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地球的故事(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美)房龙 |
出版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地球的故事》讲述了各大洲不同国家的气候、地势,以及人们如何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人们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又如何影响到了当地的风俗、历史,最终形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和民族。读者对于地球的各种问题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房龙(Van Loon.H.W.,1882-1944),杰出的美国通俗历史作家,出生于荷兰。他1931年开始写书,直到1921年写出《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饮誉世界。房龙一生著述颇丰,写了30多部涉及历史、文化、文明以及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主要包括《房龙地理》《文明的开端》《太平洋的故事》《人类的艺术》《圣经的故事》《宽容》《美国的故事》《与伟人谈心》以及此书《人类的故事》等。房龙的著作文笔优美、知识广博、轻松风趣,真知灼见发人深省,贯穿着理性、宽容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世界各地广受读者喜爱。房龙是出色的通俗作家,伟大的文化普及者,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和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他们成为尽人皆知的常识。 目录 第一章 与我们一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物 第二章 “地理”的定义及本书的阐释 第三章 我们的行星:它的诸种习性、风俗和规律 第四章 地图和航海技术 第五章 季节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六章 思考这个行星上的小块陆地,为什么其中的一些被称为“洲”,而另一些不是 第七章 有关欧洲的发现及欧洲的种族 第八章 希腊,地中海东部的岬角,古老亚洲与新兴欧洲的桥梁 第九章 意大利,根据其地理状况,一旦条件齐备,就能够扮演海上霸主或陆上霸主的角色 第十章 西班牙,处于非洲与欧洲的冲撞处 第十一章 法国,拥有所需的一切的国家 第十二章 比利时,一纸条约建立的国家,除了国内和谐,它在各方面都很丰足 第十三章 卢森堡,一个历史奇迹 第十四章 瑞士,由崇山峻岭、优秀的学校和团结一致但使用四种不同语言的国民组成的国家 第十五章 德国,成立太晚的国家 第十六章 奥地利,不再被重视的国家 第十七章 丹麦,在某些方面是小国胜过大国的典范 第十八章 冰岛,北冰洋中一个有趣的政治实验室 第十九章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瑞典王国和挪威王国的领地 第二十章 荷兰,北海岸边的沼泽地,却成了一个帝国 第二十一章 大不列颠,一个岛屿,却关乎世界1/4人口的福祉 第二十二章 俄国,地理位置让人无法弄清其属于欧洲还是亚洲 第二十三章 波兰,作为一条走廊而遭受不幸,现在终受益于这条走廊 第二十四章 捷克斯洛伐克,《凡尔赛和约》的产物 第二十五章 南斯拉夫,《凡尔赛和约》的另一个产物 第二十六章 保加利亚,巴尔干王国中得天独厚的国家,大战中押错了宝,终食恶果 第二十七章 罗马尼亚,一个拥有石油和王室的国家 第二十八章 匈牙利和它所遗留下来的东西 第二十九章 芬兰,通过艰苦劳作和聪明才智战胜恶劣自然环境 第三十章 亚洲的发现 第三十一章 亚洲对于世界其他地区意味着什么 第三十二章 中亚高地 第三十三章 亚洲西部大高原 第三十四章 阿拉伯,何时成为亚洲的一部分,何时又不是了 第三十五章 印度,自然和人都在辛苦地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地方 第三十六章 缅甸、暹罗、安南和马六甲,占据南亚另一个大半岛的国家 第三十七章 中国,东亚大半岛 第三十八章 朝鲜、蒙古 第三十九章 日本帝国 第四十章 菲律宾,墨西哥的老辖区 第四十一章 荷属东印度,尾大不掉 第四十二章 澳大利亚,大自然的养子 第四十三章 新西兰 第四十四章 太平洋上的岛屿,那里的人同我们一样生活 第四十五章 非洲,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大洲 第四十六章 美洲,无上幸运之洲 第四十七章 新世界 序言 房龙的代表作:《地球的故事》简介 《地球的故事》一书1932年初版于美国,此书一出, 立即轰动美国,仅在出版的几个月内,就在美国国内售出 近14万册,第二年,就出现了德文、西班牙文、匈牙利文 、意大利文、葡萄牙文、瑞典文以及中文等14国文字的译 文。 