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奈良迁都前的贵族僧侣
第1节 宫中府中的权势
一、对历史的观察
日本天皇以下宫中、府中的官吏和僧侣的权势调整,隶属于宫中、府中官吏的各级官吏的状况,京官向地方豪族进行权力渗透的程度,地方豪族的详细情况,以及朝廷对少数民族的征伐与绥靖等都是重要的问题。要研究这些问题需要观察日本的国情。这是最通常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也是如此。然而,观察近时的清朝、朝鲜时,从日本的立场上来进行研究的话,毫无疑问会得出不合理的结论。此外,在日本和俄国交战过程中,俄国的政治、社会腐败也暴露出来。这些政治、社会腐败的实际情况令世人吃惊。国家的主权会波及朝野上下,因此适度调整政治权力是很困难的。在帝王专制的政治中,必然存在这样的弊端。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是读史者不应该忘记的。在这里,笔者只是在综合史实的基础上作出判断。
二、宫廷的权势
要搞清楚奈良时期宫廷的权势,需要论述皇统的继承问题。天武天皇的儿子草壁皇太子是鸬野赞良皇女所生。草壁皇太子以母后鸬野赞良皇女的妹妹阿闭皇女为妃,生下珂瑁皇子。珂瑁皇子就是后来的文武天皇。文武天皇纳藤原不比等的女儿藤原宫子为妃,生下首皇子。首皇子就是后来的圣武天皇。圣武天皇纳母后藤原宫子的妹妹藤原光明子为妃,生下阿倍皇女。阿倍皇女就是后来的孝谦称德天皇。之后,天智天皇的孙子白壁王继位,史称“光仁天皇”。笔者对以上三代天皇的情况进一步解释如下:在天武天皇驾崩时,天武天皇之子草壁皇太子二十五岁。皇后鸬野赞良皇女想要立姊宫大田皇女生的嫡子大津皇子为皇太子。在贵族、贵僧一派的倡议下,鸬野赞良皇女临朝称制。不久,大滓皇子被诛杀。鸬野赞良皇女称制三年,草壁皇太子去世。鸬野赞良皇女即位,史称“持统天皇”。持统天皇和阿闭皇女一起养育皇孙珂瑁。皇孙珂瑁成年后就是文武天皇。文武天皇年仅二十五岁就驾崩。阿闭皇女登基,史称“元明天皇”。元明天皇养育皇孙首皇子。元明天皇七年,元明天皇驾崩。之后,冰高皇女继位,史称“元正天皇”。元正天皇立首皇子为太子。首皇子成年后继位,史称“圣武天皇”。
三、宫廷后妃、女官权力的扩大
在持统、文武、元明、元正四位天皇统治的三十五六年里,日本处于母后继承帝位养育皇太子的时代。由此可以推知,宫廷后妃、女官权势日盛。在日本实行家天下统治之初,采取的办法是男女共同主持政务。这样一来,宫廷后妃、女官权势很大。经过推古、皇极、齐明三位女天皇执政后,百官向宫廷后妃、女官的家属谄媚,歌功颂德。最终,天武天皇发出诏令禁止百官与宫廷后妃、女官及其家属交往。然而,由于母后登基,养育皇孙,宫廷后妃、女官权力越来越膨胀。这是不可避免的。到了圣武天皇时期,宫廷后妃、女官权力膨胀已经成为积习、顽症。在这一形势下,圣武天皇破格立藤原氏之女藤原光明子为皇后。在位二十五年后,圣武天皇禅位于皇女阿倍内亲王,之后出家。光明皇太后虽然没有摄政的名分,但可以想象,光明皇太后的侄子藤原仲麻吕弄权与光明皇太后的支持不无关系。
四、官府的权力
在奈良时期,皇族大臣不断更迭,官府的权力也发生变化。在持统天皇诛杀大津皇子后,大津皇子的庶兄高市皇子成为太政大臣。多治比岛①任右大臣,大伴御行任大纳言。之后,高市皇子被立为皇太子,不久去世。皇孙珂瑁取而代之,开始了文武天皇执政时期。多治比岛、阿倍御主人相继任左大臣。到了大宝年间,高市皇子的弟弟忍壁亲王被任命为知太政官事。石上麻吕、藤原不比等、纪麻吕任大纳言。在阿倍御主人去世后,纪麻吕、藤原不比等任大臣,大伴安麻吕任大纳言。直到圣武天皇初年,亲王任知太政官事成为惯例。以上是直到奈良初期诸家族做宰辅的情况。自古以来,能够担任大臣、公卿的门第是神名、玉名家族,神名、玉名家族与宫廷有姻亲关系。表面上官府和宫廷的职制非常分明。太政官总辖百官,管理内外诸蕃。而在背后,官府和宫廷都属于姻亲关系。这就是家天下统治的实际情况。中国古代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说法,警戒宫中府中不要隔离,而日本的宫府接近于公私混合。这是中国和日本的国家形成原理不同造成的。公私混合并非好事。中国的帝王宠爱美女,而受宠美女的亲属凭仗外戚身份乱政。
五、妇女上朝
持统天皇五年正月初一,持统天皇赐予亲王、诸臣、内亲王、女王、内命妇等爵位。持统天皇五年正月七日,持统天皇赐予公卿饮食、衣裳。《后宫职员令》规定,在宫人职员中,尚侍、典侍、掌侍、检校、女媛内外命妇执掌上朝事宜和禁内礼仪之事。爵位在五位以上的妇女称“内命妇”。外五位以上的男子的妻子称“外命妇”。《后宫职员令》规定,内亲王、女王及内命妇在上朝时,按照爵位排定行列次序。外命妇则按照丈夫的位次上朝。内是指籍贯在畿内的贵族,男女都要上朝为官、共同参与宫廷事务。外是指畿外贵族之妻或准于畿外贵族之妻的一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