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石油摇篮--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马镇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抗日战争爆发,以孙越崎为首的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奔赴苍凉荒蛮的大西北玉门,在石油河畔的戈壁荒滩上建起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城,造就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在世界的东方创造了人间的奇迹。“一滴汽油一滴血”,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他们对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的贡献,不亚于抗战前线的血战。本书作者为探寻中国石油摇篮创建之初的历史,用20余年的时间对祖国海峡两岸数十位石油老人进行了采访,采访中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作者从数百幅照片中挑选出二百余幅,用散文般优美的文字讲述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毋庸置疑,这部书具有中国石油史乃至中国工业史珍贵的史料价值,是一部阅读与史料俱佳的图书。
作者简介
马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机关刊物《前进论坛》编辑室主任、副主编。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河北作家协会,1992年转入北京作家协会,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亲王之子》,中篇小说集《血湖》,长篇报告文学《大漠无情》、《中国知青婚姻内幕》,纪实文学《蒯大富演义》,散文体《中国神话与传说》,儿童文学《道德的故事》等。《亲王之子》获河北作家协会1987-1990年度文学奖,由长影厂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皇亲国戚》、电影《豪门浪子》;《大漠无情》获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北京市庆祝建国55周年文学优秀作品奖。担任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纪录片《大后方?一滴汽油一滴血》(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15年8月播出)历史顾问。《蒯大富演义》被译为日文。报告文学《大漠无情》自1993年开始采访海峡两岸参加玉门油矿开发的石油老人,历时十年完成,对抗战时期开发玉门油矿的历史做了公正的实录与评价。这段历史经过十余年的宣传,已经成为石油系统与社会、官方与民间的共识。
目录
序言 从远古中走来
笫一篇 一滴汽油一滴血
地质家的摇篮
秘书长的办公室
誓师黄河渡口
中国人自主钻探的第一口油井开钻
一个红色石油专家的故事
董蔚翘的巴山探油路
从桐树籽中提炼汽油的金开英
第二篇 风雪老君庙
顾维钧与石油湖之谜
寻找石油湖
周恩来鼎助翁文灏
石油河畔的第一顶帐篷
一号井的惊雷
老君庙门前的炼油炉
风雪中的地质测绘队
第三篇 到玉门去
抗战辞家十年归
石油河畔的婚礼
“我愿随先生去玉门!”
五千里路云和月
携家赴油矿的部长之子
从延安到老君庙的地质师
西去阳关为抗战
穿光板老羊皮袄的帅哥们
石油河的召唤
第一位女石油地质勘探队员
抗战不胜利不结婚
长眠在石油河畔的化学家
左公柳
第四篇 艰难的创业
井喷发现大油层
功勋“八井”
自力更生建起第一座炼油厂
为“180万加仑”而奋斗
土油池
西安郊外拆运外商储油罐
用侍从室密电码向蒋介石要油桶
汽车轮子滚出来的油矿
羊皮筏子运汽油
第一条输油管道轶事
万能的机厂和万能的主管工程师
山洪
第一支物探队的首次野外测量
卞美年发现新油层
“国光”汽油助美机轰炸日本
戈壁驼队
第五篇 戈壁石油城
“引花入矿”
一块珍贵的婚礼签名绢
引得春风到油田
塞外梨园声
八卦房的欢笑
杂谈运动会
艺徒夜校
总经理强力制污染
子弟学校十四岁的小学生
资源委员会工矿产品展览会
欢腾的石油城
序言
从远古中走来
甘肃玉门流淌着一条祁连山融雪造就的河流,亿万年
的奔泻将岩层切割成陡峭如壁的深谷,它的身姿有如它的
诞生一样神秘,滴水汇流冲出峡谷后便悄无声息地消失在
戈壁。或许它的使命就是养育人类,在地下潜流数十公里
后又涌出地面,滋润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这就是后来
被称为的石油河。
记载石油河的石油最早见于晋人张华的《博物志》。
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经注》将这里的石油称为“石
漆”。唐李吉甫在他著的《元和郡县志》里更加生动地称
之为“石脂水”。北宋以后,石油河的石油被当地百姓掘
坑采集用于民生。但金子般的石油直至抗战前夕只被用作
居家照明和车轴润滑,它就像深藏于地下的明珠,等待着
英雄将它光华于世界。
抗日战争爆发,以孙越崎为首的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
,奔赴苍凉荒蛮的大西北,在石油河畔的戈壁荒滩上建起
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城,造就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在世
界的东方创造了人间的奇迹。“一滴汽油一滴血”,在这
个特殊的战场,他们对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的贡献,
不亚于抗战前线的血战。他们就像石油河的河水,承继着
民族的历史与光荣。
(照片中国科学院童宪章摄)
导语
抗战时期,杰出的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学奠基者翁文灏为了开发我国能源,聚集力量战胜日本军国主义,远谋近策,殚精竭虑,最终选择了大西北的玉门为石油投资开发之地,使玉门油矿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以孙越崎为首的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抗战,舍弃个人的一切,奔赴大西北的玉门,在一片戈壁荒滩上建起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城,在世界的东方创造了人间的奇迹。“一滴汽油一滴血”,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他们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本书采用以照片说故事的手法,用翔实生动的笔触再现了玉门油矿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书中203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50个故事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现代石油史画卷,这是一部充满激情和张扬正义的作品,是一部了解中国现代工业史不可或缺的书籍,是一部对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
