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的经济课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张宏杰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孔子》《楚国八百年》《戊戌变法》总撰稿。
已出版作品目录:《千年悖论》、《坐天下》(第一版名为《坐天下很累》)、《中国人的性格历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第一版名为《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京官时期)、《给曾国藩算算账》(湘军及总督时期)、《张宏杰讲乾隆成败》。
后记
这本书的写作动机非常简单。那还是在读博之前,经
常翻阅曾国藩家书,我发现。曾国藩经常会提到自己的经
济收支,比如给家里寄了两枝人参、一套袍料,或者报告
说。这一段时期经济非常紧张,到年底就要借账之类。读
着读着,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想帮曾国藩算算账,看看他
这样一个传统时代的官员,收入都是从哪儿来的,又花到
哪儿去了。这个念头在几年之后,变成了我的博士论文和
博士后论文。并最终以这样一本书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我曾经在一本书的后记当中说:“我认为,学问的最
高境界应该是‘好玩’。我不能容忍把学问做成概念、意
义、材料的集合。”我甚至还说过这样过分的话,“洋鬼
子们的那些学术名著,却大都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儿,甚至
眉飞色舞神采飞扬。中国式的学术研究包含了比西方多得
多的目的,可是往往唯独缺少了一项:兴趣。”说这些话
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写正儿八经的“学
术作品”。
不过,好在我这本“学术作品”目的确实比较单纯:
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
按照常理,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的我应该在一家国有银
行的分支机构里,沿着秘书、副科、正科的台阶安稳地完
成一生。
但是我头脑中天生缺乏“常理”这根弦。因为工作的
无聊,刚刚工作不久,我就开始了业余写作,并因为出了
几本书调到了一所地方大学。然后,一是为了能有一个更
靠谱的图书馆可以利用,二是有一些师友可以讨论交流,
我又跑到复旦,读了一个历史学博士,接着来到清华,读
了两年博士后。说起来,这一系列“转轨”,背后的驱动
力只有两个字:兴趣。我的生活一直都是这样,没有计划
,只凭兴趣为动力。年轻时我并不觉得自己单纯,然而人
到中年,我发现自己还真是有点儿与世界脱节。
不过,这本书也许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作品,或
者说,这本书也许够不上学术著作的标准。按照“常理”
来讲,学术著作应该具有“专门性”“理论性”“系统性
”,要明确概念、总结意义、分析规律。但这本书却基本
是沿着我自己的兴趣路径展开。我写这本书的动力是想弄
明白一个传统官员的经济生活状态,以及决定这个状态的
制度背景。生于“兴趣”,死于“兴趣”,这本书不可避
免地立意不高。加上我只以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为止,或
者说只想客观呈现描述历史事实,而没有解决什么学术问
题的雄心,也无力揭示历史材料背后的规律,因此深度自
然不够。
同时,本书不可避免地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写法不够
规范。我总想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专业领域外的普通读者。
在写作过程中,也许花了太多的篇幅来对一些常识性的背
景加以介绍。本书纵向上沿时间线索进行,但是横向上,
却切入了多个专业史范畴。在这些专业史范畴,我并无太
多学术贡献,只是利用了大量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来解释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已经不太容易理解的历史现象。第一
次进行学院范式的论文写作,因此本书内容上难免有错误
之处,用词及注释上也难免会有不规范、不完备之处,敬
请读者们批评指正。
在此要郑重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葛剑雄教授、博士后
导师秦晖教授,是他们的宽容和理解,促成了这本学术论
文的诞生。特别感谢戴逸先生在八十八岁高龄,在非常繁
忙的情况下惠然为此书作序。也要感谢在论文写作中,我
的博士生同学们提供的帮助,特别是帮助我画图制表的胡
列箭同学。
目录
自序:为什么要研究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
自序二
第一编 京官时期
第一章 长途拜客“打秋风”:曾国藩筹集“进京资本”
第一节 从普通百姓到官宦之家
一 典型的“平头百姓”
二 中个秀才不容易
三 从下层绅士到上层绅士
第二节 为入京而“集资”
一 曾家生活排场的变化
二 拜客的总收入是多少
三 也曾“包揽词讼”
第二章 京官曾国藩的衣食住行
第一节 京官生活的开始
一 从湖南到北京路费要多少钱
二 仆人都看不起曾国藩
第二节 翰林曾国藩的工资条
一 清代的低薪制
二 曾国藩工资条的构成
第三节 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
一 京官是怎么解决住房问题的
二 买衣服是一笔重大支出
三 “随份子”和请客吃饭
四 官员的出行
五 文人的消遣
六 日常花销
七 祖父的补品
八 曾国藩支出结构分析
第四节 京官弥补亏空的渠道
一 冰敬、炭敬和别敬
二 名声好才能借到钱
三 曾国藩的收入来源分析
第五节 理学磨砺与曾国藩“保持清节”的关系
一 “学作圣人”
二 一个关于发财的梦074.
