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安德烈·纪德(Andre Gide,1869-1951)生于巴黎一个富有的资产阶级家庭,10岁丧父,由母亲抚养并给予清教徒式的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他最初在象征派文艺刊物发表作品,1908年与友人创办《新法兰西评论》。 纪德早期的作品带有象征主义色彩。1897年出版的散文诗集《人间食粮》,是他第一部重要的作品。三部曲《背德者》(1902)、《窄门》(1909)和《田园交响曲》(1919),具有古典主义作品的完美形式;1914年出版的《梵蒂冈的地窖》,对青年一代产生过很大的影响。1925年之后,纪德的创作思想有所转变,着重体现在长篇小说《伪币制造者》(1926)上。1947年。纪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书评(媒体评论) “自从巴尔扎克和《交际花盛衰记》之后,还没 有人如此客观地写出如此的邪恶。” ——马塞尔·普鲁斯特 目录 《梵蒂冈地窖》无目录 精彩页 一八九〇年,在教皇利奥十三世①的统治下,风湿性疾病专家X大夫的名声使共济会会员昂蒂姆·阿尔芒一杜布瓦决定前往罗马。 “什么?”他的襟弟尤利乌斯·德·巴拉利乌尔大声说道,“您去罗马是要治疗您的身体!但愿您会在那里发现,您的灵魂病得更重!” 对此,阿尔芒一杜布瓦用十分体谅的口吻回答道:“可怜的朋友,请您瞧瞧我的肩膀。” 生性宽厚的巴拉利乌尔不禁抬起眼睛,去看他襟兄的肩膀,只见肩膀不断抖动,仿佛是无法克制的暗笑引起。看到这半边瘫痪的宽阔身体,因无法控制肌肉的后遗症而显出这种滑稽可笑的样子,真是十分可怜。好吧!显然,他们各持已见,巴拉利乌尔能说会道,却丝毫无法改变这种情况。也许时间可以改变?圣地会暗中出主意……尤利乌斯显得极为失望,就这样说道: “昂蒂姆,您使我感到十分难受(肩膀立刻停止抖动,因为昂蒂姆喜欢他的襟弟)。但愿我,在三年之后,在大赦年,当我去看您时,但愿我能看到您已经痊愈!” 至少,陪同丈夫前往的韦萝尼克心情完全不同:她同妹妹玛格丽特和尤利乌斯一样虔诚,这次去罗马长期逗留符合她的一个珍贵心愿。她用虔诚而又微不足道的宗教活动来点缀她那单调、失望的生活。另外,她没有生育,就把因没有孩子而不需要作出的关心献给了理想。唉!对于是否能把她的昂蒂姆重新带到天主身边,她并不抱有奢望。她早就知道,这宽阔的前额充满了拒绝,是何等顽固不化。教士弗隆曾提醒过她。“最不可动摇的决定,”他对她说,“夫人,是最坏的决定。别再指望会有奇迹产生。” 她甚至不再感到伤心。到达罗马后的前几天,夫妇俩就已安排好各自的隐居生活:韦萝尼克忙于家务和祈祷,昂带姆忙于科学研究。他们就这样生活在对方身边,却又不赞成对方,彼此忍受,互不理睬。正因为如此,他们之间占支配地位的是一种协调一致,笼罩着他们的是一种相当满意的气氛,他们都在对方的支持下小心翼翼地行善。 他们通过一个办事处的介绍租到的套间,同意大利的大部分住房一样,既有无法预料的优点,又有显而易见的缺点。套间占据了卢奇纳街上福尔杰蒂宫二楼的整个楼面,有一个相当漂亮的晒台,韦萝尼克立刻想到要在那里种植很难在巴黎的套间里长好的蜘蛛抱蛋,但是,要去晒台,必须穿过柑橘温室,而昂蒂姆马上把温室变成自己的实验室,并规定一天里只有几点到几点才准许别人通行。 韦萝尼克悄悄地把门推开,偷偷地溜了进去,眼睛盯着地上,就像杂务修士在乱涂的淫秽画前走过那样,因为她对温室里面坐在斜靠着一根拐杖的扶手椅上的昂蒂姆的宽大背部不屑一顾。