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健吾画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维音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李健吾画传》图文并茂,详细叙述了李健吾的生平。李健吾的大女儿李维音搜集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这为研究李健吾生平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历史资料,澄清了目前李健吾研究中的一些谬误。书稿详略得当,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和文史资料价值,有助于真实了解李健吾的一生。
目录
人生的前二十七年
童年和少年
厂甸附中的活跃分子
清华园里的才子
游学法国前
游学法国
归国后,在北平的两年
结识终身的朋友
与尤淑芬的婚礼
作品不断面世,评论独具一格
认识林徽因
评《这不过是春天》《雷雨》
《福楼拜评传》的写作和翻译
离开北京
在上海的十九年
在国立暨南大学
《咀华集》和《咀华二集》
剧本创作
散文和翻译
喜得贵子,居所变迁
在上海剧艺社
全身心地投入上海话剧运动
被捕,逃亡
华业公寓的家
《铁报》上的“旁敲侧击
为创办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奔波
编辑《文艺复兴》杂志
《和平颂》的风波
专心教学和翻译
上海解放后的困惑、努力
无奈离沪赴京
人生最后的二十八年
在北京的家庭生活
在外国文学研究所
后人的追忆
编后记
序言
我的恩师李健吾
郭宏安
李健吾先生是我的恩师,1978年至1981年,我做他的
研究生。没有想到的是,我毕业刚过了一年,还没有来得
及报答他的教导之恩,他就去世了。1982年11月24日下午
三点钟,他倒在书桌前,一篇文章刚刚开了个头:“从来
没有去过四川,这次在西安开会,我和老伴决定到成都一
趟……”像他的人生一样,也没有完,不过是一个开了头
,一个已经走了大半。像战士死在战场上,演员死在舞台
上,他死在了书桌前,76岁。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如
今“生年不满百”的情况也不稀奇,七十多岁就走,似乎
太早了些。
知道李健吾这个名字,还是我读大学的时候。一篇《
雨中登泰山》,那通脱灵动、跳荡腾挪的笔触既写出了山
的磅礴气势,又把慧眼独具的观察写得细致入微,如在目
前,我于是约略明白了一支笔究竟能干什么。“岱宗夫如
何”,泰山本是我故乡的一座山,小的时候曾经从山下走
过,竟不知道故乡还有这么一座名山,它可是五岳之首啊!
可是我至今不曾登临,只能从先生的文字中领略“齐鲁青
未了”的宏阔了。20世纪60年代初,我的大学生活是紧张
的,学法文占了大部分时间,余下的就是看西方的文学作
品,当然,政治运动也不少,李健吾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个
名字而已,可是我记住了。
我第一次见到先生,中间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已
经差不多是二十年后了,那是在研究生入学口试的时候,
先生来了,拄着一根拐杖,看来身体很不好。刚过七十的
人,与现在那些七十多岁的人相比,真有天壤之别,我不
禁戚戚然有所动于心。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先生啊!先生开始
时并没有说话,负责口试的其他先生问了一些什么样的问
题,我现在已经不记得了,可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中
间的先生突然站了起来,问了我一个问题,大概是关于巴
尔扎克的,一口京片子,非常清晰、准确。恍惚问,我似
乎看到了先生年轻时的样子。我回答了什么,也忘记了,
不知先生满意否?后来,我就做了他的研究生。
“文化大革命”不仅荒废了我的学业,也使我失去了
读书的机会,即是说,无书可读。对李先生,我那时其实
了解得很少,只知道他是一位大作家、大翻译家、杰出的
法国文学研究者,风闻评剧《小女婿》是根据他的话剧《
青春》改编的,其余就所知了了了,就是说,他的译作和
文章几乎没有读过。先生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给
我们上过课,可我没有少去他的家,一个月总有两三次,
或请教,或谈天。他送给我一本他写的《福楼拜评传》,
那是他自藏的唯一的一本,送了我连他自己也没有了。这
本书是1935年底出版的一部旧作,198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再版,市面上很少见到。先生把仅有的一本自己的著作送
给我,现在想来,会不会是一种谶兆呢?读过了这本书,我
是又惊讶,又惭愧;惊讶的是,这本透着批评大家的气魄
