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命定的见证(一个黑人在纳粹德国的成长)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德)汉斯-尤尔根·马萨夸依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一段横跨三大洲、历时半生的追寻自我之路
汉斯-尤尔根·马萨夸依似乎和同龄人没有什么不同:在学校读书,用恶作剧反抗老师和校长,渴望穿上军服,仰慕异性,用运动和打架发泄过剩的精力。然而等待他的是:成绩优秀但无法升学,军队绝不会“困难到需要你这样的人才能赢得战争”,只能为同伴和女孩牵线搭桥。拳击天赋出众却无法参加比赛,无论发生什么坏事情,倒霉被抓住的总是他。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黑皮肤,因为他生活在纳粹德国和希特勒种族歧视、灭绝、屠杀的阴影下。父亲是利比里亚驻德国总领事的儿子,母亲是德国护士,对他来说盖世太保的敲门声比盟军的炸弹更可怕。
幸运的是他还有坚定而乐观的母亲、心地善良的老保姆、不顾别人眼光的乡下亲戚,在政治的夹缝中,他崇拜美国非裔运动员乔·刘易斯和杰西·欧文斯,学习“堕落”的爵士乐,在地下舞厅游荡。冒着被抓进集中营的危险约会,看小说学英语。和美国黑人大兵交朋友,利用战后的黑市顽强地活下来。这是一段充满勇气和智慧的奥德赛。
目录
致谢
序言
来自非洲
短暂的碰面
莫莫鲁·马萨夸依
赫曼·巴茨
德国的首位非洲“大使”
阿尔斯特的好时光
街道上新来的小孩
开心时光
哈根贝克动物园的“文化表演”
国王的落魄
人之初
去缇丽姨母家
弗赫尔的维克奥夫
上学第一天
在万字旗下
我们的新邻居
失去的乐园
家庭争端
星期天的电影时光
犹太人
希特勒对家庭的“突袭”
我的朋友克劳斯
法缇玛姑姑
萨尔察的快乐夏天
维希德的到来
卡诺萨的海因里希国王
戈绍先生
哈登先生
拯救心灵的书
智慧之言
穆缇的核心圈子
麦克斯叔叔
罪与罚
量人为出
重游萨尔察
镜子,墙上的镜子
我曾经有个小伙伴
寻求皈依
莫雷尔一家
杜克先生
莱茵兰之耻
乔和杰西,新的英雄
兴登堡
漫长的战争
一触即发的战争
维希德的复仇
史莱登大街11号
新的爱好
战火蔓延到汉堡
生活还在继续
学徒期
汉斯·沃尔默
摇摆男孩们
赖格鲁伯
格雷琴
在大后方
汉堡的最后探戈
告别童贞
禁果
我的伙伴们远赴战场
败局的端倪
蛾摩拉行动
被炸得面目全非
柯恩斯坦的秘密
回到汉堡
双城生活
全面开战
弄错了的身份
吉奥达诺一家
无处藏身
麦克斯·罗普克
战后求生
总算解脱了!
《剃刀边缘》
家,甜蜜的家
饥饿——新敌人
新事业——我的第一次演出#
被抢
弗里德·加斯
橡胶“巨头”
喜迁新居
阿尔卡扎
美国佬沃纳
阿岳洪楼三人组
巴黎的夜晚
演出之间
美国兵乱
沃纳去了美国
被捕
从非洲到美国
非洲的联系
达喀尔
蒙罗维亚的团聚
与总统见面
调整适应
婚礼
布鲁维尔
逃离
纳撒叔叔
罗伯茨菲尔德
萨米
紧要关头的和解
拉格斯
回到蒙罗维亚
警局督察员莫里斯
当心,山德士上校!
在“勇者之家”
重返德国
思考
他们现在都在哪里?
