注 古代阿拉米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西亚的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一带。这一地区在后来又称为黎凡特地区。阿拉米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罗人种特征。古代的阿拉米人在被属于古闪米特人的亚述人征服之后,逐渐与阿摩利人、亚述人、巴比伦人融合,形成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3世纪活跃于黎凡特地区的亚兰人。至于他们的语言亚兰语一度成为西亚西部地区的公共用语。亚兰语直到今天还残留在黎巴嫩和叙利亚的偏远村庄里。——译者注 因此,若文化圈容许划分,那么这个用底比斯、迦太基、雅典和罗马表示文明顶峰的文化圈可以被视为一个整体。这四个名称所代表的四个民族,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形成了独特的宏伟文明以后,相互间又建立了纷繁复杂的关系,并巧妙阐述和充分发展了人性的一切元素,最终使其文化圈得以形成。以前如波浪冲击海滩一般冲击地中海沿岸各国领土的新民族,如今从两岸泛滥开来,切断了南北两岸的历史,将文明中心从地中海转移至大西洋。因此,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划分不仅仅是偶然事件,也并非只是为了便于编年。所谓的近代史实际上是一个新文化圈的形成,它在几个发展阶段与地中海各国正在消亡或已经消亡的文明相联系,正如地中海文明与印度日耳曼族的原始文明相联系,但像之前的旧文明一样,注定要转入自己的轨迹。而且,它也注定要经历种种盛衰荣枯,走过生长、成熟和衰老各个时期,展现其在宗教、政治与艺术方面创造的光彩,享受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所带来的安适。或许有一天,它也会因达到目标而自鸣得意,从而导致创造力渐衰。但这一目标只是暂时的,文明所处的庄严体系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其进程可能会有终点。但人类却不同,每当人类似乎达到目标时,旧任务就会在更广的范围内,以更深远的意义重新出现。 意大利 我们如今的目标是要展示这出伟大历史剧的最后一幕,叙述一个从北方大陆伸入地中海的中央半岛的古代史。此半岛由西阿尔卑斯山向南分出的山系——亚平宁山系所构成。亚平宁山位于地中海西部较宽阔的海湾和东部较狭窄的海湾之间,先是向东南延伸,然后在东部海湾附近的阿布鲁齐山达到最高点,但甚少达到终年积雪线的高度。亚平宁山脉从阿布鲁齐山继续向南延伸,起初高大雄伟,并无分支,接着下倾,形成丘陵村野。后来分为两支,东南方向,为较平坦的高地,正南方向则为较陡峭的山丘,两者均在结尾处形成狭窄的半岛。 在北方,阿尔卑斯山与亚平宁山之间的坦荡平原一直延伸至阿布鲁齐,在地理上它与南部的山地和丘陵不相连接,即使在历史上也是到相当晚的时期才与之发生联系。南部的山地和丘陵就是指意大利,我们在这里要研究的正是它的历史。直到罗马纪元七世纪,从锡尼加利亚到里米尼的沿岸地区才被并入意大利,波河流域则到罗马纪元第八世纪才归其所有。意大利古代的北方边界并非阿尔卑斯山,而是亚平宁山。亚平宁山的山势十分平缓且占地很广,山谷和高原甚多,一些易于通过的隘口将它们连接起来,非常适于人类居住。附近的缓坡及东南西三面的沿岸地区更宜安家立业。东海岸为阿普利亚平原,阿布鲁齐山将其北部与外界隔断,放眼望去,只有加尔加努山脊孤独地耸立着。这片平原平坦舒展,但海岸与河流都不甚发达。南岸有一片广阔的低地延伸于亚平宁山脉尾部的两个半岛之间,那里港口虽少,但水量充足且土壤肥沃,与内陆的丘陵旷野相接。西岸则幅员辽阔,有大河贯穿其间,尤其以台伯河为其主流。由于洪水及往日众多火山的作用,该地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山谷、港口和岛屿。埃特鲁里亚、拉丁姆和坎帕尼亚诸区都在这里形成了意大利国土的核心。在坎帕尼亚南部,山前的丘陵地逐渐消失,蒂勒尼安海几乎与山脉相接。而且,正如伯罗奔尼撒属于希腊,西西里岛则属于意大利。西西里岛是地中海面积最大、风景最美的岛屿,腹地为山岳和部分荒地。岛屿的四周,尤其是东、南两面,则为宽阔而美丽的海岸,主要由火山作用而成。从地理的角度来看,西西里的群山是亚平宁山的余脉,几乎未被狭窄的海峡所隔断。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西西里自古就是意大利的一部分,正如伯罗奔尼撒是希腊的一部分一样。此地不仅是相同民族的必争之地,而且是相似的高尚文明的发源地。 意大利半岛山丘平缓,气候温和,空气新鲜,这些与希腊半岛相似,在山谷和平原这类地貌中大抵也是如此。然而其海岸的发展却不及希腊。意大利尤其缺乏岛屿众多的海洋,希腊人正是由于拥有这种海洋而成为了航海民族。但意大利也有优于其邻国的地方,它拥有广阔的冲积平原和肥沃多野草的山坡,宜于农业和畜牧。