的书竞出自一个二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之手;惭愧的是,我
一个远非如此年轻的人居然35岁才开始学习文学批评。先
生去世后,1982年12月9日,我曾经写过一篇《福楼拜评传
》的书评,其中说:“一个普通读者,他可以对法国文学
毫无所知,但当他打开这本书时,他不能不为作者的热情
所感染,不能不为文章的气势所裹挟,仿佛登上一叶扁舟
,趁着微风,在作者的引导和指点之下,纵览福楼拜平凡
而又平淡的一生,神游他所创造的想象世界。……读者会
这样顺利地通过急流险滩,走完一位伟大作家的心路历程
。当他合上书本时,他也许会说:‘一本评论的书也可以
写得这样兴味盎然、妙趣横生啊!”’今天,当我再度握笔
时,我会加上这么一句:“《福楼拜评传》波峭灵动的文
笔,预示了一个大批评家的诞生。一个二十八九岁的年轻
人,能够写出这样一本既生动活泼又深刻全面的著作,可
以说是一个天才了。”
《福楼拜评传》1935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初稿
其实在法国留学时(193l一1933年)已经写就。出版于1936
年的《咀华集》和1942年的《咀华二集》虽然篇幅不大,
却如一丛生气昂然的兰花,其香悠远,其色淡雅,读罢令
人回味。《福楼拜评传》《咀华集》,一前一后,一大一
小,显示了一位大批评家的模样。由于种种原因,后续的
力量显得不足,使我们不能不感到遗憾。先生从未对我提
起过这两本书,我也因为专业的原因,从未就中国文学批
评的问题向他请教,不过我私下里常常展读这两本书,并
且自觉有些体会。他曾经向我讲过蒙田的“离题”,说这
正是蒙田的“魅力”所在。所谓“离题”,说的是蒙田写
文章往往离开主题扯一回闲篇,来一段跳加官,但是,蒙
田的离题并不离意,他说:“我的思绪接连不断,但有时
各种思绪从远处互相遥望,不过视角是斜的。……失去我
文章的主题线索的不是我,而是不够勤奋的读者。”这不
正是《咀华集》的一个特点吗?以随笔的风格写评论,从而
显出批评者个人的风格,这是李健吾先生的独门功夫,是
从蒙田那里学来的。我说:“离题虽然有魅力,现在的作
者怕很难做到。因为作者发表文章,首先要通过编辑,
导语
李健吾,笔名刘西渭。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从小喜欢戏剧和文学。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外文系。1931年赴法国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学习,1933年回国。历任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教授,北大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著有长篇小说《心病》等。译有莫里哀、托尔斯泰、高尔基、屠格涅夫、福楼拜、司汤达、巴尔扎克等名家的作品,并有研究专著问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健吾画传》便是关于他的一本人物传记。
后记
听说北岳文艺出版社要编《李健吾画传》,是在2015
年的10月,韩石山先生告诉我的。可是,我没有编书的经
验,再说,父亲一生所涉猎的领域太宽,我的知识极其有
限,难哪!我不敢接手。在和北岳文艺出版社沟通后,深感
《李健吾画传》不失为《李健吾年谱》的一个完美补充,
于是,我接受了这项工作。我在静下心来,慢慢地入门之
后,才逐渐理出了头绪。
在编辑过程中,我了解到了父亲在大家心中的地位,
说起为李健吾整理材料,大家没有不伸手帮忙的。上海的
周立民先生给我寄来了国民党时期的《铁报》的影印件,
上面就有父亲曾编写的小栏目《旁敲侧击》,后来又帮我
找来了在孤岛时期演出的《爱与死的搏斗》的演出特刊。
远在广西南宁的张琦专门帮我搜寻初版的《意大利游简》
。特别想不到的是,从不相识的上海戏剧学院的顾振辉先
生,一位年轻的硕士,会把自己编写的《凌霜傲雪岿然立
——上海戏剧学院·民国校史考略》邮寄到我家,真是宝
贵的材料从天而降。顾振辉还为我专程去寻找我们在1945
年9月到1947年10月居住过的华业公寓,尽管没有找到,一
片苦心也感动了家人。我的女婿利用在上海出差的周末,
在完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沿着长长的陕西北路,在
一个半小时寻找无果的情况下,走进一家星巴克咖啡馆,
看见两位文质彬彬的年轻人,还不敢直接打听李健吾,怕
他名气不够,只询问荣毅仁的住处。结果反而白跑了一次
,不得不返回咖啡馆,没有想到,两位年轻人还没有走开
,其中一位在得知情况后,居然热情地领着我女婿去了附
近的区文物处,嘿,从材料中一下子就看到了李健吾的名
字,找对地方了,很快照片从手机上发回来了。这里还特
别感谢远在巴黎,在法国电力公司工作的李岗先生,他专
程去了我父亲在巴黎居住过的地方,发来了照片。还有社
科院外文所的李川同志,还有中国现代文学馆,还有……
众人这样努力,作为女儿,我还能不把《画传》编成吗?我
还能拒绝吗?
