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媒体评论) 范校长领导景炎学校开展生本教育,一做就是10 年。在这10年中,学校折射出了民办学校特有的风采 。每一届的毕业生都以很高的素养和优异的成绩,升 入高一级学校,成为当地民校的亮丽品牌。学校自开 办以来,有152名初中毕业生经过高一级学校的学习, 进入清华、北大。实践证明:生本教育是具有无限生 命力的教育,范希娟校长是一位能带给教育美好未来 的校长。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 范希娟校长是一位锐意创新、特质鲜明的人。她 带领团队,进行民办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20年的励 精图治,把景炎学校打造成当地基础教育第一品牌。 作为一名女校长,她的前瞻视野和创新特质令人印象 深刻。民办教育领域能有这样一位敢吃螃蟹的女校长 ,实乃基础教育之幸!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 范希娟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的一位位走职业化发展 之路的女校长。在我眼中,范校长是一位有教育信念 的人,能够不惧艰辛,把景炎办成名校;她也是一位 有感染力的人,对学校投资方是,对她的工作伙伴也 是;她还是一位有格局的人,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提前 布局,并持续推进学校内部治理改革,稳固学校发展 的文化基因,构建学校优良生态。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社长柴纯青 后记 近年来颇为流行的“读者反应批判理论”认为,一部 作品的存在决定于读者的创造与参与。当读者坐下来阅读 或欣赏时,他不是在读作品,而是在写自己的书。 若是以此理论来审视这部《非常校长》,我们大抵可 以认为,许多读者都将在范希娟校长的故事中,发现属于 自己的故事,体味曾经打动自己的情感,回望业已走过的 人生—这将是一段难忘的旅程,因为在范希娟的故事中, 你我会有相似的共鸣。 我们之所以在阅读范希娟时没有强烈的距离感,本质 上在于她并非那种远得让人无法企及的人物。虽然被贴上 “女强人”的标签,但范希娟骨子里依然充满儿女柔情, 不论是对教师、学生,还是对父母、爱人,我们能从许多 细节中感知,她的内心满是一个普通人的情愫。范希娟的 话里常常会出现两个词,一个是“兄弟姐妹”,一个是“ 我们的孩子” 但与此同时,在范希娟的故事里,又不时会有一些类 似电影中的“奋观现象”,令人叹为观止。在儿女情长的 另一面,范希娟又是那么特别,她不仅经历了绝大多数民 办教育人经历的酸甜苦辣,更遭遇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艰 难。比如,在几次关乎学校生死的时刻,她一定是绝对的 主心骨,当数百双眼睛望着地,希其她做出一个重大而正 确的决定时,她该如何选择?当机遇突然来临却又稍纵即逝 时,她该如何巧妙地在各路人马中权衡,最终抓住机遇?事 后看来,是范希娟那些“化险为夷”的决策和“舍我其谁 ”的勇气,在关键时刻挽狂澜于既倒,拯救了景炎,也最 终成就了景炎。这些充满“神话”、仿佛小说中才会出现 的故事,都平添了她身上的传奇色彩。所以,你若是把阅 读她的故事当作是在写自己的书,一定会感受到其中的激 流涌动,乃至惊心动魄。 既有侠骨,复得柔情,这样的女人,故事自然足够精 彩。其实,民办教育圈里每一所成功学校的背后都有自己 的故事,有故事的办学者也不乏其人。范希娟并非资历最 深、名望最盛的那一类,只是作为一名女校长,范希娟身 上确实有一股独特的气质。她的真诚,她的勇敢,她的果 决,她的睿智,她的“不服输”,她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是如此鲜活动人。她不仅可以成为鼓舞人前行的精神 偶像,也为更多的办学者分享了许多来自一线的管理智慧 与处世哲学。民办教育界确实需要这样的存在。 由此,我们才会不惜笔墨与时间,试图勾勒一个相对 完整而真实的范希娟。有人说,任何试图还原一个人的努 力通常都是徒劳的,因为一个人身体内部本身就混杂着不 同的属性和基因。的确,以一本书的体量,我们绝不敢说 写出了范希娟的全部。但我们期望,在已经呈现的那些记 述中,大而言之,会有更多的朋友从她的经历中思索自己 的人生方向,领悟办学的基本方略;小而言之,哪怕读懂 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策略,学会一两个演讲小技巧,我们 便已知足。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特别向诸多为本书出版付出努 力的师长、朋友致以最真挚的感谢。感谢中国教育报刊社 雷振海副社长拨冗为本书题写序言;感谢山东文艺出版社 副总编辑杨智先生和本书的责任编辑王怀瑞、孙运宋、马 明秀、韩梓纯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的心血;感谢范希娟 校长的信任,坦诚地向我们敞开心扉;感谢景炎学校李川 柏主任为本书成稿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感谢景炎学校的所 有教师,你们的敬业、坚守与专业成就了一位好校长。 