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马大猷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科学文化系列/国家科学思想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家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张家,1932年2月生于辽宁省锦州市,1956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副博士研究生,师从马大猷院士学习电声学。20世纪80~90年代应邀先后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瑞典隆德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劳动经济与组织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语言声学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声学学会副秘书长,《应用声学》杂志副主编,日本电子情报通信学会《信息与系统》专刊顾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著有《汉语人机语音通信基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书评(媒体评论) 我确信,一直困扰着声吸收系统测量的一些难题 ,非到赛宾的近似定律被更可靠的定律代替的时候才 能解决。莫尔斯、亨特、白瑞内克和马大猷,他们都 是本会会员,以及一些欧洲的研究人员对这个新的必 要的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著名声学家、美国声学学会发起人之一 孥德森教授 在哈佛的时候,我就赞赏马教授的才干,并预言 在他声学领域将会胜过别人。 ——国际著名声学家、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 柏瑞内克博士 (马大猷的非线性声学研究)方向正确,思想新 颖,在进行别人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 ——国际声学委员会主席、美国非线性声学专家 布莱克斯托教授 马大猷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对非线性驻波的研究 ,在理论上已有重要突破和建树,在实验上也有一系 列新成果,学术思想很有独到之处。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数学家 谷超豪 院士 后记 在本书编辑加工等待出版的时候,马大猷教授于2012 年7月17日8时40分驾鹤西行,安然离去。历史选择了他作 为我国第一位以声学为专业的清华留美公费生;他不负历 史赋予的发展中国现代声学的重托,在哈佛大学留学期间 就获得了房间声学简正波理论奠基人之一的荣誉;在制订 “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时,他提出了开展现代声 学研究的计划书,并在“向科学进军”的征程中,逐步得 以实现,为今日中国现代声学的辉煌成就打下了基础。他 对历史作出了完满的回答,不愧为中国现代声学的奠基人 。我本来想在他健在的时候,争取使本书出版,作为我最 后的“作业”,给他过目,给他一点安慰。可是由于诸多 影响没能实现,我深感遗憾。在他离开我们的时候,还感 到有些话要说,以增加人们对这位声学界一代宗师的理解 。 马先生在2007年10月突然发病以前,一直坚持每周一 、周三、周五上午到所办公。除两份学报(《声学学报》 中文版和英文版)终审定稿和解答学生们声学研究中的疑 难问题之外,还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他还一直关心我国科 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撰写文章畅抒己见,并提出诸多很 有价值的建议。直到2006年中国声学学会召开第六届会员 代表大会及全国声学学术会议的时候,91岁的他还精神矍 铄地参加会议并发表讲话。他对声学事业的关心,始终是 他坚持工作的动力。在生病住院以前,他一直活跃在声学 研究的第一线。当然这与多年来马夫人王荣和教授的精心 照料和随侍陪护分不开。所以,他去世后的新闻报道中说 ,(他)“因研究噪声听力受损‘寂静’度过晚年”的说 法是不够确切的。 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筹建、开展声学研究伊始 ,1957年建筑声学研究组就与北京市耳鼻喉科研究所合作 开展护耳器研究,主要研究防护噪声用的舒适有效的耳塞 和耳罩。只要在工作中做好防护工作,研究噪声问题的人 是不一定导致听力受损的。