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多情漫作他年忆(苏曼殊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冠舒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一个世纪之前,在清末民初的风雨飘摇中,有一位旷世奇才,他着僧衣一袭,捻竹笔一支,写几首相思,译几回拜伦,诵一世梵音……就这样,横刀直入地闯进了许多人的情愁。
他画的是寒鸦瘦马,写的是红笺天涯。红尘念起时,狂笑入江南烟雨;繁华落幕时,静走蜀身毒道。赏罢红梨晚渡,笑谈暹罗见闻。即便身处乱世,几历政台更迭,从未抛却家国,至于个人生死,是无妨。
待到转身时,依然青灯孤旅,独处碧落;红尘多苦痛,人心皆空城,执念如飞烟,迟早要散。唯有既癫且狂,芒鞋、破钵、青山、兰舟,不如归去。
作者简介
赵冠舒,吉林临江人,主修汉语言文学专业。喜好琴棋书画,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深入细致的研究。现为珠海市香洲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苏曼殊文学院秘书长、《香山》杂志编辑。
目录
第一章 文星初诞
第二章 天命无寄
第三章 认祖归宗
第四章 渐融乡梓
第五章 乡塾开蒙
第六章 童年寡欢
第七章 家道中落
第八章 病弃柴房
第九章 初沐佛光
第十章 渐显异禀
第十一章 东渡求学
第十二章 樱花飘落
第十三章 艰辛苦读
第十四章 投身革命
第十五章 赋诗江南
第十六章 无依归禅
第十七章 受戒佛门
第十八章 游历四方
第十九章 执教长沙
第二十章 梦落西湖
第二十一章 情断金陵
第二十二章 巧点鸳鸯
第二十三章 译才称奇
第二十四章 囊空若洗
第二十五章 以画明志
第二十六章 流连青楼
第二十七章 精研梵文
第二十八章 革命困惑
第二十九章 学通中西
第三十章 画艺称绝
第三十一章 挂单禅院
第三十二章 过若松町
第三十三章 惜调筝人
第三十四章 母子重逢
第三十五章 东渡归来
第三十六章 断鸿零雁
第三十七章 梦破残生
第三十八章 革命曙光
第三十九章 焚画祭友
第四十章 义话南洋
第四十一章 慈恩连连
第四十二章 孤屿习静
第四十三章 羁旅安庆
第四十四章 风花雪月
第四十五章 风云迭起
第四十六章 诗心何寄
第四十七章 狂歌走马
第四十八章 再为革命
第四十九章 著述日丰
第五十章 文行无止
第五十一章 非梦如梦
第五十二章 魂依孤山

苏曼殊年表
参考文献
序言
叶延滨
《多情漫作他年忆——苏曼殊传》是一本值得向读者
推荐的好书。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文学奇才苏曼
殊的传记。在中国百年现代文学史上,苏曼殊是承前启后
的人物,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代名士。由于种种原因,
这个曾经闪烁奇异光彩的天才作家,被蒙上历史的尘埃,
不仅从描述现当代文学的各种文学史中消失,也不为一般
读者知晓。苏曼殊的传奇人生和他的天才著述,是中国进
入20世纪后,中外文化交流与冲撞掀起的历史大潮中一个
弄潮儿的写照。苏曼殊(1884—1918),原名戬,字子谷
,小名三郎,更名玄瑛,号曼殊,广东珠海市沥溪村人,
文学家,能诗文,善绘画,通梵文。苏曼殊的父亲是广东
茶商,母亲是日本人。苏曼殊曾入日本横滨大学预科、东
京振武学校学习。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日本东京加
入留日学生组织的革命团体青年会。次年加入拒俄义勇队
。同年归国,任教于苏州吴中公学。1903年,在广东惠州
削发为僧,法名博经,旋至上海,结交革命志士,在《民
国日报》上撰写小品。光绪三十年(1904),南游暹罗、
锡兰,学习梵文。1906年夏,革命党人、著名汉学家刘光
汉邀其至芜湖皖江中学、安徽公学执教,与在日时旧友陈
独秀相遇,是年与陈东渡日本省亲未遇,归国后,仍执教
于芜湖。1907年,在日本与幸德秋水等组织亚洲和亲会,
公开提出“反抗帝国主义”的主旨。同年和鲁迅等人筹办
文学杂志《新生》,未成。宣统元年(1909),再度南游
