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千面之人 让·路易·科恩 1 童年与早期游历时期(1887—1917年) 2 成为勒·柯布西耶(1917—1926年) 3 城市愿景与纯粹主义别墅(1922—1935年) 4 寻找大项目(1926—1942年) 5 巴黎、维希和战争(1937—1943年) 6 人性化尺度的大项目(1942—1952年) 7 印度之行(1950—1962年) 8 神圣与崇高(1950—1959年) 9 地中海的时光(1950—1959年) 10 回顾(1954—1965年) 11 附录 注释 年表 精选文献 索引 精彩页 神圣与崇高(1950—1959年) 从建成之日起,柯布西耶的宗教建筑就令批评家和历史学家们颇为困惑。1944年,法国朗香的一座教堂被炸毁,随后柯布西耶接到委任设计一座新教堂。朗香教堂(Notre-Dame-du-Haut)激发了这位时年63岁的建筑师创造出最出人意料的建筑作品。然而,对于许多1955年初见这座建筑的建筑师和评论家来说,朗香教堂似乎是对现代建筑基本理念的一次背叛。极具表现力和雕塑感的建筑(对现代建筑师来说)似乎犯了“掩藏结构”的头等大罪。 柯布西耶在朗香教堂和拉图雷特修道院的参与,得益于他与神父马利—阿兰·库图里耶(Marie-Alain Couturier,一位受过艺术家训练的道明会修道士)和皮埃尔·雷加米(Pierre Regamey)之间的友谊。他们共同创办了《神圣艺术》(L’art Sacré)杂志,旨在让现代艺术家参与宗教艺术的创作。虽然柯布西耶本人不信教,但他认识到灵性的力量,并参考自然隐喻和炼金术发展了一套个体图像学。“我接受符号,我相信符号,因为它们是活生生的现实的表达,或是对未解之谜的唤起。象征与形而上学让我驻足沉思=[它们意味着]想象力、在任何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都有价值的创造力、人们可以利用的物象和迷信,为那些已经逃离、正在逃离或试图逃离(物质世界)的人和神话爱好者提供庇护之所。” 对于柯布西耶来说,天然形态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这些形态有着对自然的敏感,同时又附加一种秩序,在柯布看来,这正是艺术的本质。他一生都在收集天然之物——贝壳、骨头、浮木、石头等等。在1960年的一次电台采访中,他如此解释道,“它们无处不在……关键是如何看到它们、观察它们、认识它们,并意识到它们值得钦佩,因为它们以普适性的规律表达和体现了自然的法则……我接受的全部教育即在于如何将自然纳入思考,深入研究并从中获得启发。”柯布西耶提到,朗香教堂屋顶的灵感来源于他在纽约长岛海滩上捡到的蟹壳,但同时屋顶的形态也喻指飞机机翼或大坝流水。建筑东南角锋利的白色边缘打造出“一处直角”,线条爽利而陡直,彰显着秩序与精确,与粗糙纹理的倾斜墙壁和黝深圆润的屋顶形成强烈的对比。 柯布西耶经常将自己比作一个修道士。他声明,拉图雷特修道院的设计,既服务于道明会修道士的生活,也同样适用于知识分子:“我要为布道者们创造一个冥想之处、研究之地及祷告之所……让居住在此间的修道士获得如今人们最需要的东西——宁静与安和。”在描述架于空中的修道院时,博纳(Bonnet)神父解释说,由于柯布西耶“不能在地面上直接建造(场地坡度过陡),所以他选择从天空向下建造,他是从天空到达了地面”。当被问及这位建筑师对宗教的态度时,博纳回忆道:“他参加了教堂庄严肃穆的落成弥撒,并以此结束了修道院的建设。我看见他哭了,真的哭了,像一个深受感动的人一样。当他从人群中走出来的时候,我听见他说:‘现在我明白我所做的事了;这就是我想要达到的结果。’” 导语 ★ 关于现代建筑巨擘勒·柯布西耶最全面、最壮观的视觉传记 ★收录众多罕见的档案材料,包括未曾出版的创作手稿与鲜为人知的生平故事,堪称最详尽的纸上档案馆 ★对于任何柯布西耶的爱好者,这绝对是一本必不可少、激动人心的书 ★全面了解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与个性,展现建筑大师最完整的人生,进入柯布西耶的建筑世界 ★引进自知名艺术出版社Phaidon,印刷、制作精良,百分百呈现原作风貌,值得珍藏的经典建筑书 序言 到20世纪30年代之时,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形象已经被奉为现代建筑师的标 准模范,以至于建筑师们在各类宣传中都戴着圆 形的黑框眼镜、系着领结,模仿柯布西耶的容貌 举止,试图以此吸引业界的注意力。