昂蒂姆把背弯成拱形,不知在做什么困难的手术。他装着没有听到她走路的声音。但是,等她走过去之后,他笨重的身体立刻站了起来,慢慢地朝门口走去,并怒气冲冲地把着嘴,威风凛凛地用食指啪的一声把插销插上。 跑腿贝波从另一扇门进来拿酬金的时刻即将来临。 这个十二三岁的童仆,衣衫槛楼,无父无母,没有住处,昂蒂姆来到罗马后没过几天就注意到他。在这对夫妇最初下榻的位于狮口街的旅馆前,贝波为了引起过路人的注意,把一只蝗虫关在灯芯草做的笼子里,蝗虫上放着一撮草。 P3-5 导语 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891年。伪装成神父、哲学家的意大利骗子普洛托斯轻易地使圣普里伯爵夫人相信:罗马天主教皇被人绑架,关在梵蒂冈地窖里已达三年之久。而坐在教皇位置上的,是一位几个共济会会友推举的、长相貌似教皇的冒牌家伙。受了他的欺骗,在拯救教皇的名义下,伯爵夫人开出了支票,主人公拉夫卡迪奥被称为举世闻名的“无动机行为”英雄的代名词。 序言 在《梵蒂冈地窖》一九一四年的序言中,纪德对自己 的作品重新分类,把“故事”[《违背道德的人》(1902 )、《窄门》(1909)、《伊莎贝尔》(1911)]和“傻 剧”[也是三部,即《帕吕德》(1895)、《未被锁好的 普罗米修斯》(1899)、《梵蒂冈地窖》(1914)]区分 开来。他在《致雅克·科波》中写道:“为什么我把这本 书称为‘傻剧’?为什么把前面三本称为‘故事’?这是 为了表明,它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不过,在 《梵蒂冈地窖》中,纪德并没有采用戏剧的形式,而是使 用了小说式的叙述,具有明显的戏谑笔调,从而抛弃了传 统小说或现实主义小说的形式。这表明纪德在探索新的叙 述形式,《梵蒂冈地窖》,特别是《伪币犯》,是这种探 索的终结。 《梵蒂冈地窖》于一九一四年一月一日至四月一日分 四次在《新法兰西评论》杂志上发表,同年夏天出版单行 本,评价褒贬不一。法国作家科克托、普鲁斯特等对该书 表示赞赏。普鲁斯特在一九一四年三月六日给纪德的信中 写道:“自从巴尔扎克和《交际花盛衰记》之后,还没有 人如此客观地写出如此的邪恶。”克洛岱尔和弗朗西斯· 耶麦则表示气愤。保守的天主教作家享利·马西斯在《闪 电报》上发表口气强硬的文章,发起押击该书的运动:“ 《梵蒂冈地容》中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我不知道有什么小 说比这部惊险小说更不惊险……纪德先生歪曲并玷污了我 们的信仰。”对这部作品的不同反应,说明它的形式新颖 ,使某些人感到不知所措。 这部作品构思于一八九三年。同年十一月十五日,纪 德在《十字架报》上看到一则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一帮 骗子散布谣言,说利奥十三世被囚禁在梵蒂冈,教皇被人 冒名顶替,目的是向虔诚的信徒骗取六万法郎。作品的写 作计划在一九O二年至一九〇三年得到落实。一九〇五年, 雅克·科波在居韦维尔逗留,纪德把作品的故事情节说给 他听。写作持续了好几年,从一九一〇年写到一九一三年 ,作者阅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笛福、菲尔丁等人的作品 。 《梵蒂冈地窖》分为五卷。在第一卷中,坚定的共济 会会员昂蒂姆·阿尔芒一杜布瓦出人意料地在罗马皈依天 主教,时间是一八九三年三月,即利奥十三世大赦之时。 第二卷把读者带到信奉天主教的贵族巴拉利乌尔在巴黎的 家庭。