第三章 四川所获的“巨额灰色收入"和京官后期生活
第一节 从曾国藩看清代乡试主考的收入与支出
一 梦寐以求的主考任命
二 出行前买假朝珠
三 翰林的礼物
四 四川之行的巨额收入
第二节 回不起家的“副部长”
一 侍郎的日常生活
二 “副部长”的收入09l
三 为什么尚书和侍郎都这么穷
第三节 欠下巨债,告别京师 10l
一 为什么绕道江西
二 多年后还清的债务
第四章 清代京官群体的生活状况
第一节 京官之穷是大清帝国的常识
第二节 那桐:京官中的巨富
一 那桐的滋润生活
二 为什么户部官员收入高
三 银库的水有多深
四 长于理财的乐天派
第三节 刘光第:刻骨的清贫
一 吃老米的官员
二 刘光第为什么这么穷
第四节 李慈铭:穷并奢侈着
一 穷困潦倒又穷奢极欲
二 润笔和攀援
第五章 湘乡曾氏的乡绅生活
第一节 乡绅家庭的社交簿
第二节 老秀才曾麟书左右湘乡政局
一 懦弱的老秀才
二 官员为什么怕绅士
三 左右地方的头面绅士
四 湘乡离不开曾麟书
第三节 曾国潢的发财之道
一 要账高手
二 替人办税
三 有人送干股
四 “老鼠子上秤钩”
第四节 曾国藩对曾国潢的约束
第二编 湘军时期
第六章 “不要钱"的“大帅”
第一节 晚清军营的腐败
一 士兵都有“第二职业”
二 清代的“低饷制”
三 “低饷制”的后果:吃空饷和军队“办三产”
第二节 曾国藩的厚饷政策
一 湘军军饷有多高
二 想发财易如反掌
第三节 曾国藩湘军时期的经济生活
一 湘军的风气与众不同
二 大帅的工资花到哪儿了
三 为什么对曾国潢说重话
四 偷运回家一万两
第七章 曾国荃的贪婪和收获
第一节 从眼里揉不得沙子到闭一只眼
一 “大悔大悟”之年
二 对金钱态度的转变
第二节 曾国荃的贪婪与收获
一 曾国藩对曾国荃约束的放松
二“每克一名城,必请假回家一次”
第三节 曾国荃在天京到底收获了多少
一 “江宁磁货尽入军中”
二 曾国荃在南京大劫掠中有没有暴富
第四节 诸将皆富,大帅独贫
一 湖南军功绅士的大面积崛起
二 家产五十五亩
第三编 总督时期
第八章 清代督抚的收支结构
第一节 两江总督的权力和职掌
一 总督的权力有多大
二 两江总督是天下权力最大的总督
第二节 总督的合法收入与支出
一 总督的工资条
二 总督日常生活的支出
三 为什么只有总督一个人“有编制”
四 一份总督工资要养活多少人
第三节 陋规的性质和边界
一 陋规是怎么产生的
二 “规”费的来源
三 解剖乌程县这只麻雀
四 从“漕规”看陋规的形成过程
五 地方官要送几种礼
六 为什么林则徐也要收陋规
七 两江总督能收多少“陋规”
第九章 整顿官风与裁撤陋规
第一节 两江总督的新作风
一 如何亮相
二 曾国藩怎么收礼
第二节 管理身边工作人员
一 对身边人严格要求
二 小角色为什么有大权力
三 门子的收入空间
第三节 赋税改革与裁撤陋规 254.
