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龙剑宇,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副馆长、研究员,湖南省毛泽东研究中心、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毛泽东生平、思想、诗词和文物及湖南中部地区地方史研究,用30年时间,从文化的角度全方位深入探究毛泽东的人生,出版作品20余部,主要有:《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毛泽东的诗词人生》《毛泽东的家世渊源》《中围出了个毛泽东》《韶山毛家英雄谱》《毛泽东的人生旅行》《毛泽东家居》《毛泽东从这里走来》《毛泽东的艺术人生》,及毛泽东启示录三部曲:《毛泽东青春启示录》《毛泽东征战肩示录》《毛泽东决胜启示录》。另发表各类文章200余篇。 后记 毛泽东、蒋介石,这两位通天大人物,曾经演绎过一 段多么壮怀激烈的历史!至今,人们仍在审视着他们的成 功与失败。这当然不是本书所能全部、准确地解决的问题 ,但我试图对此作一些注脚,用大量的史实特别是我个人 的感悟——不只是对历史的感悟,更是基于我对他们两人 出生地的文化感悟。毛泽东故乡韶山自不必说,我在这里 出生并成长;蒋介石的故乡浙江,我曾去过好几次,我在 溪口流连忘返,感受了她的黄昏雾霭与朝霞渔舟……当我 在宁波港登轮,航行在东海之上,我的神思完全融入到了 那无垠的蓝色当中。我也看到了太平洋上那悲壮的落日! 我站在船舷呐喊:我能做什么? 我只不过是一介书生!我成就不了伟业,但我能够把 前人的伟业记载下来。 我有过许多次壮游,归来后却仍然一头扎入书斋。面 对喧嚣,唯求清远。这也是一种生存状态。许多人不敢苟 同,却一时无法改变。 我的母亲对我在写作上的追求一直给以最大的理解与 支持,我永远不能忘记。每当我写出什么东西向母亲夸耀 时,她老人家总是闪着赞赏的目光。在这里我要特意向我 的母亲表示感谢。 在此,我还要感谢经济日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韩文 高先生,本书策划人虹露女士,责任编辑钱大川先生和王 媛女士,是他们的关爱和斧正才使这本书得以付梓。 本书初稿成于十多年前,那时正当年少,血气方刚; 近几年又加入一些新的资料与新的思考,愿她能得到读者 的喜欢。 龙剑宇 2009年12月于湘水之滨 目录 第一章 韶山和溪口 一、楚南名山——韶山 二、浙东明珠——溪口 三、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故居 第二章 毛泽东、蒋介石的家族 一、毛姓、蒋姓的由来 二、毛、蒋两大家族原本同处浙江 三、历代毛姓、蒋姓人物述略 四、韶山毛氏家族和溪口蒋氏家族 五、毛泽东、蒋介石的近世先人 附:蒋介石《先祖玉表公行状》 第三章 毛泽东、蒋介石与父亲 一、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 二、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 第四章 毛泽东、蒋介石与母亲 一、蒋介石和他的母亲王采玉 二、毛泽东和他的母亲文素勤 第五章 早年的蒋介石 一、蒋介石出生的时代、家庭背景 二、顽劣的童年 三、蒋介石的天性 第六章 早年的毛泽东 一、毛泽东出生的时代、家庭背景 二、毛泽东的素质 三、毛泽东与父亲的冲突 四、毛泽东一度成为“农民” 五、毛泽东的挑战性格 六、毛泽东的出乡关 第七章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初出茅庐 一、毛泽东、蒋介石剪辫革命 二、毛泽东、蒋介石的学问根底 第八章 蒋介石的发迹 一、蒋介石和他的“师傅”陈其美 二、辛亥革命把蒋介石推上浪尖 三、蒋介石与孙中山 四、投机天才蒋介石 第九章 毛泽东的“起家" 一、在长沙城的“修炼” 二、在湖南第一师范 三、毛泽东、蒋介石的思想底色 四、毛泽东在“一师”掠影 第十章 “五四"前后的毛泽东和蒋介石 一、远避“风潮”的蒋介石 二、毛泽东立在潮头 三、毛泽东与母亲诀别 四、蒋介石的孝心 附一:毛泽东《祭母文》 附二:蒋介石《哭母文》 附三:蒋介石《先妣王太夫人事略》 第十一章 毛泽东、蒋介石的家庭、婚姻观 一、毛泽东的婚姻 二、蒋介石的婚姻 三、毛泽东、蒋介石的家庭 第十二章 国共合作时的毛泽东、蒋介石 一、职业军人蒋介石 二、国共合作初期的毛泽东和蒋介石 三、对决前的相互凝视 第十三章 毛泽东、蒋介石的斗争 一、蒋介石荡尽群雄 二、毛泽东被逼上井冈山 三、毛泽东的“西游记” 第十四章 毛泽东入主北京,蒋介石败退台湾 一、陕北黄土地 二、南京“紫禁城” 三、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四、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战略决战 第十五章 毛泽东、蒋介石的晚年 一、毛泽东定都北京 二、蒋介石逃到台湾 三、蒋介石在台湾的自省 四、蒋介石的“反攻大陆”和毛泽东的“解放台湾” 五、毛泽东、蒋介石的生活习性 第十六章 毛泽东、蒋介石与他们的故乡 一、毛泽东、蒋介石与他们两家的族谱 二、毛泽东、蒋介石的乡情 三、毛泽东、蒋介石与故乡族戚、旧交 附一:毛泽东表兄文东仙关于年初毛泽东回家的回忆 附二:毛岸英写给表舅向三立的信 第十七章 毛泽东、蒋介石的长子 一、蒋经国、毛岸英的出生和早年 二、蒋经国、毛岸英在苏联 三、蒋经国、毛岸英与他们的父亲 四、毛岸英请缨赴朝鲜,蒋经国接班当“总统” 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韶山和溪口 韶山,溪口,这两个深寓特定含义的名字,已深镌于中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永久丹青史上——因为,在这两个地方,孕育了两位奇人:尽管他们属于不同类型的人,但人们却不时地想到他们! 