在这里还必须提到现在的网络,打开百度,搜索我所
要的东西,光是“李健吾”三个字,就有数千条信息,各
种资料和图片都在手边,使我对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
父亲是个文学家,一个在这个领域有巨大影响力的人
,他的成就不用我多说。为了慎重起见,我专门请了法国
文学研究专家郭宏安先生,他是李健吾最后的研究生,他
来叙述我父亲特别合适,所以他写的《我的恩师李健吾》
就被选作了这本书的“序”。在这里我感谢郭宏安先生。
父亲一直存活在我的心里。他一生经历过许多苦难,
但他却始终是一个对这个历经苦难的国家和人民充满深厚
感情,对朋友充满情义,对文学事业充满责任感的人。他
在政治上没有任何偏见,只要是有需要,他就行动。对当
年国统区的腐败,他不满,就要抨击。在孤岛时期,出于
对话剧的热爱,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他配合地下党员于
伶等组织话剧演出。为创办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他直
接出面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周旋,却又不图任何权势。遗
憾的是,有些事在“文革”期间还成了必须交代的历史问
题。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他要帮助上海的戏剧工作者们赖
以演出的剧院还清债务,要表达对蒋介石撕毁和谈协议的
不满,又要不被禁演,他能够屈尊,把话剧《和平颂》改
名为《女人与和平》,和导演一起,改成了一个闹剧。因
此受到部分左翼人士的攻击,他解释不清就沉默。他是一
个小民,可是在日本宪兵的监狱中,他有着无畏的勇气;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会掏出黄金般的心对待他的朋友
。他在我的心里永远是一个热情洋溢的好人,一个把自己
放得很低的人。他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拿他的话来说是“
外圆内方”,绝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我为他特别感到骄傲

在《画传》里,我特别提到了我的母亲,一个曾经在
清华大学念书,因为和父亲结婚怀孕而没有拿到毕业证书
的女学生。她曾经拿到数学教师的聘书,得到外国语大学
俄语进修的毕业证书,却因为小女儿多病,每次刚开始工
作,就又不得不停职。可是,她终身守着我那书呆子似的
父亲,不论多么艰苦:丈夫失业、被捕、逃难、被批斗…
…她始终不离不弃,理解丈夫的为人和他的事业。父亲重
感情,她理智,真正成了父亲生活中的伴侣和帮手。这是
我父亲最大的幸福,我必须在父亲的《画传》中提到她。
我没有编书的经验,所以我只能是这本书的材料的提
供者,能够最后出版,我得感谢出版社。
我希望这本《画传》能够让更多的人对李健吾有个直
观的印象。这就是做女儿的一点点心愿。
在这里,我再一次向在我整理《画传》的过程中,给
予我帮助的人表示衷心感谢。
李维音
2016年2月23日午后
精彩页
童年和少年
李健吾,山西运城盐湖区西曲马村人,1906年8月17日,出生在一个农户大院里,乳名跟娃。
在《枣花香》里,李健吾对儿时的回忆充满快乐、温馨,把一个农村顽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岁前后的景象忽然涌到我的心头。我提着一个小瓦罐,里面装着半罐井水,跟着姐姐和家里人,走进一片枣林。……初夏我在地里跑,一定闻到了香味,……我之所以跟着姐姐到枣林来,一方面是由于游戏的心情,自然还有馋痨的心情,成百上千的枣子,青里透红,挂在枝头,……姐姐举着竿子,学大人打枣虫,什么枣虫我不记得,……虫子打下来,我就拈起来放在有水的瓦罐里。不过,拈不拈全看我的高兴与否。我只是跟在姐姐后头专捡她错打下来的枣子罢了。
