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内心的坏东西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英)蒂凡尼·瓦特·史密斯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是朋友获得成功更让你激动,还是他遭受失败更让你欣喜?
看到同事倒霉,你是真的替他感到悲伤,抑或只是在表面上表达问候?
名人走红毯的时刻是不是不如他们爆出丑闻更能激发你的兴趣?
……
当听到别人不幸的消息时,你是否也会感到一种黑暗而复杂的快乐?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片情感的暗黑丛林,那些隐秘、难以启齿的情绪与心理,远远不是简单的一句“坏透了”就能概括的。
我们内心的“坏东西”也许看起来恶毒,是消极、狭隘、损人不利己的情绪,但同时也益处多多:它可以在你感觉自卑的时候给你一个好心情;它会告诉你自己并非世上唯一的失意人;它帮助你看到人生的荒诞性,发现内心矛盾的爱意和对归属的渴望;它能让你在人生画布上桀骜不驯地挥毫泼墨,甚至赐予你砥砺前行的力量。
本书探讨了人类那些难于启齿又欲罢不能的情绪和心理,引导我们反思其中的快乐,以及如何利用别人的痛苦来更好地感受自己,进而学会真诚拥抱心中的每一种“坏东西”,用它们对抗人生每一个不快乐的瞬间。
作者简介
蒂凡尼·瓦特·史密斯(Tiffany Watt Smith),一位做过10年戏剧导演的情绪史学家。
她曾获得“杰尔伍德佳导演奖”(Jerwood Award for Directors),与人联合创作的戏剧《众人拾柴火焰高》(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曾在伦敦奥运会上演出。
她在剑桥大学获得了她的学士学位和哲学硕士学位,博士则毕业于伦敦大学。目前,她在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情绪史研究中心从事无意识地模仿以及情绪传染方面研究。
2014年她被英国广播公司(BBC)推选为“新一代思考者”(New Generation Thinker)。
目录
序言 真的“坏透了”吗
“他人的不幸甜如蜜”
恶毒的欢乐
幸灾乐祸的时代
我们必须直面的瑕疵
意外之“喜”
捧腹大笑
孩子们的扬扬得意
意外之“喜”
是他们活该
可耻的身体
他(们)活该!
有些人就是要遭报应
报应带来的狂喜
正义成瘾
不可避免的尴尬
期盼自大的人出糗
“好的幸灾乐祸”
幻想报应
要让其他人都失败
竞争者
要让其他人都失败
怎样才能开心生活并提高自尊
我的“屎样人生”
最讨厌朋友比我强
关注与比较
名人出丑超开心
“坏”老板都没有好下场
理想的员工
坏老板没有好下场
弱者的积怨
心灵安慰剂
政客出丑与群体欢腾
党派政治
群体欢腾
小型的革命
后记 我们需要的情绪瑕疵
致谢
参考文献
序言
真的“坏透了”吗
上星期二,我去街角小店买牛奶,在卖名人八卦杂志
的架子前停住了脚步。一开始,怕万一别人能听见我的心
声,我的本能反应是想,哼,谁会买这种无聊的杂志。紧
接着,出于好奇,我拿起一本翻看。上面有名人的赘肉照
片,有关于他们体重增减的讨论,有用红圈圈起来的比基
尼盖不住的橘皮肥臀和“蝴蝶袖”。我最喜欢的是关于一
个流行歌手(也许是个模特)的访谈,她住在一座宏伟奢
华的宅邸中。我是听说有人坐拥豪宅常常会忌妒到浑身僵
硬的那种人。不过,这篇采访出乎我所料,主要讲的是她
有多孤独,讲她在经历了一次令人悲痛欲绝的分手后,在
豪宅中过着多么凄凉冷清的生活。
我环顾四周,而后拿着这本杂志来到收银台前,数出
需要的零钱。胸口掠过一丝温热。我感到自己很幸运。不
,不准确。应该说,是很得意。
接下来,我要坦白一下。我喜欢看日间档的电视节目
;我抽烟,尽管我对外宣称戒烟很多年了;我常常迟到,
而且经常为此找借口;还有就是,有时候看到其他人不爽
,我会感到很爽。
导语
《我们内心的“坏东西”》是一本探讨我们内心隐秘情绪的心理类图书。我们内心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坏东西”?我们又将如何对待它们?本书系统阐明了这些隐藏心理的成因、类型,并邀请读者反思它带给我们的快乐,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情绪和心理来更好地感受自己。
后记
我希望能给这本书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尾,比如说(清清
喉咙):在创作这本书期间,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发现之旅。