古语云:钟灵毓秀;又云:地灵人杰! 韶山地灵否?溪El地灵否? 韶山与溪口相距遥遥1000公里。韶山,乃是中国南部腹地一个内陆省份——湖南的一个小小山冲;而溪口则是中国东部沿海省份——浙江一个距东海海滨仅30公里的小镇;她们的主人——毛泽东,蒋介石,曾经站得那么近,又那么远;故此,将他们作一对比,便有了充足的理由。 无论韶山,还是溪H,其渊源由来已久,追溯起来,意味深长。一、楚南名山——韶山 韶山之韶,源于“音召凤至”,即“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尚书·益稷》)。“箫韶”是什么?何音有如此魅力?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汤问》),孑L子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而“《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也就是说,韶是一种音乐,一种至善至美的音乐!那么,湖南中部偏东的湘江中游两岸,为何有一山,在中国独一无二地将“韶”这个天下最美的名取去了呢?“韶乐”与韶山有何关系? 相传,韶乐乃是新石器时代,即距今4000多年前,由华夏首领、“五帝”之一的圣明君主“舜”创制的一种古乐——她的形式是华美的,她的内容是高雅的,她的魅力在于,她具有使天下归心、愚昧启蒙的巨大感染力——她实际上是“舜”的化身,也是“文明开化”的象征。舜帝穷其一生,以此文明之“种”,向大江南北播散——无疑,黄河中上游乃至中原地区,是其最早的受惠者,而当舜帝在中国的心脏地带,即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陕西、河南一带,率“文武百官”顺汉水而下,进入长江,再泛洞庭,上湘江,他开始觉到了道路的艰难——因为这个时候,湘江中、上游尚是原始荒凉的“苗蛮”地带,诚如后来(战国时)屈原在《涉江》中所描绘的: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舜帝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除了大自然——植物、动物、山石、河川的阻碍,更在于中国大陆另一支或几支不同部族的阻挠——“苗蛮”及其他少数民族以正当的理由,抵御着“汉族”的渗透!于是,在湘水西岸40公里的一个地方——荆楚向苗蛮的过渡地带,大舜无法再往西进,因为,在那峻岭崇山问,聚居着一支不小的土著部落,他们以带毒的弓箭、磨制的刀斧,气势汹汹,怒目而视。舜帝只得登上一座最高的山峰,他不愿兵戎相见,他欲以“文明”来化解仇怨,于是他亲自奏起了韶乐,乐音声声,飘渺不散,果然引来九重凤凰;流水颔首,高山低头;舜帝眺望西边海浪一般汹涌澎湃的群山,他终于知道以自己的力量,已无法离开湘江太远,于是他将一片希望寄托在其后代,他自己再溯湘水而上,继至潇水,止于苍梧,终于耗尽了最后的气力…… 考中国地名,以“韶”命名以及与“舜”有关的地名并不很多,而且都在长江以南,大致在汉水、长江、洞庭、潇、湘两岸,有最明显印痕的是洞庭君山、湘潭韶山、宁远九嶷和广东韶关(在五岭南麓,邻湖南)。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汉族的“版图”,在舜帝以前,已扩充至长江北岸,但受百越、三苗等的限制而夹在两者之间,江南荆楚则广布“苗蛮”,舜帝完成的最大业绩之一便是“开化”这一带,因此,他由汉水乘舟人江、湘,其影响西界在韶山(韶山正处在荆楚向苗蛮过渡地带),南界则在九嶷,余波到了韶关。 总的看来,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舜帝巡狩韶山,韶山因而得名之说,是有根有据的。而可证新石器时代韶山山麓确曾有人类活动的是考古发现——韶山南麓的大坪乡雷祖寨和龙潭乡岱子坪,曾出土不少石铲、石斧之类的磨制石器。 湖南省中部偏东,长沙市西南56公里(直线距离),湘潭城(湘江)以西40公里,北纬27。5l’~27。59’,东经112。24’一112。38’,这便是韶山的位置。韶山古来历为湘潭、湘乡两县分辖之地,直到1968年12月26日才成单独建置,由当时湘潭县的5个公社、1个镇和湘乡县的1个公社拼合而成,时为湖南省直辖韶山区(地级特区),1981年,复归湘潭县辖,1984年12月又析出为湘潭市辖县级区,1990年12月改为韶山市(县级)。 韶山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在湘潭、湘乡、宁乡三县交界地带,古代,北往荆州,南下百越,西通巴蜀,东联吴越,为交通要道,又处在长沙、湘潭和湘乡三角战略区的中间。正因如此,它也成为现在京广、湘黔大铁路、沪昆高速铁路和107、319、320国道、上瑞高速公路交叉处附近重要的一点。 