后记
与马镇老师相识是在2006年的夏天,那时我在执导拍
摄文献纪录片《中国民主党派》,此时他正在中国农工民
主党中央宣传部工作,接受了与我合作的任务。
马镇老师是一位著作颇丰的作家,在一同前往湘西拍
摄的路上,他向我讲述了他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采访中
国石油的摇篮玉门油矿老人的经历——
1992年,还在中国石油文联工作的马镇接待了一个来
自台湾的玉门旧人访问团,在这个访问团里意外地见到了
担任团长的未曾谋面的姑父,由此,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画卷逐渐展开……
中国石油地质先驱、中国采油第一人、中国输油第一
人、中国炼油第一人、中国第一位石油女勘探队员,陆续
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石油作为现代文明的血液,进入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
子以追赶世界发展的脚步开始艰难地寻找它。抗日战争爆
发,中国的沿海被日军封锁,由于抗战对石油的需求,在
祁连山下苍凉无垠的玉门石油河畔聚集起来自全国各地的
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一滴汽油一滴血”,在这个特殊的
战场建设起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城,造就出中国石油工业的
摇篮。
随着马镇老师采访的深入和大量文章的发表,玉门油
矿在抗日战争中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圣地和对中国石油工
业的贡献逐渐成为共识。他历经十年完成的报告文学《大
漠无情》相继获得“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北京市庆
祝建国55周年文学优秀作品奖”。
2012年,马镇老师退休,我们一起开始了用视频记录
玉门石油老人的故事。此后的一年多时间,我们在一起走
遍大江南北、海峡两岸,用镜头将数十位石油老人和在玉
门生活过的子女的记忆凝固到时空的瞬间里。
历史既是波澜壮阔的又是有血有肉的。此次,由我们
共同策划,由马镇老师执笔,挑选出采访中收集的二百多
幅历史照片,配以数十篇文字飞扬的故事集合成书。这部
书必定会成为研究我国现代石油工业珍贵的史料。
愿九十年前的历史成为民族的记忆,愿马镇老师为这
段历史的付出收获多多,更愿有更多的同人如马镇老师一
样去探求揭开尘封的历史。
感谢玉门油矿前辈和他们的子女对采访拍摄的大力支
持,感谢老油人后代韩红老师参与拍摄时的辛勤付出,更
感谢人民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鼎力支持。
钟习政
2019年7月
精彩页
地质家的摇篮
地质学是中国在人类现代科学的星空中闪烁的第一颗明星,它就像启明的星斗照亮了辛亥后踏上科学之路的学子。
1913年创办的中央地质调查所是我国最早的现代科学机构,汇集了世纪之初最优秀的地学人才,它的三位创始者正是中国地质学的开创者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他们的名字已成为民国时期中国科学界的代名词。这个科学的殿堂培养了一大批在其后的岁月里开创了我国地质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地质大师:黄汲清、李春昱、杨钟健、尹赞勋、李善邦、谢家荣、熊毅、王竹泉、周赞衡、袁复礼、潘钟祥、斐文中、孙建初,璀璨的星空中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片辉煌。我们所熟知的周口店猿人遗址,就是在翁文灏的领导下,由他的学生杨钟健、裴文中主持发掘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果;20世纪50年代大庆油田的地质发现便出自黄汲清、谢家荣之手。
毋庸置疑,寻找中国的石油亦成为地质调查所和他的领导者最为关切的课题。1920年12月16日,甘肃东部发生8.5级特大地震,次年初,翁文灏率队前往灾区考察。这是中国人对我国西北河西走廊地区进行的首次科学考察,荒凉的大西北没有公路,考察队只能以骡马代步,戈壁黄沙,风寒砭骨,行旅之艰难非今日所能想象。过兰州后,考察队兵分三路,谢家荣被翁文灏派往西行,由青海越祁连山至玉门,然后经肃州(酒泉)、甘州(张掖)、凉州(武威)返回。从翁文灏为谢家荣制定的考察路线可以看出,他就是要谢家荣考察西北的石油资源。谢家荣不负所望,对玉门地区石油进行了首次科学考察,从玉门回来后写出了中国人的首篇石油地质报告。
地质调查所旧址在北京西城区兵马司胡同9号(现改为15号),始建于1922年,迫于日军侵华步伐的加快,1935年地质调查所迁往南京,此址遂为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现在虽已陈旧得有如风中残烛的老人,面临着拆迁的命运,但它滋润的科学种子已成大树,它的筋骨也随之衍化为记忆民族历史的载体,它怎么能倒下消失呢?不仅是科学界前辈,凡是了解它身世的年轻人都为它的生存呼号,对情怀的承继就这样成为一种力量,最终将它以文保单位的名义存活了下来,使我们看到它便生发出自豪与向往。
我们来看看这幅地质调查所“全家福”的照片吧。照片摄于1933年夏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的宅院,说“全家福”并不准确,因为这个时期在所长翁文灏的领导下已经为编制中国地质图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地质矿产调查,地质调查所的许多地质家正奔波在崇山峻岭中,但图中所展现的人物也已令后人震惊,因为除了早逝者他们都是我国地质学分支学科的奠基者:
前排左起是章鸿钊、丁文江、葛利普(美)、翁文灏、德日进(法)。除了地学三巨头,那两位洋人分别来自美国和法国,应聘到地质调查所后,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做了可贵的贡献。
我们来介绍他们身后的学生吧——
中排左起: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古植物学奠基人周赞衡、经济地质学奠基人谢家荣、地质矿产博物馆先驱者徐光熙、地层地质学奠基人孙云铸、矿床学奠基人谭锡畴、地质学先驱者王绍文、中国板块构造学第一人尹赞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奠基人袁复礼;后排左起:矿物学及岩石学奠基人何作霖、区域矿产地质学奠基人王恒升、煤矿地质学奠基人王竹泉、矿床地质学奠基人王日伦、地质学先驱者朱焕文、地质科技文献研究奠基人计荣森、石油地质学奠基人孙健初。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