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地映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肖作福//杨春风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后记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子弟,出生在国难当头、战
火纷飞的1939年。当我刚刚懂事的时候,记得家里很穷,
为了生存,爸爸在做劳工,二叔去给地主干活,三叔被抓
去当国民党兵,爷爷奶奶领着妈妈、婶子过着衣不遮体、
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1948年锦州解放了,1949年新中国
成立了,分得了土地,爸爸叔叔也回家团聚,生活一天天
好起来。我爸爸说:“农民种地没出路,将来要上学好好
读书,哪怕当个工人也比农民强。”在父亲的嘱托下,我
上了小学,考上了初中、高中,在极端困难时期的1960年
考上了辽宁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时期入了党。
l965年毕业时被分配到中央组织部青训班,l966年被
派到辽西最困难的贫困县——义县七里河公社任副书记、
书记,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一干就是十年
。粉碎“四人帮”后我去县里做县委常委、副县长、书记
,后来到了锦州、铁岭任市委副书记、书记。1987年到省
政府,任省长助理、副省长、常务副省长,一干十年有余
。1998年春到2009年在政协工作。此时,我已从一个农民
的苦孩子,成为一名国家高级领导干部。祖国解放、新中
国成立七十年,也是我读书成长、为党工作的七十年,我
深深地感到,回忆我的人生道路,一个农民的苦孩子走到
今天,这是党和祖国培养的结果,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一切
,没有伟大的祖国也不会有幸福的今天。我在县、乡基层
工作十五年,跟农民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工作、战斗在一
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书本上
学不到的东西,我深深地感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2009年,我退休了,但我怀着对党忠诚、对祖国充满
无限热爱的激情,还要为祖国、为人民做点贡献,于是我
在朋友们的启发下,拿起了相机,奔走祖国各地,把新中
国成立七十年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变化记录下来,特
别是看到祖国各地经济发展的惊人成绩,我心里真是乐开
了花,看到了祖国的伟大,看到了祖国的大江大河、青山
绿水,以及耸入云霄的高楼大厦,浑身是劲,深感轻松愉
快。为了真实展,示祖国的新面貌,我选取了部分照片,
并请杨春风同志写了文字作以说明,与同志们交流互鉴。
此书的出版得到了郭兴文同志,辽宁出版集团张东平、蔡
文祥同志,以及高文秀、陈巍、李鹏等同志的大力支持,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说实在话,我不懂得摄影,也真不会
摄影,只是出于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真挚的爱。谢谢!
肖作福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故地乡愁
第二部分 丰饶四季
第三部分 锦绣河山
第四部分 活力湿地
第五部分 人文中国
后记
精彩页
医巫闾山
早在4000多年前的虞舜时期,全国分为十二州,又各封一山为一州之镇,医巫闾山就被册封为了“幽州镇山”,由此成了东北大地最早见诸先秦典籍的名山。时至隋代,颁封五岳五镇,医巫闾山又被封为了北方镇山。此后历朝历代,也都对其不胜尊崇,纷纷在此建庙设主,封公晋王。到了明代,医巫闾山就已成为“辽境内三大名山之首”了。
一直以来,医巫闾山始终为历代帝王雅士所瞩目,包括屈原,包括乾隆。许多个世纪里,无数文人墨客为它撰写华文丽章,太多名臣高士为它欣然刻石立碑。他们在它的怀抱里览胜寻幽,它也借着他们的讴歌而美名远播。
如今,人们习惯于将医巫闾山简称为“闾山”。
闾山是北镇最引以为荣的一个存在。作为锦州的一个县级市,“北镇”这个名字即起源于闾山。1995年,此处曾改名“北宁”。虽并不清楚这一变更的具体缘由,北镇人却仍然对此不大满意,甚至外地人也都不太习惯,以至于说起这地方的时候,还大多照旧以“北镇”相称。人们对于一个地方的热爱,很多时候会表现为对它的故称旧名的眷念及紧捏不放。
或许这样的眷念也会于多年发散出一种积极的力量,虽无影无形,却仍能为人所知,并感同身受。于是到2006年,“北宁”便重又叫回了“北镇”。人们的遗憾至此得到了圆满的弥补,北镇人自个儿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尽管今天的北镇并不怎么打眼,在历史上却颇为紧要。既是辽河平原之屏障,也是山海关外之要冲,以至于被历代帝王视为膏肤之地而建州设府,置卫筑城,时至明代还被誉为了“幽州重镇”“冀北严疆”,成了“九边重镇”之首的辽东镇的军政中心。
