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密语/徐小斌经典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小斌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徐小斌,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画家、刻纸艺术家。自1981年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羽蛇》《敦煌遗梦》《德龄公主》《双鱼星座》等。在美国国家图书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均有藏书。2014年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著名女作家”。曾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三届女性文学奖,第八届全国图书奖,加拿大第二届华语文学奖小说奖首奖,2015年度英国笔会文学奖等。代表作《羽蛇》成为首次列入世界著名出版社Simon & Schuster国际出版计划的中国作品。部分作品译成英、法、意、日、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巴西、希腊、阿拉伯等十余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 书评(媒体评论) 她被誉为“后社会主义中国最出色的小说家”(澳 大利亚著名女性文学研究学者Kay Schaffer ); 她是“高度技巧化地传达被遮敝的声音”的小说 家(世界著名出版社西蒙舒斯特Atria Books副总裁 Judith Curr语) 她是“飞翔的姿态越来越优雅”的小说家(莫言 语) 她是“守护着超验的神性的迷幻花园”的小说家 (李敬泽语) 她是“把语言之美发挥到极致”的小说家(陈晓 明语) 她是“站在中国文坛金字塔顶尖上”的小说家( 戴锦华语) 后记 徐小斌在当代文坛似乎始终保持着一种“局外人”的 姿态。她以诡谲的想象力、超拔的智性与敏锐的感受力长 久地构造着一个个由神秘的文化符码筑成的“别处”:从 一个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海火,到敦煌,中缅边境的 佤寨,蓝毗尼城,我们从中读到的是体察社会历史文明与 人性深层悲哀的别一种视角,她的小说如同美丽的珊瑚触 角,向我们展示了当代写作“无限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她心爱的人物,则是具有透视人类灵魂的通灵性,勘破世 情、揭示本真的“永远的精神流浪者”。他们的存在隐隐 地构成与现代文明社会的紧张的对峙关系。对于徐小斌而 言,写作既是一种“以血代墨”的生命需求,同时也是一 次次以文化密码编织的智性游戏,她的小说由此成为智性 与诗情、科学与神秘、象征与隐喻、回旋与变异、玄奥的 形而上空间与深刻的女性经验等交织在一起的叙述怪圈和 迷宫;犹如埃舍尔的绘画与巴赫的音乐,总是在不知不觉 中由异域回到当下,由神秘转入现实,又从现实过渡到更 高层次的未知。 徐小斌是具有自觉的女性意识的作家,在历史与现实 经纬交织之处,她大大加强了女性文学的深度与广度。在 想象力普遍匮乏的当下,徐小斌的小说以她遗世独立的姿 态成为“梦想的诗学”。(法加斯东·巴什拉)。如果巴 赫金关于中心话语意识形态神话将在世纪末破产的预言成 为现实,那么另一种神话——神秘中心话语将应运而生, 它将穿越世界,走向深刻的终结,在不可知的语言极地, 昭示着不断更新的自由降临——这正是徐小斌向我们展示 的世界,在90年代世俗与超越,拜金狂潮与人文情愫,众 声聒噪与“天籁之音”的冲突与对峙中,“徐小斌现象” 值得我们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她弥足珍贵。 