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绝响与回声(精)/开卷书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罗银胜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开卷书坊”文丛是以传播书香文韵为宗旨的“书文化随笔丛书”,丛书作者中既有知名度较高的学者、作家,更有中青年实力派的作家或学术界、出版界、读书界的名人。本书是“开卷书坊”第八辑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起,作者相继接触了贾植芳先生、王元化先生、钱谷融先生、何满子先生、杨绛先生……,受到了他们无私的提携与教诲,听他们讲过去的经历与故事,有时爱恨交集,有时如坐春风……围绕这些文化老人,并为其中的十余位先生立传,立传之余,写下了本书中的这些随笔文字,这些文字表达了作者深受他们的人格、道德文章的召唤,出于对文化的敬畏,出于对文化大师的崇敬,作者想通过这些文字来推广传播他们的事迹。 目录 辑一 那些人 王元化与巴金 两位传奇作家的交往:聂绀弩与萧红 杨绛先生生活侧影 头发上的文化革命 低调杨绛:自称是钱锺书的拦路狗 ——《辽沈晚报》采访录 杨绛百岁 傅雷与杨绛 我眼中的杨绛 潘序伦:中国现代会计之父 潘序伦逸事 潘序伦与他的知交们 亲人师友眼中的赵景深 听刘季高教授上课 丽娃河畔访钱老 书癖郑振铎 难忘贾植芳 重读梅林 “一统楼”人去楼空 一怀念何满子先生 冯定:真诚坦荡的胸襟 浦江清日记中的施蛰存先生 文史淹博蒋星煜 王蒙先生琐记 富于文化创意的萧关鸿 辑二 那些事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吴敬琏谈话录 王元化先生教我做学问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军人死于战场,教师终于讲席” ——治学不辍的朱东润先生 施蛰存大手笔写小文章 孙冶方“管闲事” 《夏济安日记》中的同事情缘 听黄宗英老人谈往事 曾有一家韬奋出版社 文化名人在一九四九年 冯亦代致信翻译家金近推新人 辑三 那些书 王元化和他的首部著作 “泪和笑只隔了一张纸” ——试说杨绛的戏剧创作 人性的美感 ——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洗澡之后》 ——杨绛给了个“敲钉转角”的结局 寻觅唐弢书话 漫说唐弢的杂文集《识小录》 关于丁玲的两本书 《聂绀弩著作书目》疏漏 钱锺书先生“研究”中华服饰 “被冷落的缪斯” ——早夭的诗人吴兴华 鲁迅谈读书 萧红笔下的鲁迅先生 在《爱俪园梦影录》中见到的王国维先生 回味傅雷早年译著 马未都舌粲莲花 保持真切的集体记忆 靳以写《人世百图》 杨绛之于张爱玲 ——回应《杨绛全集·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 淘书香江 后记 导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种机缘巧合下,作者相继接触了贾植芳先生、王元化先生、何满子先生、杨绛先生、吴敬琏先生、潘序伦先生、章含之先生等名家,许是受到他们无私的提携与教诲,又或是听他们讲述的陈年往事。本文集中收录了作者创作的多部人物传记、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大量人物掌故以及读书书话类散文随笔中,有关这些文化大师的传记文章,以及采访之余的读书札记。 正文由三部分组成,辑一题为“那些人”,以特定人物为主线,从思想大师王元化,传奇作家聂绀弩与萧红,写到文坛巨匠杨绛先生,“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再到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文史学者赵景深、刘季高先生等;辑二题为“那些事”,这一部分主要是以有关人物事件为出发点,记述了作者与不同名家交往或相处过程中的点滴细节;辑三题为“那些书”,则是以人物所著的书籍为线索,介绍了这些名家的著作,如王元化与他《文艺漫谈》,聂绀弩的《聂绀弩著作书目》,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杨绛的《洗澡之后》,这一部分着重展现了他们的独特精神世界。正文分为三部分,正是作者从三个维度出发,为我们展现不同名家背后的独特故事。 后记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犹如波澜壮阔的多姿画卷,其 中映现着无数星光灿烂般的杰出人物。忠实地反映这些杰 出人物及其生活的时代,是历史学家、传记作家义不容辞 的光荣任务。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我相继接触了贾植芳先生、 王元化先生、钱谷融先生、何满子先生、陈敏之先生、骆 耕漠先生、徐雪寒先生、杨绛先生、李慎之先生、董辅礽 先生、吴敬琏先生、潘序伦先生、黄裳先生、邓云乡先生 、章含之先生、章培恒先生等人,受到了他们无私的提携 与教诲,听他们讲过去的经历与故事,有时爱恨交集,有 时如坐春风……围绕这些文化老人,我多少写了一些文字 ,多少做了一些事情。 在我所立传的这些人中,他们文化背景差异比较大。 顾准、王元化、贾植芳等人都有重要的学术理论成果,顾 准被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王元化的 新启蒙的学术与反思曾经影响了一代人;周扬、杨绛先生 是文坛巨匠;钱行健、贾樟柯先生是艺苑俊彦,而乔冠华 、章含之则属于政界人物。他们都是顶尖的文化名流,我 深受他们的人格、道德文章的召唤。出于对文化的敬畏, 出于对文化大师的崇敬,我一直在寻找机会,来推广传播 他们的事迹。 我所写的传主,我都很欣赏,每本书都倾注了感情, 花费了心血,不欣赏我不会去写他们,而且,能与顶尖的 文化大师对话,是我一生的幸事。 传记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言而喻,史学的原则 就是传记的原则,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写传记就是写历史 ,传记是严肃的学术作品,不能为了阅读的快感,或者市 场的需求而美化人物,把假大空的东西放进传记。真实性 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 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活动地点、活动范围等,写 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传记的对象可以是大人物也可以是小人物,传主所起 的作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但所有传记都必须 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要经得起推敲。粗枝大叶,道 听途说,不加考证很容易使作品出现硬伤。 我虽然也出过几本人物传记,至今我不敢说传记作品 是否允许“合理想象”,但我可以肯定地说编造故事在传 记写作当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是万万不行的。 