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贞观政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唐)吴兢 编著,马丛 译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命题——涉及民生、德治、仁政等治国重大话题,同时还有选人艺术、领导哲学、决策之道,是领导者、管理者的必读书籍。


★大气度——强化民族意识、国家建设、社会和谐,有利于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提高管理水平,净化社会风气。


★大内容——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着作。


★《贞观政要》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是一部独具特色、富有启发性的历史著作。


★《贞观政要》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作者简介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封长垣县子,后改邺郡太守,回京又任恒王傅。吴兢居史馆任职30余年,以叙事简练、奋笔直书见称。曾认为粱、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别撰《粱史》、《齐史》、《陈史》各10卷、《隋史》20卷。卒后。由其子呈上其未定稿《唐史》80余卷,世称“良史”。吴兢的编著有《乐府古体要解》、《唐春秋》、《唐书备阙记》、《太宗勋史》、《睿宗实录》、《中宗实录》、《贞观政要》、《则天实录》、《唐高宗实录》(与刘知己合撰)等,仅《贞观政要》传于今。

内容简介

《贞观政要》是由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其内容以记言为主,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的各种问题做了记录,此外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也出现在其中,后人亦能从该史书中看到当时一些关于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于开元、天宝之际。吴兢深感有必要总结一下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楷模和指导,这便是吴兢撰写《贞观政要》的初衷。因为吴兢的良苦用心和政治指导,《贞观政要》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珍视,作为管理者施政的鉴戒。


《贞观政要》虽然属于记载史实,但他一反过去纪传体或编年体的繁琐写法,对传统的记言体裁又加以改造更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贞观政要》。吴兢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专题形式进行分门别类的排列。这样一来,该书的核心思想变得十分清晰有条理,同时,这种安排方式也方便读者阅读。

目录

君道第一
政体第二
任贤第三
求谏第四
纳谏第五
君臣鉴戒第六
择官第七
封建第八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师傅第十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规谏太子第十二
仁义第十三
忠义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诚信第十七
俭约第十八
谦让第十九
仁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语第二十二
杜谗邪第二十三
悔过第二十四
奢纵第二十五
贪鄙第二十六
崇儒学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礼乐第二十九
务农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贡赋第三十三
辨兴亡第三十四
征伐第三十五
安边第三十六
行幸第三十七
畋猎第三十八
灾祥第三十九
慎终第四十

前言/序言

《贞观政要》是由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其内容以记言为主,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的各种问题的对话做了记录,此外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也出现在其中,后人亦能从该史书中看到当时一些关于政治、经济的重大措施。

吴兢,唐代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年轻时就立志从事史学工作,为此他“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则天时,经友人的推荐,吴兢开始担任史官。作为史官,他不仅能够秉笔直书,还常常不顾个人安危直言进谏。因为唐中宗无力驾驭朝政,武则天去世后,武三思、韦后、安乐公主等各派势力都在拉帮结派,朝臣人人自危。安乐公主想废太子而自立,而太子因发动兵变失败被杀,安乐公主随后把矛头指向相王李旦。吴兢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写了《上中宗皇帝疏》,劝诫中宗要明辨是非,珍惜兄弟情谊,最终保住了相王李旦。这件事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吴兢忠于历史的崇高品格,而他所编著的《贞观政要》亦是集中体现了臣子敢于正义直言辅佐君王的精神。

据资料记载,《贞观政要》写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唐朝社会依然呈现出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颇为敏感的吴兢俨然感受到了时代发展衰颓的趋势。作为大唐的一名臣子,为了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加上职务工作的积累,吴兢深感有必要总结一下唐太宗时期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楷模并提供施政指导,这便是吴兢撰写《贞观政要》的初衷。因为吴兢的良苦用心和政治指导,《贞观政要》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珍视,并作为他们施政的鉴戒。

《贞观政要》虽然属于记载史实的著作,但吴兢并未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组织该书,他一反过去纪传体或编年体的烦琐写法,对传统的记言体裁又加以改造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贞观政要》。书中的主人公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几位忠臣良将,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的经验与思想,以告诫后人的意图出发,吴兢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专题形式进行分门别类的排列。这样一来,该书的核心思想也就变得十分清晰和有条理,同时,这种安排方式也方便读者阅读。

虽然吴兢对施政理念做了极为详细的分类,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贞观政要》也集中体现了以下几方面治国理政的思想:

一、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经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比喻经常出现在《贞观政要》一书中,而书籍主人公之所以经常说这句话,是因为唐太宗君臣从乱世中夺得政权,并亲眼目睹了民众的巨大历史推动力,因此唐太宗始终坚持广施济众的民本思想。其实,这种思想是对自先秦以来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虽然民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这种治国理念始终奏效,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执政者更是积极挖掘古代文化中的优秀治国理念,坚持施行仁政、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致力于新时期国家和民族的建设事业。

二、求谏纳听的思想

封建王朝的最大特点就是权力高度集中于管理者,这种管理制度很容易产生一言堂的结果。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广开言路,真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臣子也不会主动大胆地提出规劝君主的意见,如此一来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上情下情得不到顺畅传达。

《贞观政要》到处体现着唐太宗广开言路的实践,最明显的就是臣子们屡屡直言进谏的事例,还有唐太宗引经据典警示自己的言论,做到大度开明,这也是唐太宗开辟大唐盛世的重要原因。

在杜绝独断专行和偏听偏信方面,现代社会的执政者做出了更多的实践,因为交流工具的便利化和多样化,在法律支持的基础上,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方面,有政府、大众媒体和普通民众等几大主体,信息的及时有效传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管理者与民众的信息互动也更加明显。

三、居安思危的远虑思想

“居安思危”也是唐太宗君臣交谈的一个核心话题。这种德治心理是唐太宗推行民本观、为君之道的心理基础。因为亲眼目睹甲兵强盛的大隋王朝短命而亡,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唐王朝,唐太宗君臣始终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远虑思想。

由此不难看出,《贞观政要》不仅是施政措施的指导,更是价值理念的体现。表面上,它解读了贞观盛世出现的缘由,反映了唐太宗“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实际上,该书中所反映的思想为朝代演变历史发展做了深刻的揭示,尤其给了国家管理者以深刻的启示,比如,其中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式,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制度,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至今都值得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借鉴学习。

对于一般人来说,阅读《贞观政要》一书,可以在为人处世、规范自身等方面找到比较强大的力量支持。此外,书中在外交方面的记录也能够帮助我们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加强国家团结意识,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纯洁人的心灵。

本书虽然对《贞观政要》的部分内容做了节选译注,但所选内容保证了原书的精华之初,并对其中的生僻字做了备注解释,方便读者阅读。在原文翻译上,本书坚持本义一致的原则,用更方便人们理解的语言做了注解,争取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