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河源笔记(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小忠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王小忠,藏族,甘肃甘南人,中国作协会员。作品见于《大家》《民族文学》《北京文学》《散文》《青年文学》《长江文艺》《山花》《芳草》《诗刊》等多家刊物,入选《散文精选集》《中国年度散文佳作2013》(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2011少数民族文学年度选·小说卷)《2013青春文学》等10余种选本。著有诗集三部,散文集两部。曾获“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奖”“甘肃黄河文学奖”等。 后记 7月初,房间里还是有点儿凉,半夜就醒了。再次裹紧 被子,却没有了睡意。 最近总是半夜醒来,然后想着许许多多有关黄河、草 原的人和事,以及牧场和常驻牧场的朋友们。心里往往纠 结一件事情:环境与生存,活着与如何更好地活着。尽管 这样的问题已经很陈旧,而事实上,具体生活中的我们认 真去想,或者专门去想这个问题的时间还是少。活着,每 天都需要面对许多现实,按部就班,拨冗去繁,在生活这 辆永不歇息的大车上,我们不得不放下众多想法,而投入 到挣扎和拼搏之中。 当生活带给我们无尽甜蜜的时候,那些过往的苦难却 已成为心头的记忆。我们不断翻检,不断回味。然而,过 多的记忆却让我进入了生活的另一面。于是我又想起前几 天,一个朋友跟我说她去三江源做田野调查的一些事。 朋友在学校,去三江源做田野调查也是好几年前的事 儿了。她突然想跟我说那些往事,是因为我的一篇文章勾 起了她的回忆。那时候,她刚刚步入社会,她年轻的导师 要做三江源头关于牧民生存状态的社会调查,邀请她加入 ,是因为她从小在草原生活。而就她本人来说,实则无奈 ,尽管她生活在草原,但对牧民的具体生活几乎一无所知 。 她说,他们带足工具,踏上去西宁的火车也恰好是7月 初。他们在牧民家待了整整一个月,每天早上喝的开水中 放少许糖、眷粑还有曲拉,水是温的,一喝就肚子叫。米 饭里放有肉和曲拉,天天如此,没有选择。一个月之后, 他们终于要离开了。她还告诉我说,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 吃一盘清炒土豆丝或枝麦菜。她还说,她被藏葵狂追,摔 倒之后,趴在地上死死抱住导师的腿子,满嘴都是泥土… …她还说了很多,可惜的是我并没有从她口中得知有关三 江源头牧民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田野调查情况。 同样是记忆,也同样是生活的另一种体现,然而,当 她说完之后,她自己确实也不知道,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 ,到底做了些什么。因此,我的想象鲜活起来。我想象着 她的导师是如何完成课题的,他的课题里有多少臆想的成 分,而文字里体现的牧民生存状态的可靠性又有几成。 于是,我越来越坚信:对没有深入或未曾有过草原生 活的人来说,草原的确美丽辽阔,因而其笔下的文字无不 沾染华丽。这样的叙写可能会带给我们一个理解上的误区 ,这样的误区也可能使大家丢失生活进而沉迷于虚构。对 于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而言,他必定会有所坚守,更重要的 是在坚守中寻找到生存的尊严。热爱草原和尊敬草原却又 成为某种道德规范的延伸,而现在的草原似乎是旅游与经 济的一个基本概念。因为我们过分热衷经济的健康,而失 去了维持其健康的能力。当草原进入新的地质时期,我们 能够坚守的还有什么? 诚然,这样的观念会使我们的思想变得模糊或者扭曲 。可是有些事情的确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你无法在理想 与现实中完全将自已剥离。在各种生活的迫使、各种欲念 的引诱以及各种矛盾的驱逐下,深藏心灵的所有恶会被无 限制地放大。“价值观的改变或许可以通过重新评估不自 然的、驯化的和受限制的东西,并以自然的、野生的和自 由的东西取而代之来实现。”那么,我们的目标又在哪里? 当我从黄河首曲的玛曲出发,沿黄河走过一圈,目睹各种 破坏与各种挽救的时候,我依然找不到目标。真相与想象 距离多远?这可能是我一生中不断要去探寻的另一个问题。 当然,我也祝愿自己,在叙写黄河源头草原生态及民生状 态的真实的同时,能够找到自我,保持一个作家应有的尊 严。 目录 早春的阿万仓 遥远的香巴拉 冰河封冻欧拉 欧拉秀玛纪行 佛珠的故事 黄河拐弯处 日出曼日玛 黄河源笔记 代后记 行走:真相与想象 精彩页 农历三月中旬,落了厚厚一场雪,甘南草原被白色的棉被盖得严严实实。街上行人稀少,车辆单调,草原小城显得异常寂静。一点都不意外,甘南的三月如果不落雪,反而让人深感不安。