需要强调的是,我的写作完全是个人行为,不听命于 任何组织或个人,从而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 我在创作出版多部人物传记的同时,还在报纸杂志上 发表了大量人物掌故、读书书话类散文随笔,得到读者的 肯定。承蒙《开卷》主编董宁文兄不弃,忝列“开卷书坊 ”,在此同时,对文汇出版社和责编鲍广丽女史的辛勤劳 作,深表敬意!挂一漏万,敝帚自珍,以《绝响与回声》 为名,庋集一册问世。 真诚地感谢海内外的广大读者! 二〇一九年元月于上海圣初书屋 精彩页 王元化与巴金 鲁迅的讽刺和巴金的热情,在文学风格上存在多少差殊,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有着分明的是非和强烈的爱憎。 ——王元化 今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是巴金先生诞辰一百零五周年纪念日,王元化先生也离开人世一年多了。 王元化与巴金,一位是思想大师,一位是文坛泰斗。他们都是上海城市文明、城市精神的象征,是上海乃至中国思想文化界标杆性人物。一九九六年,元化先生与巴金老人还一起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虽然他们两人已经去世,但是基于他们的杰出贡献,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感念“文化窗口” 巴金长王元化十六岁,王元化早年深受巴金等人的文学熏陶,并一直视巴金为自己可敬可畏的师长。王元化曾经说过:“我十五岁时开始接触文艺,巴金创办的‘文化生活社’对我来说,虽然不是唯一的,却是最大的文化窗口。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文学水平稍有些提高,都跟这个窗口很有关系。”(王元化:《他具有国际影响》,《新民晚报》二oo五年十月十八日)“文化窗口”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滋润着王元化这一代人,并且造福于后人。据此,王元化认为,巴金这位世纪老人,不仅是上海的、中国的,而且也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方面,巴金先生发现、鼓励年轻作家,把他们带到文学的道路上来。他创设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主办的文学丛书,刊登了很多年轻作家的精彩作品,如曹禺、靳以、唐弢等。另一方面,他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大量外国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作家的,如果戈理、屠格涅夫等。如果不是他将鲁迅先生翻译的《死魂灵》介绍过来,当时的中国读者恐怕还不会知道俄国有如此伟大的作家和作品,他本人的作品也经过翻译后流传到其他国家,曾经在法国得了奖。所以说,他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做出很大贡献。 提倡“讲真话” 一九七八年,巴金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应该将心里的话说出来,也许对社会更有用。于是,他拿起笔,写下自己“随时随地的感想”。当《随想录》合订本出版时,巴金在《新记》中写道:“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不怕痛,狠狠地挖出自己的心。”一九八六年八月,巴金以他正直的灵魂和真挚的感情,抒写了一万字的长文《怀念胡风》之后,结束了全部《随想录》的写作。 《随想录》问世后,引起社会很大反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的认识,更为清晰、深沉。许多人认为《随想录》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一部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是十年文学中的具有文献价值、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的重要著作。王元化认为这部作品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作者自己思想历程的真诚解剖,都感人至深。“不论鲁迅的讽刺和巴金的激情在文学的风格上存在着多少悬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有着分明的是非和强烈的爱憎。” 冯牧在《这是一本大书》一文中也认为:“这是一本反映了时代声音的大书,而不是五本小书。这一百五十多篇文字从众多侧面反映了我们时代和历史发展的一个清晰面貌,里面包括了作者对于社会生活、思想生活、精神文明和道德情操的富有启迪意义的思想光辉。我很同意这种看法:这部巨著在现代文学史上,可与鲁迅先生晚年的杂文相并比。”作家张光年曾说:《随想录》“真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他在很多篇章里,毫无保留地深刻剖析自己的灵魂。实际上,他是在剖析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我们珍视这些文章,因为这是巴金全人格的体现,是巴金晚年最可贵的贡献”。 《随想录》不仅高度真实、真诚,而且有高度的历史感。这一百五十多篇作品,很快受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知识界、文化界的普遍重视和尊敬。王元化将巴金的《随想录》与鲁迅杂文相比较,认为:“在解剖自己和解剖他们最痛恨的一些现象上面,他们极为相似。”“分明的是非、爱憎,同鲁迅一样强烈。”“他的恨是从爱激发出的,他爱得深,才恨得急切。”下面是王元化写于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三日的《谈巴金的(随想录)》(王元化:《集外旧文钞》,上海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一年一月版,一一四一一一五页)全文: 巴金的几本《随想录》,虽然有不同的书名,但都可以用“真话”两个字来概括。 最近有一位作者说,学会讲话只要一两年就行了,学会讲真话却往往是一辈子的事。确实,讲真话是不容易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敢于秉笔直书,说真话,这就需要有真诚的愿望,坦荡的胸怀,不畏强暴的勇气,不计个人得失的品德;同时,还需要对人对己都具有一种公正的态度。我在读《随想录》的时候,感到巴金既有一颗火热的心,又有一副冷静的头脑,所以能够用热烈的激情感染我们,用清醒的思想启迪我们。 巴金的散文一向是以热情闻名于世的。他今年已届八十二岁高龄了。但他并没有老年人的迟钝和淡漠,仍旧一如既往,焕发着青春活力。当我们读他所写的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会感到他所燃起的火焰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光与热。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