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专家年度力作,耶鲁大学推荐必读。
缺爱的人的典型表现:
1. 做事前,会想别人的反应,做事时,会主动迎合他人的期待;
2.容易动摇自己的原则,可能自己已经非常不愉快了,但不会表现出来;
3. 希望自己得到认同和存在感;
4. 不懂得拒绝。
本书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角度,解释了现代人的“缺爱”其实是存在感的缺失,指出我们没有安全感、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同的原因,帮助我们重新定义存在的意义和自我价值,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骄傲自信地活下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缺爱(如何获取安全感得到肯定和认同)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法)罗伯特·纳伯格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全球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专家年度力作,耶鲁大学推荐必读。 缺爱的人的典型表现: 1. 做事前,会想别人的反应,做事时,会主动迎合他人的期待; 2.容易动摇自己的原则,可能自己已经非常不愉快了,但不会表现出来; 3. 希望自己得到认同和存在感; 4. 不懂得拒绝。 本书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角度,解释了现代人的“缺爱”其实是存在感的缺失,指出我们没有安全感、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同的原因,帮助我们重新定义存在的意义和自我价值,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骄傲自信地活下去。 作者简介 罗伯特·纳伯格(Robert Neuburger)法国知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师、家庭治疗师,目前在巴黎和瑞士执业。 目录 序 活着与存在 第一章 如何自主建构存在感 第二章 存在 第三章 存在感的丧失 第四章 崇高与绝望 第五章 我们能够实现自我存在吗? 第六章 “抑郁”:无力的愤怒 第七章 重回人世:“仁慈的好奇心” 结语 人最私密最脆弱的情感 序言 活着与存在 “我感觉得到心脏的跳动、肺部的呼吸、身体的活跃 ,但却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一位遭遇过性侵的年轻姑 娘说道。“我觉得自己是透明的。”另一位姑娘哀叹。“ 我不再有存在感。”一个男人突然决定离开他的妻子和孩 子,这是他给出的理由。 十多年来,类似的话语不断从我耳边传来,它们出现 的频率让我震惊。当这些男人和女人向我吐露心声,告诉 我他们的存在感虽然没有被完全摧毁,但至少被狠狠打击 了之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真正的绝望。 几经思考,我认清了生命与存在的区别。 我们被赋予生命,而生命需要养护。身体有其需求, 我们需要吃饭、喝水,需要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存在 则不然。我所说的存在感是要与生活方式保持一致的。这 种感觉的强度十分多变。有时,我们完全存在于生活中、 恋爱中、工作中,我们与自己和睦相处,与周边的人和睦 相处,这时的我们会感觉幸福临近。有时,我们的存在感 则弱了许多。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绝望感将会向我们 袭来。这种绝望感,用医学研究人员惯常引用的气象学术 语来说,便是“抑郁(低压 )”。 当生活顺风顺水时,我们几乎不会意识到存在感,除 了某些个别的时刻,正如卢梭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一书中所表达的:“夜幕降临时分,我从小岛的高处走 下来,悠然自得地坐到湖边沙岸一个隐蔽处;波涛声和水 面的涟漪吸引了我所有的感官,驱走了我灵魂所有的纷乱 ,使我的心沉浸在甘美的遐想之中,黑夜就这样在不知不 觉中垂降了。波澜起伏的湖水,一波又一波的涛声,不断 震撼我的双耳和两眼,跟我的遐想在努力平息的澎湃心潮 相互应答,使我无比欢欣地感到自我的存在,而无须费神 去多加思索。我不时念及世间万事的变化无常,就像这湖 面展现出来的影像,但这种想法不但模糊淡薄,而且倏忽 即逝;这些微弱的印象很快消逝在轻轻抚慰着我的湖面均 匀的波浪中。” 然而,如果有什么东西突然闯入,使得美好的一切出 现一道缺口时,存在感便会压在我们心头,甚至离我们远 去。 我们往往是在存在感缺乏时才意识到它。感知自我存 在不是一种生理本能,而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当然,生命与存在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我们的存在感 特别弱,以至于想要自杀,那么面临威胁的是我们的身体 ,也就是生命。相反地,如果我们的身体被疾病困扰,那 么存在感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这一切与我们常有的对时 间流逝的感知相关。