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文化密码:通达智慧之门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钟国兴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前言/序言

序:文化有密码

怎样从根本上理解文化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文化之中,但如果认真追问,文化究竟是什么,又很难说清楚。

人类创造了文化,却又感到它并不那么容易理解。就像父母生了孩子,但是未必真正能够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何况,文化并不只是人类的孩子,它还是每个人成为这个人的原因,

反过来还是每个人的母亲。人和文化的关系比较复杂。

那么什么是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它们的根本差别究竟在什么地方?

学者们给出了关于文化的各种各样的定义,而且定义还在不断地增加。有的时候,关于文化的解释恰恰就成了人们对文化认知更加迷茫的原因。

这就需要弄清楚,当我们说一种东西属于文化的时候,是指它具有什么关键性的因素,是指它承载人类活动的某种信息,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相应的信息也就不成其为文化。自然界的

一块石头和文化无关,但若上面刻上了文字图案,或者被人类使用过,它就和文化有关了。

那么文化是什么?首先是信息,是关于人类的各种信息。纯粹的、与人类无关的自然信息就不属于文化,而一旦与人类相关联,也就具备了文化的属性。当然,一般来说这种信息是

有方向的,其指向是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不是被其破坏和毁灭。

既然文化的实质是关于人类的信息,那么它也就有信息的排列组合方式、表达方式。人类社会的文化灿若繁星、多姿多,根源在于其信息的排列方式、表达方式不同。因此,从这

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入手,就可以对不同的文化进行解读。

在不同的民族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逻辑,而这些逻辑背后又有信息的排列组合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基本规则,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自己的“密码本”。这里说的“密码本”,并不是某个高人完全人为设计出来的,而是在文化发展中不断演化而出现的,人们为了文化本身便于理解和把握,对文化本身的逻辑顺序不断进行整理和概括而形成的。

文化的关键差异在数字

大凡“密码本”往往都和数字有关系,文化的“密码本”也不例外。就像在一般的“密码本”中,最简单的数字代表某些最基本的信息一样,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信息往往和最简单的数字,特别是十以内的数字密切相关。正是这些最简单的数字,所代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便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塑造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框架,因此它们的不断组合、演绎,就形成了一个民族颇具特色而又绚丽多彩的文化。

人们以往只是从文字的角度来理解文化的差异,那是不够的。其实,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上的差异,在于数字。不理解一系列被赋予特定含义的数字,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一种文化。因为深层的、最能左右人潜意识的概念往往是最简单的数字。

人类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往往倾向于寻找简单化的方式来进行认识和把握。人类创造纷繁复杂的文化概念和形式后,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它们归结为一些简单概念,这样的概念往往就是数字。因为人类打交道最多的文字符号就是最简单的数字。数字对于人类往往有两个最为简单、直接的用处:排序和计数。我们一般只重视数字的计数功能,其实排序功能天天都在用,从小学生、普通民众到企业家再到领导人,做事情的时候每天都在排序:第一件做什么,第二件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等等。数字的第三个功能是计算,而十以内的计算是每个人最为熟悉和容易做到的,所以人们往往把复杂的问题归结为十以内的数字。

无论多么复杂的东西,只要归结为十以内简单的数字,就会感觉变成可以把握的东西了。当文化发展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被归结为这些数字,越是复杂的东西越需要简单地把握。人们其实经常使用这种通过简单数字来把握复杂问题的方式方法,但往往又没有特别注意这一点。

尽管任何文化都有通过简单数字来进行把握的倾向,这种倾向必然导致每一种文化特别是在思维方法上归结为一系列简单的数字,但是人们对此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因为这种倾向对人来说是天生的,是自觉不自觉地做到的,正如一首歌所唱:“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些简单的数字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各民族的文化之中,成为对文化核心思维的概括,并且承担着对文化进行解读的功能,但是人们并没有对它们的作用有足够的、充分的、系统的认识。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称这些数字为“文化密码”。

从数字密码来看文化,东西方有极大的不同。西方文化最根本的数字是一,也就是万事万物都归结为一个起最终决定作用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又不被其他东西所决定。中华文化最根本的数字不是一,而是零,因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无”,古印度文化也是如此(空)。这是东西方文化之根的最大区别。在西方,数字三、五、七等都有特别的含义,而中华文化的“密码本”比较复杂,从零开始,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分别被赋予丰富的含义。

必须了解和理解了中华文化中从零至九这十个数字,才能从根本上解读中华文化。这十个数字是中国人思维的根本的“密码本”,也是中华文化根本的“密码本”。除了弄清楚这十个数字的含义,没有第二条途径可以从根本上、整体上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和文化。当然,正确理解这十个数字的含义,也只是正确理解中国人思维和文化的一个正确的开始,而不是全部。

