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歌谣与中国文学的审美革新--以20世纪早期歌谣运动为中心》是一部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学术著作,因为无论是乡愁乌托邦还是红色乌托邦,都与“歌谣”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歌谣是这两种乌托邦的最为清晰有效的传达媒介。对歌谣以及歌谣运动的考察,有助于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美学独特的现代化历程与民族经验,思考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理论特质及复杂内容。 作者简介 曹成竹,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1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应邀赴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访学。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文化研究、审美人类学,已在《文艺争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民族艺术》、《文艺理论与批评》、《民族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艺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参写著作3部、教材3部,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近10项,获山东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奖3次。 目录 序 引 论:中国文学美学的现代转型与“跨语境”的歌谣 第一章 回望乡野民间:作为起点的“歌谣运动 第一节 “歌谣运动”始末及名称 第二节 “歌谣”还是“民歌”:本土资源的现代激活 第二章 从庙堂到江湖:关于歌谣的文化共同体 第一节 作为歌谣运动主体的五四知识分子 第二节 “歌谣共同体”的身份认同 第三章 “理”失求诸野:歌谣与新兴审美经验 第一节 “人”与“民”的审美建构 第二节 “身体”的审美解放 第三节 “地方”与“乡土”的审美乡愁 第四章 真诗在民间:歌谣与新文学范本 第一节 新文学范本的探索之路 第二节 周作人:歌谣文艺价值的旁观者 第三节 “天才的”还是“民众的”:歌谣的归属之争 第五章 无声之惊雷:歌谣运动的余音回响 第一节 歌谣运动与文人实践——以鲁迅为个案 第二节 歌谣运动与文学现象 第三节 歌谣运动与文学语言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