,任教于爪哇中华学堂。辛亥革命后归国,参与上海《太
平洋报》工作。1913年,发表《反袁宣言》,历数袁世凯
窃国的罪恶。他一生波涛汹涌,他的命运曲折起伏,时而
壮怀激烈,时而放浪不羁。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
,恰是处在中西文化交流与冲荡中,一个天才作家难以逃
脱的宿命。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在上海病逝,年仅35岁
。他的著述丰富而驳杂,柳亚子先生曾编辑五卷本《苏曼
殊文集》,但印行较少,后少有再版,苏曼殊如珠贝沉入
岁月的河床。《多情漫作他年忆——苏曼殊传》从波光
月影的岁月之河中,打捞一个风云英杰的身影和传奇
,实在是值得点赞。《多情漫作他年忆——苏曼殊传》能
够在今天与读者见面,不能不感谢苏曼殊家乡对这位游子
念念在心。2015年1月,珠海市香洲区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
,有委员提议香洲区应成立“苏曼殊文学院”以推动香洲
文艺事业。这个议案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关注
。在区委、区政府、区政协和区文联的共同努力下,苏曼
殊文学院完成所有注册手续,于2017年2月25日正式挂牌成
立。这是一件重视文化复兴的好事,也由此提升了当地民
众的文化自信,助推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发掘和整理。以
苏曼殊文学院为平台,香洲区以及整个珠海,加紧进行对
苏曼殊的研究工作,并借力培养本土作家,加快步伐,开
展工作。珠海市香洲区文联在资金不足、设施尚简的情况
下,以极大的热情开拓局面。第九届香洲政协又责无旁贷
,把香洲文史的研究编纂工作当作政协的任务和使命,以
每年出版两本文史专著的速度,加快“香
山记忆”文史书系的编辑出版工作。在这个文史书系
中,《多情漫作他年忆——苏曼殊传》列入了2018年出版
计划的重点。
作家赵冠舒是本书的作者,她是苏曼殊家乡沥溪村所
在的珠海市香洲区政协文史委员、香洲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同时,她也是发掘和开拓苏曼殊文化的参与者,担任了
珠海市苏曼殊文学院秘书长、珠海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和
《香山》杂志编辑。这位从吉林移居珠海的女作家,大学
主修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喜爱琴棋书画
,遍读经史子集,熟悉国学脉络,精研唐诗宋词,对中国
文学有较为深厚的研究和积累,同时多年来在小说、散文
、诗歌方面有50余万字作品付梓。这些都为她深入研究苏
曼殊打下了基础,为她完成修复和再现苏曼殊的文学形象
创造了条件。
《多情漫作他年忆——苏曼殊传》以人物传记的形式
,以晚清及民国初年为时代背景,梳理了苏曼殊的家庭出
身和成长经历,探讨和描绘了苏曼殊的性格基调和命运轨
迹,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苏曼殊在小说、诗歌、译著、绘画
等方面的显著成就,叙述了他投身革命洪流的种种际遇,
长卷式地展现了苏曼殊传奇而短暂的一生。
苏曼殊的经历及著述,在他生前逝后,都充满争议和
迥异评价。《多情漫作他年忆——苏曼殊传》的作者不仅
认真研读史料,写作上也有相当的文学功力。《多情漫作
他年忆——苏曼殊传》可以说是一部文学性和史料性俱佳
的传记。当然,文学界和史学界对苏曼殊经历的某些事件
和他的某些作品,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这本传记也
是一个作家对苏曼殊的认识和理解。欢迎有不同意见的朋
友对此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进一步推动苏曼殊研究

祝贺作家赵冠舒完成了一部重要的作品,也祝贺苏曼
殊文学院的朋友们几年来所取得的进步。文学是一项薪火
相传的事业,希望有更多的读者了解苏曼殊和他热爱的文
学。
导语