文化的根本差异在原初假设

为什么不同文化会有基本数字的差异?基本数字的差异背后又是什么?其实更根本的是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原初假设。这种假设是从远古人那里就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潜藏在每个人的心底,它是一种极为简单同时也极为根本的思维模式,但这种模式却是整个文化最原初的基因,是最难以改变的基因背后的基因。这种模式从来不需要论证,因为它已经被人们的潜意识所接受,而且即使有许多否定性的论证也难以改变它。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确实存在荣格所说的每个民族自己的“集体无意识”。

中国人的原初假设是什么?是同理性假设,也就是认为天地万物具有相同的道理,因而喜欢用一个事物的道理类比其他道理,即类推思维。例如,如果有小孩问大人:太阳是什么?大人一般不会说是恒星,而是回答说:太阳是个大火球。再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推己及人”的伦理,还有认为万物之中皆有阴阳、人的五脏关系如同金木水火土等哲理,也是建立在同理性假设基础之上的。而被列为“五经之首”的《易经》,更是同理假设的系统化模式,《易经》的类推式思维正是建立在同理假设基础之上的。有人说中国人的思维是象形思维,其实象形思维是在同理假设前提下进行的。在思维方式上,尽管同属东方,但印度人的思维和中国人有很大的差别,印度人的思维并不具有中国人这样深的同理假设痕迹,相反古印度的因明学却很接近西方的形式逻辑。同理假设基础之上形成的类推思维,使得中国人研究问题强调“一通百通”,不喜欢专深而喜欢博大,不喜欢分析而喜欢整合,不喜欢推理而喜欢直悟。

西方人的原初思维模式并不是同理假设,而是原点假设。他们自古以来更倾向于世界万物有一个最初的原点,这个原点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被认为是水、火等实物,或者是“原子”(德谟克里特)。最带有玄学色彩的是毕达哥拉斯,他认为世界本原是数,但是也没有跳出原点假设的模式。到了近代,黑格尔在东方思维的启发下,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绝对精神”,更加玄学化,但是仍然是原点假设的思维。不过,带有玄学色彩的毕达哥拉斯和黑格尔的观点,在古代和近代的西方哲学中很难算作主流。正是在原点假设基础上形成的原点思维,使得西方人孜孜以求地去寻找原点,注重分析和实验,注重逻辑和归纳,于是就有了近现代科学的发端与发展。

寻找世界本原是自古以来人类的共同兴趣,古代中国人当然也寻找世界的本原,但是寻找的不是西方人感兴趣的点,而是一种“气”,或是“惚兮恍兮”背后的道,是寻找使得万物具有同样道理的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东西。

东西方思维的根本差别在于原初假设。原初假设并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一种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潜意识,它不是信仰,但是比信仰在人们心灵中扎的根还深,比信仰的力量还强大。因此,在文化差异问题上,对这个差异忽视不得。

起点相差毫厘,现实却相距千里。同理假设和原点假设这种原初假设上的差别,让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各自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特色。本书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揭示中华文化密码的。

文化传承的关键在基因和载体

为什么一些民族、国家的文化,历时千百年还能够得到传承?为什么有些民族、国家的文化经过一段历史而灰飞烟灭、传承中断?传承是否中断,核心问题在于其文化密码是否仍然存在,而文化密码产生与存续的前提是该文化是否还保持原初假设。

中华文化数千年延绵不断,最根本的力量则是同理假设。同理假设对于任何东西都以同样或类似的道理来理解,因此看到的总是事物相同或相似的一面。同理假设形成的同理心,使得国人对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的东西,往往能“求同存异”,采取包容的态度,取与已有文化相同的东西。甚至在宗教信仰上,对外来文化的信仰也高度包容,于是保持了多神信仰。近代以前,直到今天,中国人基本没有为宗教而发起战争,就和这种高度包容很有关系。

不过,自20 世纪起,国人的同理心受到严重的冲击,后来一个时期受非此即彼的斗争哲学所影响。过度强调万事万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同理思维模式必然失去存在的空间和价值。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出现一些道德堕落现象,极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种同理心的颠覆。

此外,文化要存续发展,文化密码一定要得到保护。阴阳和合、五行生克这种平衡、系统的思维,一度被简单的“双方对立、一方消灭另一方”的说法所取代,由此造成了对中华文化深层误解,其影响之大是不可估量的。近代以来,一些与中华传统完全相反的思想被当作对传统的解读和传承,这是对中华文化最根本性的灵魂层面上的置换和毁灭。

文化密码作为文化基因,它的功能是不断地在各种条件下复制自己,实现文化的复活、扩张、整合与发展。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能够存续,首先要看它的基因链是否完整,是否强大,是否具有在各种条件,哪怕是简陋恶劣条件下的复制能力;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会中断,不是看它在一个历史时期如何强大,而是看其基因链是否存在严重缺陷决定其是否容易断裂,看其基因链是否容易被其他基因所改变进而变异,是否因换一种环境就不再具有复制能力。所以基因链对于一种文化的存续发展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仅仅有原初假设和文化密码还不够,文化的复制和发展还必须有一系列载体。一种文化有其载体,可以传承数千年而不衰,而载体一旦丧失,则可能销形遁迹,辉煌不再。

