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悠然心会(报人读史札记三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田东江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读史札记三集的修订版,旨在深入开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共计一百多篇。作者供职于新闻领域,所撰文字从耳闻目睹的身边事、新闻报道出发,对百姓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人文风情观察深入细致,善于从人们易于忽略之处或些微细小之处着眼,以史料进行评述,为新闻注入历史内涵,能够生发出立意较高的感慨。视角独到,言人之所未言。
作者简介
田东江,笔名潮白。河北三河人。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成长于京郊潮白河畔。1978年初中毕业考入技工学校,读铸造专业,两年后进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当工人。1985年自该厂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92年起供职广东省政协机关。1997年起供职南方日报社,现任该报编委、理论评论部主任,高级编辑。2010年获得广东新闻“金枪奖”。
著有新闻时评精选系列:《讲“文化”的时代一潮白新闻时评精选》《那点儿政事——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二》《鸡毛蒜皮——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三》《前庭草——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四》《都是随人说短长——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五》;另有报人读史札记系列:《意外或偶然——报人读史札记》《历史如此年轻——报人读史札记二集》《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无雨无风春亦归——报人读史札记四集》《了无痕——报人读史札记五集》。
目录
序(范以锦)
馒头
假象
读书(续)
改名(之四)
贱日,贵日
选官
大树进城
厕所
文章却似呼延赞
偶像
粗口教授
《诗经》
“三不足”
万事不如杯在手?
私塾
清明节
PS照片
小人物
应声虫
笑岂必由喜发?
苍蝇
下围棋(之三)
“世袭”
蜀道难
露八分·缩脚
雅贪
防作弊
冗文
豆腐
倘做鬼,不幸福
凡人贱近而贵远
公款
物价
贪内助
字义 104-
七夕
盛装舞步·舞马
“卖哭”不输“卖笑”
解说
大耳朵
诗好官高能几人
美女指数
焚书
鹦鹉(续)

藏书
双重标准
风水
百家讲坛·柳敬亭
鸡蛋
衍圣公
醉后
盛世平庸
大锅饭
万民伞
卖肉
和谐·合鞋

诗病多于马病
假币
排行榜
喷嚏
今平没·《金瓶梅》?
祈雨
治水
迟到
悍妻
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
医患矛盾
弹发御史
黑狱
乞灵
卖友
傀儡
若比人心是安流
虱子
读书(之三)