所以从事噪声控制工作的朋友 们,不必为马教授的事例而紧张。马先生听力受损,似乎 有点儿捕蛇者被蛇咬伤的嘲弄。可是那时正是“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的年代,加之当时国内还不能大批生产舒适 有效的护耳设备(既能降低噪声又不妨碍言语通信),许 多使用风动工具的工人都是裸耳工作,听力严重受损。为 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亲自参与噪声调查(本来这是在20世 纪6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前,通过他主办的全国噪声训 练班就已经开始了的工作,因众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 而终止了),又经过努力,在“三废”(废水、废气、废 渣)之外,噪声也列入环境保护工作之中。为了补救受损 的听力,他配制了助听器,还不断协助听力师改进助听效 果,尽到了一位声学家的责任。 关于他的报道中还说:“马大猷对学生非常严厉,六 七年不能毕业是常有的事。”在这里,我有必要进一步加 以说明。马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是出了名的。早在他在西 南联大教电工原理的时候,就以70分为及格线,而要想拿 到90分那是很难的。1956年党中央吹响了“向科学进军” 的号角,中国科学院首次开始在全国招收副博士研究生。 青年们深受鼓舞,争相加入改变中国面貌的“向科学进军 ”的队伍中来。马大猷教授也正在筹划发展现代声学。通 过考试竞争,有100多人跨人了中国科学院的大门。于是马 先生招收了三名不同专业(物理声学、理论声学、电声学 )的研究生。我便是这三人中的一个,另两位师兄都是比 我年长很多的物理学造诣很深的讲师。大师兄李沛滋则是 就要升为副教授的八级讲师,二师兄则是清华大学物理系 的高材生。 马先生对我们的要求是,研究生的课程考试要达到80 分,论文一定要有创造性。他说,研究生与大学生不同, 研究生毕业以后就要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了,要求要更 高。可是,1957年当我们入学不久,就开始了大规模的“ 反右”运动,紧接着1958年又是轰轰烈烈的“大跃进”, “大炼钢铁”、“超英赶美”接踵而来。军衔取消了,学 位制也不复存在,研究生学习也就此中断。有些研究所索 性就把研究生直接改为工作人员了。在电子学研究所,我 们三个人被委任为三个研究组的组长,还在中国科学院科 学技术学校兼课,但是研究生的帽子并未摘掉,工资还是 被打八折。这也许跟马先生的主张有关系,在电子学研究 所和声学研究所仍坚持研究生制度,因为他是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委员会的委员。 1962年“广州会议”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研究 生制度也得以恢复。会后中国科学院行动很快,各研究所 都抓紧研究生工作。研究生毕业必须通过考试和提交论文 。马先生要求很高很严,但具体做法很宽容。他说,我不 管你在哪里学习和工作,只要考试合格交出论文就可以。 那时候国家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全国都在实行“劳逸结 合”;再加上几年来我们和大家同甘共苦一起工作,大家 对我们要抓紧毕业都很理解。这样我们才可以离开办公室 ,在家里积极备考和撰写论文,效率高多了。可以说,这 时才是我们真正做研究生的开始。我们终于都在1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身世成长 第一节 祖籍广东的北京人 第二节 少年丧父慈母培育 第三节 师大附中哺育他成长 第四节 志在清华却就读北大 第二章 胸怀壮志出国留学 第一节 现代声学与中国 第二节 肩负重任学习声学 第三节 良师指导精心准备 第四节 留学美国初露锋芒 第五节 转学哈佛再显身手 第三章 学有所成教育救国 第一节 获得博士踏上归途 第二节 西南联大最年轻的教授 第三节 从年轻教授到工学院院长 第四节 晚婚得子共享天伦 第四章 向科学进军奠基中国现代声学 第一节 短暂的默默无闻 第二节 参与制订“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第三节 中国第一个专业声学实验室 第四节 “大跃进”催生语言声学 第五节 人造卫星上天次声研究肇始 第六节 人民大会堂音质设计——中国建筑声学新篇章 第七节 远程有线广播与大功率气动扬声器 第八节 为了发展声学重新登上讲台 第九节 火箭噪声、人造卫星与高声强实验室 第十节 “文化大革命”搅乱了科研秩序 第十一节 重回物理研究所现代声学得以幸存 第十二节 自由研究带来的快乐与成就 第五章 科学的春天声学的新生 第一节 新时代再挑科学和教育两副重担 第二节 在科学的春天里声学所得以复苏 