不曾知道江南的春色里有着怎样的柔情和缠绵,但我知道,早春的甘南如果没有雪滋润的话,这一年的沙尘就会飞得十分凶猛。就在三月下旬的某个黄昏里,我们终于赶到了当智家的牧场。 当智也刚刚从另一片牧场赶回来,他抖了抖身子,向我们打了个招呼,便去帮佳姆(藏语:媳妇)赶羊、提奶子了。雪早就停了,而无边无际的冷风依然扫荡着草原,帐篷四处直直挺立的衰草高低起伏,不远处的经悟发出呼啦啦的声响,几只藏葵巡视一圈,然后蹲在帐篷门口,半闭着眼睛,一动不动。黄昏的斜阳像少女害羞的脸蛋,一会儿,那抹红红的光晕渐渐隐入西边的云层里,四周瞬时暗了许多。 当智家最小的儿子道吉醒来了,这家伙有点懒,午觉往往要睡到傍晚。他爬起来,光着屁股跑出去,对着帐篷不远的雪地撒了一泡尿,然后又蜷缩在皮袄里,并用惊奇的眼神打量着我们。小家伙不到10岁,汉语说得相当流利,如果不是十分熟识的人,他是绝对不会开口的。我不是头一回进入这片草原,所以知道在这片草原上来回穿梭的外地人很多,大多都会来找当智,因而在小家伙眼里,他们都是过客,并不是朋友。我从背包里取出一袋糖,故意没有说话,直接扔了过去。小家伙立刻将头缩进皮袄里,一会儿又慢慢探出脑袋,一边看我,一边伸手将那袋糖迅速藏进怀里。看着他如此可爱的举动,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当智到这片草原不到20年,近20年的风风雨雨里他收获了两个儿子,一群牛羊,还有一口流利的藏语。当智早年在工程队当钢筋工,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有了第一个儿子—更登加,而现在,17岁的更登加已经成了大人,并且在另一片草原上放牧。当智在这片草原上定居下来,实际上并非他的心愿。听人说,当智在这片草原上打井的那些年月很是风流,给阿克(藏语:对长者的尊称)希道合家打井的时候就看中了希道合的大女儿拉姆。事情发生以后,希道合就将拉姆嫁给他,把儿子送到寺院去念经。当智也曾说过,虽然落脚在这片草原上,但也有过离开草原的念想,然而面对茫茫草原和成群的牛羊,那种念想渐渐隐退,从此,就以草原外乡人的身份死心塌地留了下来。更登加出生的第五个年头,拉姆被性格暴烈的野马摔死在草原上。后来希道合又把小女儿卓格草嫁给了当智。更登加没有去学校,而是随他阿米(藏语:爷爷)去另一片遥远的草原。这片草原上只有当智、卓格草,以及卓格草生的儿子道吉,他们共同看守着牧场。 当智原本也是高原汉子,所以他对草原生活没有经历十分痛苦的适应期。然而念经诵佛之事却很少去做,插箭、晒佛等活动却没有少过他的影子。一边放牧,一边抽空联络早年在工程队上的朋友们前来草原打井,他提供住宿,负责语言翻译,然后从中抽取中介费用,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也只有当智想得出。赵家他们就是当智想方设法联系过来的。我跟随而来,目的却只有一个: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P1-4 导语 《黄河源笔记(精)》作者以诗的敏感,以小说细密繁复的叙事技巧,以散文的优美文笔,更以一个作家的良知、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描写了玛曲草原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发展等情况,以及草原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草原的关注与深爱,是一部黄河源头的忧思录。在草原沙漠化、草原旅游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他发出“环境与生存,活着与更好地活着”的思考。 序言 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 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个荣耀,是瑞典文学院对非 虚构作家的高度肯定,也给“民间写作”以最大的鼓励。 阿列克谢耶维奇站在民间立场,写在“国家利益”驱动下 的诸多个人命运。她采录的是受历史大事件影响的底层“ 小人物”的声音,倾听他们的“说法”,体验底层社会难 以平复的生命苦难。由此,在中国兴起不久的“非虚构写 作”,被重新认知。 何谓“非虚构写作”?广义上说,以现实元素为背景 、真实反映现实的写作,即非虚构写作。它首先被西方文 学界重视,且完全是独立的、忠实内心的、不服膺外来因 素的写作,是不受干预和遮蔽的民间写作。 非虚构写作,不是写实散文,也不是游记,而是民间 叙事文本,是反映现实的“见证文学”;不是集体的写作 行为,而是作家个体的写作行为;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参 与其中。