我成功控制住了自己幸灾乐祸的情绪,对明星、模特、政
客的痛苦感到恰如其分的同情。我也不再看出糗视频。当
我的朋友做某事做得比我好,但中途出了一些岔子的时候
,我不再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简而言之,我收获了一个
更好的自己。
你们已经知道了,这些都不是真的。
非要说有什么改变的话,那和我前面说的正相反。研
究这种情绪让我能更好地适应它。若看到他人遭难而产生
一丝愉悦,我就会像用玻璃杯扣住一只蜘蛛一样,小心翼
翼地捕捉它,然后细心观察。我俨然成了幸灾乐祸的鉴赏
行家:培养出对它微妙且多变的气味敏锐的嗅觉,并细细
品其动态:从窃喜到狂喜,从暗自满足到扬扬得意和嘲弄
蔑视,再回归到平静,最后不可避免地转为熟悉的苦涩滋
味——自我厌恶。
现在你已经读到这本书的末尾,发现了对他人的不幸
感到愉悦对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意义与影响,对
此你可能会感到有点恶心作呕;也许你觉得自己有点被这
本书看穿了,心中忐忑不安;你也一定想让我给一些安抚
人心的感想和建议。如果要最后说点什么,那应该就是教
给大家如何对待关于幸灾乐祸的一切。我当然有同理心了
。要是在一本像这样的书的结尾读到多少有些用处的内容
,我会对作者无比感恩。这就好像找到一个放着各种实用
工具的派对礼包,让我能对我人生的一处锈迹斑斑的角落
进行一番修补。
当然了,我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道德家,更不是心
灵自助导师。事实上,在我花时间思考这种在道德伦理上
极富争议的情绪期间,我多多少少与它达成了和解。所以
,在这里,我要把我和幸灾乐祸之间建立起的新关系拆解
成几条基本法则。如果你喜欢,也可以称它们为“交战法
则”:
1.幸灾乐祸益处多多。
你是否从直觉上认为幸灾乐祸是一种“坏”情绪呢?
是否认为它狡猾淘气,总是令人如芒在背、感觉有点羞愧

我既不觉得幸灾乐祸“好”,也不觉得它“坏”:有
时候它确实会引起问题,但多数情况下,这种情绪是无伤
大雅的趣味之源。不过,我们不妨单纯看看它的益处.要
知道,它的益处还不少呢:
它可以在你感觉自卑的时候给你一份好心情;它是你
为人人都会失败这个事实庆祝的方式;它帮助我们看到人
生的荒诞性;它能让我们在人生画布上桀骜不驯地挥毫泼
墨,或是赐予助我们大胆砥砺前行的优越感;它甚至能帮
助改变政治层面上的对话。幸灾乐祸可能看起来是一种消
极、狭隘、损人不利己的情绪,它确实可能带有以上所有
属性,但同时也益处多多。
最后,你应该感觉得意(但不要太得意)。如果你是他
人幸灾乐祸的对象,那么你就是一个被他重视的对手。你
有——或者曾经有(不过别担心,你很快会再次拥有)——
他们想要的东西。回想一下他们有所损失而你以此为乐的
时候。除非你做了什么让你活该遭报应的事(如果是这样,
那就好好自我批评一下),否则他们的幸灾乐祸只能告诉你
一点,那就是你曾经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有多无能。意识到
这一点就像一份礼物,让你在非常焦虑和挫败的时刻感受
到慰藉。
有时候,大家能感觉到,我们活在一个努力追求完美
的世界里。在这里,我们的错误不仅要遭到惩罚,还要被
完美地抹去,但是仔细研究幸灾乐祸,你会发现其实不然
:在他人的错误里,在我们自己的错误里,还可以找到快
乐与安慰。
幸灾乐祸也许看起来恶毒,但仔细琢磨,一幅更加复
杂的情绪图景就浮现出来了。带有优越感的哂笑其实暗示
着这个人的脆弱。有些情绪可能看起来是恨,但实则充满
了矛盾的爱和对归属的渴望。听到别人的不幸,我们反倒
振作起来,是因为我们发现,自己并非世上唯一的失意人
,而是失败者联盟的一员。
诚然,幸灾乐祸或许是人性瑕疵,但我们需要它。把
幸灾乐祸视为一种拯救可能都不为过。
精彩页
“他人的不幸甜如蜜”
·老板在一封重要的信件中落款为“阴毛事业负责人”。
·自称素食主义者的名人被曝光在超市奶酪柜台前徘徊。
·水上芭蕾运动员一时糊涂.转错了方向,然后很快又转了回去并且希望没人注意到。
日本俗谚云:“他人的不幸甜如蜜。”法语里有个说法是“joiemaligne”,意思是“对他人的苦楚感到恶毒的喜悦”。丹麦人管这个叫“skadefryd”,荷兰语里是“leedvermaak”。希伯来语中,形容因他人的遭遇感到开心可以用“simcha la-ed”,中文里叫“幸灾乐祸”,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里叫“zlurad o st”,俄语中是“zloradstvo”。两千多年以前,罗马人用“malevolentia”表达这个意思。更早的时候,希腊人说“epichairekakia”(其中“epi”意为“因……而……”,“chaire”意为“高兴”,“kakia”意为“丢脸的人或事”)。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说过:“看到别人受苦是有益的,让别人受苦更有益。这虽然很难说出口,却是非常符合人性的,实在太符合人性的原则了,难以撼动。”。