黄浩 目录 序一 讲好我们的教育故事 序二 做民办教育的故事收集人 序章 01期待职业校长群体的崛起 02非常校长范希娟 03用数字讲述传奇 第一章 衍变 04景炎诞生记 05优秀文化的传承 06我们一起上船 07景炎开头事事难 08当教师第一次被扣钱 第二章 裂变 09剥离之痛 10结缘温州商人潘长海 11和董事长“13年没红过脸 12剥离后的行动研究 13确立“生本立场 14“后教学模式时代”的课堂改进 15管理就是激扬生命 16难忘的“景炎之夜 1727位景炎名师集体放弃公职 第三章 蝶变 18范希娟的“教师发展哲学 19阅读:快时代里的慢选择 20范希娟的“七字管理诀 21景炎的“生活邀请 22毅行的力量 23开学典礼:给学生最有爱的仪式感 24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 25“走班”走出自主,“选课”选出梦想 26绘制景炎课程图谱 第四章 创变 27红色景炎 28跨越500公里的精准扶贫 29“三真”代表范希娟 30范希娟的语言魅力 31向企业家学习 32范希娟不相信奇迹 33带着痛点思维回看与展望 34范希娟心中的“三道坎 35说给景炎人的“情话 36学习景炎好榜样 37缔造“新景炎 第五章 篇外 38父辈的“礼物 39成长是生命唯一的奖赏 40尽量做“忠孝两全”的女儿 附录 01范希娟:打造一支“虎狼之师 02范希娟教育观点50条 03范希娟“普鲁斯特问卷 04景炎教育说明书 05景炎学校大事记 后记 精彩页 01期待职业校长群体的崛起 每一个让人赞叹的故事背后,都有一份超越功利的坚守和全力以赴的投人,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往往以真诚、热爱、付出为前提。 范希娟就是这样一个生命样本。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她遇到了有情怀的董事长潘长海,他们在谋事业的发展中成了真正的黄金搭档。正是在这样的二次创业背景下,范希娟才能干得更加从容。“董事长与校长之间的关系”是制约民办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两者之间的矛盾似乎是一种天然的存在,一旦激发,学校的发展就会受到致命的影响。 通过对范希娟校长的访谈,我们对这一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范希姆与董事长语长海合作10多年,默契融治。潘长海充分授权,范希娟对董事会高度负责,这一对事业上的“黄金搭档”让差点“无家可归”的景炎学校开始加速生长,逐渐成为民办学校的一个品牌。有人曾拿“夫基关系”来隐喻董事长与校长之间的关系。董事长找到对的校长,与校长遇见对的董事长,如同找对象一样困难。这些年,我们目睹过太多董事长与校长从热恋到蜜月,从蜜月到七年之痒再到关系破裂的案例。 很多时候董事长与校长可以“共患难”,但不一定能“共高贵”。在发展初期,二者往往能亲密合作;当事业终于初见成效时,两个人就开始分道扬罐,要么董事长想换校长,要么校长要改旗易帜,另起炉灶。个中原因有很多,通常校长在董事长面前是弱势群体,两者因理念不合而分。当然,有时候校长也会以功臣自居,炒董事长的鱿鱼。 当前,“规范发展”是民办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有专家放言:民办教育进入了又一个“寒冬期”。实际上,“危”与“机”从来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寒冬期”背后一定还隐藏着一个利好的机遇期。它会催生民办教育的一些“小趋势”渐渐长大。我们大致梳理了民办教育领域的如下“小趋势”: 1.一些新概念学校正在成为跨界人才的聚集地。 2.精神尺码一致的“教育兄弟”开始“同治共创”。 3.职业校长群体正在悄然兴起。 4.公办学校的“实力派”逐渐出走,流向高端民办学校。 5.从挖名师到养人才、留人才,民办学校已进入“赢在团队”时代。 近年来有一个现象级事件正在引起业界关注:一批名校长纷纷离开公办学校投身民办教育,他们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选择了更开放、更自由的办学环境。比如上海市洋泾中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海林,成都草堂小学校长蓝继红,山东潍坊广文中学校长赵桂霞,等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我们看来,公办学校的名校长加盟民办学校仅仅是一个开始。在资本不断进入教育行业的背景下,人才的流动速度更快,那些有想法的校长必然会和有情怀的投资者携手,铸造不一样的“教育梦”。 P3-4 导语 每一个让人赞叹的故事背后,都有一份超越功利的坚守和全力以赴的投人,本书是面向校长这一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教师读物。在当代社会中,校长的管理方式方法对一所学校至关重要。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范希娟就是一位女中豪杰,是一位非常校长。 序言 范希娟小传 范希娟,湘中人,少豪侠任气,有慈孝之心。年二十 为人师,至今三十七载矣。 初,娟执教于株洲市二中,每每夙兴夜寐,案牍劳形 ,人所不能及。日久,常自叹今之教事多弊,欲除之而独 力难支,遂入民校景炎。益敬事,乃重整纲纪,革新课程 ,开庠序未有之风。未及三年,如杜宇初啼,声名始噪。 千禧年政令忽出,湘中民校不得附庸公校,景炎自此无立 锥之地,一时闻者耸动,未尝不黯然神伤,娟则曰:诸君 自去,虽一人吾当自守尔。人感其言,竟无一去者。后有 名贾潘长海只手相援,方渡此劫。 娟,近不惑而受大任,益为发愤。率柱石之士,固生 本之基,谋课堂之变,兴素质之教,凡有试,屡为株洲初 中魁首,往来云者响应,慕名而就学者彩矣。湘人奇之, 或问其故,娟曰:非求广全,乃求精细,日教曰育,适切 而已矣。众皆叹服,引为湘中女杰。 去岁,政令再出,禁公职者入民校,景炎弃公职者凡 二十七人。娟感而泣。《论》曰:德不孤,必有邻。此范 希娟之谓也。 黄浩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一所学校的20年发展脉络为时间坐标,探寻一位非常校长的精神坐标,详细记录了一位校长和一所民办学校20年发展的全过程。作为校长,范希娟带出了一支“虎狼之师”使学校从4个班163名学生,发展到53个班3000余名学生,并且连续18年中招成绩全市第一。作为女校长,她曾以只手之力挽狂澜于既倒,让一所濒临瓦解的学校“起死回生”。因为董事长的高度信任,她比一般的校长更当家。她性格鲜明,敢想、敢言、敢闯,她被称为“教育界的董明珠”“女版的李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