本书以人物传记的形式,以晚清及民国初年为时代背景,描写了苏曼殊传奇而短暂的一生和成长经历,还有他投身革命的种种际遇,以及他在小说、诗歌、译著、绘画等方面的显著成就,尤其在诗文著述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本书文字优美,作者充分发挥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研究和积累——遍读经史子集,熟悉国学脉络,精研唐诗宋词——在用诗一般的语言对苏曼殊作品进行解读的同时,把苏曼殊的作品和人生经历相结合进行介绍,旁征博引诗词歌赋,像是一场诗学和美文的盛宴,避免了枯燥的阅读感。
后记
赵冠舒
沧波无迹,云烟有踪。
我一直相信,人生中的种种际遇,冥冥中早有安排。
一如许多人用飞蛾扑火的方式将生命演绎得淋漓尽致,哪
怕剑走偏锋,依然故我地追寻着唯美的凋零。苏曼殊,一
个流走的生命,他的爱如此美好,痛竞也如此美好。
为曼殊写传记是刹那间的决定。多年来,从塞北到岭
南,工作之余读读写写,文学路上寻寻觅觅,而后忽然有
一天,当我沿着青石板小道走进苏家巷时,一座古色古香
的小院映入眼帘。那一日,风长气清,秋光正好。
曼殊故居院内,但见菊叶青青,翠竹掩映,泛黄的杨
桃挂满枝头。房前屋后,已经被鳞次栉比的高楼所包围。
唯有此家小院,独自悠闲自在,依然保留着岭南民居的形
态和气息。苏曼殊,这位曾经叱咤文坛、名传天下的一代
奇才,在跨越了时光、隐去了岁月之后,我们就这样不期
而遇,他就站在那儿,我缓步走至他的铜像前与其淡然相
视。这样一个清冷面庞的男子,平生多落寞,断肠话往昔
,他用最炙热执着的姿态,换来一生孤欢落寞的命途。
在曼殊故居内每一间屋舍目睹古物,凝视图片,阅读
每一幅书画和每一页信笺,由此带来的震撼,未抵现场者
难以言述。苏曼殊独特的身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无与
伦比的艺术才华着实令人惊叹。于是,遍寻曼殊遗作,查
找与曼殊相关的各种图书并摆到我的案头,成了我灯下阅
读的快乐。数十种版本的诗文原作和人物传记在我的脑海
中编码重叠,最后生成了我心中的曼殊肖像及其人生故事
,终至铺展成此书。
苏曼殊7岁在家乡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13岁到上海
习中英文;15岁赴日本求学,先后就读于横滨大同学校、
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中国留学生部、成城学校。他一生行
踪不定,多次出家。曾先后任教于苏州吴中公学社、湖南
实业学堂、长沙明德学堂、长沙经正学堂、安徽旅湘中学
、泰国曼谷青年会、南京江南陆军小学、芜湖皖江中学、
南京祗垣精舍、爪哇中华学校、安庆安徽高等学堂等。苏
曼殊精通英、日、梵数种语言,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
1903年加入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广交革命志士,
曾任《国民日日报》助理编辑、翻译,并撰写稿件,是中
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要画家;曾任《太平洋报》
编辑,并加入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曾发表讨袁宣言,声援
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孙中山先生赞誉他为“真和尚”
“革命和尚”。苏曼殊1918年5月2日病逝于上海,年仅35
岁。其小说、诗集、画作及翻译作品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苏曼殊不但是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和画家,还是
第一个把雨果的小说和拜伦、雪莱等诗人的诗介绍到中国
来的翻译家。其别具一格的各类作品,一度风靡于世,鲁
迅先生称之为“曼殊热”。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苏曼殊
