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841年10月,斯蒂芬斯与画家卡塞伍德等一行人搭乘“田纳西”号,第二次来到中美洲尤加坦半岛。在他们的这次探险之旅之前,尤卡坦的城市遗址大部分还不为外人所知,即使是当地的印第安人对这些古建筑的历史背景也不甚了了,只能任由遗址日渐倾颓。斯蒂芬斯和他的伙伴用了一年的时间,探访了四十四处遗址,留下40多万字的文字记录,以及上百张珍贵的精美手绘版画,详细地记录下了这段旅程。 本书于1843年首版,一经问世,就在欧美掀起一股玛雅热潮。斯蒂芬斯也因为“重新”发现了玛雅而闻名于世。在学术价值上,本书详尽描述了玛雅人的建筑、雕刻、绘画、服饰,以及风俗、礼仪和娱乐活动,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玛雅文明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历史学家绕不开的经典作品。 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四十四座寂寥的古城市废墟充满了想象与魅力。作家爱伦坡也评价说:“这是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旅行纪实。” 目录 第一章 重返梅里达 第二章 纯真美好之地 第三章 血泪斑斑征服史 第四章 在梅里达的新发现 第五章 意外的任务 第六章 消失的玛雅潘 第七章 废墟中过夜 第八章 总督府遗址 第九章 烟火与舞会 第十章 在迷宫中穿梭 第十一章 一场手术与一场葬礼 第十二章 志同道合的神父 第十三章 那如今已不复存在的 第十四章 神庙中的秘密仪式 第十五章 探索地下井 第十六章 如何为圣者安排保护者 第十七章 废墟城市的另一见证 第十八章 印第安理想国 第十九章 神秘红手印的联想 第二十章 毁灭终将不可避免 第二十一章 迷路与经济困境 第二十二章 正午的难忘舞会 第二十三章 关于神父 第二十四章 意外成为小屋主人 第二十五章 在地下岩池中沐浴 第二十六章 月光下 第二十七章 各有盘算 第二十八章 消失的神庙与偶像 第二十九章 水塘的建筑工事 第三十章 水井和小溪流 第三十一章 不流血的革命 第三十二章 遭焚毁的印第安书籍和文字 第三十三章 残破的玛雅手稿 第三十四章 印第安人的运动 第三十五章 印第安人从军 第三十六章 海盗之岛 第三十七章 教堂废墟与十字架 第三十八章 海边的城堡 第三十九章 孤独的建筑 第四十章 野禽天堂 第四十一章 废墟之旅的尾声 第四十二章 返乡 序言 在《中美洲、加帕斯和尤卡坦发现之旅》(Incidents of Travel in Central America, Chiapas, and Yucatan)一书中,我提到希望对尤卡坦的遗址进行更完整 的探寻。这个心愿后来得以实现,本书内容即是其结果。 作者相信,本次探索记录详细地描绘了一名陌生访客在尤 卡坦半岛的旅程,包括:对四十四个废墟城市或古代居民 留下的建筑遗址、残迹之访查。 这些废墟大部分仍不为外界所知,即使是尤卡坦首都 居民也毫无所知,只有极少数白人居民曾踏访过。它们早 已荒废、淹没于树丛中;它们周遭的寂静曾被短暂地打破 ,之后再度恢复无边的孤独与寂寥。时间与其他因素正加 速它们的毁灭。所有正立面雕刻着美丽装饰的宏伟建筑. 如今已龟裂、颤颤巍巍,再过几个世纪,势必全数倾颓, 化成一堆堆石砾。 它们终将灰飞烟灭;这是它们无可避免的最后命运。 幸运的是,作者得以在此之前到访。这支神秘民族的遗物 尽管逐渐崩坏,却依然壮观,作者因而希望能留下些许记 录。插图主要根据银盐相片及卡塞伍德先生在现场所做的 素描而来,并在卡塞伍德先生亲自监督下制成版画。 导语 本书记录的是斯蒂芬斯于1841年10月在尤加坦的第二次探险旅程。在这次探险中,他和年轻的英国画家卡塞伍德一起探访了44座玛雅城市遗址,绘制了上百张手绘版画,留下了对玛雅人的建筑、雕塑、壁画的珍贵记录。这次探险是对美洲曾经存在过的高度发展的古文明的有力证明。在斯蒂芬斯之前,玛雅默默无闻,正是史蒂芬斯的引介,西方世界掀起了对玛雅文明研究热潮。可以说,是史蒂芬斯“重新”发现了玛雅。 精彩页 第一章 重返梅里达 读过我的《中美洲、加帕斯和尤卡坦发现之旅》一书的读者想必还记得,由于卡塞伍德先生生病,当时他和我在尤卡坦一地进行的研究因而骤然中断。 