序言
以一种不会招致软弱、虚荣和利己等指控的方式来书
写一个人的自我,是一件只有少数人能完成的工作。我没
有理由相信自己是那少数的幸运者。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一个世纪多前,一位伟大的废奴主义者在其自传《我
的奴隶生涯和我的自由》的序言中雄辩地阐述了以上观点
,对此我毫无保留地认同。若我还能如道格拉斯先生一样
,甘愿冒着被指控为软弱、虚荣与利己的风险,将自己的
故事公之于众,主要是由于一些我认为能做出无可挑剔的
文学批评的人,譬如说《根》的作者,我的老朋友亚历山
大·哈利;《贝尔蒂尼家族》的作者,德国科隆的拉尔夫
·乔丹诺;以及我的前雇主和导师,约翰·H·约翰逊。他
们每一个人都令我确信,作为一个在纳粹德国生存与成长
的年轻黑人,一个纳粹种族狂热与种族屠杀的目击者与长
期受害者,一个在非洲生活多年的记者,我有责任分享对
大屠杀截然不同的观点。亚历克斯认为,我既是德国纳粹
时期的亲历者,同时也是一个屈指可数的局外人,因而我
对第三帝国的一些重大灾难事件有着独到的见解。同时他
还敦促我记录下自己探寻非洲故土的特殊经历。
较之犹太同胞在德国遭受的大屠杀和我的非裔美国兄
弟姐妹们经历的种族迫害,还有四个根本的方面让我在纳
粹分子统治下历经地狱般的苦难。
白人纳粹统治德国时,我作为一个黑人是极其显眼的
,因此既不能跑也不能躲藏,用我的童年偶像乔·路易斯
为例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一点。
不同于非裔美国人,我没有继承无数祖先创造和完善
,并由被压迫的人们代代相传的生存技能。恰恰相反,我
在危机四伏的局势中,依赖自己的本能去盘算如何在种族
傲慢和种族仇恨中求生,如何最大程度地保全身心,有时
还不得不公开迫害所有“非雅利安人”。
不同于他们的同盟者美国白人,纳粹种族主义者从未
悄然承认他们的暴行,而是好像披着白床单在黑夜里穿行
。他们也不像当代一些美国政客那样,通过巧妙运用“不
公平分配”、“反歧视”和“国家权利”的代名词来区分
黑人与白人以推行种族歧视政策。纳粹德国的种族主义者
在政府的充分庇护与支持下公然作奸犯科,宣称“劣等”
的非雅利安血统会污染雅利安血统,是招致国家祸乱的原
罪。
实际上,除了那给予我勇气与不断支持,并教会我相
信个人潜力的德国母亲,我孤身面临着纳粹种族清洗政策
的持续威胁。我在这种威胁下失去了人身处在群体中——
哪怕是一个四面楚歌的群体——所获得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由于黑人女性的缺乏及政府对于种族混合的禁令,当我
进人青春期时,我没有合法的社交渠道。不同于当今成千
上万居住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非洲人以及黑人父亲和德
国母亲生育的孩子,即所谓的“棕色婴儿”,希特勒统治
时期,黑人在德国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发表言论,至少我没
有找到过。战争结束后不久,我了解到一部分德国黑人的
悲剧,这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法国和比利时殖民军队
称为“莱茵兰杂种”的人,在希特勒集中营中全部死亡。
由于我们这一代德国人总被认为是皮肤白皙的雅利安
后裔,我不得不在生活中花费大量口舌解释为什么一个棕
皮肤、黑头发的人会操着一口标准德国话并声称德国是他
的出生地。让我在此再次重申,我在1926年出生于德国第
二大城市汉堡,因为祖父是当时的利比里亚总领事,携大
家族迁居此处。他的大儿子,疯狂追求我的母亲,一位德
国护士,之后成为了我的父亲。在希特勒上台前不久,祖
父与父亲回到利比里亚,留下我和我的母亲在—个日益充
满敌意的种族主义环境中自生自灭。
盖世太保刽子手和盟军炸弹令我们惶恐不安,这种苦
难终结于1945年的春天,当时汉堡纳粹总督卡尔·考夫曼
违抗希特勒捍卫汉堡到“只剩最后一个人“的命令,将这
个几近毁灭的城市交给了英国军队。斯特兹·特克尔称他
的二战口述史《正义之战》写尽了一切历史,但无疑这其
中并不包括我与母亲在汉堡人间地狱的九死一生。我们历
经了大约两百次英美空袭,他们屠杀了超过41000名平民,
毁坏了一半以上房屋,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的那栋。
1948年,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年,我去利比里亚投靠我
的父亲。在非洲,我不仅对非洲文化有所了解,还首次感
受到了英法的殖民种族主义。1950年,我办了一年的学生
签证入境美国。到达后不到九个月,朝鲜战争大概进行到
三分之一时,我作为一名非公民,由于明显的文书错误被
强制服兵役,并在第八十二空降师中服役两年。
在数不胜数的场合中,在军队的里里外外,我有机会
见到美国的阴暗面,将美国的种族主义与纳粹的种族主义
进行比较。我经历的个别事件,清楚地反映出种族主义不
仅限于南方的种族歧视,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1966年,
我在芝加哥只为白人开放的格奇公园中,参加了由马丁·
路德·金领导的“开放住房游行”。当金先生带领我们的
和平组织祈祷时,愤怒的白人群体向我们扔石头并用污言
秽语对我们加以辱骂,一小队被指派来保护我们的警察几
导语