中华文化已然传承数千年,经过多次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扫荡,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越发生机盎然,而且中原汉族与周边民族整合成了一个共同的民族——中华民族;近现代虽经多次列强入侵,加之大工业带来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中华文化却其根不断,顽强传承。究其原因,其一就在于中华文化虽然历经劫难,却依然有其一系列载体存在。

在古代,什么是中华文化的载体?除各种典籍之外,第一是私塾和官办学校,这里是儒家文化传承的场所;第二是宗族祠堂,这里是家族、家庭文化传承教育的场所;第三是寺庙道观,这里是宗教文化及与宗教有关的民俗文化传承场所;第四是传统建筑,人们可以从这里了解历史故事和文化;第五是墓地,这里在怀念先人的同时也传承历史文化;第六是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人们可以强化传统文化意识,了解传统文化;第七是乡村士绅和传统文人、艺人、匠人,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人格化代表,不断地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上述七种载体,使得中华文化有其强大的再生能力。

然而极为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中华文化这些重要载体不是不复存在,就是已经遭到严重毁坏。宗族祠堂在北方已经极为少见;古代中国曾经村村有庙宇和塔,而经过“文革”十年,许多地方这些已经荡然无存,得到恢复的只是一点点。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古建筑又在大拆大建中消失。相比之下,在儒、释、道文化的载体留存方面,中国大陆竟然不如古代中国的周边国家缅甸、泰国、越南、韩国等,更不如海上邻国日本,当然也不如我们中国的宝岛台湾,这不能不是一种深深的遗憾。如果任由文化载体消逝,那么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会只是留存在纸面上和电脑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实在堪忧。

请读者注意,本书在论述传统文化的时候,使用“中华文化”一词,而没有用“中国文化”。因为中国文化不一定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并不一定在中国。其实在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周边许多古代属于大中华文化圈的国家都曾参与过,如越南、韩国、泰国、缅甸、日本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现在传承中华文化的,也绝不止中国,特别是遍布世界的华侨和中华文化爱好者们,已经将中华文化的影响扩展到世界各地,薪火相传。这是大中华文化。

有这样的薪火相传,中华文化一定会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这本书,是想寻找能让中华文化绽放光明的不灭的灵魂。尽管中华文化的载体已经残缺,尽管缺少载体的灵魂,可能要漂泊,但是它会长驻在我们的心灵之中,与我们的生命同在。

祝福每一位中华文化的坚守者和传播者。

作者简介

钟国兴,著名学者,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习时报社原总编辑,信息社会50人论坛专家成员。出版有《社会选择论》《重画世界——10种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升级才能生存》《从〈第五项修炼〉到学习型政党》《带着问题学——裸面学习法》《找点:精准高效的做事方法》《链式学习法——学习型组织的六级台阶》《孔子是个好老师》等著作。研究领域涉及哲学、管理学、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发表文章数百篇。另外,发表有散文、诗词、歌词等作品。多所高校、党校兼职教授,多座城市顾问,举办讲座上千场。

亮点展示

《中华文化密码:通达智慧之门》--详情.jpg

精彩书摘

中华文化之根

世界从何而来,万物从何而来,不同的民族看法大不相同。

在中华文化看来,世界是从什么都没有开始的,也就是从无开始的,世界万物是从无演化生成的,这就是所谓“有生于无”。

道家讲无,佛家讲空,其实空也就是无,只是用词不同而已。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存在变化的万物都是从前边的事物生出来的,那么最初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初的东西是从什么都没有生出来的。并且老子在《道德经》中还使用“无极”这一概念,提出人修道的目的是“复归于无极”,也就是重新回归到无边无际的空无的状态。

强调世界万物最初产生于什么都没有,在这一点上印度和中国有相似的哲学观念,佛道两家的根本世界观并不矛盾,根本观念高度一致,这是佛教能在中国广为传播、广受信奉的最重要的原因。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佛教本来就强调无,而到了中国之后经过一个时期,到了唐朝发展出一个中国化禅宗流派,其代表人物六祖慧能有一首著名偈语,也就是谈佛说法的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的意思是世界归根到底是“无”,佛教让我们悟到这个“无”,并不是在这之外给我们另外一个世界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而是让我们认识“本来无一物”这个根本,达到一种毫无牵挂的解脱。