尽管如此,在尤卡坦半岛停留的短暂期间,我们仍获得一些模糊却值得信赖的信息,知道那里遍布无数荒废的城市遗址;我们认为,那是进行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最佳地点,结果也将超越过往的经验。因此,当时不得不离开实在是令人难受的决定,只能安慰自己,期望能再次探访,彻底探索这片神秘的未知地区。 大约一年后。,我们如愿以偿。十月九日,星期一,我们搭乘司科菲尔德船长指挥的“田纳西”号帆船渡海前往塞索,上一回,我们在这里搭船返回美国。 “田纳西”号是在美国东北部沿海地区制造的,重达两百六十吨,是大批铸造后再分别出售的船型,显然出自某大造船厂,不过相当坚固耐用,设备、人员也很精良。船上堆满运往尤卡坦半岛市集的货物,包括船底的一层厚重铁砂,中间层的棉花、毛瑟枪、两百桶松节油等各式杂货,最上层靠近货舱口附近则有六百个装满火药的小木桶。 我们此行多了一位生力军——卡柏特医生。他是波士顿人,也是业余鸟类学家。除了他之外,另一位同行的坎默丹先生负责押货。 出海第一天,我们因松节油刺鼻的味道而呛醒,不禁担心是否有桶破裂漏油;果真如此,再加上棉花的吸力,货舱里的火药恐怕还没送到收货人手里就要报销了。幸好,经过追查后,确认味道是从一只做记号用的罐子里传出的,我们总算平息了心头的忧虑。 第四天晚上来了一场超级大雷雨。这对身处热带的人来说不足为奇,但当时实在不怎么受我们欢迎。雷声在头顶轰隆大响,闪电划过黑暗苍穹,将海面照耀得闪闪发亮。我们这艘小船随着浪头起伏而摇摆不定,宛如沧海一粟,险象环生。一道道愤怒的光猛击水面,仿佛即将点燃船上的火药。 我们毫无章法地讨论了如何分工及如何各司其职,建议船长以锚链环绕并固定主桅,将尾端拴在船侧,同时安慰自己:六百桶火药和六十桶其实差别不大,因为只要六桶就足以置我们于死地。在那个当下,我们认定只有闪电与火药是海上真正的危险。那个夜晚总算平安度过。清晨时,海面再度恢复往常的平静;我们也一如所有出海人的通病,早将先前的险厄抛往九霄云外。 第十七天晚上,在微风轻送下,我们渡过了号称“墙上之洞”的狭长水道,但在黎明前,船舷侧遭遇一股强风,整艘船几乎在海面上飞驰。这阵狂风非常惊人,没有任何东西能抵挡它的狂扫。海面波涛汹涌,船长坐在船尾栏杆下看着罗盘,紧张地将船驶向雾茫茫的天涯一角,那里的风似乎不怎么凶猛。 早餐时,船长的额头冒出一粒粒斗大的汗珠;起初他完全不愿承认,但我们发现确实已置身危险境遇。在劲风协助下,我们航行在人称“阿巴科之礁”(Abaco reef)的知名暗礁海域上,正下风处便是整块礁岩的位置,航海图上标示着“危险岩岸”的字样。除非狂风平息或改变风向,否则再过八或十小时,我们就要触礁了。我不得不承认,眼前看不出有任何变化的迹象,而这块大礁岩躺在水面下数英尺之处,距陆地只不过二十英里。船一旦触礁,肯定会裂成碎片,因为没有任何人造物抵挡得住大海的愤怒。时间流逝,我们正朝毁灭逐渐趋近。 我们坐着,看着眼前的航海图,就像已判刑的死囚盯着行刑时间的宣告。恐怖的暗礁似乎从纸面上蹦了出来。每次望向大海,我们都明白,即使在白天,人力也不可能战胜,但一想到死神选在夜晚宣战,更是毛骨悚然。幸好船上没有妇孺,只有这件事让我们稍觉安慰;我们全是体魄健全的男子,在生死攸关之际当能奋力搏斗。最后,幸运降临,各位读者,我们的欣慰不言而喻:一点钟时,风势转向,我们得以稍稍控制船上的帆。这艘好船努力打开生路,渐渐驶离了危险。隔天夜晚,我们又重回航线,众人莫不欢欣鼓舞。 第二十七天,抵达塞索港。此时已有五艘船停泊港内,这是塞索难得一见的景况,也是我们的幸运,若非如此,从未来过此地的船长尽管再三仔细寻找,可能还是会找不到港口。我们的船停在港口外,距离陆地两三英里,以免强烈北风吹得船碰撞岸上。我们下船后,船长司科菲尔德在还没卸货的情况下,不得不先松开绳缆出海,九天后才重回停泊处。 我们抵达时才下午四点。根据港口规定,检疫和海关人员未上船检查前,任何旅客都不得上岸。我们盼到天黑,直到月亮升起,仍没等到任何官员。我们对这些懒惰的官员实在没什么好感,但也无可奈何,只能重回船上。 清晨,一踏上甲板就看见原先想搭乘的双桅帆船“露辛达”号停泊在船尾;它在我们出发四天后从纽约起航,夜里抵达此处。 不久,数艘小船向我们驶来,上面载着检疫人员和海关关员。一名留着大胡子的瘦小男子登上我们的船。他还没踏上甲板就已晕船,不到数分钟便躺下了。初步检查很快结束,我们终于可以上岸;前一晚所感受到的一切不快和抱怨也随之烟消云散。这里的人还记得我们上一回的来访,相关著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