贺:你是比较早开始创作的,1981年就发表作品了。 有你这样创作年龄的作家一般都和社会语境结合得比较密 切,但你的创作却始终和社会语境以及大家普遍关注的话 题离得比较远,这样也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你被文坛与社会 的关注。我想请你就此谈谈你的创作情况。 徐:有一位批评家认为我的小说是“写作在别处”, 我比较认同。作品有各式各样的分类法,从某种意义来讲 ,我的作品大概有两类:一种是迷宫式、寓言式的写作, 如《密钥的故事》《迷幻花园》《蓝毗尼城》《蜂后》等 等,这类写作对我来讲是一种智力的挑战,让我迷恋;而 从《河两岸是生命之树》《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 末日的阳光》到《双鱼星座》《羽蛇》,则构成我的生命 轨迹,可以从中窥见一个生命过程中深度的伤痛与隐秘, 写这类作品是生命的需求,它是一种感官的写作,身体的 写作,很疼痛,伤筋动骨。我很欣赏美国著名女性主义者 苏珊·格巴的说法,她说“女性艺术家体验死(自我,身 体)而后生(作品)的时刻也正是她们以血作墨的时刻” 。“以血作墨”实在是对女性写作的一个准确的界定,比 所谓“个人化”要准确得多了。你知道,在一个人迷恋于 “以血作墨”的时候,他是不大在乎外部对他的关注程度 的。 贺:我读你1983年写的《河两岸是生命之树》感到吃 惊。因为在1985年以前,吸引人们注意力的那些作品,往 往把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寄希望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对人的 心理和情感的体验都带有一点夸张、漫画式的色彩。但在 你的作品中,一开始就能开掘人的心灵深度达到那样的层 次,具有浓郁的激情,这种激情只是在《晚霞消失的时候 》这样的我们称之为具有“贵族气”的作品中才有。可以 说你一开始写作就显得比较成熟。那么小说写作的语言、 形式以及小说本身的一些常识和经验,还有作家找到的那 种能与本人的气质契合的叙述方式,你是如何获得的? 徐:这里面可能有比较复杂的原因,可能跟我的童年 经验和一些后天经历有关。小时候我曾经是个很自闭的孩 子,对成人世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格格不入,好像始终 生活在内心世界,以至外部世界的记忆变得支离破碎,尽 管我也做过知青的尾巴,干过最苦的活儿,但并没有留下 太多那个时代的痕迹,就像“没活过”似的。但是痛苦、 恐惧与孤独在一个敏感的孩子那里必然会积郁成一种巨大 的激情,在适当的时候寻找宣泄的渠道。写作当然是最佳 渠道,因为起码是合法的。(笑)另外,可能启蒙得比较 早也有关系。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给我讲了大量的童话, 印象最深的就是“海的女儿”。早期教育的确非同凡响, “海的女儿情结”几乎影响了我的一生。还有《红楼梦》 。九岁开始读《红楼梦》,初衷是为了偷尝禁果,后来就 看入迷了,看成了神经衰弱,差点儿休学。那时狂热地喜 欢看小说。特别在“文革”中,人们都风起云涌闹革命的 时候,我却偷偷地看各种各样的“禁书”,《前夜》《怎 么办》《牛虻》《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红与黑》等等就 是在那时读的,这些书又使我有了一种“十二月革命党人 情结”,(笑)后来又迷上了梅里美和茨威格。但是,这 一切与当时的社会主旋律形成尖锐的对立和反差,这种对 立与反差对一个正在跨越童年 目录 我有迷魂招不得 ??世纪回眸:生命中的色彩 ??往事琐忆 当时只道是寻常 ??母亲已乘黄鹤去 ??一生只欠一个人 ??所谓代沟 ??你们是我心里永远的痛 ??一条从丰盛到枯澹的河流 ??孩子的眼睛 ??从购物狂到断舍离 ??