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谷容林,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教师,戏剧戏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理论和中西戏剧比较。曾参与撰写《西方戏剧理论史》,曾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中国古代文人自我复归的心理生存机制——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中董生的心理分析》,《狄德罗与莱辛: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先驱》《类型融合的戏剧理论——浅论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戏剧理论》,《阿契尔(剧作法):剧作理论史角度的重新审视》,《戏剧符号化的回顾与审视》,《戏剧符号学:理论、方法与历史》。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戏剧符号学的界定 第二节 戏剧符号理论研究史 一 西方戏剧符号理论研究 二 国内戏剧符号理论研究 第三节 本书研究重点和贡献 第一章 基础理论 第一节 两种“符号学” 第二节 两种文本 第三节 戏剧的符号化 一 系统 二 符号化 第四节 符号的类型 一 布拉格学派的符号类型研究 二 科赞的符号类型 三 皮尔斯的符号类型 第五节 符号的转义 第六节 置于前景 第二章 剧本文本的可能世界 第一节 剧本文本“可能世界”概念 一 “可能世界”的理论源头 二 剧本文本的可能世界 三 研究理论和方法 第二节 剧本可能世界的建构前提 第三节 剧本可能世界的特征 一 反事实特征 二 反身性特征 三 动态时间层次特征 第四节 剧本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第五节 剧本可能世界的次生世界 第六节 剧本可能世界的故事与情节 第三章 剧本会话 第一节 剧本文本分类学 第二节 戏剧话语与日常话语 第三节 剧本会话的主要特征 一 剧本会话的指示功能 二 剧本会话的言语行为功能 三 剧本会话的语言形式 第四章 剧本文本中的舞台说明 第一节 舞台说明在剧本文本中的地位 第二节 舞台说明的类型 第三节 舞台说明的发展历程 第五章 剧本人物 第一节 剧本文本的行动 第二节 剧本人物的传统研究 第三节 剧本人物的功能研究 一 普洛普的行动素模式 二 索里奥的行动素模式 三 格雷马斯的行动素模式 四 伊拉姆的行动素模式 五 于贝斯菲尔德的行动素模式 第四节 剧本人物与演员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本书对戏剧符号理论的各个系统和范畴进行介绍和论述,试图在较大框架内勾勒出戏剧符号理论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剧本文本系统主要阐述剧本文本的可能世界、剧本会话、剧本文本中的舞台说明和剧本人物等系统和范畴。本书的研究重点是剧本可能世界范畴及舞台说明范畴,其中剧本可能世界范畴是与剧场交流系统相对应的剧本世界,让戏剧符号理论研究更为完整,是一个较新的,也是极有意义的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