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教授积累四十余年在中西哲学方面的训练,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其学术论著贯通古今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傅教授是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并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台湾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通识课程。其作品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 傅教授著作甚丰,出版《哲学与人生》《易经与人生》《推开哲学的门》《心灵的旅程》等图书逾百种。 目录 《傅佩荣讲老子》 主题一:面对天下大乱 第一讲:虚无主义的危机 周文疲敝:文化失去活力 虚无主义:价值上与存在上 换个角度思考人生意义 第二讲:与儒家的三点差异 不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模式 以“道”代替“天” 以德报怨:包容一切 第三讲:从认知提升到智慧 以知为区分 以知为避难 以知为启明 主题二:道的深刻意义 第一讲:道是什么? 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整体与永恒的观点 悟道方法:虚与静 第二讲:道与德的配合 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 德:本性与禀赋,人的问题? 自然:自己如此的状态 第三讲:从道来看万物 一往平等的精神 平衡和谐的状态 得失可以泯除 主题三:圣人无心而为 第一讲:圣人的定位 双重角色:悟道的统治者 与儒家大异其趣 独立自足 第二讲:圣人的表现 悟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无为:无心而为,没有刻意的目的 正言若反:辩证思维的特色 第三讲:圣人的榜样 为道日损:去欲,不争 知病不病:平静,自得 智慧所彰显的美 主题四:三宝足以安身 第一讲:慈,慈爱对待人与物 以道为母,母之爱惜子女(万物) 慈故能勇:真爱必有勇气 一念之仁慈,与大道相通 第二讲:俭,节俭珍惜万物 自然生态的资源有限 俭故能广:损有余而补不足 少私寡欲,更能悟道 第三讲:不敢为天下先 不争,居后,退让 可以成为真正的领袖 既以与人己愈多:精神丰足
《傅佩荣讲孔子》 主题一:在考验中成长 第一讲:学习是人生的转折点 乱世中的贫困少年 立志学习:五经与六艺 儒家传统的特色 第二讲:生活中的修养 自我约束:饮食与言语 谨慎与忧虑 自得其乐:真诚与礼乐 第三讲:志业的传承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知识分子:用世与行道 儒家的人生理想 主题二:肯定群我关系 第一讲:亲情出于天性 人的生理、心理与伦理 孝顺的具体作为 上尊祖先,外及天下 第二讲:友谊值得珍惜 交友:共学、适道、立、权 益友与损友 朋友的情义 第三讲:积极参与社会 入世的情怀与责任 对富贵名利的省思 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主题三:展现人文之美 第一讲:全人教育的理想 人才教育:用之于外 人格教育:求之于内 第二讲:诗为教化之始 真实情感的表现 文质彬彬的言行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第三讲:乐与生活趣味 音乐与自得其乐 美感的教化力量 尽美与尽善 主题四:觉悟天人之际 第一讲:认真面对死亡 丧礼与祭礼:慎终追远 对鬼神的正确态度:不可谄媚 杀身成仁与朝闻夕死 第二讲:信仰的真谛 信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 尊重民间信仰 第三讲:完美的生命 对己要约,对人要恕,对物要俭,对神要敬 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 真诚,悦乐,圆满 《傅佩荣讲庄子》 主题一:人间患难深重 第一讲:深度虚无主义 省思痛苦与死亡 富贵暗藏危机 但求明哲保身 第二讲:身体的困境 追逐生存所需,疲困不已 钩心斗角,欲望无穷 情绪复杂多变,难以安顿 第三讲:心智的茫然 人类中心的价值观是虚妄的 本末倒置,轻重不分 卖弄智巧,错失大道 主题二:心斋与道契合 第一讲:心斋的修炼 以“气”取代耳与心:虚 虚而待物,唯道集虚 虚室生白,展现光明 第二讲:顺从“不得已” 身体的变化:老、病、丑、怪 处境的压力:贫穷与萎靡 算命的难题:吉凶依于欲望 第三讲:化解一切的执着 无情:不受好恶的干扰 无动于衷:天下人的毁誉 乘物以游心:当下自在逍遥 主题三:外化而内不化 第一讲:不与世俗争胜 和光同尘,不露锋芒 依循天下之大戒:命与义 随顺客观形势:顺人而不失己 第二讲:外化的秘诀 明白生死的常态现象 孝顺的初阶:敬,爱,忘亲 孝顺的高阶:使亲忘我,忘天下人,使天下人忘我 第三讲:内不化的快乐 悟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虚己以游世:与道为友 相忘于大道,永不干涸 主题四:从真实到美感 第一讲:以身合心:从技术到艺术 专注熟练而巧夺天工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忘适之适:一切安好 第二讲:以心合道:静与游 心如止水,水静则明如镜 精神生于道:在整体中,一无所碍 万物无一不可欣赏 第三讲:美感洋溢的生命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万物平等,依其个体而得到全盘肯定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傅佩荣讲孟子》 主题一:好辩 精彩页 周文疲敝:文化失去活力 老子是哲学家,是道家的创始者。