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名士斯文风雅/京腔京韵话北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蔡辉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前记 重温京派名士的烟云往事
第一辑 探名士虚实
“雨巷诗人”戴望舒的另一面
盛成:因非虚构震动世界的中国作家
胡适为何要“黑”熊式一
他是金庸的堂哥,更是伟大的现代诗人
《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原型是章太炎吗
林纾,文坛领袖难敌妖魔化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齐白石为何说“人骂我我也骂人
是谁开除了张恨水
辜鸿铭是首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吗
德龄,辜鸿铭炒作出来的“公主
梁实秋,一辈子都在骂战
第二辑 寻恩仇缘由
刘半农为何与鲁迅渐行渐远
周作人为何骂丰子恺“浮滑肤浅
杨度与梁启超为何绝交
陈师曾,与鲁迅渐行渐远的朋友?
废名打过熊十力吗
齐如山为何刻意遮蔽张彭春
梅兰芳绑票案仍迷雾重重
第三辑 鉴风流真假
高长虹是鲁迅的“情敌”吗
老舍与赵清阁,落叶无限愁
曹聚仁为何编派许羡苏
吴宓:此生恨未成小说
小凤仙挽蔡锷联究竟出自谁手
精彩页
“雨巷诗人”戴望舒的另一面
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他一生主要在南方度过,却逝世在北京,并最终葬在北京。
戴望舒的墓在北京西山脚下的万安公墓,碑文是茅盾所书,只有“诗人戴望舒之墓”七个字。该墓曾遭毁坏,1980年重修,现碑文是茅盾先生重写的。
来北京前,戴望舒在香港工作,得到解放战争消息后,他说:“我不想再在香港待下去了,一定要到北方去。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可惜戴望舒在北京生活的时间太短,未能留下更多佳作。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始娘
——节选自《雨巷》
在白话诗歌史上,这首《雨巷》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戴望舒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该诗不仅接续了李璟“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境,且“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叶圣陶语)。事实上,《雨巷》是戴望舒的早期作品,与他中后期作品风格迥异。
因为《雨巷》, “丁香姑娘”原型施绛年亦成公众关注对象,而戴望舒对她长达八年的苦恋,以及诗人后来两段婚姻的不幸,使后人习惯性地给他贴上“情种”标签,将他想象为文弱书生,而这与真实的戴望舒有着不小的差距。
冯亦代先生在谈到第一次见戴望舒时,说:“在我心目中的诗人,一定是面色白皙,风姿潇洒的;但眼前伫立着的却是高过我半个头黑苍苍的彪形大汉。”
其实,在戴望舒身上,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雨巷》是怎么成为经典的
戴望舒原名戴朝案,杭州人,生于1905年,父亲是银行职员。
十七岁时,戴望舒已在报刊上发表小说。1923年秋,戴望舒考人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上海大学的中国文学系,邓中夏、瞿秋白任总教务长和教务长,校舍在弄堂中,同学中有丁玲、施蛰存、杜衡等。
1925年5月,因抗议“五卅隆案”,大学被封,戴望舒、施蛰存、杜衡先后转入震旦大学法语系,1926年,三人创办了《璎珞》文学旬刊。在法国神父教导下,戴望舒研读了雨果等人的诗,但他偏偏喜欢学校禁止阅读的法国象征派。
1927年2月,因参与革命宣传,戴望舒、杜衡被拘留,并被震旦大学开除。不久,“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为了避祸,戴望舒躲到杭州施蛰存家中,对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一见倾心。
《雨巷》是不是写给施绛年的呢?有这种可能,据戴望舒长女戴咏素说,施绛年虽没有戴望舒的两任妻子美貌,但个子高,与一米八多的戴望舒相配,且有幽怨气质。
该诗写于1927年夏,此时双方刚认识。《雨巷》与波德莱尔的《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神似,有仿作之嫌,在诗人圈中一直有微词。卞之琳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 ‘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杜衡批评此诗“凑韵脚”。
一年后,《雨巷》发表,因契合当时热血青年们迷茫、苦闷、失意的心情,迅速流传开来,随着时间推移,诗中缠绵、敏感的情愫打动了一代代读者,《雨巷》遂成经典。
……
P2-4
导语
千年北京,人杰荟萃,北京的精神与文化集中体现在与北京有关的历史名人的人生实践中,凝固在这些名人留给这座的城市的印记中。北京日报社蔡辉先生自青年时代便开始了对北京名人事迹的整理考辩,透过史料中隐含的那些蛛丝马迹还原明末清初那些或生在北京、或生活在北京的那些文化名人所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多或少的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北京文化界的风尚与社会生活。
序言
重温京派名士的烟云往事
民国时期,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与上海并称,
但“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不尽相同。
“京派文化”形成的契机是:1919年巴黎和会后,因
列强拒绝公正对待中国,中国知识界集体失望,自甲午战
争后形成的“全面学习西方”的梦想因之破灭,梁启超、
辜鸿铭等较为了解西方文化的学者,转而主张用民族主义
对抗现代主义,从追求“文明”,走向追求“文化”。
对此,不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党政府,亦
都加以倡导。
一方面,将北京(一度被称为北平)定义为“文化古都
”,成为“文化”的标杆,刻意保留并美化其传统。
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大学、文化机构等,以至在
当时北京,形成了一个收入较高、闲暇较多的文人群体。
他们自许为文化正统,并站在“京派文化”的立场上,批
评“海派文化”过度商业化、格调不高。
有足够资助,所以“京派文化”能远离市井,加上当
时北京物价极廉,作家们生活压力小,在创作上能精益求
精,努力向世界标准靠拢。
在北京,鲁迅生活了十四年,胡适生活了约二十年,
徐志摩生活了十年,陈垣生活了五十八年……这是一个漫
长的名单。他们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是在北京度过的,“京
派文化”影响了他们一生。
翻开现代文学史,“京派”尤其辉煌,涌现出周作人
、废名、沈从文、林徽因、李健吾、萧乾等;此外还有“
京味文学”,以老舍、梁实秋为代表;至于凌叔华、冰心
,亦引领一时风尚……
整体来看,“京派文化”作家群追求唯美,努力探索
有民族特色的叙事方式,他们的创作不易随时间变化而失
去价值。但这个小圈子过度依赖投入,一旦离开大学、文
化机构等,便生存维艰。此外,许多有才华的青年受学历
、人脉等限制,无法挤入其中,难免造出各种纠纷。
以往文学史写作较偏重作家思想、创作手法等方面的
分析,这自然是正途,却也埋下误解的可能。作家也要吃
饭,也要面对实际生活,也会有嫉妒、轻蔑、偏见、功利
心等,也要规划人生,也要在个性冲突、利益冲突中挣扎
……完全忽略这些,后来的读者便很难进入其角色中,无
法获得更真切的体验。
所以,重新梳理这段历史,应该是有意义的。
蔡辉
2019年8月8日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讲述那些曾经在北京掀起风云的文人雅士们的小传记类书。作者通过探名士虚实、寻恩仇缘由、鉴风流真假3个部分,真实还原了那些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名声鹊起的文人雅士们间的嬉笑怒骂、恩怨情仇,用严谨而又不失活泼的文字中把“京派文化”展现给了广大读者。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文人雅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2: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