一 胡林翼的税费改革
二 曾国藩主导的两江地区减税
精彩页
第一章 长途拜客“打秋风”:曾国藩筹集“进京资本”
第一节 从普通百姓到官宦之家
一 典型的“平头百姓”
湘乡曾氏家族本来是非常典型的“平头百姓”。曾国藩曾说:“吾曾氏家世微薄……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也就是说,从元明到晚清五六百年,没有出过一个读书人。
确实,查阅《大界曾氏五修族谱》,从南宋年间那个可疑的“宋翰林院学士曾仕珪”往下,到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为止的二十二代间,连一个秀才也没出过。
直到清道光十二年(1832),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才取得突破,成为曾氏家族第一个秀才,曾家才脱离平头百姓行列,进入“绅士阶层”,不过属于“下层绅士”。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又考中了进士,曾氏家族也由此跨过了“上层绅士”阶层的门槛。此后,曾国藩在官场上不断升迁,他的兄弟曾国荃以军功崛起,曾氏家族上升为“豪门巨族”,登上传统社会金字塔的顶端。从这个角度来说,曾国藩家族是研究清代社会垂直流动的一个很好的样板。
二 中个秀才不容易
在传统时代,平头百姓要想爬上士绅阶层,并不比骆驼穿过针眼容易。明清两代士绅占全社会人口的比例,在最多的时候也不过百分之一左右。
平民百姓想要改换门庭,最主要的途径当然就是科举。然而传统时代科举的录取率极低,最低一级功名秀才(生员)的录取率不过1%左右,至于举人、进士功名,当然更是难上加难。何炳棣说,以明代1393年为例,“进士只占总人口的0.000055,而在清代1844年,则占0.000048”。也就是说,进士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平均不过十万分之五左右。
因此,由布衣而入仕,通常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业,往往需要好几代人进行接力。宗韵在《阶层与流动:明初农户入仕案例分析》一文中,对明代二十个家族的奋斗史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明初普通农民家庭攀升为官宦之家,平均需要四代到五代人,花13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在这个漫长的奋斗过程中,通常有两个必须通过的关口。第一,奋斗的起点往往是这个家族从中农以下变成富农或者地主,也就是经济地位要有一次上升。第二,有一代人获得秀才这个低级功名,后代才有可能中进士。
为什么要经过这两个关口呢?首先,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才能供孩子读书。虽然中国科举制度最令人称道之处就是它的公平性,然而这种公平性是受到经济条件的极大制约的。潘光旦、费孝通分析了清朝从康熙到宣统年间的915份朱墨卷,得出的结论是,科举制看似公平,但是实际上对城镇居民、有产之家庭更为有利。张仲礼也认为科举制实际上更有利于有财富权势者。因为供孩子读书、参加考试,特别是乡试以上级别的考试,是要花很多钱的。参加乡试,需要在省城住店或者租房,“而此时房租又颇昂贵,非一般贫寒子弟所堪承受。而参加会试,更是所费不赀。有些离京城较远的省份,第二年三月的会试,在前一年十二月初就准备上京。旅途劳顿之苦,旅费之巨,不难想见”。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河南拔贡王锡彤由汲县赴北京参加朝考。河南离北京并不算远,然而往返路费还是花掉了约50两白银;到了北京之后,他经历了到礼部投文、报到、买卷、团拜等必需的程序,又花掉50两左右。这样大的支出是中农以下的人家通常难以负担的,所以大部分科举的成功者都出自小康以上的家庭。
而要由前代人获得一个低级功名给后代人做垫脚石,是因为获得举人、进士等高级功名的难度远远大于秀才。艾尔曼说:“在3万名生员中,只有1500名(5%)从乡试中胜出成为举人,而在举人中最后只有300名(20%)可以通过殿试。”也就是说,按所有参加科举的人数与最终的进士名额计算,录取率是0.000136。
由平民家庭白手起家中了秀才的第一代科举成功者,由于教育质量的限制,往往只能止步于第一阶。但是他们却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更为优越的教育环境,做孩子的启蒙老师,成为孩子们向上攀登的阶梯。王先明研究证明,晚清考中举人的那些人,查他们的祖、父两代,大部分都取得过秀才等基础功名。“其祖、父有功名身份的举人所占比例占绝对的多数。”何炳棣也说,明清两代近百分之七十的进士不是出身于普通平民之家。具体到清代,百分之八十以上进士的三代祖先中至少出现过一个秀才。