北镇的面积虽不大,却很古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打上了人类文明的烙印。业已过去的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使北镇像极了一个沧桑的老人,脸上的每一条褶皱都蕴满了岁月的表情,还漂不淡,也剔不出,因为它埋藏在一条条石板路的缝隙里,隐匿在一幢幢老宅子的砖墙里。北镇的古,深浓得就像夜色似的,让人看不清时间的起点和尽头。然而却能用心感受和伸手触摸,没准随便摔个跟头,也能捡起满手的传说和故事。
沿着这个小城的任意一条小巷悠闲地走,走至尽头,往往就会迎来一片远山,暗绿的,或者黛青的,那就是闾山了。闾山对北镇而言,就像母亲的一条手臂,舒缓而又温暖地将它环绕。这座暗赭色的小城,许多年中,就在这种令人心安的环绕中日益壮大着,从府、卫到县、市,从少年到壮年,也从清贫到丰庶。
到20世纪80年代初,北镇就已凭借闾山壮美的自然资源及其深厚的历史文脉,大力发展起了文化旅游事业,乘着改革开放之风蓬勃向上,很快就成了海内外游人的瞩目之地、心向之所。如今的北镇,已在闾山的林海松涛及层叠梨花的掩映下,越发璀璨了。
闾山之文脉,源远流长;闾山之壮美,亦将世代绵延。 此镇庙
这是当年的五座镇山神庙当中,唯一得以幸存的一座。
隋代于全国册封了五岳五镇,也同时“就山立祠”,备建了一座“镇山之庙”,如今坐落在锦州北镇市的北镇庙,就是“北方镇山”医巫闾山的“镇庙”。这也是当年的五座镇山神庙当中,唯一得以幸存的一座。
尽管北镇庙最初的规模与格局都已无从考证,考古学的发现却已表明时至辽金时期,它必定得到了不止一次的扩建。随后的明清两代也曾多次予以维修,使其在岁月中逐渐凋残的土木、日益褪色的金粉,都屡换新颜。
时至民国初年,北镇庙仍有高僧住持,并有既精通老庄又擅长书画的道长经管,庙中的亭楼殿阁也完好无损,宗教活动亦不减往昔。1963年,北镇庙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管这并未能使它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免遭破坏。
1980年,北镇文物管理部门接管了北镇庙,使之同全国各地的文物古迹一样,自此迎来了和煦的春天。时至今日,北镇庙仍然保持着庄肃的庙容,这并非时光给予了它额外的尊重,而是仰赖于改革开放后的一代代文物工作者的尽心维护。
北镇人对文物古迹的爱护是真心实意的,这应该与这方土地的深厚文化素养息息相关。历史上的北镇不仅是地处要冲的兵家必争之地,亦素为文化名城,辽代有藏书万卷的读书堂,明代有辽右书院和崇文、仰高书院,读书求知之风经久不衰。
在这种持久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也成长起一代又一代文化名人,如辽代的马人望、金代的曹永义、元代的耶律楚材、清代的李维祯,以及现代的唢呐演奏家胡海泉、画家张汀、东北大鼓“霍派鼻祖”霍树堂、名医林华增、高师肖雨春等,可谓人才辈出。
这些相继灿烂于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名人,不仅使北镇这座文化古城更显幽深,更具内涵,而且使北镇在无影无形中逐渐形成了重文尚艺的民风民俗。当时光流转至今,北镇的剪纸艺术与民间工艺品仍然蜚声全国。实际上每在辽西行走,都能感受到北镇的文化气韵,即使随便向哪个路人打听一下北镇人的特点,多数时候也都能得到这样的一种回答:那是一个奇怪的群体,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呢,没准也会在
导语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作福先生是一位卓越的领导干部、仁厚的长者,同时又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但这部作品却展示了肖作福先生的另一面——富有艺术修养的一面。
作福先生的作品灵感来源于童年的记忆、工作的感受、对祖国河山由衷热恋和对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
这是一部展现祖国美好山河及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散文作品集。
序言
手捧着《大地映像》的书稿,心中回荡着顾炎武的诗
句:“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肖作福先生是辽宁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在职期
间,以其卓越的政绩、朴厚的人格名扬辽沈大地。退休后
,在人生“第二个青春期”,他又在艺术领域里奋斗、跋
涉,并取得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这部作品包含“故地乡愁”“丰饶四季”“锦绣河山
”“活力湿地”“人文中国”五个部分。文字精练、简洁
、生动,辅以相应图片,可以称得上图文并茂,相映成趣
。作品生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
山,讴歌了人民改天换地的豪情,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
、对人民的挚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向往。
从这部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作福先生浓浓的家国情
怀。
这位出生在北镇市肖屯的老人,至今对生于斯、长于
斯的热土一往情深。老家的山山水水、阡陌沟渠、街巷城
墙、塔寺牌楼,那记忆中的“味道”,那割舍不断的乡愁
,依然记忆犹新、魂牵梦萦。那是一种既质朴又神圣,既
