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
分类
作者 王崧舟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王崧舟,“诗意语文”流派创始人,中国小语界领军人物。
教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开发基地”电视教学片主编,“浙江教育资源网”特级教师工作室首批专家,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
多年来一直醉心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1998年被评为特级教师以来,先后应邀赴全国29个省20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1100多节次、讲座650多场次,其语文课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东方名家》等栏目播出。
王崧舟老师还一直潜心于小学语文教育科学的研究,先后出版《王崧舟小学语感教学法》《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一—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讲语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等多部教育教学论著,在省部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后记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与《美在此处
: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两本书能顺利出版,要特别感
谢曾经在我工作室研修学习的诸位学员。其中,《美其所
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第一讲到第五讲分别由以下
学员完成初稿整理:吴静波、钟旭鲸、冯琛莉、陈玲婕、
叶炜。
两本书由杜世敏润饰并统稿。
在此,向上述学员表示衷心感谢。
目录
自序
第一讲 语文教师如何分析课堂学情
真正的学情是什么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如何把握教学起点
如何设计教学过程
第二讲 语文教师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解析“千课一面”的成因
“千课一面”的破解之道
陌生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第三讲 语文教师如何处理课堂节奏
动静相生
收放有序
曲直相映
起伏有致
点面相成
张弛有度
第四讲 语文教师如何改进“课堂理答”
课堂理答的意义
课堂理答的策略
课堂理答的智慧
第五讲 语文教师如何提升课堂境界
举象:还原语文的生命图景
造境:创生语文的生命境域
入情:体验语文的生命温度
会意:感悟语文的生命哲思
求气:触摸语文的生命律动
寻根:传承语文的生命价值
后记
精彩页
我们说,语文课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么,准确分析和把握课堂学情就应该是语文课的逻辑起点。
真正的学情是什么
我曾经上过一堂语文课《桃花心木》,文章作者是著名作家林清玄。这篇课文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熟悉这篇课文的老师都知道,这段文字其实就是这篇课文的主旨与核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心思想。毫无疑问,对这段话的教学应该成为这堂课的重点。但是,从这段文字的内涵来看,它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它也是这堂课的教学难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到这段话的时候,我让学生自主质疑。提什么问题呢?提自己不懂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我的要求是什么?两个字:真实。
我们来看看学生们都提了哪些问题。
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们在生活中怎样才能经得起考验?”很显然,这个学生关注的是经得起考验的具体方法。
一个学生说:“我们怎样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他关注的也是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在生活中怎样才能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这个学生质疑背后的思维逻辑跟前两个学生一模一样。
当然,也有不同的质疑,比如,什么是“很少的养分”?什么是“巨大的能量”?什么是“不确定”?反正,学生七嘴八舌,提了不少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教师,我们怎么看?说实话,以前,我觉得这就是学生最真实的学情,我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以后,我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关注什么。比如说,他们在关注怎样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怎样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怎样才能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怎样才能努力生长等问题。这些是学生的关注点,所以我想当然地以为这就是这堂课非常重要的学情,应该转化为教学内容,应该动态生成新的教学策略,从而解决他们的这些问题。我说,这是在以前。
现在,当我逐渐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学情时,我的教学就没有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为什么我没有沿着学生提出来的这些问题的方向走下去?我的教学究竟转向了什么方向呢?我先卖个关子,把这个片段的前半部分搁在这儿。最后,我会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解释什么是真正的学情。
我想首先抛出一个观点:在我看来,真实的课堂里并不存在抽象的、静止不变的学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些老师这样说:“这个班的学生学习基础特别好,学习习惯特别好,思维能力也比较强,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听起来,他们似乎在做学情分析,但我认为这样的学情其实是抽象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教条的。在学习某个具体的文本,在推进某堂具体的课的时候,这样的学情分析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并不大。
我认为,当我们离开了特定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学情分析在很多情况下会流于形式,内容空洞。这样的学情分析,其实对课堂教学来说意义不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分析学情呢?学情分析应该遵循一个怎样的程序或者说步骤呢?我认为,有意义的学情分析,大体上需要经历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步,作为语文老师,你首先耍确定的是,这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换句话说,这堂课学生要学什么。你要清楚把学生领到什么地方去,最终目的地在哪里。这一点非常重要。
可能有的老师会觉得很奇怪:“你不是在谈学情分析吗?学情分析跟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有关系吗?”太有关系了。其实,我们以前的学情分析之所以会内容空洞,流于形式,没有意义,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自己都没有搞清楚要把学生带到什么地方去。在确定最终目的地之前,我们是没有办法真正明确学生的学习起点的。所以这是学情分析的第一步,也是学情分析的前提。
P11-13
导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升堂入室?