李健吾的爷爷大字不识一个,通过贩马赚了钱,却坚持让自己的大儿子李岐山(1879~1920)读书,最终李岐山考取了秀才。可是,李岐山却对舞文弄墨不感兴趣,他性格豪爽,积极参加当时国内的反清活动。1911年10月29日.李岐山离开他工作的太原铁路学校,率军东出,与清军激战于雪花山(娘子关附近)。后来,李岐山率军南下,被推为行军主帅——五路招讨使,从此成为带兵之人。1912年12月,李岐山驻守运城,被国民政府封为少将,时年6岁的李健吾与家人随父亲到了运城。在运城,李健吾留下了他童年时唯一的一幅照片。
后来,李健吾回忆,忽然一天,父亲——我很少见到他,他干什么我也不知道——把我、妈、姐姐全接到一个大城运城,住在一个有兵把守着大门的衙门里。我神气的什么也似的,一下子变成了“少爷”。
不幸的是,1912年底,李岐山即遭阎锡山陷害,被投入北京陆军监狱,李健吾不得不随母亲返乡。爷爷看李健吾年龄已不小,便把他领到设在关帝庙的私塾去开蒙,学习《论语》《孟子》《三字经》等。
1981年,李健吾回访运城,曾专门和夫人一起回访儿时就读的私塾。2009年,长女维音又去拜访,庙前长廊和外景均未变。
在《梦里家乡》,李健吾对自己开蒙的那段时光,有很形象的描写:
我开蒙念的是《孟子》。老师是个老头子,好像就是我的一个长辈,按说应该叫爷爷。他净让我死背书,我老背不下来。他也不讲,我就是记不住,他抓住我的手,啪、啪、啪,拿板子打我的手心,还罚我跪……于是我想了办法——逃学对付他!要不就迟到!我一路磨磨蹭蹭地走,实在不愿意去,可是又不敢不去。怕挨打,又怕同学笑话我。我不怕关帝爷,也不怕正殿那个关平、周仓什么的,我顶怕的是那个给我开蒙的老爷爷。
1913年夏,李岐山被判无罪,到西安赴任,李健吾的六叔赶着马车把李健吾和他的母亲送到了西安。
1914年,李岐山将李健吾送到渭水西岸的马堪村——李岐山的一位部下史可轩的家里念书。在那里,李健吾还是对《三字经》什么的不感兴趣,但是被史可轩天天给孩子们讲的、一本有关古希腊历史的白话小说《经国美谈》迷倒了。李健吾一生对这本小书情有独钟,曾先后买过三次,最后还是丢了。渭水西岸的生活经历,让李健吾终生难忘,后来写文学评论时用的笔名“刘西渭”,就是最好的证明。李健吾对历史类图书的喜爱,可以说是由此而生。
1915年,袁世凯意欲称帝,李岐山决意起兵反袁,为防止意外,李健吾被两个士兵护送到位于天津良王庄的一个小火车站。李岐山的一个朋友在那里做站长。离开之前,李岐山送给李健吾一套16开本的《东周列国志》。在良王庄,因为寂寞,李健吾啃完了这套艰涩的历史小说后,又阅读了在书摊上获得的大量历史类图书。
1916年夏,李岐山在陆军部谋了个闲职,全家迁往北京,最后住在离天桥南下洼不远的粉房琉璃街上的解梁会馆里,不用花房钱。是年,李健吾开始正式在小学读书,就读于北师大附小。老师见他聪明懂事,并且已经lO岁了,就让他插班在了三年级。
1918年夏,阎锡山再次派兵到北京抓捕李岐山,并准备带回山西。没承想,在火车站,由于李岐山高声呼救,被陆军部截下后关押在陆军部监狱长达一年之久。李健吾这时已是小学四年级。在关押期间,他每逢星期天,都会按照母亲的吩咐,步行两小时,从南下洼到铁狮子胡同,送酒食给父亲。李岐山在酒后兴之所至,提笔作诗,后结集为《铁窗吟草》。后来,诗稿《铁窗吟草》由从法国勤工俭学归来的李健吾的哥哥李卓吾,于1929年在南京的岐山书屋出版。
……
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