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是楚国人,在周朝负责管理国家档案,他退休后骑青牛西出函谷关,遇到关尹(守关的官员),关尹听说老子很有学问,想请他留下一些智慧资产,所以老子在短期内写了五千多字。这是传说,要在短期内写出《老子》五千言,可能性不大,估计是由一群隐居的人长期生活留下的心得。据说后来关尹随老聃一起隐居去了。《庄子·天下》有一段说:关尹、老聃都向往“道”。过去谈“道”,通常会配合“天之道”或“人之道”。但是,作为道家的老子,他谈的是“道”的本身,并演变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老子出关之后不知所终,重要的是他留下了《老子》。这本书又称《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一到三十七章称为《道经》,因为第一章开头是“道可道,非常道”;三十八到八十一章称为《德经》,因为第三十八章开头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与德合在一起,称为《道德经》,所说的和仁爱、慈悲、忠孝毫无关系。道,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究竟真实”。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儒家是“真诚”,道家则是“真实”。真诚只对人有效,而真实对万物都有效,因为宇宙万物都有其真实的一面。而虚伪的出现,是因为人的认知与行动,常常带来复杂的情况。“道”要回应的是:宇宙万物充满变化,背后有没有不变的本体呢?“德”是指获得的“得”,“德”与“得”在古代音意相通,与伦理道德无关,万物获得道所赋予的部分称作德。道与万物之间就靠“德”在联系及运作,而“德”又不能离开万物,所以说“德”是道在万物里的代表。譬如,一朵花,因获得道的支持,才能存在。万物获得道的部分,称作它们的本性与禀赋。唯一有问题的是人,人同样获得道的加持,不过人制造很多复杂的情况,是道所无法规定的,这就牵涉到比较深刻的问题了。 哲学家面对时代危机,要思考如何让人继续活下去。要活下去,有两个基本要求,仁爱与正义。仁爱就是发展经济,让人丰衣足食,可以养家糊口、传宗接代,一代代发展下去。但要维持正义比较困难。人有自由,有人行善,有人作恶,所以需要赏善罚恶,如果没有正义,任人胡作非为、巧取豪夺,社会就会混乱。儒家强调仁爱与正义,要具体落实在人的生活中。而道家则认为仁爱和正义必须推到最根源,从根本上化解这个问题。因此两家各有取舍。 回到周文疲敝。文化为什么会慢慢疲累毁坏呢?现在很多人谈国学,也有人疑惑为什么要谈这些老东西?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制度、理念。器物最为具体,表现为经济繁荣发展,每个人都有方便丰富的器物以节省时间和力气;制度层次有法律与规范,能让社会秩序维持稳定;理念层次则无形无象,我们讲国学的目的,谈的就是理念。如果有人学了老子之后,希望仿效其中的器物与制度层次,就只能说是“小国寡民”。老子在第八十章提到“小国寡民”,人们老死不相往来,彼此不会比较,也没有纷争,因为比较是痛苦的来源之一。柏拉图也提出理想国的概念,他的国家只有五千零四十人,他认为只有这种小型国家,才能稳定和谐。 《庄子·天地》有个故事,子贡看到一个老人家辛苦地抱着瓮去装水,于是好心建议他用桔槔(汲水的器具)。没想到老人家生气了,他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意思是,人使用机械之后,就会思考怎么样最便利,发展到最后,世界会变得非常复杂,所以老子主张回到原始状态,但今天可能没什么人想再回到原始的生活。 我们要学习老子的理念:什么样的人生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观念是正确的。我年轻时读到“强行者有志”(《老子》第三十三章),亦即勉强自己往前走就是有志向,有志向才会要求自己。这使我对人生有了不同的看法。后来念到“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意思是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因为谁也无法预料天灾人祸。举例来说,一个人很喜欢搜集酒杯,家里有个酒柜,摆满了酒杯,后来地震时酒柜倒下来,酒杯全部碎光了,他从此再也不看酒杯了。 P3-6(《傅佩荣讲老子》) 导语 华人世界著名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 华人世界哲学巨擘傅佩荣教授重要作品,融合当代人的生活,讲述传承两千余年的中国智慧。解你所需,授你所用。 