第三节 30年的努力中国成为声学大国 第四节 马大猷的理论在德国开花结果 第五节 批判经典理论强调物理分析 第六节 开拓新领域再攀新高峰 第七节 《声学学报》——展示中国声学成就的窗口 第八节 九十华诞四海宾朋 第九节 一点遗憾 第六章 爱国惜民仗义执言 第一节 爱国救亡深植心中 第二节 教育救围支持学运 第三节 一“马”当先“脱帽加冕” 第四节 控制噪声造福社会 第五节 建言加强基础研究以利发展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马大猷大事年表 Summary 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身世成长 第一节 祖籍广东的北京人 马大猷,字倬道,1915年3月1日生于北京,祖籍广东潮阳县和平上寨村;父马有略,字星曹,清末赴日本留学获明治大学法学学士;母高琦,河北涿州人。马大猷乳名雄才,上学后取名大猷,大猷是雄才伟略的意思。在老家,他还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哥哥,名马雄章,字代汉,号卓云。1926年,他这位兄长曾来过北京一年,以后也就没有来往了。马大猷生在北京,成长在潮州会馆,一直在北京(1928年6月20日~1949年9月26日改称北平)上学,从来就没有去过潮阳老家。他事业有成之后,本想回老家去看看,可是又碍于当地的风俗习惯,害怕自己经济能力不够、礼数不周,就这样始终没能去成。所以,他实实在在是一个“老北京”。 潮阳背山面海、气候温和、资源丰富,是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好地方,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自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设县,因地处山之南海之北故名潮阳。这里称得上千年古邑,人才济济,养育了众多先贤和各界名人,仅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有十余人,还有多名大学校长。可是这里人多地少,发展空间有限,许多人很早就背起行囊,奔赴海外谋生或出国留学读书继世。马父也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学习法律,获得法学学士以后归国,就职于北洋政府农商部,任办事,这是政府里最低一级的官员,月薪大洋80元。虽然看起来不算低,可是政府总是欠薪,连半数都拿不到,有时甚至只给一些国债券。因而常有全家等米下锅的时候。 北洋政府是由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存在于1912~1928年。这期间,不但封建清王朝留下的乱摊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治,反而开始了连年的军阀混战,而且袁世凯重新称帝,不但经济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更不安定。马父任职的农商部总长谷钟秀(1916年7月~1917年6月任职)在就职演说中就指出,自民国2年(1913年)11月以来,所借内外债就有7亿元之多,连同旧债一起已达20亿元。所以,各机关的经费总是捉襟见肘,公职人员经常欠薪,马家也常靠典当为继。1928年,马父为维持家计,只好弃官去上海做律师谋生,在上海工作两年就去世了。那时马大猷只有15岁,他正在读中学;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一个10岁,另一个仅5岁。这时家庭生活和培育子女的重担,就都落在马母的身上。 第二节 少年丧父 慈母培育 马母勤俭持家、教子有方,家中除了他们母子四人之外,还有体弱多病的外婆。幸而他们一直住在北京的潮州会馆里,房租是不用付的。马父故去以后,马母经友人提示,向同乡会报告了家中生活状况,得到了众人的同情,所以三个孩子上学的费用也得到了同乡会的资助。马母含辛茹苦,做一些帮人缝补和浆洗的工作来贴补家用。她知书达理、贤惠能干,宁肯自己吃苦也要把子女抚养成才;尽管家境贫寒,还是把一子二女都培养成大学毕业并且事业有成的人。她慈眉善目、机敏健谈,说起话来轻声细语、条理清晰,把内外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这对马大猷性格和品德作风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马大猷一生勤俭朴素,侍母至孝,深知家境困难,母亲负担过重。在留学期间,他总要节约开支,从每月的奖学金中拿出10美元来寄给母亲。马母更是过惯了苦日子,总是深谋远虑、未雨绸缪,这些钱她不肯轻易动用。最后,到了1940年马大猷学成回国,要去西南联大做副教授,马母也要离开已经沦陷的北平,前往大后方昆明安顿新家,迎接游子归来,这笔积蓄就派上了用场。 