禁令
仍要如此,何苦如此
长得丑
官场争斗
口吃
豆芽菜
官宜久任
影子

厕所(续)
天真丧尽得浮名
人苦不自知
日全食

署名
人名用字
书香

宅男
廉易,耻难
无厘头
宅第
轻议古人
本草
“钓鱼式”执法
冤而怨
拉屎
自评
酒后
泰山
曲阜孔庙
大蒜
X圣
城隍
衬字
圣诞节
后记
序言
范以锦
有位读者曾拿《南方日报》指着一篇文章问我:“这
篇评论是谁写的?”我回答:“应该是田东江!”尽管是
笔名,但从文章的风格来看可以断定是他的文字无疑。
我与田东江没有私交,但“公”交却很多。1997年2月
田东江从广东省政协机关调进南方日报社,安排在理论部
(即现在的理论评论部前身)从事新闻评论,我时任南方
日报总编辑,分管理论部,看过田东江写过的社论、评论
、杂文等。即便我从南方日报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依然
关注他写的文章。因此,面对他的新著,我一点都不觉得
陌生。
我至今印象依然很深,田东江来报社还不到一年,在
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就在理论版上开始发表读史文字,
那是他在通读了大量历史典籍之后的自然喷发。从他的文
字中不难发现,基本上没有那些众所周知的历史故事,而
尽是“新鲜”的钩沉。并且,文章所展现的,是多视角、
多维度的社会画面。比如,《大树进城》《诗好官高能几
人》《蝇》《应声虫》《天真丧尽得浮名》《喷嚏》《厕
所》《日全食》等等,既触碰尖锐的社会病症,也有看起
来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游戏”题目。但他的谈人物、讲典
故,并非是为了追求休闲消遣,无论严肃的话题还是“风
花雪月”,其锋芒所向都非常明显,让人在阅读中能“自
觉地”联系现实,只是出于某种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却又
引而不发,因之令人回味无穷。文章的总体特点,就是透
过今之社会百态,在古代典籍中寻找类同之处,探求相似
之所,见出现实生成土壤的厚重,并在神游一番之后简洁
地升华出文章的真实意旨。古人云:“学苟知本,六经皆
我注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章中所征引的大抵都是
第一手史料,每于关键之处,更直接采用原文,让读者真
真切切的今古齐“观”。一篇千把字的文章征引书目往往
达到十几种,使各篇章的内涵丰富而深刻,佐以严谨的文
字文风,呈现出文化底蕴的厚重。而在貌似信手拈来之中
,隐藏着智慧的光芒,也显示了他的阅读功力。
田东江任职的《南方日报》是党委机关报,不仅是天
天要与读者见面的大报,而且其评论也要讲时效性、针对
性和权威性。除了写历史类的杂文,田东江的“常态”工
作是新闻评论。一篇高质量的新闻评论很考人的功夫,表
面上考验的是“援笔立就”,实际上考验的是作者长期的
知识积累如何,底蕴如何。这既要有对现实的认识,也要
有对历史的反思。历史与新闻看似不相涉,实际上在于怎
样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说
过:“不了解历史,就不善于发现新闻;不了解新闻,就
难以理解历史。”前辈报人徐铸成先生说得更直截了当:
“历史是昨天、前天的‘新闻’,史论则是对昨天、前天
‘新闻’的评议,和新闻工作更有密切的关系,并可以从
中借鉴,吸取他们推理、论断的方法,学习他们精练的笔
法。”田东江正是这样认识并践行的。他的文章所以题材
庞杂,在于“跟着”新闻走,由新闻切入话题,由今及古
,溯及既往。但其文章鲜明的主题意识,使作者不是“看
三国落泪,为古人担忧”,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所
体现的是满腔热血的当代知识分子所理应体现的对历史的
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深切关注。
滚滚长流源自涓涓细流。我们从他引经据典的文章中
可以看出,田东江一直坚持读书,储备知识。我曾听他讲
过自己的经历,从中可以感受到“书山有路勤为径”的道
理。1978年他初中毕业考进了技工学校,学习两年铸造,
然后进了工厂。在1985年考入中山大学之前,他一直就是
个一线工人。他对迄今为止自己所做的两件事比较满意,
第一件是自学全部高中课程、历经两次高考挫折之后终于
跨进大学的校门,再一件就是在刻苦通读大量历史典籍基
础上撰写读史系列文字。他的阅读之广,以至于不了解的
人都以为他是历史系出身,实际上他是学人类学的,人类
学里的民族学专业。通过竞争上岗当了部门主任之后,行
政事务和业务都令他忙得不可开交,但他依然能挤出大量
时间读书。新媒体时代他与大家一样爱上网,却依然不忘
记读经典著作。勤于读书勤于思考,造就了他笔锋流畅,
反应快速,收获甚丰。去年,他摘取了广东新闻金枪奖,
这是广东新闻界的个人最高奖。
这是田东江“报人读史”系列的第三集。他说,这类
文字他每周都至少写上一篇。照这个“速度”下去,第四
、第五集乃至更多,就只是时间问题。我想,只要是好的
作品,多多益善。
2011年10月
导语
本书文字大量旁征博引第一手史料,“六经皆我注脚”。史料基本出自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正史,“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太平广记》《清稗类钞》等野史。在将新闻与历史有机打通的过程中,立论严谨,史料扎实,文字风趣,做到了新闻性、学术性、可读性三者兼备。前几集出版之后,收获了来自学术界、普通读者的大量好评。
后记
这一册是对《青山依旧》(商务印书馆,2011)的修
订。前人云:“校书如扫尘,一边扫,一边生。”信矣哉
。虽彼为校勘,今为校对,然共通之处自不待言。大泉工
作之缜密,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
沿用老领导范以锦先生的序。我自1997年2月调入南方
日报理论部从事新闻评论时起,就在他的直接领导之下,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之故吧,这个部门由时任总编辑的
他分管。2002年8月,南方日报新世纪第一次改版,评论比
重增大,说是正式成为固定栏目也不为过。我负责每天在
头版写一条,每周编辑一个整版,与他的“公”交更多了
起来。那真是个想起来便心潮澎湃的时期。改版后的南方
日报在全国地方党报一骑绝尘,评论也声誉日隆。2016年1