教学效率低、抓不住重点、不小心上成思想品德课、把握不了课程意图,你需要“全景地图”,需要专家的锦囊。
语文教学名家、特级教师王崧舟新作,
帮助你深度理解教学,突破教学困境,创造自己的精彩课堂。
序言
语文课,不过如此。
《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与《美其所美
: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要说明的就是这个意思。
先说《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这本书
讲的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加工。
根据我的经验,语文教学的最难处也是最具魅力处,
恰在于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十位名师上《秋天》(统编教
材小学《语文》第1册第1课),没有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
是完全相同的,尽管他们面对的是完全相同的课文、完全
相同的插图、完全相同的课中提示和课后练习。
语文教学内容完全相同,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但这
并不是说教学内容可以随意选择,随便加工,随心处置。
我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可以用图表示。
核心圈的内容,应该是确定的。教师的资历、教学能
力、教学风格可以不同,但无论谁来上语文课,核心圈的
教学内容必须相同。核心圈的教学内容往往承载着一篇课
文的核心语文价值,它是由文本的语文因素、课后的练习
取向、单元的训练重点、学段的目标内容、课程的基本理
念等综合决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
定是相对的。
辐射圈的内容,应该是可以选择的。一个文本所蕴藏
的语文因素往往是丰富而多元的,除了核心圈的内容是统
一的、确定的,其余的语文因素都属于辐射圈中的教学内
容,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侧重。其选择和侧重
的标准,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教师个人的风格
偏好、班级学生的语文兴趣、课程改革的多元取向、学校
文化的柔性引领、社会风尚的潜在影响等。同时,核心圈
的内容与辐射圈的内容也会形成某种交互作用。
外围圈的内容,应该是教师个体创生的。它跟教材文
本之间虽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是间接
的、微弱的、隐性的、松散的。核心圈和辐射圈的教学内
容,都直接来自文本本身固有的语文因素,譬如,文本独
特的表达形式、文本独具的审美意象、文本独有的人文精
神、文本独创的艺术风格、文本独到的修辞手段、文本独
立的思维方法、文本独出心裁的思想见地等。而外围圈的
教学内容,则不是文本本身所固有的。它更像是一种超文
本链接,信息源都来自文本以外。
完整的语文教学内容,应该由核心圈、辐射圈和外围
圈共同构成,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是并
列的、并重的。理想的语文教学内容,应该以核心圈为主
体,并通过对辐射圈和外围圈的选择与加工,呈现一种秩
序和混沌相兼容的内容谱系。它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底
线与超逸的兼容、确定与可能的结合。
这就是“美在此处”的内涵所在。
就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而言,应该是“五方会谈”的
结果。所谓“五方”,即指文本、作者、教师、学生、编
者,缺一方都不可能产生适切的教学内容。
文本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底色。核心圈的教学内容通常
来自文本最有价值的语文因素,辐射圈的教学内容往往反
映文本所承载的多元语文因素,即便是外围圈的教学内容
,也跟文本存在各种或隐或显、或强或弱的联系。
作者则是教学内容的背景。虽然作者并不直接参与教
学内容的选择,但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的创作背景
、人生经历、人格特质等,都可能成为我们选择文本语文
因素、判断语文价值的参照。
教师理所当然地扮演教学内容创生者的角色。教学内
容的最初发现者、最终加工者、最佳统整者、最高组织者
,非教师莫属。文本也罢,作者也罢,提供的只是教学内
容的加工素材——教材内容;学生呢,提供了教学内容的
加工逻辑——认知特征;编者呢,则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加
工体制——课程意图。能将四方汇总并创生为适切的教学
内容的,只有教师。
学生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学情基础
,是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学生的认知潜能,是教学内容
的逻辑终点。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就是教学内容的有效区
间——最近发展区。摸清起点、设定终点的,却不是学生
,而是教师。
编者提供了教学内容的课程依据。为什么选择这个文
本而不是那个文本?为什么设定这个单元主题而不是那个
单元主题?为什么将这些文本编为一组而不是将那些文本
编为一组?为什么这些文本安排在这个学段而不是那个学
段?……这些问题背后的意图都指涉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但在教学内容的加工过程中,遵循这些依据的不是编者
,而是教师。
这就是“美在此处”的外延所现。
“美”者,语文教学内容也;“在此处”,语文教学
内容的“发现与确认”也。
《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所讲的都是对
语文教学内容的发现与确认。
再说《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这本书
讲的是“语文教学策略”的创生与运用。
“美其所美”的第一个“美”,是动词,是过程,是
策略;第二个“美”,是名词,是依据,是结果。第一个
“美”,讲的是语文课怎么上;第二个“美”,讲的是语
文课依据什么来上,上成什么结果。
语文课怎么上,
内容推荐
本书是语文教学名家、特级教师王崧舟关于语文教学的全新力作。
语文课怎么上?作者认为涉及三个层次:一、课堂教学规范。这是基础层,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这么上,属于底线策略。二、课堂教学特色。陌生化是彰显课堂教学特色的基本路径和策略。三、课堂教学风格。这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层次。本书主要就第二、第三层次,提供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策略,包括如何分析课堂学情、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处理课堂节奏、如何改进“课堂理答”、如何提升课堂境界等。书中有堪称范本的分析过程,有令人叫绝的应答方法。
阅读此书,将帮助你从新的角度理解教学,突破教学困境,创造自己的精彩课堂。
把语文上成一束光,把自己上成一束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