这本出自房龙之手的地理书,是一本完全不同于传统 意义上的“地理书”概念的著述。作者完全无视常规地理 书的写作方式,他所关注的是人在地理中的活动踪迹。在 他的这本书中,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放在了第一位。我们知 道,房龙是科班出身的历史学者,所以,他对纯地理的索 然无味的写法不感兴趣。他关心的是在一个个国家和地区 中,人类在科学、艺术、商业、宗教和政治上的种种活动 ,并以历史的视角来透视人和与之共生的环境的关系。 房龙在其序言中称,他是应朋友要求写这本书的。这 个朋友要求他“把所有山脉、城市和海洋标注在您的地图 里,而只要给我们讲讲住在那些地方的人,讲讲他们为什 么住在那里,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在做什么——一种适于 地理的趣味人类故事”。这本独特的地理书就是依此要求 而写,并于1932年呈现在读者面前,与房龙的其他著作一 样受到热捧。 1932年距今已经有80多年,从今天来看,世事沧桑, 一切都有了巨大的变迁。尤其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世 界上许多的中小国家取得独立,一些地区的主权、行政归 属和名称有了很大的变更,所以书中的一些内容与现在的 格局有极大的差别。这是我们在阅读本书时必须加以注意 的。对有些世界历史大事的提法,房龙也与我们现在通常 的提法不同,比如,书中所说的世界大战,是指第一次世 界大战。毕竟,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此书出版之后。 作为一部“上了年纪”的著作,作为一个已经过去了 的人物,房龙和他的著作当然也不是完美的。比如尽管房 龙本人也在批判种族主义,他疾呼:“我们不再可以如我 们的父辈般肆意劫掠和偷窃,因为——如果你真想知道的 话——我们的良知不会让我们这样做——就算我们生下来 未携带着精神指南针——因为人类良知的积累最终达到一 定程度,开始发出其第一道光亮了,从而诚实和普遍庄严 既为公民的私事,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国际性事务了。” 但他仍时不时流露出了他的白人至上观。 当他在书中提到中国时,他所包括的地理区域是不完 整的,这是我们完全不能同意的。西藏在书中被称作中亚 高地,独立于中国,而中国东北(当时称满洲)也被置于 中国之外。他对日本所谓为争取“生存空间”而进行的侵 略,竟抱有同情的态度。这些(包括还有其他很多对第三 世界人民的污辱性言辞)都是不可取的,中国读者应该保 持自己的警觉。 尽管在房龙的这本书中有各种历史误会甚至硬伤,我 们还是认为,它自有它的存在价值。因为,在这本书中, 房龙坚持了自己惯有的行文风格,时时用他的生花妙笔, 将枯燥的地理知识融于其中,使人在轻松的地理之旅中大 致了解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相信大家会从中得到 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旧作新译:关于本书的翻译 《地球的故事》版本不少,该书1932年刚在美国成为 畅销书,次年国内就出现了两个中文译本,其中有傅东华 译的《我们的世界》(新生命书局版)及陈瘦石、胡淀成 译的《房龙世界地理》(世界出版合作社版)。最近几年 ,更有大量良莠不齐的译本出现。 本书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把原文的所有意思、所有 细节都传达出来。房龙作品的文学性很强,他的比喻往往 妙不可言,如果单纯把简单的知识译出来,就失去了房龙 著作的精髓。另外,本书采用了大量的注释,远远超过已 有的所有译本,使读者能在历史丛林的迷雾中,清晰地找 到确定位置,同时也解除了读者需常常另外查找别的资料 的烦恼。关于译名的统一,主要根据陆谷孙先生主编的《 英汉大词典》。 译文力求接近原作者的写作风格,既风趣又不失庄重 。当然,译本肯定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大家给 予指正。 白马 导语 《地球的故事》是房龙的作品中拥有读者数量最多的一本著作。 书中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繁琐的修辞,没有深奥的名词,没有苍白的数字,而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重点,探究人的生存命运。在书中,房龙“把所有的高山、城市、大海统统放进地图里……把人类关心的故事写进地理学”。你将从这本书中得到关于生命的启发。 