韶山,其得名之初,仅指一座山,即传说舜帝驻足听乐处,在湘潭、湘乡交界线上,历代县志均载其山,《同治刊·湘乡县志》云:“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凤为之下。” 光绪刊《湘潭县志》则说:“韶山因虞巡得名。” 《中湘韶山毛氏族谱》言: 夫仙女山即韶山,潭州名胜也。一名韶峰 导语 毛泽东与蒋介石无疑是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风云人物,他们各自领导着不同的阶级和人群,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生死搏斗。最终,一个胜利了,一个失败了。 本书重在勾勒毛泽东与蒋介石如何自韶山、溪口脱颖而出,如何铸就不同的性格、特质,这些性格、特质又如何影响到他们事业的进程以及他们在晚年的不同心态。 序言 毛泽东与蒋介石,无疑是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风 云人物,因为他们各自领导着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无 产阶级政党和军队与代表少数官僚、地主、买办资产阶级 利益的资产阶级政党和军队,在几十年里展开了针锋相对 的斗争,包括血与火的战争。最终,一个成功了,一个失 败了。成与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 历史的因素;既是两大阶级、集团的较量,也有个人品格 、特质和思想的大比拼。而决定的因素则是“人心向背” ,“人民性”是毛泽东致胜的关键!毛泽东总是把他个人 放在人民大众当中,而正是在这种精神境界中,他获取了 巨大的成功。当然,本书重点切入的是毛泽东、蒋介石的 早年,从他们诞生的时代、家庭、家族背景,从他们故乡 的自然、人文环境,分析他们各自形成的不同特质、禀赋 ,尤其从他们早年所受的不同教育和初期经历,去深入探 究其人格与人生。 毛泽东、蒋介石虽处于同一时代背景之下,但他们不 同的政治立场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也决定其各自不同的人 生道路,并决定了蒋介石必然是中华民族由沉沦到复兴之 间一个过渡性的人物,而毛泽东才是真正领导并实现这种 复兴的人物。 本书主要的篇幅不是描绘毛泽东、蒋介石领导两大阶 级与集团斗争的具体场面,而重在勾勒他们如何自韶山、 溪口脱颖而出,如何铸就不同的性格、特质,这些性格、 特质又如何影响到他们事业的进程以及他们在晚年的不同 心态。书中涉及毛泽东、蒋介石两大家族方面的情况,都 是这一切的引申。 本书还要告诉读者:毛泽东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之长 而去其糟粕,并融汇新学和马列主义;而蒋介石介于新旧 之间,一生与中华儒学特别是心学,结下不解之缘! 内容推荐 毛泽东与蒋介石,无疑是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风云人物,因为他们各自领导着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军队与代表少数官僚、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政党和军队,在几十年里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包括血与火的战争。最终,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成与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历史的因素;既是两大阶级、集团的较量,也有个人品格、特质和思想的大比拼。而决定的因素则是“人心向背”,“人民性”是毛泽东致胜的关键!毛泽东总是把他个人放在人民大众当中,而正是在这种精神境界中,他获取了巨大的成功。当然,本书重点切入的是毛泽东、蒋介石的早年,从他们诞生的时代、家庭、家族背景,从他们故乡的自然、人文环境,分析他们各自形成的不同特质、禀赋,尤其从他们早年所受的不同教育和初期经历,去深入探究其人格与人生。 毛泽东、蒋介石虽处于同一时代背景之下,但他们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也决定其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并决定了蒋介石必然是中华民族由沉沦到复兴之间一个过渡性的人物,而毛泽东才是真正领导并实现这种复兴的人物。 本书主要的篇幅不是描绘毛泽东、蒋介石领导两大阶级与集团斗争的具体场面,而重在勾勒他们如何自韶山、溪口脱颖而出,如何铸就不同的性格、特质,这些性格、特质又如何影响到他们事业的进程以及他们在晚年的不同心态。书中涉及毛泽东、蒋介石两大家族方面的情况,都是这一切的引申。 本书还要告诉读者:毛泽东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之长而去其糟粕,并融汇新学和马列主义;而蒋介石介于新旧之间,一生与中华儒学特别是心学,结下不解之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