这个名字在中国,特别是在文化界,是很响亮很出名的。
柳亚子称苏曼殊为“一代天才”,郁达夫称苏曼殊为“中
国古典文学最后一座山峰”,孙中山先生亲自为其遗作题
写“曼殊遗墨”。中外学者对苏曼殊及其作品的研究经久
不衰,认为他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之一彗星”“清末三
大翻译家之一”“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启蒙者和文坛奇才
”。
这座掩藏于珠海香洲上冲关外自然村落中的老宅,被
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有多年,当地政府编列专项文物
保护经费管理维护,尽心尽责的看门老人苏锦联就是苏曼
殊同宗同族的后辈。诗人洛夫先生曾经专程寻访至此,小
说家莫言先生也曾来过,诗人叶延滨先生多次到访,他们
与苏曼殊于苏家小院相逢相望,心慕神交。而今,抵临珠
海的作家、诗人,亦多有前往并鞠躬致意。
成书之际,欣见曼殊故居周围连片的城中村握手楼虽
正在进行大面积拆除改造,但唯独这座古旧的苏家小院得
以完整保存。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历史的连接,在规划
建设中延请本地作家、诗人为新建的道路街巷逐一命名—
—“苏家巷”“花朝街”“曼殊大道”,这些深深带着曼
殊印记的街名、路名将会久久延承下去。
沧海浩渺,奔腾无迹却波澜不息;云烟轻轻,高行碧
霄而有形有踪。有的人。虽福享百年却因光阴虚度而碌碌
无为;有的人,即使生命短暂,却如星星之火燎原于世。
苏曼殊是珠海文化历史的一个符号,也是中国近代文坛的
一个符号。他奇绝、跌宕、癫狂、痴迷的一生值得我们去
细致了解,去认真书写。
好梦由来醒,寒时暮半沉。
残红抛小径,不易辨人心。
几句浅薄的诗语,自知不能完整地勾勒出曼殊的肖像
,但我对曼殊的理解,或能接近一二。寥寥二十几万字,
不足之处甚多,还请读者与方家指正。
感谢花城出版社鼎力支持,为本书出版提供诸多帮助
;感恩所有为《多情漫作他年忆——苏曼殊传》写作出版
提供了帮助的朋友。这一卷书香,这一份欣悦,值得我们
共同拥有。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梳理了苏曼殊的家庭出身和成长经历,探讨
和描绘了苏曼殊的性格基调和命运轨迹,比较全面地
介绍了苏曼殊在小说、诗歌、译著、绘画等方面的显
著成就,长卷式地展现了苏曼殊传奇而短暂的一生。
——叶延滨(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
员会主任)
苏曼殊是近代杰出的的文学家和诗人,更是一个
有传奇故事的浪子。作者的古典文学素养和禅性的精
神气质,与苏曼殊契合度高,其语言风格呈现了情圣
诗僧的立体生命。
——杨克(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
会委员)
苏曼殊是一个对世界有彻悟的通人,他绚烂的才
情、幽深的内心、阔大的文化视野、短暂的生命印痕
里一直藏着许多秘密。读此传记,既可了解这位诗僧
独异的一生,也能与一种风雅遗世的文人性情相遇。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广东
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精彩页
第一章 文星初诞
公元1884年,清德宗光绪十年,甲申年(猴年)。
四月,因“北黎事件”亦称“观音桥事件”发生,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又称《李福协定》)。清政府遂下诏对法宣战,命令陆路方面滇桂各军迅速进兵,沿海各地严防法舰入侵。同年,清政府在朝鲜取得仁川清租界。此时,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局势十分紧张,一大批中国商人、早期华侨将目光投向了距离中国更近、与中国关系相对融洽的日本岛。
