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兰蕙痴情(陈凤敏与AFC三十年)/中国轨道交通AFC行业里的追梦者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邓艳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AFC系统从创建到全面发展的过程,记载了“轨道交通AFC系统先行者”陈凤敏女士推动AFC系统中国化,从理念萌芽、借鉴创新到自主创新、产业化发展、国标建立、走出国门的波澜壮阔的创新历程和卓越贡献。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出版说明 前言 第一章 青春:从雁荡山走出来的志气少女 雁荡经行云漠漠谁说女子不如男 言传身教有严父耳濡目染看慈母 差点没去上大学的陈家老大 同济大学工农预科班的“少先队员” 同济大学广播台的第一个女机务㈣ “想法多”“不安分”的工友“小陈” 第二章 开局:峥嵘岁月里的困顿与奋进 “在豆腐里打洞”——上海的第一批地铁人 归队:上海市地铁公司的N0.14 AFC:地铁的face 初识AFC 中国第一个践行AFC理念的人 “缓上”AFC “缓上不等于不上” 第三章 样机:没有成功,不能说失败 AFC立项成功 立下军令状 自主创新,初战告捷 “AFC之喜”与“AFC之忧” 中试暂停:第一次舆论危机和给市长的一封信 冥冥中的共同梦想与默契 第四章 调整:引进与国产化,两条腿走路 AFC全面引进 起起落落:与美国Cubic公司谈判 “走国产化道路,一百年不会错” AFC系统国产化的发展 AFC工作十年总结:《多模式交通付费卡系统》 的出版 第五章 退休:再次出发调入上海地铁监理公司 AFC系统全面总结:《自动收付费卡系统》面世 从“陈工”到“陈老9币” 监理,从山城重庆地铁项目开始 第六章 标准:为AFC系统“建章 立制” AFC系统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AFC论坛之缘起 AFC国标组 自古忠孝难两全 “实施指南” 第七章 论坛:历尽千帆十五年家喻户晓AFC “衡山路上的梧桐枝繁叶茂” 因标准编制而生 因标准编制而发展 AFC论坛来到了“10”字路口 AFC论坛的新发展 行业的“春晚” 第八章 联盟:从千家混战到握手联谊 群雄并起,鱼龙混杂 联盟之始,南湖宣言 设备制造商联谊会紧随其后 应运而生的AFC专委会 第九章 开放:两岸四地对话与国际交流 两岸四地AFC论坛 隔着海峡的亲情 国外调研与取经 尾声 附录 陈凤敏大事记 二维码资料索引 图片来源 后记 序言 看完书稿《兰蕙痴情——陈凤敏与AFC三十年》,作为 新中国轨道交通建设的一名从业者,我内心颇有感触。一 方面是为我国轨道交通AFC系统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另 一方面也为陈凤敏女士三十多年如一日执着于轨道交通AFC 系统行业的精神。掩卷回首,历历在目。 作为轨道交通建设中一个直接面向乘客的服务系统, AFC系统的好坏更能体现轨道交通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 水平的高低。当前,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AFC系统 也已经发展到新的技术阶段,这就更加需要做好科学的总 体规划、细致的部署实施和完备的保障措施,通过不断汲 取新技术、新理念,持续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体验。 毫无疑问,陈凤敏是我国轨道交通AFC系统事业的拓荒 者之一。她半路入行,一心逐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把自己这三十多年的精力全部投入其中,不仅为我国轨道 交通AFC系统行业发展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也给整个 轨道交通行业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放在今天“自主创 新”和“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也具有现实意义。 希望我国轨道交通AFC系统发展越来越好,希望我国轨 道交通事业蒸蒸日上。 导语 作为轨道交通建设中一个直接面向乘客的服务系统,AFC系统的好坏更能体现轨道交通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水平的高低。当前,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AFC系统也已经发展到新的技术阶段,这就更加需要做好科学的总体规划、细致的部署实施和完备的保障措施,通过不断汲取新技术、新理念,持续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体验。 毫无疑问,陈凤敏是我国轨道交通AFC系统事业的拓荒者之一。她半路入行,一心逐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自己这三十多年的精力全部投入其中,不仅为我国轨道交通AFC系统行业发展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也给整个轨道交通行业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放在今天“自主创新”和“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也具有现实意义。 后记 从2018年发起倡议,到如今完稿成篇,历时近两年, 《兰蕙痴情——陈凤敏与AFC三十年》终于要与读者见面了 。 作为《中国轨道交通AFC行业里的追梦者》系列丛书的 第一本,书中主人公陈凤敏在我国轨道交通AFC系统行业里 的地位毋庸置疑。在轨道交通AFC系统行业尚无人涉足的时 候,她就已耕耘其中,孤军奋战;在轨道交通AFC系统项目 被列为“缓上”的时候,她仍然坚守岗位,搜罗资料;在 轨道交通AFC系统设备研制的时候,她坚持自主创新,身先 士卒;在轨道交通AFC系统设备项目中试暂停的时候,她敢 于上书市长,力陈利弊;在轨道交通AFC系统引进谈判的时 候.她从细微处入手,点出关键;在轨道交通AFC系统无规 可依的时候,她首倡标准编制,高瞻远瞩;在轨道交通AFC 系统行业蹒跚起步的时候,她组织召开论坛,共商大计; 在轨道交通AFC系统行业市场纷争的时候,她牵头组织联谊 ,规范秩序。