一位病人在桌前放了一张便条,以便 每天都能看到,便条上写着“今天是余生的第一天”。还 有一位病人留存了一大堆安眠药,以提醒自己拥有“缩短 ”光阴的能力。在巴洛克时期,人类平均寿命只有35 岁左 右,那时的绘画中常常出现头盖骨,旨在提醒画的主人时 间流逝之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虚空画,即“记住你终有 一死”。 既然我们都觉得生命短暂,为何不尽情欢愉、尽情享 乐呢?原因有三。首先,任何欢愉都稍纵即逝,随之而来 的是生理不易兴奋期,也就意味着一段不满足时期。其次 ,欢愉的理由会渐渐被我们用尽。因此我们总是在寻求新 的刺激感。最后,我们的存在感与为人之尊严、与我们对 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紧密相连。为人之尊严 包含我们对自我的尊重,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尊重。这种尊 重是上升到伦理道德层面的,通常以宗教伦理或一种信仰 体系的形式传达给我们,而这种信仰体系是自我建构的产 物。 存在与信仰相关,也与我们对存在的认知相关。存在 是一个建构过程,一个永远持续的建构。西班牙作家乔治 ·松伯朗(Jorge Semprun)在《写作与生活》一书中, 讲述了他在离开集中营后,是如何通过写作来找回存在感 的。他写道: “我们还活着,现在,重要的是让我们存在 。”这话十分有理。 医生们所说的“抑郁症”,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人失 去存在感或存在感减少,具体表现为感觉没有未来、没有 规划、没有时间概念。 然而,这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即一件事 扰乱了我们的存在感建构,使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权 在这世上存在。这种痛苦的状态让我们尝到被火灼烧般的 感觉,并释放出一个信号,告诉我们:“我的存在感被打 击了!被什么打击的?如何被打击的?”这是遭遇一次重 大打击的正常结果。因为这打击到的是我们自幼儿时期起 就产生于心中的、让我们得以存在的、得以拥有尊严的、 得以拥有活下去的权利与理由的存在感建构。 存在感与生命的意义是不相同的。维克多·弗兰克尔 (Viktor Frankl)、欧文·亚隆(Irvin Yalom)a 以及 存在主义疗法的拥护者认为,人要找到生命的意义才能活 下去。但我认为这是一个结果而非原因。当一个人拥有存 在感时,生命的意义自然会显现。不是意义赋予存在感, 而是感觉到存在这一事实让人觉得存在是有意义的。不过 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我是认同的,他认 为,存在之虚无不是一种疾病。“面对存在之虚无,我们 不能躲避,要记住这并非疾 导语 ◎【武志红公号、张德芬空间10W+爆文热议话题】 本书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现代人的“缺爱”其实是存在感的缺失,通过7个章节、3大部分,讲述了存在感是如何被构建的、为什么会缺失,以及如何化解因存在感缺失而导致的各类痛苦。帮助我们重新定义存在的意义和自我价值,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骄傲自信地活下去。 ◎【耶鲁大学推荐必读】 自我价值感低,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暴饮暴食,容易对自己过度补偿?控制欲强,一旦事情不按预期发展就很痛苦?消极地看问题,抗挫折能力差,心态易崩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下,这些都源于我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 ◎【全球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专家重磅作品】 存在感决定着我们安全感的获得、价值感的获得,影响着我们对爱的体验。缺爱的感觉越来越强,无力感就越来越强,严重时会让我们感觉自己被世界抛弃,无法获得高质量的生活。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欣赏的永远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后记 人最私密最脆弱的情感 人类自古就有一种幻想,希望有一种神药能够治愈厌 世、治愈对存在的焦虑。希望这种药能够让他们摆脱对自 己有别于动物的本质的追问:在明知生命有限的情况下, 追问其命运,追问来到这个星球的意义,追问他们的位置 在哪里,他们的身份是什么,信仰是什么。弗洛伊德就曾 被这种幻象所迷惑。他以为在一种叫可卡因的产品中找到 了治愈的良方,认为它为他打开了寻求认可和荣耀的大门 。他倒是什么事也没发生,但是他的朋友恩斯特·冯·弗 雷施尔(Ernst vonFleischl)却为此付出了代价。弗洛 伊德曾建议他吸食可卡因治疗抑郁症,结果他却因为吸食 过量而毙命。这种古老的幻想在那些竭力推荐这种或那种 “抗抑郁药剂”的医生身上依然延续着,同样也存在于那 些以为可以借此避免深层次质疑自我的病人身上。连哲学 家都未能免俗:他们实现自我存在的方法在于提出问题, 关于我们存在感的问题,然而我们都知道这个问题是没有 答案的。宗教人士也是同样的做派,不过,他们相信这个 问题有答案。 这是一个需要跨越的障碍,我们要明白生命是有限的 ,存在不过是一些建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命运。