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为“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论丛”第十三册,除导论和附录(两篇文章)外,由“孔子:从学者到偶像”“孔子与儒教的历史命运”“孔子与儒教的现代命运”三个专题内容组成。如作者所言:“儒学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能泥古不化,或者是一味地要复古更化;既要坚持独立思考,又能开放包容,乃至在与思想和文化的他者进行良性互动和对话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而不能曲学阿世,或者是日益变得狭隘自负。”这或就是作者以“历史上的孔子形象”为题,论述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初衷所在。 作者简介 林存光,1966年生,山东济宁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孔子研究院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主要从事中国儒学史、儒教中国问题研究、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中国政治思想史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代表性著作(含独著、合著和主编)主要有:《儒教中国的形成——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历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儒家式政治文明及其现代转向》、《先秦诸子政治哲学研究》、《孔子评传》、《与权力对话——儒家政治文化》、《孔子新论》、《中国古典和谐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研究》、《政治的境界——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研究)、《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秦汉卷)等,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 目录 总序 导论 (一)“看”的方式 (二)更进一步的思考 (三)走向人文时代 一、孔子:从学者到偶像 (一)夫子自述 (二)夫子行状:东西南北之人 (三)战国诸子多维视野中的孔子 (四)一个历史性的反题 (五)孔子的偶像化 二、孔子与儒教的历史命运 (一)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演进 (二)文化的世俗化与孔子的政治命运 (三)孔子学说何以适应秦汉以来的社会 (四)儒教演生的逻辑与特点 (五)圣人之道与帝王之势 (六)中国社会历史命运的大变化 (七)异端之声 三、孔子与儒教的现代命运 (一)引言 (二)孔子形象的裂变 (三)孔子与儒教在现代中国的命运转折 附录 一、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二、重思一个故事的历史与神话意义——“孔子诛少正卵”之故事含义的再诠释 后记 再版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