影碟的诞生与消亡 ??时装记趣 ??购衣:圈套与误区 ??薰衣草的启示 ??北京上海之美丽比拼 ??垃?圾 ??阳光女孩 ??穷人美 ??我的歌唱生涯 天涯漂泊我无家 ??青春回眸 繁霜尽是心头血 ??一种方式 ??关于《如影随形》 ??永恒的主题 ??关于心灵的秘密通道及其他 ??童话的色彩 ??读书·写作·智性晕眩 ??上帝最后的泥巴 ??在颐和园寻找历史踪迹 ??水落石出 作家各自一风流 ??人物素描 不依古法但横行 ??韩国料理,高手论剑 ??天知我有?地知我无 ??和亲质疑 ??魅力是什么 ??长空独行侠 ??禁锢在胆瓶里的魔鬼 ??海边的女孩 ??天下奇寨抱犊寨 成如容易却艰辛 ??我爱足球 ??在东方时空与白岩松解说一九九八世界杯决赛 ??我看御林军 ??邂逅迟尚斌 ??用人之道 ??隐患依然存在 ??异域思球 ??有感于中国没有球星 ??球迷ABC ??法兰西决赛:?VS? ??上帝保佑意大利 ??裁判杀死了英格兰 伊甸之光(代跋)/贺桂梅、徐小斌 徐小斌作品系年 徐小斌文学活动年表 精彩页 世纪回眸:生命中的色彩 最早有世纪末这个概念,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读丹纳的《艺术哲学》。丹纳说,世纪末的色彩是玫瑰色的。可是曾几何时,又读刚刚复刊的《世界美术》,在谈到画家弗鲁贝尔时,作者认为弗氏惯用的“紫蓝色”是“世纪末的色彩”。我不知道世纪末的色彩究竟是什么,但无论是玫瑰色还是紫蓝色都很吸引我,我是那种对色彩很敏感的人,正是色彩使我记住了世纪末这个概念。 世纪末真的到了。在1997年,香港要回归了。柯受良先生飞越黄河壶口的壮举,也染上了一点世纪末的色彩。大家努力要兴奋,却兴奋不起来。所有能够想出来的游戏都已经玩过了。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患了世纪病,并且已经病入膏肓。 我惟一的本事是逃避。但逃避其实也是一种自欺。按顺时针方向,很清醒地看一看过去,忽然发现我的生命的片段,都染着不同的色彩,我靠色彩来区别它们,每一个片段所象征的色彩,像是偶然,又像是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神秘与宿命,不可理喻。 童?年 色彩是我一生的爱好。最早的理想是做一个画家。至今我都认为,没有选择画家这个行当是我一生的错误。我的记忆里充满了色彩:在我出生的那所房子里,有一口很大的镶金嵌银的钟,雕得很精美,钟盘上是罗马数字,钟摆是纯铜的,已经生出绿色的铜锈,但总是走得很准。我从小睡眠就不好,一点点声音也要睡不着,可那钟摆声音很大,却对我毫无影响,很奇怪。钟的两旁是笔筒,造型是典型的中国古董,画的却是日本女人,赤着一双脚,那么鲜活的白脚丫,伏卧在绿的草坪上,只有嘴巴一点点鲜红。那一点鲜红对于我和姐姐们是绝对的诱惑,我们趁着妈不注意的时候,偷着用她的深绛色唇膏,把嘴唇抹得红艳艳的。 童年的色彩是混沌的。我的童年既快乐又痛苦。快乐和痛苦都达到了极致,人格就可能分裂。那混沌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色彩至今仍是我写作时的养分,也是我内心真正痛苦的来源。我的天性爱吃爱穿爱玩,从小就被妈妈和外婆骂为好吃懒做,我觉着委屈。因为那时并没有什么好吃的,穿就更谈不上了:永远拣姐姐们剩的穿。一件红底黑格的小棉袄穿了三个人,本来极鲜艳的红底子传到我这里成了土红色,上面一层洗出来的白绒毛。 妈妈很早就教我做女红:绣十字布,织网兜,钩手袋……并不是做着玩玩的,而是她心血来潮接了居委会的活儿。那时真的不懂,一个学龄前儿童每晚绣花绣到10点,怎么还会被冠以“懒做”之名,于是就难过,就郁郁寡欢,结果就是越发不讨大人的喜欢。 伯父有一回去苏联回来,带回了三件布拉吉,一件白底子青果领,有极鲜艳的绿叶红花,是樱桃那么大小的花,在那时的我看来,真是漂亮极了。这件最大,给了大姐。一件是乳白色的亚麻布,领子和袖口都镶了蓝白格的大荷叶边,很洋气的,给了二姐。我的那件是白色泡泡纱的,在胸口镶了一圈鲜红的缎带,插进镂空的花朵里,丝线挖嵌。