意大利和希腊一样是块宝地,能激发人类的积极性,并予以回报。对于壮志满怀的人,它会为其远行铺路,而对于安于宁静的人,它也能提供稳定的谋生途径。 但是,希腊半岛倾向东方,意大利半岛则倾向西方。伊庇鲁斯和阿卡纳尼亚沿岸地区在希腊仅居次要地位,阿普利亚和梅萨皮亚沿岸地区在意大利也是如此。希腊的历史发展主区阿提卡和马其顿都面向东方,而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拉丁姆和坎帕尼亚则面向西方。因此,这两个半岛虽然是非常亲近的邻邦,形同姐妹,但似乎是相背而立。尽管用肉眼就能从奥特朗托望见阿克罗科劳尼山,然而意大利和希腊最初发生密切接触,却并非经由亚得里亚海这条捷径,而是借助其他途径。自古以来,各民族所占的地理位置通常预示了其肩负的使命,意大利和希腊也不例外。这两个孕育了古代世界文明的伟大民族,其光辉和种子则一个投向东方,一个投向西方。 前言/序言 译者序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不仅载录事件,稽考过往,而且将岁月所埋藏的点滴、将风尘云烟涤荡消散的存在,以一种近乎复刻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因此,历经千年万年,我们总可以了解到,彼时人类生活社会近乎完全的样貌。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存在,不因其年岁久远而变得可有可无,也不因未涉今事而无关紧要,反而因为其年代久远、不涉今事,更能以更加宏大、绝对客观的视野看待当下。它书写情节,铺排数据,只需十分清浅的修辞,以誊抄的笔触,便可重新纹织逝去的画面。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古希腊罗马历史文明似一颗璀璨的明星。人类社会历经数千年发展演变,古树已在腹内刻下数千转年轮,沧海桑田已屡次变迁,罗马,依然能在人们提起这个名称的时候,心底油然生起一种崇高的敬意。 特奥多尔.蒙森是一位博学型的历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马史》是一部蒙森将自己博学的历史知识与高度文学造诣完美结合的著作。原著以德文书成,再译成中文,其间不可避免地会有某些蒙森元素的流失,但是可以相信,其精湛的表达、巧妙婉转的叙述,依然完美传达了蒙森德文写作的神韵。 选择这本书进行翻译,确乎有一些不揣冒昧、愚犯天威的意味,然而还是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让这一部的确可以称之为 “好书”的作品,这一本完整介绍罗马过往点滴的杰作,走向更多爱好历史、爱好阅读的人们。译者愚笨滞拙的笔触,或许不能够传达蒙森先生写作的全貌,但也不遗余力地传达其主旨。 从罗马的源起,到政制改革、法律宗教、文学艺术,再到党伐战争、分裂统一,蒙森的《罗马史》几乎涵盖了罗马历史的方方面面,俨然一部罗马历史的百科全书。这一部百万余字的鸿篇巨著,从翻译校对,到最后的整编审核,都是一项项十分庞大的工程。诸位译者历经近一年时间辛勤劳作,终于成稿。字里行间,是译者们夙兴夜寐的血泪,有斟酌推敲的留痕,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苦惘,亦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有机会接触和参与这一部鸿篇巨著的翻译审校过程,实在是一件值得额手称庆的幸事,虽自知才疏学浅,但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也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尽可能传达蒙森原著的风姿神韵。在这版译文中,译者尽可能采用平实的笔调,以期更多喜爱历史,尤其是罗马历史的读者,轻松地在阅读中驰目骋怀,在揽书捧读时毫不费力、畅通无阻。 致谢: 感谢重庆出版社很好地推动了该书的翻译和编辑出版工作。 译者虽力求忠实准确地传达原著者的思想,但由于时间关系及水平所限,译文中难免存在疏漏或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刘玉辉 2017年10月5日于广州 精彩书评 铁血宰相俾斯麦曾手持这部书对作者说:“尊著《罗马史》我拜读再三,你看,封皮都快要磨破了。” 蒙森把大量的数据与其敏锐的判别力、缜密的分析方法、灵活的文笔相结合,并以艺术表现手法赋予文章生命。他懂得怎么将真理从冗杂的历史资料中提炼出来,蒙森渊博的学识、杰出的组织才能、非凡敏锐的直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能够把苦心钻研所得的成果以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示出来的能力一样令人钦佩。他的直觉和创造力冲破了历史学家和诗人之间的阻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