精彩页 第一章 与我们一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物 这话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毕竟是真的。假设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高6英尺、宽1.5英尺、厚1英尺(实际上,普通人的身材还要比这个小),那么整个人类(据最新可靠的统计数据,现在智人的后裔几近20亿)可以装在一个半英里见方的盒子里。正如我刚刚所言,这话听起来难以置信,但如果你不信就自己算算,你会发现我说的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把这个盒子拿到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在他们为这幅令人难以置信的美景(永恒的力量平静地支撑着这一切)而惊奇时,把这个盒子平放到一座低矮的石峰上,以防他们因目瞪口呆而扭到脖子,然后我们唤来小路德——一只猎狗,让它(这只小兽很聪明也很乖)用柔软的棕色鼻子轻轻推一下这个笨重的新鲜玩意儿,然后就会有一阵碰撞和撕扯,厚木板向下滑落,脱离岩石、灌木和树丛,然后是一声声低沉而渐趋微弱的撞击声,最后水花四溅,盒壁撞到科罗拉多的河岸上。 然后是一片沉寂,一切都被湮灭! 葬在这怪盒里的人类,很快就会被这个世界遗忘。 大峡谷一如既往,继续跟风霜雨雪搏斗。 地球依然继续在神秘的宇宙问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着。 远处和附近的行星上的天文学家不会注意到我们行星上有任何反常。 一个世纪以后,一座密布植物的小山或许会指明人类被埋葬的地点。 这就是人类故事的全部。 我可以预见到一些读者会非常不喜欢这个故事,他们会觉得不舒服,因为他们看到他们引以为傲的人类种族竟然被贬低到如此渺小的地步。 然而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看——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微不足道的数量和无助弱小的躯体却使我们为之深以为豪。 我们不过就是一小撮弱小而没有什么防御能力的哺乳动物。自从人类诞生的第一个黎明开始,我们就被一群群在生存竞争中装备比我们好得多的生物四处包围。其中有些高达100英尺,像小火车头一样重,也有些有着像锯齿般锋利的牙齿。许多物种披着中世纪武士的盔甲般的外壳奔波终日;还有些人们看不见的物种,它们以一种可怕的速度繁衍自身,以此速度,它们在没有特定敌人的情况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可以覆盖整个地球,但它们繁衍有多快,它们的敌人毁灭它们就有多快。而我们人类只能生存在最为适宜的环境中,他们被迫在高山与深海之间的一些小块旱地上寻找居所,但我们的同胞对巍峨的山峰和深邃的海洋毫无畏惧。貌似他们是由可以抵御任何自然环境侵害的材料做成的。 我们从著名权威处得知,有些种类的昆虫能够在石油(一种我们很难想象是我们日常食物主要来源的物质)中自由嬉戏,有些种类的昆虫能在几分钟内就置我们于死地的温度剧变中存活;我们发现那些令人讨厌和惊慌的棕色甲虫(它们看起来对文字特别感兴趣)总在我们的书柜里跑来跑去——即使少了两条、三条或四条腿,也仍能继续它永无休止的日常奔走,而我们自己连一根脚指头被大头针扎一下都无法行走。因此我们有时就会意识到自从我们在这个旋转不停的岩石——一处隐于冷漠的宇宙中的黑暗角落上第一次出现开始,为了延续血脉而被迫面对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竞争对手啊! 对于现存的厚皮动物来说,当年原始人类的举止一定曾令它们大笑不止——它们站在一边,看到这种皮肤略带粉红色的动物沉湎于其最初的笨拙的努力中,居然企望不借助于树枝或藤条而用后腿行走。 然而,近乎两亿平方英里的大陆和海洋(不包括广袤无垠的天空)上的那些自豪而高傲的主宰者——它们曾君临一切,依靠野蛮的暴力和狡猾的诡计获得显赫的地位——如今又怎么样了呢? 除了自然历史博物馆里我们出于仁慈给它们留下的以“展区A”或“展区B”为标记的一小块居留地,它们中的大部分已经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剩下的,为了在现实中生存,被迫进入为人服务的领域。今天它们为了一点儿生计就得用它们的皮毛、蛋、奶和肋间的肉与我们交换,或拖拉那些对于我们懒惰的身体而言显得过于沉重的东西。更多的则潜入荒郊野外,我们允许它们在那里啃食树叶、牧草,并繁衍后代,因为我们认为从那儿赶走它们并将其据为我们的领地并不值得。 简而言之,在短短2000个世纪(从永恒的视角看不过一秒而已),人类已成为每一寸土地上无可争议的统治者,现在还有望将天空和海洋划入其领地。所有这一切,如你所欣悦的,是由几亿造物者(人类)创造出来的,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可以胜过其敌人的优势,除了非凡的理性天赋。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