当时,柯布 西耶就是一个十足的传媒明星;在近60年的职业 生涯里,他一直在动员媒体、电台和电影业来支 持他的想法和计划。从最初用原名“夏尔-爱德 华·让纳雷”(Charles-Edouard Jeanneret), 到1920年后开始使用化名“勒·柯布西耶”,他 前前后后写了34本书,有七千多页的文本,此外 还有几百篇文章和讲稿,包括他在除大洋洲之外 的每个大洲所做的演讲。他在公共领域的强势主 导地位加上他对科技及其产物的迷恋,使得他成 为某种意义上的总体建筑师(total architect ),坚定致力于现代化的进程。如费尔南·莱热 (Fernand Léger)在回忆与柯布西耶的初次见 面时所说,这副引人注目的形象是柯布为俘获公 众注意力而有意塑造的。这位艺术家回忆道:“ 我见他向我靠近,硬邦邦地,像一个移动着的奇 怪的物件,一个顶着圆形礼帽、架着眼镜、罩着 牧师袍的人形剪影。这个‘物件’在一辆自行车 上缓慢向前移动着,严谨地遵守着透视的定律。 ”1 这个刚性的形象显然是人为构建而成的,是 一个精心筹划的伪装。他私下的书信往来以及在 建筑生涯中与他人的无数次专业探讨,显示出他 与导师、同事和朋友间亲密的私人交往。这些私 密的信息自成一套话语,与那些在大众中间激起 波澜的演说词紧密相关而又截然相反。这些私下 言论远比他公开的一面更能反映其真实人格,如 他在1926年给约瑟夫·采夫 (Josef ?erv) 的 信中清楚表明的那样,“勒·柯布西耶是一个假 托。勒·柯布西耶投身于建筑,无关其他。他追 求公正不偏的见解,没有权利背叛与妥协。他是 一个从肉体中解放出来的独立实体……夏尔-爱 德华·让纳雷则是那个有血有肉的人,拥有着跌 宕起伏的人生,历经了荣光之巅与至暗时刻。他 会画画。虽然不是画家,但他对绘画保有着热情 ,他不停地画着,是一个业余画家。”2 柯布西耶的生产力是惊人的。从1907年建 于他瑞士的故乡拉绍德方(La Chaux-de-Fonds )的佛莱别墅(Villa Fallet),到1965年去 世之时仍在考虑的多项委任,柯布西耶主持了78 项工程,作品遍布十二个国家,而这还只是他设 计过的305个项目(有的设计已经达到了非常高 的精细度)中的一小部分。他的业务形式多变、 涉猎广泛,其学科范围令人眼花缭乱,这在他的 同代人之中犹显独特。相比之下,另一位美国建 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设计和完成的建筑数量显然更多,且 作为一个作家的产量也毫不逊色,但是这个美国 人却几乎没有留下造型艺术作品。德国建筑师密 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的建筑 与柯布西耶不分伯仲,他也成功建立了新的空间 准则,但是这个德国人的文字产出却微不足道。 因此,柯布西耶涉猎学科的丰度和广度在他的那 一代人之中是极为特别的。因为憧憬于成为一名 建筑师,他放弃了原本父亲所希望的成为一名钟 表匠的想法(钟表制作在他的家乡是最主要的产 业)。正是作为一名建筑师,他在漫长的职业生 涯中接触到了那些最具特色的项目,也正是以建 筑的名义,他得以倾注自我来审视这个世界。 内容推荐 勒·柯布西耶(1887—1965年)是现代主义中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城市规划者和理论家之一。本书巨细靡遗地介绍了这位20世纪的建筑巨匠、杰出设计师的生活和工作,堪称一本完美、宏大的视觉传记。书中收录了他的工作草图、绘画、日常信件、生活照片以及各种建筑作品,所有图片多达2000余张。 翻阅这本书时,读者会紧随柯布西耶的人生轨迹——童年的游历之旅、成为一名多面手(画家、作家与建筑师)、开展各种建筑项目、印度之行、在地中海安度晚年。 本书的两位作者让-路易·科恩、蒂姆·本顿均是研究柯布西耶首屈一指的专家,二人担当了这本丰富的“纸上档案馆”的管理员,分别撰写了优雅动人的前言与章节介绍。由于二人的努力,我们得以走进柯布西耶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