昂蒂姆的襟弟尤利乌斯·德·巴拉利乌尔是小说家 ,也是法兰西语文学院院士的候选人。他从父亲给他的一 封信中得知他父亲有个私生子,名叫拉弗卡迪奥·卢基。 这个年轻人没有财产,同一个可疑人物普罗托斯有联系, 并和情妇卡萝拉一起住在一幢肮脏的房子里。尤利乌斯去 看望拉弗卡迪奥,说要请他当秘书,并约好在第二天见面 。尤利乌斯走后,拉弗卡迪奥立刻到图书馆去查阅尤利乌 斯的情况,查到尤利乌斯的父亲曾在十九年前,即他出生 那年在布加勒斯特任外交官,猜到伯爵是他的生父,就准 备去拜访他。路上他看到一幢房子着火,就爬到上面救出 两个孩子。当时尤利乌斯的长女热纳维埃芙在场,把他看 做英雄。第二天,拉弗卡迪奥来到尤利乌斯家赴约,向尤 利乌斯讲述了他的童年和他受到的教育。在这卷的结尾, 尤利乌斯的父亲去世,留给拉弗卡迪奥四万法朗的年金收 入。 不久之后,在第三卷的开头,普罗托斯乔装打扮成维 蒙塔尔议事司铎萨吕教士,从尤利乌斯的妹妹居伊·德· 圣普里伯爵夫人那里骗取了六万法郎,说是用于十字军东 征,以拯救被囚禁在梵蒂冈地窖里的真教皇。得知这一消 息之后,尤利乌斯的襟弟阿梅代·弗勒里苏瓦尔决定前往 罗马,以恢复真教皇的地位。 第四卷情节起伏跌宕。弗勒里苏瓦尔于三天后来到罗 马,在不知不觉中被普罗托斯领导的诈骗组织千足帮所利 用。他认识了卡萝拉,成了她的情夫。他从罗马前往那不 勒斯,想去见圣费利切红衣主教,却落入普罗托斯设下的 圈套,见到了假红衣主教,并答应去罗马的银行为千足帮 取出骗得的钱款。他在罗马遇到刚见过教皇的尤利乌斯, 把他的秘密使命告诉了尤利乌斯。 本书于去年八月底开始翻译,今年一月底完成,历时 五个月之久。我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不少理解问题,请教了 法国尼斯大学文学教师、杜拉斯专家克里斯蒂安娜·布洛 一拉巴雷尔(Christiane Blot-Labarrere)女士,均得 到十分详细的解答,特别是布拉法法斯和弗勒里苏瓦尔的 合称Blafafoire(布拉法富瓦尔)的构成和书中多处关于 领带的描写。对于纪德杜撰的词buciloque,她先后在尼 斯和巴黎请教了纪德专家和同行,均得不到明确的回答, 于是就根据纪德精通拉丁语的特点,对该词的构成进行分 析,得出较为可信的解释。书中的意大利语词,则请教了 复旦大学外文系的同事刘厚玲女士。在此谨向她们两位表 示衷心的感谢。 二〇〇〇年十一月于海上凉城 内容推荐 《梵蒂冈地窖》是安德烈·纪德的小说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新法兰西评论》杂志上,之后出版了单行本。故事来自纪德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一帮骗子散布谣言,说利奥十三世被囚禁在梵蒂冈,教皇被人冒名顶替,目的是向虔诚的信徒骗取六万法郎。 小说分为五卷,情节跌宕复杂。第一卷中,坚定的无神论者、共济会会员昂蒂姆·阿尔芒-杜布瓦出人意料地归信了天主教;第二卷把读者带到昂蒂姆的襟弟、信奉天主教的贵族尤里乌斯·德·巴拉利乌尔在巴黎的家,他是小说家,得知父亲有个私生子,便去看望他;第三卷里出现了上一卷中的可疑人物普罗托斯,他从尤里乌斯的妹妹那里骗取了六万法郎,说是用于拯救被囚禁在梵蒂冈地窖里的真教皇;第四卷里,尤里乌斯的襟弟弗勒里苏瓦尔在罗马落入普罗托斯设下的圈套;第五卷中发生了一起无动机谋杀案,将之前出现的多个人物都牵扯了进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