月,中共广东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报告更明确定位为“南
方评论高地”。
那时候,他对我的工作真是一百个放心,极力追溯,
也没有任何不愉快的记忆。某次一个被评论批评的厅级部
门来信告状,他把信拿给我看,声明自己并没有责备的意
思,文章立得住什么也不怕,只是让我知道有这么回事。
当年本册结集,他已因年龄关系卸任报社领导职务,出任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我还是很自然地请他命笔
,老领导也二话不说。
书名出自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上阕云: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
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
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在历史典籍中神游,观诸现实,
正可生出“悠然心会”之感,自家的“今古齐观”文字系
列,都在尝试说出这些“妙处”,虽然不太容易。
2019年7月于花城不求静斋
精彩页
馒头
新年伊始,馒头一下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乃至引起国人大哗。按媒体挖掘出的“新闻点”,有关方面规定:今后馒头形状必须是圆的,方的不算。虽然未几规定出台者即出来辟谣说那纯属媒体对信息的重大误读,但馒头有了“国家标准”还是确凿无疑吧。比如在“感官要求”上,要求馒头要“外观形态完整,色泽正常,表面无皱缩、塌陷,无黄斑、灰斑、黑斑、白毛和粘斑等缺陷,无异物。内部质构特征均一,有弹性,呈海绵状,无粗糙的孔洞、局部硬块、干面粉痕迹及黄色碱斑等明显缺陷……”文绉绉的一堆字眼,令熟悉馒头的人着实觉得可笑。
国人吃了几千年的馒头,突然之间有了“国标”,的确让人感到新鲜。我国有多少人吃馒头?恐怕是个没法统计的庞大数字。吃米的广东人,在餐馆点主食的时候往往也要点馒头,不过他们把“馒”字一律发音成去声,听着相当别扭。虽然还没有人脱口来个“馒头文化”,但馒头确实可以与文化为伍。而且,前两年馒头还果真在文化圈里风光了一回。陈凯歌导演投资3亿元人民币拍摄的电影《无极》,被一个叫胡戈的电脑爱好者“恶搞”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其所引发的反响较前者更甚,甚至人们因为先看了“恶搞”才转而去看看电影。
馒头甚至可以跟死关联在一起。古语有云:“纵有千金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土馒头指代的是坟头。所以还有人借此调侃道:“城外多少土馒头,城中尽是馒头馅。”这同时也说明,以前的馒头的确是圆的,而且未必像今天这样实心儿。实心儿的和有馅儿的什么时候分道扬镳,一个仍然叫馒头,一个改叫了包子,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但馒头里有馅儿的描写,最让人惊心动魄的莫过于《水浒传》“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那一回。犯人武松与押解他的公差走到十字坡,遇到了孙二娘的酒店,“那妇人倚门迎接”,说道:“客官,歇了脚去。本家有好酒好肉。要点心时,好大馒头。”在江湖上游荡已久的武松,早就听说过一首歌谣:“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饶是有了戒心,还是吃了孙二娘果真用人肉做成的馒头。“端的有些肚饥”,还是抱着侥幸心理?不过,江湖传言也难免有夸大的一面,张青、孙二娘夫妇不是只放过不肥不瘦的人,至少人家的原则是“有三等人不可坏他”,一种是云游僧道,一种是妓女,再一种就是武松这样的流配犯人。为什么对这三种人网开一面?书中开列的理由详尽,看官可自去浏览。
从馒头的“起源”看,它也应该有馅儿。宋朝高承《事物纪原》所听“稗官小说云”,馒头是诸葛亮的发明。他征孟获的时候,“人日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诸葛亮没有真的杀人祈神,而是“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祠”。弄了个假东西,结果神也上当了,“亦向焉,而为出兵”。馒头,蛮头也。剔除出兵之类的传说,馒头出自“蛮”地,倒不排除可能。馒头从前也叫馒首,清朝闽浙总督孙尔准特别能吃,每餐别的不算,“馒首可逾一百”。馒首,实际上也是“蛮头”。 《清稗类钞》云,清朝有一种假杏酪,“不用杏仁露,以化学中一种药品,日苦扁桃油者制成,香味与杏仁无别,功用亦同”。对于什么是苦扁桃油,文中加了个注,说它“有大毒,苟如法实验,不增加分量,亦不过度服用,则性能止咳,并无危险”。这一段记载,道出了国人食品造假的由来已久。不过,从前那种算是还有良心,毕竟“并无危险”,如今只要造得光鲜,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完整地看过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人,如果神经脆弱一点儿,可能会效法伯夷叔齐,终于饿死,区别在于不是“耻食周粟”,骨气方面的原因,而是不敢吃,实在害怕。因此,有朝一日,中国肯定需要一个馒头“国标”,但在当下,包括馒头在内,人们关注的基本上还是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先吃得放心,把这个最关键的前提问题解决了,才谈得上完善其他。馒头问题在不少地方都是大问题,前几年,郑州还发生了“馒头办”风波。市政府为了实施“馒头工程”,成立了市、区两级“馒头办”,不料两级“馒头办”为了争夺馒头的管辖权打得不可开交,争的目的早就清楚了,盯着的都是馒头中产出的利益,跟关心百姓健康了无干系。
《古今笑》里面有个善谐谑的陆宅之,他常跟人说:“吾甚爱东坡。”有人问,东坡精通那么多东西,文章、辞赋、诗词、书法,甚至还有引领时尚的东坡巾,你爱哪一样呢?宅之说:“吾甚爱一味东坡肉。”闻者大笑。人们当然不是笑陆宅之,而是笑那些舍本逐末的人和事。移之于当下的馒头事件,有关方面也可以这样说:“吾甚爱馒头。”爱什么呢?“馒头标准”。当然,这样一来,不光做馒头的,就是我们这些吃馒头的,也闻之大笑不已了。
2008年1月4日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