照妈的眼光来看,这件是最好的,可是没过几天,吃晚饭的时候,弟弟就偏偏打翻了酱油碟,我的新衣裳就染了一块斑,我哭啊哭啊,我知道新衣裳是不能再复原的了,可我想要父母说一句话,说一句公允或者同情的话,这句话没有等来,等来的是一顿老拳,孩子的心就那么容易被伤害——父母虽然都受过高等教育,可在重男轻女这一点上,他们并不比农村老太太更开明。 有时觉得我一生都在做一件事:证明给爸爸妈妈看。但最终我失败了。终于明白了我要的是不可能得到的,连上帝都不可能公平。 我的童年,就像那件泡泡纱的裙子,在红白相间的美丽上面,染了一块斑。 黑龙江 黑龙江给我留下的最强烈的颜色并不是白的雪,而是金红色的霞。之所以泛称霞是因为包括了早霞和晚霞。 常有人表示怀疑:“你也去过兵团?”我说岂止去过,我是真正在最底层,干最苦的差事,对方依然满脸疑惑——这疑惑并非因为我显得多么年轻,而是我身上缺乏某种痕迹,某种那个时代特有的痕迹。这种缺乏大概因了我与生活本身的一种距离感,它来源于我的性格——我似乎从小就是个很自闭的孩子。 但这并不妨碍我得到生命中的许多外部经历,甚至是濒死经历。譬如有一回,我躺在一垛麦秸后面睡着了,康拜因呼啸着开过来,我竟没有听见,多亏了那驾驶员鬼使神差地突然想上厕所——五团就发生过麦收时节轧死知青的故事。又如在东北11月的风雪中下到冰河里捞麻,在零下五十二度的气候里去做颗粒肥,在那种严寒中没有煤,井台封冻没有水,因此连涮尿盆的水也有人喝,夏锄时因为常常被落在最后,所以总是饿着肚子干活(老牛车送饭只到人最多的地方),在那样的劳动强度下,十六岁的我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 农忙的季节,清晨4点就要出工。天还黑乎乎的,大家就像一群胡羊似的,呼噜噜跟着,扛着锄头,低头打瞌睡。可是忽然之间眼前一亮,黑暗忽然托起一轮金红色的灯盏,那样一颗又圆又大又红又亮的灯盏!不是慢慢升起的,是忽然出现的,以至我每天都有了这样的错觉——这是神祇的启示,可能有什么 导语 徐小斌的美文作品,题材多样,风格独特,睿智的思考,世态的洞察,人情的体味,以及作家的心灵感悟,给人启迪。《密语/徐小斌经典书系》主要收录了徐小斌的美文作品,这些散文,题材多样,风格不一,涉及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了作家对于社会的思考,世态的洞察,人情的体味,以及心灵的感悟。 序言 徐小斌在当代中国文坛虽然说不上是妇孺皆知,但说 她声名远扬是不为过的。这当然主要体现在徐小斌是一位 个性显著的作家,喜欢她的人会盛赞不已。无疑,徐小斌 是一位实力派作家,她获得的赞扬与她作品创造的意义相 比是恰如其分的,甚至有不少评论家会说,徐小斌是一个 被低估的作家,她的作品中显然有很多的内涵还有待深入 挖掘。徐小斌内心十分沉静,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写作。她 对文学的那种执着的态度和方式,是当今中国作家所少有 的。徐小斌追求一种纯粹的文学,一种用汉语的纯美品性 来书写的文学。这种说法似乎显得很不必要,这能说明什 么问题呢?她似乎并不为时代热点所动,也不追逐重大的历 史命题,她的探索也不介入某些潮流。但徐小斌个性鲜明 却又具有多面性: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徐小斌是一个玄奥 的有神秘主义意味的作家;在另一些人看来,她是一个准 女性主义者;一些人认为她的写作非常前卫,也有一些人 会把她看成一个把传统风格发挥到极致的人。说到底,这 主要源自她的写作本身的多面性。但不管怎么说,徐小斌 对小说孜孜不倦则是肯定的。对于她来说,小说就是她的 生存世界,她倾心于这个世界,把自己全部交付给这个世 界。以这种态度来写作小说,也就不难理解徐小斌的小说 充满着虚构的色彩,这个世界融瑰丽的想象、诗性、形而 上的神秘意念于一体,在我们的面前无止境地伸展敞开。 一、让女人成为文学的精灵 徐小斌的小说写出一系列极其独特的女性形象,足以 让她在当代中国文坛独树一帜。