从北平到昆明,千里迢迢,要取道香港,经由越南(当时叫安南)海防,再由海防到河内方可搭上滇越铁路,再乘火车直到昆明。这样复杂的旅行路线,年轻人听起来也感到头痛。何况那时候正是战时,社会动荡、秩序混乱,还有日寇统治等诸多限制。对于一位母亲携带两个女儿来说,这样的长途跋涉,无疑是十分艰难的。马母尽管平日节衣缩食,但这时候为了旅途安全,就通过中国旅行社订购了从塘沽到海防的头等舱船票。那时候美金比较值钱,所以马母手中积攒的儿子寄回来的美金很管用。但是路途上总不免遇上各种麻烦。到了海防(当时安南由法国占领),一个法国兵看上了她们携带的新买的、花色好看的毛毯,于是就给扣了下来。马母几经交涉才得以要回来,可见她是多么勇敢能干。 马大猷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时的老同学虞福春,先期为马母他们租好了房子。但是这一应家事用具还总要马母亲自操劳才行。一个月以后,即1940年8月,马大猷才从美国回到昆明。这时他的大妹马利铭要升大学,由于西南联大招生时间已过,遂考入云南大学医学院,其后在空军总医院任呼吸科主任,现已离休。小妹曾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于1959年英年早逝。 在昆明他们又开始了一段在不安定的国家中稍微稳定的家庭生活。马大猷能够专心致志地在西南联大开展他的教育事业和研究工作,也端赖他母亲为之操持家务,做好后勤支援。在“文化大革命”中,明史专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被打倒的 导语 马大猷,男,物理学家,教育家,声学家,中国现代声学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创建者之一,中共党员,民盟盟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美国声学学会荣誉会士,《声学学报》主编。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物理声学建筑声学的研究,是房间声学中简正波理论,所提出的简洁的简正波计算公式和房间混响的新分析方法已成为当代建筑声学发展的新里程碑,并已广泛应用。 本书本着尊重历史、力求真实的原则,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演绎、不溢美,也不为长者讳来加以记述,详述了马大猷的成长历程。 序言 1936年,马大猷考取清华大学电声学专业留美公费生 ,他是中国第一位以声学为专业赴美留学的研究生。当时 ,现代声学刚刚开始发展。他在留学期间参与创立房间声 学简正波理论,是该理论的奠基人之一。1940年留学归来 ,虽然他的专长——声学在旧中国得不到发挥,但他却在 “教育救国”的事业中多有建树。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 ”中,他提出了中国现代声学的发展规划,设计监造了现 代化的音频声学实验室和水声实验室,开始招收声学不同 专业的研究生。发展中国现代声学的责任历史性地落在他 的肩上。他不负历史的重托,毕生为发展现代声学不懈努 力。在新中国,他开始在声学领域大展宏图,为中国现代 声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这也使他成为中 国现代声学的奠基人。从他的学术事业可以看到中国现代 声学发展的缩影。 马大猷既聪明又勤奋,学习成绩优秀,学术成就辉煌 。他并不是关在书斋和实验室里不问世事的书呆子;相反 ,他关心国事,奉献社会。在大学和留学期间,他就参加 爱国学生运动;担任教授和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时,他支 持学生民主运动;在新中国建设发展中,他对知识分子的 境遇及噪声污染等问题坦诚建言;直到耄耋之年,他仍关 心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书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呼吁 加强基础研究,并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赞许。 马大猷在学术领域涉猎甚广,除声学外,在无线电学 、电磁学、微波理论及科学史等方面都有所著述。同时, 他身兼数职,常常是既做研究工作,又要教课;担任《声 学学报》中英文两个版本的主编;还曾兼任中国科学院数 理学部常务副主任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各种会 议缠身自不必说。因此,他就难得找出时间来和别人聊聊 天,即使下班回到家里,也难得空闲话话家常。平常他连 电视都很少看,要在夫人和女儿的劝说下,他才出去散散 步。这就抑制了他的兴趣和爱好。他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 ,爱好昆曲,还会吹笛子;留学归来时还曾买回来不少古 典音乐的唱片。