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懵懂童年/童年中国书系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张玉清 |
出版社 |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围绕着作为幼儿的“我”能力范围内可以感知的事物、事件与情绪,张玉清紧扣着“懵懂”来写,呈现出稳定的幼童视角。这份记忆,由触觉开始,由趴在被子上的温暖触感记忆开始。作品提炼出童年生活中难忘的细节,记录了属于男孩子的乡间游戏。比如“摔破锅”、捕鸟,记录了记忆深处那些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比如神奇的小灯笼事件,也记录了乡间的奇人奇事,比如民间高手何姥姥的手到病除。更多的记忆。则来源于童年生活中那些温暖心灵的爱。那个时代的童年,物质是窘迫的,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也常常缘于物质的窘迫。父母吵架的记忆,多是起于有限的那点儿钱该怎么用的分歧。因而。散文中有许多关于吃的生活细节。比如那瓶糖水罐头,妈妈花去了一个月用度的五分之一;比如那只螺蛳,奶奶为这一只螺蛳架了一次火,熬了一碗汤。这些味觉记忆,成为作家童年记忆里永不磨灭的美好。生活那样的局促,爸爸却能将下了很大决心买给儿子的三节甘蔗,分一节给馋哭了的陌生孩子。 作者简介 张玉清,笔名玉清,男,河北省儿童文学艺术委员会主任,廊坊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校园小说《危险的夏天》《画眉》《清纯的少女》《女孩和蝉》四次获得冰心图书奖,两次获得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六次获得读者投票的《少年文艺》“好作品奖”,2004年童话《少女安琪》获读者投票的《儿童文学》童话擂台赛金奖。2005年被评为第二届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 短篇小说《地下室里的猫》获2010年《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 作品《小百合》等十几篇在日本翻译发表,日本作家笠原肇在日本出版了对玉清作品的研究资料《玉清研究》。《无暇》被选入北京市中学语文课外读本《古今佳作》,另有多篇作品入选“百年百部儿童文学精品”等各类儿童文学选集。已出版长篇小说、小说集《青春风景》《少年行》《地下室里的猫》《陪你去流浪》《诺亚传奇》等三十余部。 目录 最初的记忆 童年的美味 无法排序的记忆 神奇的小灯笼 妹妹来了 美丽的小莹 上学了,一·三班 一·一班 会读书了 导读 附录 关于“冰心奖” 序言 汉语童心与成长 相对于高度成熟的中华文化来说,童年是属于现代中 国的一个新词,“童年中国”无疑是对这一古老文化的重 新回眸与打量。中国儿童的发现和现代白话写作有着共时 和历时的双重勾连,儿童文学的发展也与现代白话文学共 生相成。近百年来,现代白话文置身于从传统到现代的嬗 变中,如何以汉语写作重新审视、解读与建构自身的现代 传统,从价值伦理和审美意蕴等维度赋予汉语新的现代性 品质,这些无疑都是当下中国汉语写作最为本质的文学追 求。“童年中国书系”从独特的时间维度回望当代中国的 生活经验、伦理风俗和人情人性,在童心所照亮的世界中 呈现美善的伦理境界,在城乡交融的景观中映射中国儿童 的精神情感成长,在汉语白话文学流变中赋予当下儿童文 学新的人文传统和审美意蕴。 生命感知与乡土中国审美 中国文化重视感官与审美伦理之间的关系,童年是对 世界万物感受最直观的人生阶段。万物在这个时间流中向 童年敞开了最本真的状态,因此儿童有着对万事万物最为 形象、直观和原初的感知与审美。