她笔下的女性与在历史和 现实中还原的女性形象很不相同,她的女性形象,更主要 是诗意想象与神秘体验的产物。1993年的《迷幻花园》标 志着徐小斌写作的新阶段,她把女性的绝对的爱欲放置到 她的写作中心,把语言的精致化,与生存世界不可知的可 能性及其宿命论思想相结合,构造了一种纯粹隐含着复杂 变异的小说叙事文体。《迷幻花园》属于实验性很强的作 品,它没有明晰的故事情节,但是有着非常精致的感觉片 段。写过《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的徐小斌写下这种 小说是一点也不奇怪的,那篇关于精神病人的小说,据说 给诗人海子以很大震动。而《迷幻花园》又是一次对女性 的某种接近疯狂状态的心理描写。在最低限度上,这篇小 说可以看成是关于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显然,这 个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引向对女性绝对命运的探寻 。少女之间惯有的纯真友情,在这里被处理成女人最初的 “镜像置换”。芬与怡最初通过对方认识到自己的特征, 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她们总是处在奇怪的分离和重叠的 状态中,她们各自占有对方的位置,又不断迷失。徐小斌 似乎试图表明女人永远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芬夺取怡的位 置不过是完成了一次放逐。女人的形体与灵魂永远错位, 因为中间总是插入一个绝对的男性,她们永远无法跨越这 道门槛。徐小斌对女人存在境遇的书写,充满了绝望的诗 情,那些悲剧式的女性闪烁着精灵一样的美感。 随后的《双鱼星座》看上去是在讲述“一个女人和三 个男人的古老故事”,但这个古老的故事被徐小斌以非常 个人化的当代性的经验加以改造。卜零,这个优雅而聪明 绝顶的知识女性—与其说这是典型的知识女性形象,不如 说是知识女性乐于认同的自我形象。这个优雅的女人在三 个男人之间周旋,对家的厌恶,对权力和社会制度的拒绝 ,与对爱欲的纯粹追寻相混淆,使卜零如此密切地扣紧这 个时期的物质生活。那些流行的俗世价值观念,又不断地 在虚幻的空间、在自我的想象中呈现。古典时代温情脉脉 的两性关系,那个生活的寄托—家,在这里却是生活的牢 笼,一个极为虚假而没有实际内容的处所。在20世纪90年 代,这个被普遍描述为商业/文化二元对立的时代,徐小斌 率先展开了对变了质的两性关系的书写。这一切混杂着对 这个时代的流行价值的押击和那些生命神秘体验的寓言性 叙述,使得徐小斌的这个既古老又当下的故事具有犀利的 直接性和女性神话学的另类经验。 徐小斌一直在探索一种新的写作法则,促使那种玄妙 的形而上的思想意念与明晰流畅的故事相交合—这在某种 意义上也表征着20世纪90年代趋向于形成的多元性的叙事 法则——显然,对女性爱欲的关注使她找到连接二者的自 然通道。把女性的爱欲与某些循环论和文化原始神话相混 合,构成她叙事的内在意蕴,它们使她的那些关于女性爱 欲的故事具有不可知的神秘性。她刻画的那些女性像是一 些镜子中的人,像在水上行走的精灵,她们以遗世孤立的 姿态决绝地走向生活的绝境。然而,她们却又异常明晰地 折射出当代生活的那些直接的现实和流行的价值观念,以 女性的特殊的话语实践对当代生活作出尖刻的析解。她的 叙述是一些独白,又是一种现实;是一种呈现,也是撕裂 ;是一种抚慰,更是一种抗议。 《敦煌遗梦》是徐小斌20世纪90年代有代表性的长篇 小说,它显示了她对形而上事物的爱好,以及具有多元综 合的描写生活的能力。这部长篇更是抓住“敦煌”这个 内容推荐 《密语/徐小斌经典书系》是精选散文集。共分“我有迷魂招不得”“当时只道是寻常”“天涯飘泊我无家”“繁霜尽是心头血”“作家各自一风流”“不依古法但横行”“成如容易却艰辛”七部分,四十余篇文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