对于遥远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尼桑岛上的美拉尼西亚人来说,嘲笑他人痛苦的行为被称为“Banbanam”,这个概念最极端的例子是,通过挖出敌人的尸体,并将残骸扔在村子周围来嘲讽他。
“Banbanam”行为更日常的表现为,在背后笑话他人失败的经历有多丢人——比如当与其有竞争关系的村民的宗教庆典被一场大雨搞砸,只因他们的天气巫师的咒语没有显灵时,或者当一位妻子紧紧攥住出轨丈夫的睾丸而不顾他的苦苦哀求时。“Banbanam”其实也是一种抵抗。美拉尼西亚人喜欢跟人讲这样一个故事:澳大利亚政府的一位部长访问村庄,结果因为村民们不按照他的意思做事而大发脾气,怒气冲冲地驱车离开,最后不小心撞上了一棵树。在历史肖像画中,满心喜悦的人和那些因为他人的厄运窃喜的人看上去非常不同。2015年,在德国乌兹堡的一间实验室里,32名球迷观看德国队与其死对头荷兰队在足球比赛中或成功或失败的点球片段集锦,同时同意实验者将肌电描记术用的电极贴贴在他们的脸上,让其测量他们微笑与皱眉的情况。心理学家发现,与看到德国队点球成功破门时相比,当德国球迷看到荷兰队罚丢点球时,会更快露出微笑,而且笑得更灿烂。幸灾乐祸的笑和真正感到快乐而露出的微笑可以说别无二致,但是关键有一点不同:敌人的失败比起我们自己的成功会让我们笑得更多。
无疑,长久以来,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我们人类更依赖于其他人做出丢脸的事或者遭遇失败来让自己开心。
对于这种卑鄙的喜悦,英语中从来都没有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16世纪,有人想在英语中借用古希腊词“epicaricacy”,但这个词并没有流行起来。1640年,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列了一份关于“人类激情”的清单,其中包括许多“亟待命名”的难以描述的感受。他在清单中问道:“岸上的人看到海上的人遭遇暴风雨而感到非常开心,是出自一种什么激情呢?”他还写道,是怎样一种喜悦与怜悯的奇怪组合让人们“乐于旁观他们朋友的悲惨”。霍布斯说的这种神秘而可怕的激情依然没有名字,至少在英语中还没有。1926年,英国《观察家》杂志的一名记者坚称:“英语中没有表达‘Schadenfreude’的词是因为这里不存在这种感受。”他大错特错。
我是英国人,我敢说,对他人的横祸和痛苦幸灾乐祸与茶包和谈论天气一样属于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在最受欢迎的具有典型英国民俗风情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先生就宣称:“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给邻居当笑柄,再反过来笑他们?”没有什么比看到一名国会议员做假账被抓更能让人心里产生自以为是的愉悦感,从而把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的了。我们甚至愿意为了获得一点“幸灾乐祸”而付出代价,正如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曾经说的,不庆祝军事胜利,反而庆祝灾难,在这一点上,英国人是独一无二的(“进入死亡谷……”)。
我们知道如何享受他人的失败,但要是问我们该用什么词概括这种享受,我们的语言就会陷入虚伪的沉默,避开提问者投来的目光,不舒服地扭动身子。
于是,我们借用了德语词“Schadenfreude”(幸灾乐祸)。“Scbaden”意为“损害”或“伤害”,“freude”意为“欢乐”或“愉快”,二者结合即意为“损害带来的欢乐”。
没人愿意面对自己的瑕疵,但是恰恰是瑕疵让我们知道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享受他人的不幸可能听起来很简单——不过是一丝恶毒的闪念。再仔细想想,你就会意识到我们生活中最隐秘也是最重要的某些部分。
P5-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9: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