P2-4
导语
知名学者、百万畅销书作家张宏杰继畅销书《曾国藩传》后重磅力作,堪称经济版《曾国藩传》。
首次解读曾国藩的私人账簿及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详解“最后一个圣人”的收入与支出。
曾国藩怎样筹集学费和路费?一生总收入是多少?哪些来自工资收入,哪些来自灰色收入?面对财富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有着怎样管理团队的经济之道……通过这些经济角度的细节,去解读曾国藩从小镇青年成为“北漂”的艰难;湘军为什么那么有战斗力;如何处理官场上复杂上的人情世故;如何权衡取舍权和利……从而描摹出曾国藩从笨人到圣人,步步升级,完成脱胎换骨的转变。
本书从经济视角出发,透过经济看政治,诠释曾国藩的为官做人、人生抉择与持续奋斗,对当下企业家、创业者、公务员和普通读者都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序言
为什么要研究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既重要又复杂的一位人物。不
过人们在历数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的时候,往往遗忘了曾
国藩。究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因为人们过多聚焦于他的
功业道德文章,忽略了他“琐碎”的经济生活。另一方面
,也是因为曾国藩本人唯恐得到“清官”之名。他的一生
,可谓既“清”又“浊”,以“浊”为表,以“清”为里
。这种居官行事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
我在阅读《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书》等常见资料
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关于他个人收支的零星记载,因此在
2006年前后慢慢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能不能通过梳理这
些大量、琐碎而分散的资料,给曾国藩的一生算算账。后
来在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湘乡曾氏文献》中又见到曾国
藩亲手记的日常生活账簿,其中从买了一棵大白菜、剃了
一次头、雇了一次车到收了别人十两“炭敬”、给某大学
士送了三两“节礼”和一两“门包”,事无巨细,悉数记
载。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估量,我认为可以大致复原曾国
藩一生的家庭经济收支状况。
这个题目当然很有趣味,因为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
治家或者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
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通过
观察他的经济生活,窥探这个传统社会最后一个圣人少为
人知的一个侧面,我们可以衡量他在这个最隐秘的角落呈
现出的“真诚”与“虚伪”。同时,通过曾国藩这一个例
,我们获得了观察晚清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断面。比如可
以穿越门禁重重的大小衙门,观察晚清官场的种种微妙而
复杂的“规矩”。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新旧交汇的河口,在器物和制度的
外衣之下,传统的力量,仍然在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因此
,分析曾国藩在金钱诱惑面前采取的既原则分明又现实圆
通的态度,分析他所作所为的制度背景,对理解今天的社
会现实也有帮助。

曾国藩研究已可以称得上是一门显学了。早在20世纪
三四十年代,研究曾国藩生平思想言行的著作就已经大量
出版,1949年以后这股“曾国藩热”在台湾犹有余韵。当
然台湾在这个领域最重要的工作是后来《湘乡曾氏文献》
《湘乡曾氏文献补》《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赵烈文《能
