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一讲 绪论:诸子及中国文化之传承 一、孔子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士”的崛起及其代表“诸子”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 第二讲 老子言道德 一、老子与《老子》 二、老子言道德 三、《老子》的语言艺术 第三讲 孔子讲仁礼 一、孔子与《论语》 二、孔子讲仁礼 三、《论语》的文学色彩 第四讲 墨子贵兼 一、墨子与《墨子》 二、墨子贵兼 三、《墨子》的文章特点 第五讲 孟子道性善 一、孟子与《孟子》 二、孟子道性善 三、《孟子》的艺术成就 第六讲 庄子任逍遥 一、庄子与《庄子》 二、庄子任逍遥 三、《庄子》的诗意表现 第七讲 荀子隆礼 一、荀子与《荀子》 二、荀子隆礼 三、《荀子》的文章特色 第八讲 韩非重法 一、韩非与《韩非子》 二、韩非重法 三、《韩非子》的艺术性 第九讲 《吕览》集论 一、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二、《吕览》集论 三、《吕氏春秋》的文章特征 文本体验 一、《老子·一章》 二、《论语·学而第一》 三、《墨子·兼爱上》 四、《孟子·梁惠王上》(节选) 五、《庄子·逍遥游》 六、《荀子·劝学》(节选) 七、《韩非子·五蠹》(节选) 八、《吕氏春秋·察今》 后记 参考文献 导语 先秦诸子百家,司马谈总结为六家,刘歆、班固总结为九流十家,主要是道、儒、墨、法。老子言道德,以为遵道而行,“无为”而已;庄子任逍遥,讲无待、齐物,强调自由自在,由“无为”而“不为”。孔子讲仁礼,孟子继承孔子的仁,道性善,主仁政;荀子则继承孔子的礼,讲性恶,隆礼义崇王道而又兼法治尚霸道。墨子贵兼,强调“爱无差等”,主张兼爱、非攻;强调贤人政治,主尚同、尚贤。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将法、术、势冶为一炉,为秦之一统天下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方案。本书避免故弄玄虚要在通俗易懂、不求面面俱到唯于重要之处着墨,于文化之普及、文章技法之传承或有一定之功效。 内容推荐 本书为“先秦诸子之文专题”讲课实录。共分九讲:第一讲绪论,诸子及中国文化之传承;第二讲老子言道德,主要介绍《老子》之“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及其语言艺术;第三讲孔子讲仁礼,以“仁”的发现和“礼”的发扬为主,兼及《论语》的文学色彩;第四讲墨子贵兼,则就“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用”(“节葬”)展开,亦涉《墨子》的文章特点;第五讲孟子道性善,强调“性善论”“仁政论”,并说明《孟子》的文学色彩;第六讲庄子任逍遥;就其处世之道立言,阐释“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和“不遗是非以与世俗处”的精神,而于“寓言为广”和“諔诡可观”谈《庄子》的艺术特色;第七讲荀子隆礼,在隆礼义崇玉道、性恶论、明于天人之分三方面展开,并从逻辑周密、严谨透辟和注重修辞、讲究文采两点论及《荀子》的文章特色;第八讲韩非重法,论韩非治法、术、势于一炉的治国体系,兼及《韩非子》犀利峻峭、锋芒毕露和善于寓言表达观点的艺术性;第九讲《吕览》集论,就《吕氏春秋》融汇百家而以道家为主和以统一并治理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思想进行解析,其文章特征表现为体制谨严、结构完整和条理清晰,文风平实。最后附以文本体验,以便读者近距离感受诸子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