人类最 基本的异化就是他的自由。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亨利·艾(Henry Ey)曾这样说过 :“焦虑是人类的一种内在本质……因为生命只存在于我 们对自己的组织建构中……因为我们受制于命运,时刻都 在它的制约下从不同的可能中做出选择……因为我们害怕 会害怕……焦虑就像在无休无止的时间深渊中所体会的眩 晕……这就是焦虑……意识到我们的本质和我们的命运… …并通过我们身体中代表我们所属物种特征的机制表达出 来,由此快乐、痛苦和恐慌便也具备了人类的特性。” 生命是建构自我存在的、仅有一次的尝试,尽管有些 人会失败。也正因如此,每一个人在遭受绝望的威胁时, 他所经历的独特且特别的痛苦都有权被聆听。再也没有比 存在感更脆弱、更私密,也更人性的情感了。 精彩页 出生与存在 从我们降生到人世间,甚至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人性化的过程便开始了。推动这一过程的要素有两个。其中一个要素,很显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或者是与一个担任母亲角色的人的关系。她与我们说话、注视我们、怀抱我们、喂养我们、抚摸我们、爱我们。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史毕兹(Rene Spitz)通过一个事例证明了这一点。二战期间,伦敦的一些婴儿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被安排离开城市,被迫与母亲分离,而这些婴儿随后全部死去。 另一个推动孩子人性化过程的要素也非常重要,即群体接纳。首个群体是家族,孩子被家族接纳并认可。要知道,第一眼看孩子的目光是非常重要的。“她长得像她的姑姑。”“他和他爸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他的鼻子像爷爷。”这些话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它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孩子被纳人群体的一个仪式。这也就意味着,孩子会在这个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家族对孩子的存在负有责任。 另一个关键的仪式是给孩子取名字:家人给孩子取一个名字,有时还会取两个。现在父母通常会给孩子取一个心仪的名字,用作日常称呼,同时还会取一个小名,这个名字大多是父母或长辈对孩子的爱称。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是到市政府办理新生儿登记手续,如此一来,孩子就拥有了市民身份和国籍。另外,还有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也可以作为存在的补充证明。 所有这些仪式都是为了让我们从出生起就与一些群体联系起来,而这些群体会赋予我们一个身份。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鲍里斯·西瑞尼克(Boris Cyrulnik)通过观察证实了这一阶段的重要性。鲍里斯发现,在罗马尼亚的几所孤儿院中,一些孩子虽然有固定的人照看,被给予关怀和温暖,但他们没有被群体接纳。人类化的过程中缺少这一环节,这些孩子在精神上也就无法健康成长。 因此,孩子之所以成为人、之所以得以存在,主要是因为孩子与他人建立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与身边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与家族或社会群体建立的关系,等等。在父母的目光下,在社会的支持下,我们得以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学着存在。如何定义关系和归属? 关系就像是一个交换:我在他人眼中存在,他人在我眼中存在。而当我在他人眼中不再存在,仿佛透明的一样时,痛苦便随之而至。关系是建立在两个人之间的一种情感纽带。 但对于存在而言,仅仅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不够,还需要这些关系建立在群体之上。 归属于一个群体意味着与一些人有共同的价值观、信仰、目的或利益,而正是这些实质的或精神上的共同点促成了群体的建立。这种群体归属的作用之一是让成员团结一致、忠于集体。 这是一个身份的世界。每个人的存在都建立在双重网络之上——人际关系网和群体网。一面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一面是个人对群体的投入。 存在感 A人际关系 B归属关系 人际关系连接的是两个个体。 归属关系意味着一个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归属于同一个圈于。 这两种关系网既有所不同,又互为补充。有些人际关系是独立于归属圈子之外的,例如恋爱关系,而有些归属关系也可以存在于没有建立人际关系的个体之间,工会或行业协会便是如此。 但若想人际关系顺利发展,似乎就需要将这段关系同时置于归属群体之中,建立起归属关系,而其中最重要的群体便是家族。 同样的,一段稳固的令人有归属感的群体归属关系需要其中至少两名个体建立人际关系。总之,我们需要这两种关系(人际关系和归属关系)来感知自身的存在。P3-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