冲动又恒久涌动着的民族血缘和家庭谱系;个体血脉与群
体的承继关系,并由此生发出别样亲切、温暖、祥和与肃
穆、庄严、凝重的乡情。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具有四千多年历史,虞舜时期被
封为幽州镇山的医巫闾山群峰耸峙、六重掩抱、南望渤海
、水天一色的雄姿;看到了建于隋代的“就山立祠”,庄
肃静穆的北镇庙;看到了高耸入云、风铃摇曳、两相对峙
、神州唯一的辽代双塔;看到了矗立在北镇市中央大街,
建于明万历年间,气势恢宏、端庄沉稳、剔透玲珑的石牌
坊;更看到了铭刻在童年记忆中孩童灿烂的笑脸、故乡父
老乡亲亲切的容颜……作品诉说了一个赤子对赋予他灵魂
与希望的热土的敬畏与皈依。从作品中,我们看到作福先
生的“乡情”并不囿于生养他的这片土地,而是把情感的
目光洒向他步履所及的地方。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
:“诗人笔下的故乡很多时候与地理无关,但应该依靠美
术、艺术和诗歌而回去。”同样,肖作福先生心目中的故
乡也早与地理无关。他依靠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使命与担
当而“回去”,回到那大写的“故乡”,亦即古人所言“
直把他乡作故乡”。于是,我们看到了他对辽沈大地的钟
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丰饶的辽北、秀丽的辽南、
险峻的辽西、葱郁的辽东,寄予他无尽的思念与挂怀;黑
龙江的大河、吉林的大山、内蒙古的大草原、西藏的大高
原、新疆的大油田、香港的大回归、陕西的“大地原点”
,无不是他心中的向往。他的笔触投向了白山黑水,辽河
两岸,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盘锦的红海滩,本溪的枫叶
,昌图的苹果,黑山的玉米;绥中的长城,长白山的天池
,黄河壶口的瀑布,亚布力的冰雪,格尔木的胡杨,新疆
的乌尔禾风城,介休的绵山,台湾岛的风光,都成为他动
情讴歌的对象。在这深情的讴歌中,涌动着不息的家国情
怀。
从这部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作福先生高度的使命感

马克思说:“作为一个确定的人,现实中的人,你就
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而使命感,就是指人对
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的感知和认
同。有使命感的人,会珍惜人生、生命、工作、生活。使
命感是人的内在永恒动力;一个人的使命感越强烈,他的
人生希望也越强烈,工作激情与生活热情也越强烈,他的
人生责任感也越强烈。
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对上述观点的一个诠释和佐证。
这些作品中,相当一部分是反映辽宁农业、农村变化的记
录。这些让后人“回眸历史”的记录,其实也饱含着当时
的领导者、参与者作福先生的贡献与心血。那自然造化加
人为干预而形成的天下奇观盘锦红海滩,正是作福先生任
省政府主管农业副省长时,亲自规划、亲自领导的辽河三
角洲农业开发工程的“完美结晶”。那条绵延27公里的拦
海大堤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海潮倒灌问题,由此打造了千顷
稻田,同时也使那片“宝泥滩”的盐碱度得到了有效的降
低,为翅碱蓬获得了大规模滋生的良机,进而生成了“其
势如火、焰焰如虹”的红海滩。还有那昌图的苹果,也是
作福先生任铁岭市委书记时,为调整昌图的经济结构,改
变单一玉米种植的老路,通过果树嫁接和土壤改良而成功
栽种“寒富”的成果。还有绥中的加碑岩,这个革命老区
、辽西第一个中共支部的诞生地,同时也是辽宁省最偏僻
、最贫困的乡,“九沟十八汉,汉汉有人家。多的三五户
,少的一两家”。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时任副省长的作福
先生亲自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修起了一座现在群众还啧
啧称赞的“福桥”。更有那遍及全省的大型水利工程,如
作品中反映的“白石水库”、“石佛寺水库”、“桓仁水
库”、“七里河水库”、“盘锦河闸”、辽西北供水工程
等,无不渗透着作福先生的心血。正如电视连续剧《士兵
突击》中的一句台词:“生命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洒
下一片绿荫,不抛弃,不放弃。”从七里河公社人生的第
一站,到义县的初试锋芒;从锦州的大展身手,到铁岭的
全面主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展现祖国美好山河及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散文作品集。全书分成“故地乡愁”“丰饶四季”“锦绣河山”“活力湿地”“人文中国”五部分。文字精炼、简洁、生动,辅以相应图片,可以称得上图文并茂、相映生趣。作品生动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祖国壮丽河山,讴歌人民改天换地的豪情,表达对祖国、家乡、人民的挚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向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