此时,日本正值明治天皇十七年。1884年的日本神奈川县拥有一座重要的通商口岸,即县首府横滨。这里拥有日本第一条铁路线东京一横滨线。凭借交通的优势,横滨迅速发展起来。由于贸易频繁,它的街市展现了在那个混乱时代少有的繁华,各类货物囤积待售,店铺、商会、住宅、学校鳞次栉比。这里有着浓郁的东洋气息,店铺门口悬挂着各式暖帘。这种起源于镰仓时代(1185—1333)的装饰帘像是日本的一个缩影,成了日本沿袭至今的独特风景。当然,最美的风景是那些比樱花还灿烂柔美的身穿和服的日本少女,她们低眉碎步从缓步昂首的浪人身边韶秀而过的模样,总能令人怦然心动。
在横滨东部山下町一带,有一个距今有140年历史的华人居住区,属于俗称的“唐人街”。1884年这里居住的华侨三千多人,以祖籍为中国广东省的为主。广东沥溪人苏杰生与其妾大陈氏便居住于此。
苏杰生姓苏名胜,字仁章,又字朝英,号杰生,大家惯常喜欢称呼他为杰生。其父以经营进出口业起家,主要对日本出口苏杭疋头。那时的日本还不能大量生产丝绸,大部分要依靠从中国进口。苏杰生18岁时便东渡,到横滨为家族经营丝绸生意。这时日本政府察觉到丝绸的市场价值,于是大力鼓励养蚕纺丝,渐渐地也能自己生产丝绸,这就是19世纪日本“丝绸之路”的开端。日本人把从群马县富冈(当时拥有世界罕见的机械化制丝厂之地)生产出来的丝绸运送至日本代表性港口城市横滨后,再运往世界各地,进一步奠定横滨的贸易地位。苏杰生早在明治维新之前就意识到横滨将会越来越繁华,但是,从中国出口丝绸的生意已经慢慢行不通了,遂改为经营茶叶。由于经营有道,重信轻利,有孟尝之风,渐渐地,苏杰生在横滨有了影响力,于华人中声名颇佳,因而被山下町三十三番地一家英国人经营的万隆茶行聘为买办。其时,苏家在山下町已算大户人家,以旺族之姿立于华人之中。
苏杰生的宅邸十分别致,具有十分典型的平安时代风雅清丽之风。日本的古建筑颇受大唐审美情趣影响,屋宇的设计虽不似中国古建筑那般高大,却也蕴含着诗意,明暗流转,轻重相间,简洁不乏精致,植物与建筑在空间中交织,日星更迭、光影变幻,带来流动的美感。这样的居所无论在视觉还是心灵上都使人感觉极美,苏杰生带着两个妾在此生活得颇为自在。他的正妻黄氏尚留在广东老家,为其养育二子一女,妾陈氏暂无所出。不同于当时许多中国人有排斥外族的想法,他深深迷恋柔顺的日本姑娘,于是在日本纳了小他三岁的河合仙为妾。这是一个极具柔情的女子!她性情纯良,稳重温和,从不乖僻,平素看似懵懂无知,却也总能在恰当之时显出别具一格的聪慧。苏杰生对妻妾的要求素来不甚严格,时常奔波在外,回来得到河合仙的侍奉,倒也认可她细心周到,有中国妻妾不可比的好处。因此,他对河合仙宠爱颇多。长此以往,陈氏妒心大起,惯会欺辱河合仙,家中纠纷起而不休。苏杰生在华人生意圈里虽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在家中性情温和,难以平息妇人之怨,久之日渐惧内。又因家规不容外族妇,无奈之下,他为河合仙在他处另寻了一处住所,虽不及本邸这样精致,但也算重金买下,不失典雅精致。
日子似乎又平静了下来,苏杰生渐得喘歇。然而,河合仙和大陈氏皆一直无所出,他的内心因郁积烦闷而愈觉空落。这些年,他身边虽不缺妻妾伴身,却从未有过海誓山盟的冲动。苏杰生一直在默默地寻觅着不同的女子,终于遇到了一个令他神魂颠倒的红颜——河合叶子。
叶子的出现使他三十几年生命里出现了没有过的内心激荡。她是河合仙的胞妹。初见叶子时,他正厌恶陈氏的刁蛮,跑来河合仙这里躲清净。一进门便看到叶子站在院前的几竿竹子下,穿着藕色的振袖和服,浅碧色的八寸带打成灵动的结,她包裹在宽大的衣衫之中,露出仙鹤般的颈,白嫩的皮肤泛着吹弹可破的光泽。见到苏杰生,她局促地低下头俯身行礼,高高的发髻上青色的绢簪垂下细碎的流苏,轻漾在她绯红乍起的腮庞上。苏杰生忍不住走上前,伸手拂开那细碎的流苏,轻声问道:“你是从哪里来的?”
“御主人,这是舍妹叶子。”
河合仙不知何时已站在廊下,苏杰生看向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缩回手:“原来是这样。”他的声音已然有些沙哑阻塞,身旁的叶子梨涡轻漾,浅笑着唤了声“姐姐”,便闪入屋中。苏杰生知道,平日在家,河合仙很少这么正式唤自己为“御主人”,惯常用的称呼是“老爷”,或随日本习俗叫“旦那”。今日直呼“御主人”,想必是看到了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3: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