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中国的科技政策根植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沃土,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政策的演进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兼容并包吸收了国外各方面经验,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体系化、从科学技术到科技创新,经历了多个快速发展完善的阶段,在促进科技进步,进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为至关重要的力量,并具有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过去,不了解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无法深刻理解中国的科技政策。未来,不了解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就无法充分研判和预见中国的经济大势。在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更多了解中国科技政策的演化历程,才能更好理解当前的政策状态,面向未来的政策思考才能立足于更加有营养的土壤之上,知古鉴今,以史资政。 作者简介 李哲,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围绕科技创新政策、国家创新系统、科技创新治理、中德创新政策、中欧创新合作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目录 导言:政策演化的基本脉络 第一章 “自发”时代:漫长的科学技术史 早期的“拿来主义” “同步起跑”的机会 第二章 新文化运动:科技政策的萌发 科技政策的思想根源 挣扎中前行 新文化运动中的科技 解放区的科技政策 第三章 向科学进军:第一次全面规划科技发展 计划经济下的快速启动 向科学进军 早期的技术引进 三线建设 第四章 改革前夜:蹉跎后的再认识 科技进步进程受阻 科技要复兴 持续的技术引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走出国门的震撼 第五章 科学的春天:为科技人员“松绑”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奖励科技人员 设立国家科技计划 经济开发区与科技政策 第六章 《决定》出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科技体制改革 政策布局初步形成 产业技术政策 技术进出口 第七章 稳住与放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下的科技 稳住一头 放开一片 科技人才 第八章 科教兴国:知识经济时代的权益、互动和开放 知识经济时代 成果转化 知识产权 走出去 专家的力量 第九章 院所改革:一次次站在十字路口 经济体制的快速调整 科研单位的事业费 242家院所转制 院所改革的持续 院所的困境与反思 创新创业服务机构 第十章 加入WTO:科技创新政策与国际接轨 热议的四个领域 税收政策的“组合拳” 经费多了 也要竞争了 科技基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科技的“是与非”成为政策话题 第十一章 中长期规划纲要:政策体系的初步形成 自主创新 科技金融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科技评价“指挥棒” 新时期的“举国体制” 部门、地方间协调 第十二章 国家创新体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国家创新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经济范式 最终为了企业 第十三章 科技与产业变革:需求侧政策的探索 新技术催生关于科技和产业变革的讨论 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政策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域示范 第十四章 科技全球化:越来越大的政策国际影响 国际影响增长 科技“中心东移”与“投资西进” 回流、转移与新政策优势 创新对话 第十五章 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更加协调的创新政策 四个全面 规避“陷阱” 政策体系的快速演进 新一轮的深化改革 创新创业 第十六章 回到政策基本面:几方面基础与热点 科技政策智库 政策研究的“道”与“术” 未来的政策热点 主要参阅政策 参考文献 跋 导语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系统梳理了以科技政策为载体的中国科技制度的历史变迁。 本书遵循的基本线索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围绕这条线索,以三方面的材料作为阐述的依据:政策原文、专业论著和不同时期的有关采访报道。 本书可帮助国家科技政策制定者和参与者系统梳理中国历年来科技政策的变迁,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研究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