可是大家却没有机会来欣赏他的这些兴趣 和爱好。在工作中,他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态度,高标 准、严要求的原则,令学生和下属敬畏。这就屏蔽了他对 年轻一代的亲和力。尽管我在他身边学习和工作了50多年 ,但平常我们谈起话来,也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说的尽 是学术方面的事。就连欣赏诗词和文学作品,他也会带着 科学的眼光。他很欣赏韦应物的一首诗作(《滁州西涧》 ),其中有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他说这符合力学原 理,诗人生活经历丰富,观察深刻。所以在他的书房里还 挂着王寿仁先生为他写的这首诗的书法作品。加之他又没 有写日记的习惯,所以我们对他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和社会 活动的情况知之甚少。因而,本书就侧重记述他在大学与 赴美留学期间的学术成长历程,以及归国后在从教育救国 到科学兴国的事业中所作出的贡献。也就是说,这只能算 是马大猷的学术传记。因而,书中着重对马大猷作为开拓 现代声学的先锋人物的学术活动,以及他所取得的学术成 就加以较全面的叙述,从而揭示他一贯的学术思想和创新 精神。 不过对下面这几个大家关注的历史问题,我还是作了 一番认真的考证的。因为在我写本书的时候,他已经因病 入院,不能对这些问题回忆作答了。 (1)建筑声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矩形 室内的声衰变分析》(Hunt et al.,1939),是由师生 三人署名的,这篇文章使他们成为房间声学简正波理论的 奠基人。那么这篇论文是怎样诞生的?马大猷在其中作了 哪些贡献,他起的作用如何呢?从他的导师亨特(Hunt, F.V.,1905~1972)的有关材料,以及2008年出版的他的 同学白瑞内克(Beranek)的自传中,我找到了答案。 1936年莫尔斯的专著《振动与声》出版,其中第八章“驻 波”,用波动声学的方法建立了房间中简正波的公式,在 声学界影响很大。亨特认为,这一公式还没有经过实验检 验,于是就与他的第一位研究生白瑞内克着手设计矩形房 间中的声衰变实验。后来马大猷来到哈佛大学,成为亨特 的研究生,也一起参加工作。论文中繁复的数学计算(先 对房间中的简正波加以分类,然后分别计算各类简正波的 衰变,最后再得到总的声衰变)和理论分析工作都是由马 大猷完成的,这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实际上这部分工作也 就是他1938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所写的论文《 矩形室内低频简正波的分布》(Maa,1939)的发展和应用 。因此,他的师兄白瑞内克,这位美国著名的声学权威, 始终对马先生十分尊崇。 (2)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 大)解散,北京大学复校,北京大学工学院成立,校长胡 适任命马大猷为工学院院长。他时年31岁,是最年轻的院 长。人们赞羡他年轻有为之余也多有猜测。特别是在“文 化大革命”中,个别人为了达到报复的卑劣目的,就臆造 出“马大猷是胡适儿子的家庭教师,所以才当上了工学院 院长”的谣言,认为这样既可贬低马大猷,又使马大猷和 胡适这个 内容推荐 马大猷院士是中国现代声学的奠基人,他的经历是中国现代声学发展的缩影。20世纪30年代,他作为中国第一位声学专业的清华留美公费生,在哈佛大学期间便成为房间声学简正波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本书详述了马大猷的成长历程。他幼年勤奋好学,青年学有所成,27岁就成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31岁就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在“向科学进军”中,他提出了发展中国现代声学的规划,设计了综合声学实验室,领导了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组建了环境声学、语言声学、次声学、非线性声学等分支学科。本书对马大猷为中国现代声学所做的奠基性工作与他的主要学术成就作了介绍,以反映其系统的学术思想;对他的教育理念和爱国惜民的社会活动加以说明,以表现他既有深厚学养又有强烈社会担当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全貌。 本书适合关心科学与教育的普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教师、科技工作者、各级党政部门干部,以及对科学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