体验和验证,是社会的实证主义(个体的经验主 义)驱动下的一种写作,也可以是对社会大环境下底层的 人文生态、农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田野调查。本质上说, 非虚构写作是拓展了“向下”的写作。它让“民间的”视 野宽阔且有纵深度。 非虚构写作,关涉人文地理和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 法论。也由此带来了写作的难度:一是准确无误的信源。 作家所需的,是一张精细的地图和一块精准的罗盘,进行 缜密独到的研究。操作态度必须一丝不苟。二是不能添枝 加叶。它的真实性在于呈现事件本身,否决主观臆断,否 决编造与虚构。像小说般编排故事、像戏剧那样设置悬念 ,都要不得。在资讯快速传播的世界文化大环境里,写作 者要有谦逊的文化品格和巧妙的文本策略。三是囊括所有 。与文本内容关联的历史、自然、人文及细微生活呈现, 都可以为文本写作服务。 这三个难度,考验作家的水准,检验作家的耐性,挑 战作家的能力。不能有离奇,不能有编造,不能像PS图片 那样,随意增添什么去掉什么,让原有的色彩失真,让原 有的图像变形、模糊。杜绝设置个人意志主导的荒诞,但 不能拒绝现实或历史存在的荒诞。当然亦不能否认特定的 地理情境下出现的一些非同寻常的现象。好在非虚构文学 不以情节取胜,它要的是真实记录。非虚构与虚构的区别 ,在于具体的操作。小说家以假设和真实掺杂,揭示人类 的处境和命运的问题;非虚构作家是用事实告知人们“问 题”的存在,通过写实,让我们认知、对证,消除疑虑。 非虚构写作是“还原”世界的“观察笔记”。 为达到效果,作家需要取消片面性的主体认知。花些 时间,迈出步子,深入实地,不厌其烦地去挖掘原始事件 ,或是陈年旧事,或是历史典藏,或是正在进行时的社会 和个体事件,把故事的碎片,拼接成一块完整有序的图谱 ,厘清规则或不规则的脉络。复活记忆,复原意识,让心 灵方向和智性写实找到一个理想的出口,引人入胜,将读 者带进一种奇异的、令人难以抵达的神秘地带。 普林斯顿大学新闻学教授、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约翰 ·麦克菲(John McPhee)认为:非虚构作家是通过真实的 人物和真实的地点与读者沟通。如果那些人物有所发言, 你就写下他们说了什么,而不是作者决定让他们说什么。 你不能进入他们的头脑代替他们思考,你不能采访死人。 对于不能做的事情,你可以列下一张长长的清单。而那些 在这份“清单”上偷工减料的作家,则是仗着那些严格执 行这份清单的作家的信誉,在“搭便车”。 非虚构作家是行走作家,但行走作家不一定是非虚构 作家。非虚构作家以亲历的写作,比闭门造车、虚构编撰 的作家更应该受到尊重。或许,契诃夫的《萨哈林旅行记 》是较早的非虚构作品。而爱默生、梭罗、约翰·巴勒斯 、巴斯顿等自然主义作家,亦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他们以 自然为师,以时代为镜,以真实笔录记载自然天地大境, 提纯思想要义。文本呈现的是自然乡土对人类情感的培育 、人类自觉的心灵在天地间弥漫的道德感。它与利奥波德 “生态道德观”和约翰·缪尔“自然中心论”之理念相符 合。 主体审美视域,离不开外部世界的浸染。作为非虚构 写作者,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所顾忌和惶惧。比如 :社会恶性发展对人类精神和情感的破坏;世界观的偏离 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冲击;大环境下的经济竞争带来的非常 规手段的博弈;大众化民生本态与小众化生存状态之差异 等。在田野的探研和调查过程中,民生环境、人文历史, 都将活脱于文本。自由的素材,忠实的经验,直抵时代的 痛处。以独特的语境,“敞开”许多被历史和现实“遮蔽 ”的东西。作家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关怀者、监督人 ,是社会变革的体验家。但有时候,作家的行为体验,会 带来道德困窘。面对休养生息的民生,是否影响了其本态 的生活?叙事与析理,全景式的呈现,又会不会陷入迷惘? 心境的外在延伸,又必然要展示它的客观性—格雷安·葛 林式的抵达之境,列维一斯特劳斯式的抵达之思,约翰· 贝伦特的抵达之梦,奈保尔式的抵达之谜等。超越“本我 ”局 内容推荐 玛曲是黄河首曲,是天下黄河第一弯,也是被当代文化构建的辽阔、壮美、神秘的草原。但是人们似乎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玛曲草原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理方位和自然区域,且生存条件严酷。生活在黄河源头的人们,有着怎样的生存状态?面临怎样的挑战? 作家以诗的敏感、散文的优美,更以忧患意识,书写草原的疼痛与伤痕,追寻“活着与更好地活着”的意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