这个书系中,作家们笔 下的童年无不充满着童真时代对于天地万物的神奇体验, 乡野自然以平原高岗、湖泊溪流、烈日星空、秋收冬藏、 农事庄稼、草木虫鱼等等面目出现,四季轮回,时空和季 节更迭往复,让中国式童年充溢着农耕文明特有的宁静、 温馨与和谐。相对于中国近现代历经磨难的社会历史进程 ,这些作家笔下的童年在贫穷和困顿中依然保有着蓬勃的 好奇、戏谑、玩闹和天真的儿童心性。在物质匮乏、文化 贫瘠和生存境遇逼仄的时空维度中,童年依然以其强大的 生命力让中国式乡土呈现出美善合一的审美伦理。 有来历的人生出场与中国式人伦价值 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式微,现代原生家庭获得了更多 个体意义上的精神、情感和生活空间。然而,在现代性的 双刃剑之下,中国人与自己的传统渐行渐远,具体而微到 对于自己的家族来历和伦理文化身份所知甚少。尤其置身 于现代物质主义和欲望情境中,人们往往在“我是谁”的 尴尬境地中踟蹰徘徊,不知所终。这个书系的众多作家恰 恰在人生出场的情境中叙述了有来历的童年经历,这些在 中国乡土社会亲历的童年饱含着个人成长与乡土文化经验 的共生关系,祖辈父辈生活史叠加在童年记忆中成为一个 个惊艳的传奇,熟人社会的拜师学艺,乡村的菜园后院、 农家场屋等等呈现出活色生香的乡土生活场景。乡人邻里 的婚丧嫁娶映射出深厚的伦理亲情……中国式人伦风俗给 童年生命打下了深刻的精神印记。这些印记是耕读传家的 淳朴厚重,是乡里先贤的文化传承,是家族乡村风俗意义 上的生存体验。 汉语童心与成长的人文传统 童心是懵懂的,但童心所折射的童年记忆却能够神奇 地照亮成长。在向童年回溯的时间之旅中,童心和童年不 断被久远的时光所淘洗,在历久弥新的童年中国,天地万 物、世情百态、原野村庄、宗族乡里等等都带上了不可思 议的魔力,那是一种指引着人心归乡和精神皈依的神奇力 量,让独行于现代和后现代的个体在城市和乡土中感知自 然的馈赠、生命的美好和人性的温暖。近半个世纪,当下 中国的乡土经验日渐式微,但是中国式童年却以建构性的 姿态向光生长。童年中国从三毛式的苦难叙事中日渐走出 ,作家们重新理解劳作的日常对于农人的生命意义、地域 风物对于文化性格的濡染、乡土人伦对于心性的浸润。他 们以文学的方式给曾经混沌的乡土以诗意的譬喻,给一方 水土、一片树林、一眼泉水、一伙乡邻和一群少男少女以 爱和真的命名。这些作家回归童年记忆的写作是对于汉语 童心的一次正面摹写,这是现代汉语语境下的中国式童心 。 童心是有时光印痕的,不同时光年轮中的儿童具有不 同的时代特质。中国儿童依然还在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 嬗变,在物质丰裕的环境中,他们依然经受着刻板教育制 度的逼压,更要承受物质主义无形的内在性逼迫。从这一 点来说,当下儿童并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纯粹而快乐的童年 ,却在一个貌似开放自由的现代性语境中陷入了物质、游 戏、享乐和考试制度等怪圈当中,童心在被异化的维度上 与自然、纯真的人性渐行渐远。如何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重 新建构真正的童年及其成长?这是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应有 的题中之义。汉语童心是一种中国式的人文传统,是中国 人在日常滋养下的温润和美,是世俗伦常践行中的温良恭 俭,是伦理亲情的孝悌友爱,是天地人三才的相得益彰… …当童心在宽泛抽象的天真、烂漫、纯粹的爱与美中,注 入这些属于东方文化的精神和人文传统之后,中国式童年 便有了自身的来路、出场和面目。当这些汉语童心以文字 的方式流传久远的时候,中国式童年便会在现代性维度上 拥有心性成长的力量和新的人文传统。 郭艳 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 导语 回望童年,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一次访问来处的寻根之旅。 