她还组织编写了《多模式交通付费卡系统》 《自动售付费卡系统》两书,启蒙了我国轨道交通AFC系统 行业无数后辈。她还负责推动了两岸四地AFC论坛的召开, 实现两岸四地之间的深入交流,引领我国轨道交通AFC系统 行业走向世界。她主持编写的《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 (AFC)系统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自2006年颁布以来,历经 多次修订,早已被我国轨道交通AFC系统行业奉为圭臬。 一生能专注做一件事并把这个事情做到极致,陈凤敏 毫无疑问是这样一个典型。为了我国轨道交通AFC系统行业 的发展,陈凤敏付出了半辈子的心血,从1988年至今已逾 三十年,取得的成果也是令人惊叹的。 为帮助广大读者和业内人士了解陈凤敏在我国轨道交 通AFC系统行业的投入与成果,特别是她坚持自主创新方面 的努力,我们编著了此书,作为《中国轨道交通AFC行业里 的追梦者》丛书的开篇。邓艳女士高度重视本书的编辑工 作。参加本书统筹和编辑工作的有江世亮、张君龙、王泽 凤、杨玉娟等,文学编辑为李辉。为本书提供相关资料和 素材的有陈凤敏、郑志涛、李仰能(中国香港)、万蕙颐 (中国台湾)等。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上海地铁咨询监理科 技有限公司、方正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普天轨道 交通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固力保安全系统(中国)有 限公司、北京方卡咨询中心及陈凤敏家人的大力支持,在 此一并表示感谢。 书中内容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编写组 2019年7月 精彩页 第一章 青春:从雁荡山走出来的志气少女 雁荡经行云漠漠谁说女子不如男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每个传奇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毫无疑问,20世纪40年代,是一个激烈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我们看到了德意日轴心国从鼎盛走向灭亡,看到了“二战”结束后新秩序的产生,也看到了科技史上重大发明——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而在中国,这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饱受战乱、屈辱的土地,这个十年,一波三折之后,拨云见日,新中国成立。 本书的主人公,陈凤敏女士,就出生在这个年代的开端——1940年12月1日。 也许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中国地铁AFC系统创建先行者”之一的陈凤敏居然是从浙江温州北部大山山沟里出来的一个“弱女子”——联想到她后来取得的骄人成就,更令人觉得难能可贵。陈凤敏的家乡乐清市福溪乡福溪村,隶属温州市,是个典型的山区——虽然是个山区,但这个山却也不一般,沈括《梦溪笔谈》说它“天下奇秀”,唐代诗人贯休在此留下名句“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这就是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的“东南第一山”雁荡山,也是“三山五岳”中与安徽黄山、江西庐山并称的三山之一。福溪村位于雁荡山北,是乐清、永嘉、黄岩三县(市、区)交汇之地,也是温州市最北的地区之一。 从出生到1947年,雁荡山脚下的这片土地记载了陈凤敏的童年。那时候的福溪村,交通不便,对外联络少,生活比较清贫和穷苦,平日饭锅里烧的基本上都是山芋丝加红糙米,很难见到一碗白米饭,即便有也要留给家中的祖父吃。小孩子也没有什么像样的零食,但靠山吃山,好歹还有番薯,炒香的番薯片和晒干烘烤的番薯坨,成为当时乡下非常可口的纯天然“蜜饯”。 山的世界,绿的海洋,竹林阵阵,也是童年美好的回忆。陈凤敏至今仍记得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路左路右、山上山下,毛竹无处不在。在那个物质生活较为匮乏的年代,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这个大山里仍然发挥着作用,毛竹不仅提供了可供村民食用的菜肴,像嫩头炒菜、腌成笋、晒笋豆等,还是村民编织各种生产生活工具最好的原材料,竹筐、竹篮、竹簸箕、竹篓、竹箩筐不一而足,在这里当地人称之为“脚箩”(谐音)。每到编“脚箩”的时节,屋里屋外摊满了毛竹和竹签,削下来的竹节蹦得满地都是,一不小心脚踩着,那个疼,现在回忆起来,真的是“痛并快乐着”。 雁荡山的乡里生活虽然清苦,却给了陈凤敏一个欢愉的童年。至今回忆起来,仍然令她感慨万千,难以忘怀。每逢过年举行“谢年”仪式,家人准备的丰盛的酒菜、糕点,都让年幼的陈凤敏感到异常兴奋! 毫无疑问,温州人是我国历史舞台上有着很多优秀特质的一类群体。经济学家钟朋荣曾将“温州人精神”概括为四句话: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在中国的版图上,温州原本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地方,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改革开放前,因三面环水,背靠大山,想走出去只有“水路一条”——然而不巧的是,在温州方言中,“水”“死”同音,所以老百姓一度自嘲在温州只有“死路一条”。尽管如此,温州人还是走出来了,闯出了他们在外面的一片天。作为陈凤敏成长道路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陈凤敏的父亲就是走出去的一个温州人。 陈凤敏的父亲陈成达(1915—2002)在家里兄弟中排行老三,也是五兄弟中唯一弃商弃农外出学徒的,个中缘由目前已不得而知。最开始时候的陈家,家景应该还算是不错的,在沈家门开了两家饭店,生意颇为兴隆,陈成达的大哥陈成涛、二哥陈成发都是风光一时的“小开”。然而好景不长,抗战爆发后,沈家门待不住了,陈成达大哥搭乘的新平轮在吴淞口遇水雷被炸,人也随船遇难,二哥后来也在上海病故。陈凤敏的父亲陈成达成为陈家事实上的长子,而这时他也已经在上海当学徒好几年了。P28-3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