本书分为四大主题,每个主题下又包含更为具体的小标题,简洁明了,轻松好读。适合现代人阅读习惯。快速精准进入内容。 轻松阅读,快速读懂古人智慧。打破哲人和著作的对立,打破考据和俗讲的分界。以全新的方式讲人性、讲人格、讲何为道、讲何为圣。快速索引,直达内容。 本书打破古文壁垒,生动、简明,直达先哲思想源。 序言 值得做的事很多,但我一生做不了几件;值得念的书 很多,但我一生念不了几本。因此,面对自己短暂的一生 ,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给一个说法”:我做这几件事, 我念这几本书,以及我选择如何如何,都需要一个合理的 解释。 这无异于探讨一个大问题:人生有什么意义?因为“ 意义”不是别的,而是“理解之可能性”。我过这样的生 活,以这种方式与人来往,这一切作为是“可以理解的” 吗?如果说不出所以然,也就是没有一个说法,那么,我 的人生就谈不上什么意义,只是人云亦云,随俗浮沉,十 六个字就讲完了:“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悲 欢离合。”其他的大道理都只是风声吹过而已。 面对如此处境,似乎只有一条出路,就是“爱好及追 求智慧”,而这句话恰好是古希腊时代对“哲学”一词的 原始定义。不过,我在此不是要介绍西方哲学,我要推荐 的是与我们一样使用中文的、中国古人的哲学。虽说是古 人,但一点也不老旧;他们使用古文,却依然照亮了今日 世界。苏格拉底有一个年轻朋友,这个朋友借酒装疯,说 出他对苏格拉底又爱又恨的心情:“他使我觉悟生命不该 因循苟且,忽略自己灵魂的种种需要,迷失在政治往还的 生涯中。我起初无法接受,掩耳疾走,背他而去。他是唯 一使我觉得自己可耻的人。我曾多次暗咒他早早死了才好 ,但我又知果真如此,则我的哀伤将远远盖过我的欣喜。 ” “掩耳疾走,背他而去。”我好像也曾有过这样的念 头,但针对的“他”是谁呢?不是别人,就是我在这儿要 向大家介绍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并称为 “中国四哲”,但我年轻时,只觉得他们难以亲近,也不 易理解。孔子说话精简扼要,如念格言金句;孟子倡言仁 政理想,结果落个好辩之名;老子看似很有见地,内容却 是恍惚难解;庄子寓言常有巧思,让人感叹浮生若梦。我 曾想过,如果没有这四哲,我们求学时会不会轻松一点, 传统的包袱会不会减少一点? 现在我明白了。如果没有他们,我的哀伤将远远胜过 欣喜,甚至这一生只剩下十个字:重复而乏味,茫然过日 子。读懂他们的文字,领悟他们的思想,实践他们的教导 ,品味他们的智慧,然后这才发现自己身为中国人,并且 能够从小使用中文,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他们身处危机时代,虚无主义的威胁有如张牙舞爪的 恶魔。孔子与孟子代表儒家,主张“由真诚引发内心行善 的力量”,使价值的基础安立于人性中,如此可化解价值 上的虚无主义。老子与庄子代表道家,主张“凡存在之物 皆有其来源与归宿”,那即是作为究竟真实的道,如此可 消除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前者重视“真诚”,后者肯定“ 真实”,殊途同归,但皆使人的生命展现明确意义,有如 丽日当空、光明普照,而人生的喜悦与快乐也有如空气般 自然遍存。 我归纳儒家思想为四字诀:对自己要约,对别人要恕 ,对物质要俭,对神明要敬。至于道家,也有另一套四字 诀:与自己要安,与别人要化,与自然要乐,与大道要游 。这简单的八字心得,可以在这四本书中找到详细的说明 。 “孔孟老庄”四哲,每一位都是千年难遇的良师与益 友。我研究中西哲学四十余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并了 解这四哲的思想。我出版有关他们思想的书籍与有声书很 多,现在这一套书原是一系列四十八讲的课程,整理成文 字稿再经修订而成,所以内容浅显易懂,文字轻松可读, 结构完整周延,论述一气呵成。不限时空,随手翻阅,压 力不大,心得甚深。谈到“哲普”作品,目的不正是如此 吗? 本书之整理,要感谢叶莲芬小姐,她在中学担任繁忙 的辅导工作之余,在短时间之内全力完成任务。出版社的 编辑们也付出很大的心力,非常感谢。每次出新书,我都 喜忧参半。喜的是心得可以与人共享,忧的是我还可以做 得更好啊! 内容推荐 本书包括《傅佩荣讲孔子》《傅佩荣讲孟子》《傅佩荣讲老子》《傅佩荣讲庄子》四册。 孔子身处乱世,但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教化弟子无数,影响中国后代数千年的思想及学养。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建构了完整的儒家体系。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建构了完整的道家体系。他以“道”代替“天”,超越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具有革命性。老子开创道家思想后,庄子将之发扬光大。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孔孟老庄四哲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期望藉由儒家思想的引导,使这一生过得充实,慢慢走向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