静居日记》等资料的影印出版。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以朱东安的《曾国藩传》、王澧
华的《曾国藩诗文系年》以及岳麓书社《曾国藩全集》的
出版为标志,曾国藩研究再度兴起,关于曾国藩的生平、
事功、思想各方面都出现了很多研究作品,唯有一个空白
地带,那就是他的个人经济生活。数十种曾国藩的生平传
记和思想评传中只有何贻妮和刘忆江两人的两部《曾国藩
评传》对曾国藩的个人经济生活稍有涉及。
不仅关于曾国藩的经济生活研究极少,整个中国史领
域内关于官员个人经济生活研究也不多。
以专著论,目前所见研究传统官员个人经济生活的唯
一专著,是张德昌的《清季一个京官的生活》。作者以李
慈铭日记为基本材料,梳理计算他的收支细目,并做了简
单的分类和分析。
相关论文也不多,有关曾国藩家族经济生活的比较有
价值的一篇研究论文是刘鹏佛的《清代湘乡曾氏家族与经
济社会》。这篇论文从经济与社会的角度观察整个湘乡曾
氏家族。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据湖南省图书馆所存的曾
氏家族经济史料,比如曾氏家祠所藏的地契、曾八本堂所
藏契据及《佃户姓名总目》等,描述了湘乡曾氏一族族产
(主要是祀产)的扩大过程。有关清代京官生活状态的论
文中,孙燕京的论文《从<那桐日记>看清末权贵心态》
比较好地勾勒出了晚清满族京官那桐的经济生活概貌。

要深入了解曾国藩的经济生活,我们必须了解与曾国
藩个人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清代经济社会状况、俸禄制度
、财政制度。在这些方面,有很多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经济社会及俸禄制度方面,黄惠贤、陈锋主编的《
中国俸禄制度史》中对清代俸禄制度进行了较高质量的研
究。肖宗志的《候补文官群体与晚清政治》对清代文官候
补制度及候补文官的薪俸水平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张振国
的《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对清代京官进行了详细的分
类。
在晚清银钱比价以及物价变化方面,彭信威的《中国
货币史》对晚清社会的货币种类和粮价变化有较为全面的
探讨。彭凯翔的《清代以来的粮价:历史学的解释与再解
释》对清代粮价、物价变化的研究是这个领域比较出色的
研究成果。而彭凯翔的论文《近代北京货币行用与价格变
化管窥——兼读火神会账本(1835—1926)》,从利用火
神会账本中的货币与价格史料出发,结合其他直接、间接
史料,对近代北京的货币行用状况与价格结构变化进行探
讨。特别是其中通过实例对“京钱”贬值过程的描述和解
释令人信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据所藏的前北平社会
调查所汤象龙等整理的统计资料数据整理出版的《清代道
光至宣统间粮价表》,是了解北京附近粮价变化的重要资
料。这些都是我重建曾国藩经济生活的背景材料。
内容推荐
曾国藩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极高。他从笨人到圣人,经历五次耻辱,在步步升级、脱胎换骨的持续奋斗过程中,有着怎样独特的经济生活?
他怎样筹集学费、赶考路费和进京做官的经费?
他做京官期间为什么会欠下巨债?开销都花在了哪里?
他一生总收入是多少?哪些来自工资收入,哪些来自灰色收入?
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何在?他做了怎样的制度设计?
他为什么要给户部行贿八万两?
他如何处理官场上复杂的人情世故?
他立志学做圣人,为什么却又不愿意成为海瑞式的清官?
本书首次解读曾国藩的私人账簿和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详解“最后一个圣人”的收入与支出。从经济角度描摹出曾国藩持续奋斗的升级之道,最终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从一个天资平庸的普通人成长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完成人生逆袭。
这既是一部曾国藩的个人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清政治、社会史。不仅是全面了解曾国藩,也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运转规律的必读之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