故乡的土壤、肥料、阳光、雨雪乃至风霜塑造成了“我”怎样的模样,能够看到在心底里保留的这一点点“我就是我”,这弥足珍贵珍贵。 属于张玉清的童年记忆,由温暖的触觉、神奇的事件、美妙的食物、美好的情感组成。借助自己的作品,作家向小读者讲出了自己的创作体会。 精彩页 最初的记忆 我人生最早的记忆是在我四岁的时候。那是一个初冬的早晨,刚刚起床之后(说是起床,其实不是床,只是北方的土炕),妈妈在外屋做饭,我们北方家里生火做饭的灶是和土炕连通的,所以屋子里在清凉之中有了一丝温暖。 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人,被子已经叠好摞在一起,我把自己的整个身体趴在被子上。我感到了被子的柔软,感到周围的安静,也感到一点儿隐秘的快乐。特别是“我感到了被子的柔软”,这是我的头脑里和心灵里对这个世界的最初的印记,也是我能记得的最早的感受,而在此之前,客观上我一定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感受,因为我已经出生至少一千天了,但那些都不在我的记忆里。我庆幸我有这个印记,它也许不代表什么不表明什么,写在书里也提炼不出什么主题,但它对于我却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它是我对这个我生存于其间的世界最客观的印象,没有任何主观的因素掺杂其中,更因为它是我区别于他人的最具有我个人色彩的印记,它表明“我就是我”,而我们生存于世的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区别于他人的“我就是我”。即使在将来,我被这个世界用它的土壤、肥料、阳光、雨雪乃至风霜塑造成了怎样的模样,我仍然能够看到在心底里保留的这一点点“我就是我”,所以这对于我是多么的珍贵。 这个细节前后的情节我不再记得了,只记得这么个趴在被子上的断面。它真实可靠,因为从小到大这个细节一直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而且不知为什么我总是想起它,每次想起我的眼前都浮现出当时的画面:一个四岁的我趴在被子上,脸朝下,但头微微仰着,这样就不会让被子堵住口鼻。在无数次的浮现中,这个画面从未改变,它是那样的真实和坚定。 因此我认可我们当地的一句老话:小孩子是从四岁开始记事的。说是四岁,在我们当地指的是虚岁。我们那儿对一个孩子的年龄是这样计算的,从他出生的第一天起就算一岁了,然后到了这一年的春节之后的第一天,就算两岁了。那一年初冬的那个早晨,我其实是还差两个月不到三周岁。 但我一直是把我最早的记忆说成是“我四岁的时候”,习惯了,改不了。以下要写出的另外几个最初的记忆,按照排序第二个第三个记忆,以及之后说到年龄,我也是按照虚岁来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早期的许多记忆,都已经湮没了。不再记得。但这最初的几个记忆,从小到大一直十分清晰地印在我的心里。我之所以强调“从小到大”“十分清晰”,是因为这个“从小到大”“十分清晰”就是它们的意义所在。 第二个记忆是在我五岁的时候,我坐在院子里,和大我一岁的两个本家哥哥一起玩泥巴。我们把泥巴捏成一只小碗的形状,举起来,倒扣着往地上一摔,空气会在碗底冲破一个洞,看谁摔出的洞最大,谁就赢了。这个游戏我们叫“摔破锅”。这个游戏当时在我们农村的孩子里一直能玩到十一二岁。现在能够模糊记起来的印象是,我到了小学三年级十一岁了还在玩,而那时候我们一起玩的孩子当中,有比我大三岁的,也就是说已经十四岁了。我还记得那场面,十几个孩子一起玩“摔破锅”,先是到坑边挖泥,然后是摔泥,把泥摔好了再做“破锅”,最后是比赛“摔破锅”,一玩就是半天。那个年龄最大的孩子,总是摔得最棒,总是赢,我的一个本家哥哥,学习一点儿也不好,但是“摔破锅”他总赢我。 P1-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