儒家原本只是谈“仁”,并没有谈“无”。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根据道士陈抟《无极图》,在其所著的《太极图说》中对道家“无极”一词作了新的解说,把“无极”作为万物之本原,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的命题,表达“有生于无”之意。这一哲学大大地影响了后来中国文人的世界观。虽然宋明理学和儒学在一些基本理念上有重大差异,但毕竟理学仍然举着儒家旗号,所以也可以说到了宋代,儒、释、道三家的世界观在根本上趋于统一了,对世界的解释归根到底都归于一个“无”字。

中华文化中的这个无就是空无,无极就是空无终极,但很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有和尚强调这种空又不是绝对的,所谓不是“顽空”,为此东晋时候研究佛教理论的僧肇,曾经专门写过一篇《不真空论》,强调“真空不空”。道家和理学的无极,其实也是这个意思。这就像是无限趋近于零,但又不是绝对的什么都没有。于是你可以在空无之中体会出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所以禅宗高僧让你听“空谷之音”,让你在体悟空无中去实现大彻大悟。

中华文化的世界观,除了物质世界之外还存在非物质世界,而且非物质世界还是很庞大、多层级的。中华文化中的无,显然不是指这种非物质的世界,因为非物质世界和物质世界一样,都属于“有”,用现代科学说法就是“暗物质”。无是指物质世界、非物质世界的共同来源、共同的根本。

因为尊崇无,而且认为“有生于无”,所以中国人的心灵领域并不局限于物质世界,而是非常重视物质世界之外的冥冥之中的世界,以及这种冥冥之中的世界背后的状态。中华文化并不简单地断言世界是某个造物主所创造,即使有这样的说法也认为是一种初级的神话,人们总是相信有一个不可知的、当然也是不可估量的未知世界的存在或价值,并且对它总是怀有一种审慎的敬畏和敬重,不敢简单地忽略或否定。例如,在宗教领域里,一般不会尊敬一个神而否定其他神的存在价值,这使得中国人对外来文化有一种难以想象的包容力,甚至对外来宗教的神因不了解而更有一种兴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共处的国度。

由于这种包容,似乎中国人对于宗教、文化和科学的态度,都显得近乎实用主义——谁能对自己目前关心的事物给出某种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方法,就倾向于相信、接受他的说法。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多数人的信仰很难做到坚信不疑。例如,人们相信科学,但是并不等于就是科学主义者,许多中国人依然对于科学所不能直接证明的领域抱有一份敬畏心,不会用简单、武断的推理去证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就一定是什么。当人类用物质的手段了解太阳系时,中国人不会简单地相信世界都是由同样的物质组成;当感官只是感受到物质空间的存在时,不会简单地否定其他空间存在的可能。

当然,上面所说的是指受中华文化影响较大的中国人。确实,有一些深受西方某些理论影响的中国人,已经远离了这些原则,那是因为这样的中国人尽管是黄皮肤、黑眼睛,但在精神世界里却已经没有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

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道”。“道”这个概念来自老子的《道德经》,孔子也使用过这一概念,不过他的使用也可能来自老子的影响。老子讲“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也就是说,“道”存在于有和无之间,既像有又像没有,却把有和无连接起来,打通了,从而体现了无支配万事万物的看不见的作用,背后是无在支配有的生生不息的运行。在中国人的意识中,越是隐蔽的世界,越是起到支配的作用。所以过去国人对于冥冥之中的命运和风水的相信,似乎更甚于其他国度的人。

既然存在道,就要努力认识和接近道,如果能得到道的真谛,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胜于得到人间任何东西。所以中国人向往“得道”。所谓“得道”,就是达到在有无之间自由行动、自由支配的状态,所谓出神入化。那么谁最为出神入化?中国人最喜爱的“得道”的艺术形象是孙猴子,其法名就是“悟空”,也就是了悟了空无的真谛,于是就可以在有无之间随心所欲,随意变化。当然,把孙悟空关在“老君炉”里的太上老君,还有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的佛祖,更是人们尊崇的对象。

空无用数字来表示就是零。因此也可以说,零是中国哲人认定的世界本原,零是中华文化世界观的根本,是中华哲学之根,是中华文化之根。零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不知道这一点,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认识中华文化。

内容简介

在不同的民族那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逻辑,而这些逻辑背后又有信息的排列组合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基本规则,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自己的“密码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什么是中华文化的“密码本”?什么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糟粕和误区?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作者选择了零至九这十个及基本、又简单但也是重要的数字,阐释其在中华文化中特定、丰富的含义,解析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所独有的思维方法,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中华文化精神的全新视角。

内容推荐

在不同的民族那里,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逻辑, 而这些逻辑背后又有信息的排列组合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基本规则, 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自己的“密码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什么是中华文化的“密码本”? 什么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糟粕和误区? 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作者选择了零至九这十个最基本、最简单但也是最重要的数字, 阐释其在中华文化中特定、丰富的含义, 解析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所独有的思维方法, 为读者提供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