本书是一位成长在纳粹德国的非洲酋长后裔的回忆录,他作为非洲人和德国人的儿子,在纳粹德国种族歧视和灭绝的氛围中小心翼翼的长大,用自己不成熟的眼睛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种种荒谬甚至可笑的现象,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努力生存,同时见证了纳粹政权的建立和倒台。作者同时也回忆了非洲大陆上殖民者对当地人民的压迫,以及美国真实的种族关系和种族问题。用大量细节和故事描绘出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年的真实遭遇,反映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纳粹德国种族灭绝政策的罪恶,以及殖民主义和美国种族歧视的真相。作者既是一个黑人,又是纳粹德国种族主义宣传的直接受害者,这种特殊双重身份为他的作品提供了特殊的视角。和众多的二战相关回忆录不同,作者的反思带有亚文化的视角,从一个青年眼中看当时荒诞的世界。本书既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同时也有基于切身体会的反思,对德国战前战后的变化也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可以藉此了解纳粹德国统治时期中下层社会生活,以及纳粹德国的种族政治如何毒化社会空气,从另一个角度反思种族主义的罪恶。
精彩页
莫莫鲁·马萨夸依
我如何成为狂热欢呼人群中的一员,这事说来话长。它并不是从1926年1月19日我的生日那天开始,也不是从引人遐想的、我出生的城市汉堡开始。相反,它是从我出生五年之前,在西非利比里亚的首都蒙罗维亚开始的。它是总统为了摆脱潜在的政敌——我的祖父莫莫鲁·马萨夸依——而做出的精明决策。
查尔斯·邓巴·金,利比里亚第十四任总统,一度认为野心勃勃、威望与日俱增的马萨夸依已经成了他的威胁。受过美国教育的马萨夸依原本就是土著瓦伊部族的领袖。这个部族横跨了利比里亚和相邻的英属殖民地塞拉利昂。在父亲拉海国王和母亲珊迪曼尼王后去世后,马萨夸依继承了王位,当了十年的莫莫鲁四世,却在三十岁那年,因为一场部落争端而不得不退位,来到蒙罗维亚政坛寻求机会。他放弃了五个部落妻子,娶了一位年轻的美人瑞秋·约翰逊,这对他的事业大有裨益,因为这位美人碰巧是在政界和商界都广有人脉的希拉里·W·R·约翰逊——首位利比里亚本国出生的总统——的孙女。这段婚姻不仅印证了他对美貌的无限追求,也成全了他的野心,因为它给予了他想要在利比里亚政坛成功就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个国家的“美国利比里亚人”统治阶层的社会认可。(“美国利比里亚人”是美国黑奴的后代喜欢用的名称。1847年,他们成立了利比里亚共和国,之后建立了严格的种姓制度,旨在让土著在政治和经济上永远处在无能的状态。)
有了政治悟性、魅力和粗犷而英俊的外表的加持,马萨夸依很快就一路高升,担任了许多重要职位,包括内政部长在内。他承担了许多职责,让部落首领们和利比里亚政府更加亲密,调查部落的抱怨不满,解决部落间的纷争。在美国利比里亚阶层和部落族人的广泛支持下,出身贵族的马萨夸依成了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他也成了政界高层议论的对象,他们说他将是总统府邸的下一任主人。有些人还找到了金总统,金总统认为,是时候解决他了。问题是如何解决呢?很快,他就有了主意。
答案就在德国战后首届政府(总统弗希德里希·艾伯特)的代表来访之中。在总统府,德国外交官比辛博士和金总统讨论利比里亚和德国之间更为紧密的合作,同时在场的还有内政部长莫莫鲁·马萨夸依。
矮胖的外交官走进金总统的办公室时,总统和马萨夸依都起身迎接。这个德国人穿着皱巴巴的白色亚麻西装,手里拿着一顶太阳帽,不断用帽子扇风,徒劳地想要缓解热带令人窒息的炎热。
跟来访者不同,两位利比里亚人看上去就很舒适了。高挑、优雅、胡子浓密的金,和魁梧、整洁、五官鲜明的马萨夸依,都身着深灰色的伦敦式西装,戴着时髦的白色高领,纯白的颜色与他们黑色的脸庞形成鲜明的对比。
等三个人都点上雪茄坐下后,德国人表明了来意。他操着一口准确而流利却又带着浓重德国口音的英语,说艾伯特总统和外交部长瓦尔特·拉特瑙让他转达他们的感激之情,感谢金总统愿意聆听他们的建议。
他继续说道,他的政府认为,德国与利比里亚通过交换领事官员而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到了。比辛博士解释说,这样的交换,将会是互惠互利的,利比里亚将会获得其急需的诸如橡胶、可可和棕榈油的原材料和产品市场,而德国也将毫无障碍地获得这些重要物资,因为他们原有的渠道被协约国非洲殖民地的军队剥夺了。
对于这一提议,金总统表现出的不仅是感兴趣,而且是非常迫切地想要尽快加以实施。外交官很谨慎,说这样一个计划想要成功的话,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选择一个合适的人。他指出,总统需要的是一个品质卓越的人。他必须拥有很高的智商、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教育背景。他还必须非常了解整个非洲、利比里亚及其文化,最后,想要在阶层意识鲜明的德国获得认可,他还必须拥有出色的社交技巧。
“我想我有一个绝佳人选。”总统说。他确凿无疑地看着他的内政部长。“实际上,我知道我有一个绝佳人选。”
德国大使来访六个月之后,1922年6月12日,莫莫鲁·马萨夸依被任命为利比里亚驻德国总领事,搭乘德国沃曼船公司的维伯特号班轮抵达汉堡。同行的还有他的妻子瑞秋,十七岁的儿子纳撒尼尔,一岁的儿子亚瑟,还有十岁的女儿法缇玛。之前几段婚姻留下的六个成年儿子中的五个,亚哈、曼纳、亚瓦、贝詹姆士和亚布拉罕,都被留在非洲。他的长子阿哈伊在他之前就来了欧洲,在爱尔兰的都柏林上学。P4-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